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提起鬼手王王保合,應當很多人知道他的大名。王保合身上有三大絕技:三仙歸洞、深喉紉針、鎖骨功,每一樣都奇險無比,每一樣都令人嘆為觀止。這三項雜技有著極高的難度,而且後兩項還有極高的風險,能練就此絕技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王保合之所以能練成,除了家庭傳承、資質俊秀、聰穎過人、堅韌的毅力外,還在於當時的社會環境,這些條件缺少一項,也無法造就今天的鬼手王。
02
王保合出身於雜技世家,自小耳語目染,他的祖父是當年有著「北京天橋八大怪」之一、著名「卸鎖大王」王寶林。所謂卸鎖就是捆不住,鎖不住,繩索不能束縛其行動,說直白點就是我們熟悉傳說中的「縮骨功」。老子英雄兒好漢。在王寶林的薰陶下,他的兒子也就是王寶合的父親王福壽也繼承了家傳。王福壽不僅精通鎖骨術,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還會中翻、飛叉、水流星、魔術、深喉紉針、三仙歸洞等,其中中翻就是空翻,水流星就是用一根繩子拴住兩隻碗,碗裡注滿水,表演各種動作,即使碗口朝下水也不會流出。王寶合的身負絕技就是從父親那兒傳承而來的。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即便是雜技高手也是時代的產物。當年王寶林之所以練習雜技是為了餬口,而要想憑著雜技行走江湖,沒有真傢伙是無法立足和長遠的。王寶林憑藉自身的身體素質、天賦和機遇,成為一代名家。這對王寶合後來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不是出身雜技世家,那麼王保合僅憑熱愛斷不會取得今天鬼手王的榮譽,如果不是身體天賦條件,那麼王保合同樣不會成為鬼手王。同樣,如果在今天的生活方式裡,王保合同樣練不成他的那些絕技(試想一下今天的年輕人多麼養尊處優,哪吃得了這苦,而且風險極大,這也是王保合一些絕技面臨失傳的根本原因)。所以說,多種客觀條件促成了一代鬼手王王保合。
王保合的這三項絕技在各自電視綜藝節目中都展示過,尤其是他的三仙歸洞出神入化,不僅無人能及而且在高倍攝像機慢放下都無法解密,可見他手法之高到何種程度。「三仙歸洞」其實就是用三個碗和兩個小球(一般是丸狀東西,但也有豆腐之類的其他東西)倒扣在桌面上,王保合隨手一指,他說小球到那個碗內就到那個碗內。看起來很像魔術表演,但不同的是,魔術是假的需要道具的,但王寶和合全憑極快手法快,不僅人的肉眼看不出來,就是攝像機也無法看清。
深喉紉針這個雜技沒有親眼見過,據介紹說是將一根針擱置在喉部(非常危險)通過兩邊的腮幫子動紉線。絕技縮骨功是王寶合在很多電視節目中展示過。表演時,通過改變關節的錯位,能讓上身縮小,可以穿上三歲小孩的衣服還能塞進六個空酒瓶子,這在一般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但王寶合的確多次表演過。縮骨功固然令人驚奇和震驚,但表演是很危險而且恢復很漫長。
王保合解釋說:
「縮骨術要用內力拉伸骨骼、尤其是肩膀附近的骨關節,最後人的身高增加,各個關節錯位,從而縮小身體。這時人的內臟就要下移,以騰出更多的位置。要把寬腰帶扎得緊緊的,不然,內臟真的下垂,人會受到傷害。」
可見這是一項風險極高的雜技,稍有不慎就會對身體造成極大傷害,而且要完全讓身體恢復常態也需要半個月時間。
03
王保合的絕技,隨著時代網絡化、娛樂化甚囂塵上,在傳承方面面臨極大的考驗。三仙歸洞這個雜技雖然難度很大,但卻沒有風險,而王寶合已經傳授給自己的兒子王立剛,而且兒子也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但鎖骨術及深喉紉針卻面臨失傳。這兩種雜技除了高風險之外,就是對身體有著不小的影響,因此想在新生一代中找出接班人是非常困難的。王保合雖然對這兩種雜技面臨失傳感到痛心,但他卻十分明智,他認為,寧願叫這兩項雜技失傳也不能在傳弟子,因為太危險。
這也意味著,這兩項雜技在若干年後終將失傳。
不過,王保合的事跡仍留給了我們如下啟示:
001 百事通不如一招精,做人必須要有一技之長。
雖然王保合沒有令人羨慕的高學歷,也沒有其他的光環可以作為資本,但他憑藉一技之長冠絕當代,無人能及,這就是把熱愛的事情做到極致的效應。三仙歸洞其實十分簡單,但就是這麼簡單要達到王保合那種鬼手的境界卻幾乎不可能,但王保合把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因此,已不在多而在精,這是任何時代的要求。
002 吃得苦中苦,方有福中福。
如果王保合當年沒有吃過那麼多苦,從三歲開始練功,七歲登臺,其中像練習某些特殊動作所承受的身體心理的壓力絕非一般人可以堅持下來。特別是縮骨功身體關節錯位,那是相當疼痛的,深喉紉針又極其危險,而且這些雜技都非一日之功,常年累月去練習、改進、吃盡了苦頭。而對比當下很多人吃一點苦就受不了,就要逃避,不吃苦怎麼得福?雖然當下社會已經不需要像王寶合當年那麼吃苦,但苦還是一定吃才有福報的機會。
003 實在的乾貨才能讓人信服。
王保合的雜技絕技就是實實在在的乾貨,之所以如此出名,如此令人刮目相看,根本在於乾貨。王保合的這些雜技絕技沒有一絲水分和作假,而是實打實的身體功夫,這是令人最為驚嘆的地方,也是他的雜技之所以如此被人著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