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大國工匠」藝術之魂,走近雜技匠人—「鬼手」王保合

2021-02-16 吳橋雜技大世界


   他是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吳橋雜技代表性傳承人、也是河北省勞動模範、滄州市第九屆政協委員、全國魔術大獎賽金菊獎銀獎獲得者、滄州十大能人,他竭盡一生,傳承雜技,播種未來,用雜技藝術講述著新時代的吳橋雜技文化故事,這就是雜技匠人——「鬼手」王保合。

△ 藝精技絕,球碗神功冠群雄

    1944年10月5日,王保合出生於河北滄州吳橋縣楊家寺鄉乜莊的一個雜技世家。兩歲時便失去了母親,僅5歲便跟著父親、哥哥、姐姐來到了「北京天橋」賣藝餬口。當時的北京天橋,各方藝人薈萃,沒有超凡脫俗的功夫難以立足。「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年幼的他過早地體驗到了生活的辛酸。5歲的他一邊學習雜技、一邊上臺演出。因為技藝精湛,很快叫響北京天橋,人送稱號「天橋小神童」。王保合的絕技,很大程度上受到上輩的薰陶和教誨。他的爺爺就是「北京天橋八大怪」之一的「卸索大王」王玉林,拿手絕活就是—「卸索」,也就是現在講的縮骨神功。

闖天橋、打把勢、自古英雄出少年


 後來因為社會時局動蕩,他的父親領著一家子離開北京天橋,走街串巷打起了「遊擊」。王保合又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白天,常常背著鋪蓋道具趕路,頂風冒雨,日行幾十公裡;晚上,演出後睡在破廟裡、草棚裡,任憑蚊叮蟲咬,磨難成就了他以苦為樂的胸懷。昔日的「童子功」也更加的精進,無論是撂地兒演出、梨園茶館搭臺,走訪的地方多了,名氣也大了起來,經常有人慕名而來邀請演出。年紀不大的王保合曆經一番寒徹苦,終得梅花撲鼻香。

△ 千錘百鍊苦為樂,終迎梅香撲鼻來

    1949年新中國成立,9歲的王保合已經功夫在身。空中飛人、浪橋飛人、一字飛人、椅子頂、吃針穿線、木磚倒立、卸索等幾十個雜技、魔術節目都成為了他的看家本領。1951年,他隨父親赴朝鮮戰場進行慰問演出。1953年,應邀去革命聖地延安慶典演出。1955年,成立「雜技二十團」,赴雲、貴、川、桂演出。也就是那一年,王寶合他們從四川雅安經重新整頓組成赴藏慰問演出團。1958年,他加入了吳橋馬戲雜技團,成了一名正式雜技演員,從此便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雜技團演藝生涯。

△一飛沖天雜技興,少年強則國強


△紅心照四方,義演鑄藝魂

    1966年22歲的王保合剛剛當上業務團長,隨後便迎來了「文革」禁止雜技團演出的規定,因為心直口快,多問了多講了幾句「為什不讓演出」便被打成反動派被關進牢房。飽受折磨後,逼於無奈利用自己「縮骨神功」逃了出來,跑到山東濟南附近山區鄉村流浪賣藝,撂地演出餬口生活。直到1984年落實政策,王保合終於回到他夢寐已久的家園——吳橋馬戲雜技團。

△政策落實回家鄉,雜技生涯獲新生

    1992年4月,吳橋雜技大世界旅遊景區項目奠基,中國最大的民俗集散地和世界唯一的雜技主題公園成立。1993年10月1日,49歲的王保合接到了吳橋雜技大世界旅遊總公司的邀請函,他興奮的一夜未眠,籌劃節目內容、編排演出形式,激動的對家人說:「大世界建成了,雜技藝人這回真的有家了」,那一天也正好是八月十五。同年,11月26日吳橋雜技大世界旅遊景區正式對遊人開放。他也正式成為了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江湖文化城景點中的一名主力演員。

△ 撂地兒獻藝,絕技震四海

    「一二三,三球兩碗一手鬼;四五六,六神五主四方驚。「三仙歸洞」是王保合在30多歲時才正式接觸的,老師就是他的父親。「三仙歸洞」的秘密全在他的手上,一個字,那就是「快」。超出平常人的勤奮和悟性,成就了王保合快得讓人眼花繚亂的「鬼手神功」。

    △ 一二三變幻莫測,四五六驚座八方

    

    「今天我就要和各位比一比,看看是你的眼快還是我手快!」

    「大家看,這是三個海綿球、兩隻小碗、一根筷子」王保合邊說邊向觀眾展示道具,「現在我先把這個球也放進去!把最後一個球放在另一個碗裡,啊——走!大家猜猜碗裡各有幾個球。」「一個!」、兩個!」、「沒了!」.

