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星標 我們就不會走散了
願你
心中有夢想
眼中有溫柔
腦中有哲學
●作者 |張尼德普●來源公號|正經嬸兒
竹內結子姐姐走了。
一月,她剛剛生了兒子。
七月,她剛剛上映了新電影。
幾天前,她還剛剛在社交網絡上和影迷互動。
可在9月27日凌晨,竹內結子悄悄把自己的生命結束在了衣櫃裡。
竹內結子臉上的笑容永遠那麼燦爛。
可這樣的她,依舊感覺人生是痛苦的。
我不能說竹內結子是一代人的回憶,可是關注過日劇的人對這位笑顏女王一定不會陌生。
和木村拓哉的《冰上戀人》收視率每集都破了20%。
和長瀨智也的《女婿大人》放在二十年後寫成網文也絕不過時。
《金色夢鄉》裡和堺雅人完成了那樣一個五彩斑斕的夢。
……
還有,好像上一秒種她才和三浦春馬在片場拍了這麼一張照片。
可下一個冬天還沒來,兩人卻巧合版地以相似的方式離開人世。
新聞一出,產後抑鬱這個詞條也被日本網友刷上了熱搜。
大家猜測,「剛剛生完孩子、丈夫不夠體貼」是竹內結子自殺的主因。
可到現在,官方還沒有對她的死因作出解釋。
有人問:為什麼又是日本藝人?日本韓國娛樂圈,自殺的風險似乎尤其高。
的確,相比於寬鬆的國內娛樂環境,在藝人多、機會少的日本韓國來說,藝人面對的職業壓力更大,他們的心理也更容易崩塌。
可是,我們之所以聽到藝人自殺的更頻繁,是因為新聞報導多罷了。
在普通人的世界裡,自殺、尤其是因為心理問題造成的自殺並不少見。
包括那些看上去快樂的平凡人。
2012年3月18日。
一位名叫走飯的微博網友用定時器發下了這樣一句話: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
她說的這樣輕鬆,就像這只是提前的愚人節玩笑。
甚至,她還煞有介事的把個人簡介修改成了「遺言」並用箭頭指著那條微博。
那天,好多網友慌張地去聯繫她。
可最終聽到的,卻是最令人難過的結局——走飯走了。在沒有人的宿舍,她燒了一把碳,安靜離世。
她的朋友無法理解。
陌生的網友也無法理解。
因為走飯多麼可愛又有趣啊。
哪怕是氣呼呼的抱怨,也聽上去是一首詩。
走飯代表了很多迷茫的人。
她有著很多很小的煩惱,她的腦袋時時刻刻冒著不同的想法泡泡。
可她做了很多人想過,又不敢真去做的事——死。
所以在她走後的這麼多年裡,很多陌生人依舊習慣的每天點開她的主頁,把她當做一個永遠不會發現的樹洞,去分享煩惱、失敗、幸福、眼淚或者快樂。
她已經勇敢地替我們死過了。
所以我們要更輕鬆的活著。
快樂的人會抑鬱。
聰明的人也會。
2016年,年僅18歲的高三男生林嘉文在留下一封遺書後,和世界說了再見。
在這之前,他已經和抑鬱抗爭很久了。
林嘉文年紀雖然小,卻已經是史學界的大前輩了。
在讀書之餘,他已經出版了兩部震動了學界的著作:《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和《憂樂為天下:範仲淹與慶曆新政》。
「解放後最年輕的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作者。」那時候,歷史學家李裕民教授曾這麼稱讚他。
原本,林嘉文將在九月前往北京大學的歷史系就讀本科的。
可他卻覺得一天也熬不下去了。
「未來太沒有吸引力了。」在訣別書裡,他是這麼說的。
我的精神上生活在別處,現實裡找不到我能下腳的地方。活著太蒼白,周圍的環境決定了人很難有個體面的活法,連小小的中學裡也出處是濃厚的政治氣息……
在分享思想的同時,林嘉文也不忘以成熟的語氣給父母留下一段話。
「我希望父親能知足、能珍惜我的母親。」
「我希望母親能多去工作,否則精神會很脆弱。金錢可以依靠,志業也可以支撐人。」
在最後,林嘉文說,說放下也就放下了。
死亡這麼可怕,怎麼會有人想要去死呢?
