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骨功,這聽上去十分玄幻的一類上乘武功估計許多人也只是在武俠小說中看過,並且懷有這門絕技的角色必是一個有些來歷、在江湖上叫得上名號的人物,而鮮為人知的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竟然也有這樣的「武林高手」存在。
但是,他們大多數人卻很少有人像武俠小說中那樣有地位,有身份,有的甚至還是一幫、一舵、一教之主,而現實中這些身懷絕技的人,一般都是街頭賣藝的平民百姓,名不見經傳,大多都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已。
但凡是都有例外,江湖藝人王保合就是在千萬個藝人中脫穎而出的那個人,他不僅練就了一身人人稱奇的「縮骨功」,而且還曾用「三仙出洞」的民間技藝,讓商業大亨李嘉誠為家鄉投資四個億,這是一部怎樣傳奇呢?
身懷絕技,卻只是雜耍
王保合的縮骨功乃是從爺爺那一輩傳下來的,他的爺爺叫王玉林,憑著一身「縮骨功」的絕技,當年在北京天橋一帶頗負盛名,有「天橋八大怪」之美譽。王保合在爺爺的影響下,從六歲開始,便苦練「縮骨功」這門絕技。
練功的日子是艱辛、痛苦的,甚至遭受到不為人知的磨難。為了讓骨頭柔軟,不再堅硬,在父親的嚴苛督促下,小小年紀的王保合甚至還要遭受刮骨這種帶有劇烈疼痛感,乃至產生後遺症的自戕式手術,以致一到秋冬寒冷季節與陰雨天氣,王保合總會感到骨關節奇痛無比,而每到這個時候,虛汗淋漓的王保合只有一個字:忍!
就是靠一個「忍」字,他吃了不少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熬過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孤單歲月,最終憑著一身不可思議的功夫,讓名聲逐漸打開了!
除了這身「縮骨功」外,王保合還有一項練得爐火純青的本事,那就是「三仙歸洞」,這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技藝,許多老一輩的民間藝人,都會這麼一手,但是,手法如王保合這般神乎其神的,微乎其微!也正是憑此手段,他的知名度逐漸被打開……
人生轉折,偶遇李嘉誠
名氣被打開後,王保合接到各類媒體,單位發出的邀請,奔赴全國各地演出。1999年,他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當時河北省文化廳組織了一批民間藝人赴港演出,已經小有名氣的王保合也在這群人之列。
這場演出非同一般,不僅許多重量級明星大腕紛紛出席,更有幸的是,商業大亨,中國首富李嘉誠先生也出席了這場演出。偏巧,在眾多節目中,李嘉誠對王保合的「三仙出洞」產生了強烈興趣,因為王保合表演的手速太快,被李嘉誠要求再來一遍慢一點的。
這時候,王保合便在這位中國最有錢的老闆面前皮了一次,他要求:若是再來一次,還是沒看明白,就要李嘉誠投資四個億,用來發展家鄉建設,李嘉誠當場爽快答應,為了家鄉引來四億資金。
王保合當然不會讓李嘉誠看明白其中道道,最終,李嘉誠爽快兌現承諾,就這樣,一筆巨款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從李嘉誠的帳戶上劃出了!
至此,王保合名聲大震,尤其是他的家鄉人民,對他從李嘉誠手上「巧取豪奪」四個億的事跡津津樂道,而作為李嘉誠來說,這在常人眼裡的天文數字,在他眼裡只是小菜一碟,作為知名首富,他當然願賭服輸,何況這四個億也為他傳頌了一段佳話!
事後,李嘉誠還盛讚王保合稱:這哪是人手,簡直就是雙鬼手嘛!此話一出,便迅速傳遍大江南北,王保合也以「鬼手」的美譽名滿天下!
媒體抬捧,「鬼手」火了!
王保合名氣大了之後,便連連接到電視臺的邀請,去一些綜藝現場錄製節目,製作人為了迎合觀眾心理,提高收視率,便處心積慮地想揭秘王保合「三仙歸洞」的隱秘,看看其中到底有什麼套路!
比如中央電視臺曾經就邀請王保合走上熒幕,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表演他的拿手絕活「三仙歸洞」,為了解開謎團,節目製作方煞費苦心地將三臺攝像機,以不同角度錄製了王保合表演的全過程,最後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慢放,還是未找到其中端倪,節目製作方不得不伸出大拇指盛讚:絕了!
多年來,王保合就是憑藉這一看家本事走遍世界各地,尤其是老外們對這樣一門中國古老的傳統技藝嘖嘖稱奇,讚不絕口,王保合也因此連連榮獲全國雜技魔術類的諸多獎項,更有甚者,還榮登上海金氏世界紀錄大全。
傳統技藝,有待傳承
王保合的「縮骨功」與「三仙歸洞」都屬於源自吳橋雜技的傳統技法,具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吳橋雜技正是以家族為基本單位,採用父子相繼,師承徒受的方式一代代地傳下來。王保合爐火純青的技法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得以實現的。
他曾毫不避諱地說:我們家族都快成一個雜技團了!三大姑八大姨,都曾帶著家族遺傳基因,進入雜技團進行專業系統地學習,且都有所成!王保合還表示,一定會將吳橋雜技世世代代傳下去,目前,他已經選好繼承人了!
但是,由於一些傳統技藝太過危險,甚至血腥味太濃,比如吃鐵球、吞寶劍等,其中還包括王保合拿手的「縮骨功」和「深喉紉針術」等,這些危險的,甚至帶有自殘式的技法,王保合決定讓它們廢棄,絕不傳給子孫後代!
對此,王保合曾解釋說,一些看上去十分殘忍無道的技藝都是當年窮苦人家走投無路,為了討生活,吸引粉絲,而採取的無奈之舉,其目的就是博取更多的同情與憐憫,以期獲取更多的錢財,改善生活。而時至今日,王保合真的不想讓這些技藝再去讓子孫們遭受肉體之苦了!
是的,在如今這個新時代,我們呼籲一些健康積極向上的傳統技藝得到傳承和發展,但是也一定要摒棄那些殘忍的,有損人身心健康的,我們就要學會摒棄。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