    當年中央電視臺三臺攝像機同時對準他拍攝,然後慢速回放,也不能破解其中奧妙。

△ 三球兩碗兒,盡顯鬼魅傳說

     說到王保合的縮骨功,還是小時候偷偷跟他爺爺「卸索大王」王玉林所學。他的縮骨功節目《穿小襖》是將一件幼兒的衣服,經過運氣縮骨,不僅穿上小襖還要將三個啤酒瓶插入小衣服當中,場面令人咋舌。《口中穿針引線》、《刀砸活人》等這些節目個個堪稱奇絕, 特別是節目中的鑼歌(「南京到北京,人生話不生,要吃江湖飯,不怕死活生」)尤為震撼。

    雖然如此,王保合仍對「三仙歸洞」情有獨鍾,偏愛有加。其中情愫,別人無法感知,不過可以這樣說,表演「三仙歸洞」,無疑使他走近了觀眾,觀眾也走近了他,在有趣的參與交流中,觀眾給了他最寶貴的獎賞,掌聲與喝彩。

△ 穿小襖本領大,海納百川通天下

    1999年,經河北省勞動廳邀請和推薦,王保合跟隨某藝術團到香港九龍藝術中心演出,一演就是幾個月。王保合沒料到,在家鄉深受歡迎的傳統雜技竟然在香港也非常火爆。香港市民紛紛去觀看演出,場場爆滿。「三仙歸洞」的神奇、「縮骨軟功」的詭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看過王保合表演的香港特首董建華,稱其為「鬼手」。演出也同樣「刺激」到了香港媒體敏銳的嗅覺,於是,翡翠臺、鳳凰臺、《大公報》等香港著名媒體爭相報導這次演出。在報導中,不知是哪家香港媒體率先引用了董建華給王保合「鬼手」的美譽,從此,這個稱號不脛而走,傳遍了香江,傳入了祖國內地,也傳到了王保合的家鄉,如今「鬼手」成為王保合引以為豪華的代名詞。

△ 三仙歸洞耀東方,鬼手雅號美名廣

    近些年來,「鬼手」王保合及他的「三仙歸洞」在中央及十餘家省市電視臺、報社等多家新聞媒體給予報導及關注,中央電視臺《見證》、《相約》、《夕陽紅》、《夢想劇場》、《陽光大道》、《想挑戰嗎》、《歡聚一堂》及河南、湖南、深圳等多家衛視等欄目相繼錄製了他的專題片《鬼手王寶合》。香港鳳凰衛視、大公報、新加報聯合早報、臺灣日報、臺灣東森電視臺等多家海外媒體體及和20餘家省級電視報刊新聞媒體先後多次給予專題採訪和拍攝專題片,在旅遊界和新聞界引起很大轟動。

△《見證》保合傳奇神功

《相約》吳橋雜技世界

    2004年,王保合同志由於成績突出被授予河北省農民勞動模範;2005年,榮獲全國魔術大獎賽金菊獎銀獎;2006年10月,在中央電視臺挑戰欄目中榮獲六國「挑戰英雄杯」,為表彰他在藝術和為社會作出的傑出貢獻,2005年榮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相繼2007年6月,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的代表節目「三仙歸洞」和「縮骨功」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多次進京為中央領導及中央各部委慰問演出,受到國務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公安部等領導的親切接見。他的表演已深入廣大遊客的心理,令人折服,來吳橋雜技大世界旅遊不看他在「鬼手居」的表演,將是一大憾事。

 △ 雜技傳頌新時代,勞模精神永流傳

△ 吳橋雜技非遺人,世代傳承揚天下

  2008年開始,王保合為了讓更好的傳承吳橋雜技,發揮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和擔當,打破了「寧舍十畝田,不把藝來傳」舊思想和「傳兒不傳女,傳內不穿外」的老規矩。他自己的兒子、三個女兒以及幾個外孫女都從事雜技這一行當,都是經他一手精心培養。為了讓「三仙歸洞」、「縮骨功」等非遺傳承項目得以發展。也開始廣收門徒,但是因為「縮骨功」對練習者要求身體素質高、難度大,傳承者至今難尋。為此,王保合專程去了一趟雲貴川地區尋找適合練習的孩子,免費傳授,最後還是無果而返.

