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主創人員現身電影節開幕影片映前特別活動現場。
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梁耀華 晉中報導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伴隨著優美抒情、激情豪邁的旋律,一幅幅壯美的畫面映入觀眾眼帘,展現著讓我們魂牽夢縈的家鄉。
10月10日下午,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在平遙古城平遙電影宮小城之春廳與觀眾見面。
這部從10月1日起在全國熱映的影片,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通過《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等5個故事單元,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呈現家鄉之變、社會之變。每個故事包含了具體的民生話題,比如農村醫保、鄉村物流、科技扶貧、鄉村教師、駐村第一書記等。《我和我的家鄉》的創作,緣起於「全面小康」這一重大主題。在影片放映當中舉行的影迷嘉年華《我和我的家鄉》新聞發布會上,總導演寧浩談起了策劃時的情景。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總導演寧浩、總策劃張一白在新聞發布會上。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總導演寧浩、總策劃張一白在新聞發布會上。
寧浩與總策劃張一白先生一直希望採用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現,有感而發地去真誠講述。基於這樣的理念,2019年11月,他們決定採用喜劇的形式,將深受觀眾喜愛的寧浩、陳思誠、徐崢、鄧超和俞白眉、閆非和彭大魔5組導演集結起來,組成創作團隊。
為何創作團隊由5組導演組成?寧浩解釋,這樣做的初衷,就是想讓《我和我的家鄉》比《我和我的祖國》短一點。
近年來,中國電影一直在摸索類型電影與主流價值表達的結合。如何使《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作品融入「全面小康」的宏大歷史進程,這對創作團隊是個挑戰。
時間緊迫。創作團隊的成員積極地深入生活,從火熱的生活中汲取靈感。他們在對鄉村巨大變化的理解中,加深對「全面小康」的認知,自然而然地走出了自身創作的舒適區。
與《我和我的祖國》不同的是,《我和我的家鄉》以空間軸進行創作。每個故事單元,讓不同的導演負責完成。寧浩負責把5個故事單元串聯起來。出乎意料的是,創作完成後,每個故事單元的時長都超出預期,這為剪輯帶來巨大壓力。面對壓力,剪輯工作緊張有序進行著。最終,一部生動反映國家發展、社會變化的影片面世。
一同參加新聞發布會的總策劃張一白坦言,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懷念家鄉、回到家鄉的感覺也在悄然滋長。「家鄉,其實是每個人共同的一種思念,一種執念。」他說,正因如此,主創團隊帶著這部影片來到了山西,來到了平遙。
目前,《我和我的家鄉》排在國慶檔票房首位。數據顯示,10月10日,其票房突破20億元,成為今年破20億元票房最快紀錄的締造者。
中國人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一個「鄉」字凝聚了中國人的情感認同。《我和我的家鄉》中「我」與家鄉的故事,就是中國人鄉情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