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應該是沙坡尾最年輕的人。
儘管當年她放棄記者這份鐵飯碗,投身商界的時候,已經41歲了。但這並不影響她一直很酷地保持著年輕的狀態。
我們認為的年輕,是一種果敢狂熱、無所畏懼、追求新鮮的精神狀態,跟年齡無關。
這個時代最酷的人,總是懷著一絲改變世界的美好夢想。
當然在那些老成世故的所謂成年人看來,這樣的夢想顯然是太天真了,而且不切實際不合時宜。
但沒試過怎麼知道不行?
陳曉雯的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沒試過怎麼知道不行?
14年前,陳曉雯扔掉了媒體鐵飯碗,這一年她已經41歲。
怎麼會生出這股破釜沉舟的勇氣?陳曉雯輕描淡寫地說,因為記者「當到頭」了。
在那個時候,紙媒的日子還很好過,可陳曉雯就是想出去試試,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大。
而就在3年前,在看過房地產的世界之後,陳曉雯再次轉身跳進另一個世界——招兵買馬進軍文創產業。
她的第一件轉型作品,就是如今被視作鷺島「文創名片」的老廈門地標——沙坡尾。
記者改行沒有半點能用來「玻璃心」的時間
和很多「50後」一樣,陳曉雯的青年時期被打上了很深的時代烙印。
她下過鄉,當過中學老師,做過婦女工作,最後還是聽政府的話,去完成一項「政治任務」——為一家境外報刊組建廈門記者站,並當上了站長。
在她的記者生涯裡,主要負責一份叫《今日廈門》的專刊,每個月寫一些介紹廈門方方面面的文章。
說是一名記者,其實更是充當著連接兩地紐帶的角色,既向香港宣傳廈門,又為一些本地項目尋找有實力的香港投資方。後來機緣巧合投身房地產界,也正是得益於這段經歷。
上世紀90年代末,金融危機讓原本已經入夥一房地產項目的港商臨時撤資。
因為擔心項目「流產」,作為「牽線人」的陳曉雯在多方推舉支持下,開始接觸房地產行業。
2000年正式辭職組建自己的公司時,陳曉雯已經跨入不惑之年。
人到中年突然轉換跑道,陳曉雯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半點能用來「玻璃心」的時間,所有精力都被迅速投入到尚處於草創階段的新企業裡。「那時我們都不懂,只好每天學萬科,萬科做什麼,我們就學什麼。」陳曉雯說,真正開始創業後,她才深刻體會到——自己筆下曾寫就的企業家創業史有多麼流於形式,「你只看到成功企業家光鮮亮麗的一面,根本想像不到這一路走來有多艱辛。」
不過,創業經歷帶來的好處是,她覺得自己的心態像永遠停留在40歲那年,還敢拼,還敢闖,還敢每天去迎戰千頭萬緒的問題。「如果繼續留在體制內我現在已經退休,可能每天就只跳廣場舞了。」
廈門情結用人文思維來丈量商業決定
按照陳曉雯自己的評價,她的房地產事業做得「中不溜秋」,既不像一些同時期起步的本地大佬們,企業已經做到了上市,又沒有在一輪輪的產業危機中被大浪淘出去。
不過,一些如今被視作廈門房地產標杆的項目,卻正是出自陳曉雯之手。比如廈門官方目前使用的樓盤精裝標準,就是參照陳曉雯公司2006年打造的「濱北國際」的各項參數制定的。
2004年,陳曉雯與湖裡區政府籤約,共同開發鍾宅村。
陳曉雯說,這一次經歷,為她後來介入沙坡尾改造帶來了很多可借鑑的經驗。
彼時的鐘宅建設被徵用了上萬畝土地,但陳曉雯團隊在前期調研時發現,一個有600年歷史的畲族聚居地,就藏身在鍾宅村內,如果全部推倒重建,那麼數百年歷史就將到此終結。
陳曉雯說,多年記者從業經歷讓她更傾向於用人文思維來丈量商業決定,「這是廈門島內唯一的原住民族代表性村莊,如果完全抹滅掉實在太可惜了。」
陳曉雯帶領團隊經過再三規劃,為鍾宅村民「量身打造」了「三個一」方案,即每戶給予一套出租房、一個店面和一套自住房。同時,保留一部分集體資產和擁有600歷史的老村景。
在位於沙坡尾的辦公室裡聊到這個話題時,陳曉雯興致勃勃地從辦公室裡翻出好幾本講述鍾宅歷史的圖冊,還有一本鍾宅族譜,這些全都是她自己出資替村民修訂的,書裡每一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她都如數家珍。
有了以「文化為先」開發鍾宅的成功經驗,三年前,當思明區政府為開發老城區向社會廣發「英雄帖」時,陳曉雯毫不猶豫地帶領新組建的年輕團隊,一頭扎進沙坡尾。
這一次,她闖入的是另一個新領域——文創產業,而投資回報時間卻是遙遙無期。
不要孤芳自賞,要的是全民參與
沙坡尾,是幾代廈門人的集體記憶,從小就住在廈門海邊的陳曉雯,忘不了的是那舊時的漁村風情,還有空氣中揮之不去的淡淡魚腥味,「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誰的生活與它無關。」
事實上,在陳曉雯的團隊介入之前,一些外地大型開發商也很看好沙坡尾的地產商業價值。但是,單純的拆遷再建,對這一塊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寶地來說,似乎過於簡單粗暴了。
陳曉雯認為,老城區絕不能大拆大建,而是要賦予舊街景以新活力。她的觀點,與思明區政府不謀而合。
於是,2012年,將沙坡尾打造成「廈門人的文創區」這一理念,被正式開始付諸實現了。
通過一次次斡旋和談判,陳曉雯帶領著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年輕創意團隊,拿到了一些廢舊廠房的使用權。
利用這些空間,她們打造出了藝術西區等經典文創項目。
不過,陳曉雯堅持,她不要那些曲高和寡的純藝術,她要做的是「能帶著大家一起玩」的草根藝術,「我們不需要孤芳自賞,我們要的是全民參與。」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陳曉雯寧願「讓利」給一些有想法、有頭腦的年輕人,以便宜的租金或是以合作形式邀請他們來沙坡尾開店經營。但前提條件是——他們要輪流每周牽頭舉辦向社會開放的藝術活動,「我們歡迎年輕人來,我們能替你找房子、規劃甚至幫你營銷,但前提是你一定是有想法、有創意的人。」
現在的沙坡尾項目仍然處於「燒錢」的階段。
但沙坡尾的慢慢改變,讓陳曉雯很有信心,她看著這裡從被邊緣化的破落漁村,變身為如今漸漸受年輕人推崇喜愛的文化寶地。
而年輕人對這片土地的「反哺」,也正是陳曉雯看到的希望所在。
很多事情,沒試過怎麼知道不行呢?
人物名片陳曉雯,1959年生。
福建省人大代表,廈門國源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沙坡漁港文化創意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1980年畢業於集美師專,投身商界前,曾輾轉教育、婦女、政府及新聞界十餘年。
因為我們都是一樣,生活在這座城市,熱愛著這座城市。
廈門日報記者 林雯
--◆
藝術西區。
生活在這裡,文藝在這裡。
歡迎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