△ 傳承難覓藝中良才,百年神功恐後繼乏人

    2015年鬼手居建成,佔地1200平米,能夠容納觀眾200多人,設立展覽區、演出區、遊客休閒區、遊客留影區、互動學習區、鬼手休息區共6個功能區,交流、參與、互動相結合,將帶給遊客全新的體驗和樂趣。至今,王保合在「鬼手居」中累計演出超6000場次,觀眾達300餘萬人次。2020年鬼手居全新升級改造,致力打造沉浸式觀藝模式,「旅遊+」多元化鏈條開啟,王保合的演藝更加爐火純青,觀看效果開啟近景演藝觀賞先河。

    如今,76歲高齡的王保合依然神採奕奕的活躍在表演舞臺之上,用藝術之魂繼續講述著新時代吳橋雜技文化故事,給更多的社會各界遊人帶來歡樂和笑聲,我們也共同祝願王保合老師「藝術之樹,永遠常青」。

△ 手快似鬼贏天下,鬼手居中辯乾坤

    

   

運河明珠,魅力吳橋,2020吳橋旅遊推介會勝利閉幕

編 輯丨馬超群

責任編輯丨閆文儒 劉保恆


相關焦點

  • 名牌導遊帶您遊河北|相約雜技大世界,邂逅「鬼手」,看看是他的手疾...
    點擊收聽音頻:《相約雜技大世界,邂逅「鬼手」王保合》十方雜技九籍吳橋吳橋是一方熱土,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和命運磨礪中,錘鍊出傳奇的精神魂魄,過去的吳橋雜技藝人憑藉著一身技藝一身膽,走出家門,走出國門,在漂泊不定四海為家的流浪生活中,傳播著吳橋的雜技文化。
  • 「鬼手」王保合練縮骨功:關節脫臼後從新排列,縮骨後能穿嬰兒服
    滄州市吳橋縣,是我國著名的「雜技之鄉」,這裡雜技人才輩出。其中,十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要數這位名為王保合老爺子所表演的「三仙歸洞」,還有他那讓人驚掉下巴的「縮骨功」!今年已經76歲的王保合,是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一名身懷絕技的老藝術家。
  • 「鬼手」賭贏香港富豪4億:河北小縣的雜技,憑啥成為中國名片?
    1917年回國,他創立了「孫家班」,10年後就帶著自己創建的「中國國術馬戲團」,雲遊各國演出,讓中國雜技名揚世界。他自創的許多雜技節目、動作和道具,至今仍然活躍在雜技舞臺上。被稱為「鬼手」的王保合也是個傳奇人物。
  • 「鬼手」賭贏香港富豪4個億:河北小縣的雜技,憑什麼成為中國名片?
    從小自學雜技的孫福有,20歲闖蕩俄國,在當地馬戲團從打雜開始,融匯了兩國雜技之長,開創了自己的雜技風格。1917年回國,他創立了「孫家班」,10年後就帶著自己創建的「中國國術馬戲團」,雲遊各國演出,讓中國雜技名揚世界。他自創的許多雜技節目、動作和道具,至今仍然活躍在雜技舞臺上。被稱為「鬼手」的王保合也是個傳奇人物。
  • 吳橋雜技大世界尋年味
    非遺「空中飛碟」的傳承人彭彥華說,空中飛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讓它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以世代傳承,「我們小院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雜技藝術也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保護非遺就是我的任務。」鬼手劇場內,天下第一快手王保合正給大家表演「三仙歸洞」。仨球倆碗跟鬼賽的氣勢、出神入化的表演,引得現場觀眾掌聲不斷。「三仙歸洞」 的秘密全在他的手上,一個字, 那就是「快」。「中央電視臺三臺攝像機同時對準我拍攝,然後慢速回放,也不能破解其中奧妙。」王保合對自己的「手快」信心滿滿。
  • 王保合:三大絕技出神入化,吃盡苦頭不後悔,卻寧願失傳不教弟子
    王保合之所以能練成,除了家庭傳承、資質俊秀、聰穎過人、堅韌的毅力外,還在於當時的社會環境,這些條件缺少一項,也無法造就今天的鬼手王。02王保合出身於雜技世家,自小耳語目染,他的祖父是當年有著「北京天橋八大怪」之一、著名「卸鎖大王」王寶林。所謂卸鎖就是捆不住,鎖不住,繩索不能束縛其行動,說直白點就是我們熟悉傳說中的「縮骨功」。老子英雄兒好漢。
  • 76歲的王保合精通縮骨功,曾拿走李嘉誠4億,如今卻不願傳藝了
    現在又有兩項中國絕技面臨失傳了,它們分別就是「縮骨功」和「深喉紉針術」,其實這兩項絕技都是世界著名雜耍大師王保合的絕技。說到王保合,不少中國觀眾都不陌生。王保合被譽為鬼手,他的三仙歸洞可以說是震驚了不少人。王保合用3個小球,2隻小碗,還有一根筷子,就可以變化出無窮的變化,可以說是讓很多人嘆為觀止。
  • 縮骨功傳人王保合:表演絕技贏李嘉誠4億,央視也未能看出其端倪