如果你能想到這句話,恭喜你,你還是健康人。
可那些把死放在生之上的人,他們已經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
尤其那些看得通透的、懂得生活的,沒有追求和支撐的,似乎更容易犯上這種病。
但是相比於身上的疾病,心理的疾病更難引起重視。
抑鬱症,全球平均終生患病率為8%-12%,高全球約有3-4億的抑鬱症患者,約有20%的婦女在分娩後會產生抑鬱症的相關症狀。數據表明,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每項關於抑鬱的數字都在逐年升高的。
可與此同時,真正重視、認真對待、積極治療的患者比率卻並不那麼高。
尤其是在我國。
有的人在心理出現偏差的時候,會主動與家人、朋友或信得過的人溝通。
可還有很多抑鬱、焦慮的人,依舊會把負面情緒放在內心最深處。
也許是他們太過敏感、覺得矯情或無關緊要。
也許是他們曾經有意無意的求救過,只是遭到了拒絕。
就像我看到過這樣一條新聞,女孩在大街上哭著向母親求救:「我太累了,我心情太差了,我想歇一歇,我想看醫生。」
能在大庭廣眾之下不顧自尊的說出這些話,女孩一定已經是無路可走。
可她的母親卻再一次踐踏了她的尊嚴:「別給我丟人,小孩子看什麼醫生,我看你就是不想去上學找的藉口。」
最後,我沒有看到故事的結局。
我很希望當時有人能站出來,安慰她幫助她,我不敢去想那個最後怕、也有可能是最令人後悔的結尾。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松子的人生便是這樣一場悲劇。
小時候,松子幻想自己是白雪公主。
可長大後她發現,除了小丑這個角色,童話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生而在世,我很抱歉。
這句消極的話,竟然成為了當時眾多年輕人的座右銘。
松子是現實社會的一張縮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松子的樣子。
在數百年前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那時的人期待著有了機器,普通人的雙手可以得到解放。
在科技化飛速發展的時候,那時的人期待著有了計算機,普通人的大腦可以得到解放。
可是呢?
世界每天在變化,可人們的生存環境不但沒有輕鬆下來,反而心理上那根弦繃得更緊了。
資本家高歌著996,甚至7712的壓榨式工作模式。
喊累?你可以走。你走,依舊有10個願意拿著更低工資的人頂替上來。
35歲明明正當年,可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它被算成那條是成功還是被淘汰的分水嶺。
網絡上,一批營銷號帶著節奏販賣著年齡焦慮。
以前想著,好好工作,賺錢養老。
現在卻變成了:好好工作,盡力能活到退休那一天。
身體上的壓力、心理上的壓力,無形中擊垮了這一代不幸運的年輕人。
上周,脫口秀大會終於落下了帷幕。
在場上,那些人是能嗨翻全場的段子手。
可帷幕落下,高興是別人的,煩惱才是自己的。
怕寫不出好笑的段子,怕好笑的段子沒有深度,怕好笑又有深度的段子有人聽不懂,怕不管什麼段子都會有無聊的網友掀起罵人。
本來是想快樂,可最後沒有一個人快樂。
作為老闆,李誕似乎是看得最通透的。
他給他們機會野蠻生長,長成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可李誕,卻活成了最不想要的樣子。
除了工作,思考,佔據李誕最多時間的是喝酒和宿醉。
在各種友人的社交圈裡,時常看到不清醒的李誕以不同的狀態和姿勢存在著。
看透,卻活不透。
所以人才有各種的煩惱,才有讓人反思活著到底是什麼意義的痛苦。
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句話聽上去難聽,可道理卻簡單。
只是這樣的話,安慰的只有自己罷了。
無法自我安慰、又不願和周圍人分享怎麼辦呢?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溫暖的秘密。
無論是在搜尋引擎、購物網站還是社交app上,只要搜索「自殺」兩個字,跳出來的永遠是一個心理諮詢的電話號碼。
我願意相信,很多人想要離開是衝動的,有留戀的,希望被挽回的。
在這個時候,不妨做下深呼吸,撥通那個號碼,找專業的人聊一聊。
這是給自己一個機會。
也是給認為你重要的人一個機會。
不要覺得你不重要。
真的,你比想像中重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