一雙鞋與足部健康息息相關。很多人掌握著選鞋「秘方」,也付諸行動買到了合適的鞋子,但合適的鞋子卻因一些穿鞋壞習慣,影響著個人的穿鞋體驗。本期特別邀請到足部專家燕翠娥女士,就影響穿鞋體驗的4個習慣及穿鞋注意事項進行解答。
對於穿鞋而言,人們更喜歡怎麼舒服怎麼來。表面看似舒服,但實則對足部健康不利。燕翠娥介紹到,不好的穿鞋習慣,比如穿著磨底鞋、腳「踏」鞋、光腳鞋等,更易對足部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減少光腳穿鞋次數 襪子充當「使者」傳話
燕翠娥提到,不少人回到家後喜歡光腳穿鞋,認為這樣能夠擺脫腳臭,其實不然。雙腳分布著25萬個汗腺,光腳穿鞋時,雙腳所產生的汗液會使得鞋內環境更易滋生細菌。
美國加州足病醫學會主席約翰·奇索姆博士曾指出,襪子作為鞋子和雙腳之間的隔離介質,對於雙腳有著雙重保護作用,一是減少雙腳皮膚和鞋子的直接接觸和摩擦,二是能夠起到物理屏障作用,將雙腳和鞋子隔離開,保持雙腳和鞋內衛生。燕翠娥提醒到,穿鞋時應選擇一雙好的襪子,為雙腳提供雙重保護。
腳踩「登雲梯」 穿鞋方便足部多有不便
踩鞋後穿鞋在年輕人裡較為常見,無論是軟後跟鞋子,還是硬後跟鞋子,總能把鞋後跟踩到腳底下面。究其根源,把鞋後跟踩下去是為了彰顯個性,或者是圖方便、省時省力。燕翠娥指出,一些鞋子在研發設計的時候結合了足生物力學原理,加硬的後跟部分是為了穩固足跟,保護足踝,給人體提供穩定,降低崴腳風險而產生的。
如果把具有穩定足跟功能的鞋跟踩下去,無疑是破壞鞋子原本的設計理念。另外,即使鞋子本身沒有穩定足跟的功能,鞋後跟被踩在了腳底下,相當於無形增加了鞋底的高度,降低了鞋子和腳的貼合度,增加了行走時的不穩定因素。為圖一時方便而踩著鞋後跟行走,實則不利於足部健康。燕翠娥提醒到,在日常生活中,應糾正穿鞋壞習慣,避免踩鞋後跟行走,給足部提供長久舒適的穿鞋體驗。
穿鞋引帶 絲絲入扣系牢「舒適感」
燕翠娥指出,鞋帶的主要作用是讓鞋子更貼合雙腳,相比於其他的套腳鞋,有鞋帶的鞋子,在穿脫鞋時會多出繫鞋帶和解鞋帶的步驟,許多人嫌麻煩,有時會把鞋帶系松一點或者直接穿套腳鞋。
在談及繫鞋帶的壞習慣時,燕翠娥提到,故意把鞋帶系得寬鬆或穿套腳鞋,會讓鞋子在穿著時變得不夠貼腳,從而出現鞋子松垮、掉鞋甚至磨腳的現象,既增加了行走時的不穩定性,也降低了穿鞋行走的舒適性。在平常生活中,繫鞋帶不僅要好好系,而且還要仔細的系,不同的腳型有不同的系法,之前所提到過繫鞋帶的方法有鎖踝法、平行法、寬鬆法、足生物力學系法等方法,通過不同系法,讓鞋子更貼合雙腳,提升穿鞋體驗。
連續穿不如續「穿」 斷斷續續更耐穿
長期穿著同一雙鞋子,除了降低鞋子的使用壽命,鞋子也會因為沒有足夠的通風乾燥時間,滋生細菌產生異味,導致穿著體驗不佳。燕翠娥談到,鞋子和衣服是一樣的屬性,大部分的時間都需要穿著,但是鞋子因其特殊性,很難做到每日清洗,所以在無法每日清洗的情況下,建議多準備幾雙鞋換著穿,而將換下來的鞋子放置在通風處,避免鞋子滋生細菌。
一雙鞋的「命運」,因穿鞋習慣的不同,往往會決定鞋子的壽命或長或短。燕翠娥表示,同樣的一雙鞋,每個人穿著感受不同,除了個人和環境因素外,穿鞋習慣影響著鞋子的壽命,同時,也影響著足部健康。糾正穿鞋壞習慣正當時,讓好習慣產生更大可能,讓一雙鞋發揮更大價值。
(來源: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編審:陳坤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