    1999年,他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當時河北省文化廳組織了一批民間藝人赴港演出,已經小有名氣的王保合也在這群人之列。這場演出非同一般,不僅許多重量級明星大腕紛紛出席,更有幸的是,商業大亨,中國首富李嘉誠先生也出席了這場演出。偏巧,在眾多節目中,李嘉誠對王保合的「三仙出洞」產生了強烈興趣,因為王保合表演的手速太快,被李嘉誠要求再來一遍慢一點的。
  • 年近70的「手藝大師」王保合,用3個球2個碗,贏得李嘉誠4億
    雜技是什麼?雜技就是製造奇蹟的藝術,吸引千千萬人的目光,將我們的心靈聚在一處,為之震撼。從古到今,我國雜技已有悠久歷史,從古代最原始的變戲法到如今有現代特色的雜技,都要有人傳承。我國雜耍手藝大師王保合,是雜技重要的傳承人。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張安秋:壇壇「川菜魂」 濃濃「匠人情」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導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 領略工藝之美 感受工匠之魂五集紀錄片《遇見工匠》今日21:00起首播
    領略工藝之美 感受工匠之魂 很多人都熟悉周杰倫的一句歌詞——「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傳說中,只有當雨過天青之時,空氣的溫度、溼度和陽光的強烈程度剛剛好,此時燒出的青瓷才有完美的「煙雨天青之色」。
  • 大國工匠!
    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錄製的「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將於3月1日20點檔在央視綜合頻道和4K超高清頻道首播
  • 以匠人之心 釀純糧好酒 川酒集團楊大金獲「中國酒業大國工匠」稱號
    11月3日,一場涵蓋白、啤、葡、黃、果露酒的中國酒行業技術交流、促進、表彰大會——「2020中國酒業工匠論壇暨工匠之星頒獎盛典」在陝西省西安市盛大開幕。川酒集團技術顧問楊大金榮獲「中國酒業大國工匠」稱號,川酒研究院院長趙金松、川酒集團敘府酒業總工程師彭禮群、川酒集團技術骨幹周瑞平、鄧代新榮獲「中國酒業工匠之星」稱號。
  • 大國工匠!傳統工藝第一人!他是福建人的驕傲!
    評選出的十位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來自國防、軍工、裝備製造、交通運輸、傳統工藝等多個行業,都是所在行業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他也是福建省此次唯一入選的工匠人物!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旨在弘揚匠人精神,宣傳大國工匠情懷,引領各行各業的人們紮根基層,默默耕耘。是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活動,經過推薦、初選、評委會評選等環節評選產生。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一顆匠人心 「酒」「久」永流傳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一顆匠人心 「酒」「久」永流傳 原標題: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
  • 觀察 | 在紀實影像裡「遇見」工匠
    觀燒窯造器,聽樂從中來,品金石之工,探紙上乾坤,賞錦繡華服,《遇見工匠》鏡頭下的每位傳承人都在用獨特的技藝表達人類對美好生活的熱望;漁網果盤、高達百寶箱,《爸爸的木匠小屋》中鄭爸爸用一雙巧手傳遞手工藝品背後的溫度,凸顯慢生活下的木心匠魂。
  • 觀《大國工匠》有感
    觀《大國工匠》有感今天,我看了《大國工匠》這部紀錄片,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觀後感。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張安秋:傳承古法技藝 堅守匠人匠心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導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3月28日,張安秋在郫縣豆瓣傳統製作技藝示範生產區抹平翻曬的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