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將白日馳青漢,銜得流星入畫門」,從史料文物談談唐代的馬球

2020-12-22 懶龍說

現在我們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很多人家庭收入也越來越高。生活水平上去了,人們也開始追求一些高雅的玩意。原來在小區裡跟老頭打打桌球打挺好的,如今也想要玩點那貴族的運動了。什麼網球,什麼高爾夫,能上的都給上上。要說這個啥叫「貴族運動」,其實主要就是要突出一個「貴」!就跟電影《大腕》裡說的似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其實,要真說起來最「貴族」的運動,那高爾夫和網球都排不上號,而那高高端坐在「貴族運動鄙視鏈」頂端的運動,毫無疑問應該是馬球了。美國曾經有「年薪2萬美元打高爾夫,年薪2000萬美元打馬球」的說法,可見這馬球應該確實是比較「貴」的。其實想想也明白,馬球馬球至少就得有匹馬吧,這養一匹好馬得多貴,肯定這運動就更貴了。

我們現在常見的就是歐美的馬球運動,但是我國早在唐代,馬球就已經是風靡全國的活動了,從皇帝到大臣都非常熱衷於此。據不完全統計,唐代20位皇帝中,喜歡馬球運動的就有11位,其中很多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宣宗等等都是馬球高手。而馬球運動在社會的風靡也為後人留下了很多文物和史料的證明。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談談唐代馬球運動的發展。

01想打馬球,先得有馬——唐代興盛的馬政提供了充足的馬匹

馬球馬球,顧名思義,想打馬球,當然先得有馬。唐代馬球之所以能夠風靡全國,其主要的原因,當然就是馬匹數量的充足。這背後,其實體現了唐代從中央到地方對養馬這件事的重視,為此政府還出臺了專門的政策和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這些管理制度合在一起,統稱為「馬政」。

在古代,馬匹除了是一種牲畜之外,其實還是古代軍事和交通的重要物資。唐朝為此專門在政府設立了機構負責馬匹牧養管理。首先是中央設立了太僕寺等等專門管理機構。除了中央設立的太僕寺,在地方還設立了監牧制度。這些監牧官員都是要列入考核的,如果不合格也是要被問責。

此外,為了便於馬匹的管理,唐代還有了給馬「上戶口」的制度,稱為「馬籍制度」。一匹馬從哪裡來,什麼血統的,是好馬還是一般的馬,適合上戰場還是適合送皇家,全部都記錄在案。而且配合馬籍制度還有一個專門的「馬印製度」,就是給不同用途的馬蓋不同的印記,現在話來說就是「卡個戳」。根據不同的馬匹質量和用途,給馬蓋不同的戳。

隨著唐代國力的增長,以及國家對於馬政的重視,馬匹數量從唐太宗時代開始增長到唐高宗麟德年間(公元664-665年)達到了巔峰時期。根據《唐會要》的記載:「大唐承周、隋離亂之後,貞觀初,僅得牝牡三千。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萬六千匹。」唐高宗時期馬匹數量就已經達到了70.6萬匹,這個數字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應該也算是數一數二的了。這麼雄厚的馬匹資源,也為馬球運動的風靡奠定了基礎。

不過,雖然唐代馬多,但卻不是什麼馬都可以用來打馬球的,參加馬球比賽的馬是要經過嚴格的挑選和訓練的。唐代詩人徐黃有一首詩《尚書打球,小葩步驟最奇,因有所贈》說的就是一匹訓練打馬球的好馬:「善價千金未可論,燕王新寄小龍孫。逐將白曰馳青漢,銜得流星入畫門。步驟最能隨手轉,性靈多恐會人言。桃花雪點多雖貴,全假當場一顧恩。」這意思就是說這匹馬非常聰明,能夠自己跟著球跑,不用人引導,這樣球手的注意力就放在擊球上而不用放在控制馬上了,這樣的好馬,當然給球手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現代馬球運動

看來,對於打馬球的馬要求主要就是聰明,「球感」好。好的球手和馬匹能做到「人馬合一」,唐代大詩人元稹所寫的一篇《進馬狀》,裡面就有這樣的語言:「同州防禦使供進烏馬一匹,八歲,堪打球及獵……解擊球者,每嘉其環回鬥轉,動可愜心。」不僅要進退靈活,還要做到隨心而動,與球手心意相通,對馬的要求可以說是很高了。

02唐代馬球——球、球桿以及球場

前面我們說完了馬球的基本要素——馬,可是光有馬也不能打馬球啊,還得需要個球吧,還得需要個球桿吧,還得需要個球場吧?下面我們就說說這幾樣。

先說這個球

馬球的球在唐代稱為鞠。唐代詩人魚玄機在《打球作》詩裡這麼描述它:「堅圓淨滑一流星」,這個「堅」,就說明肯定是用硬質材料所製作的,通常應該是木頭。至於大小,像「流星」,那我覺得應該不會太大,太大就不像「流星」了,而且也打不動;但是應該也不會太小,太小了騎馬上打不著,所以我覺得大概拳頭大小應該差不多了。

根據唐代詩人沈佺期的《幸梨園亭觀打球應制》 中:「宛轉縈香騎,飄飄拂畫球」的詩句,當時的馬球上面應該是塗漆的,而且是彩色的,這也是為了在比賽中更加醒目,讓球員和馬都能看的見,增加對抗的激烈性。當比賽的時候,人馬交錯奔馳,彩球滾動跳躍,這樣就更加像流星了。

再說這個球桿

在大唐西市博物館,收藏了一面唐代銅鏡,背面是四名騎手打馬球的圖案,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這面銅鏡。

唐打馬球紋銅鏡 大唐西市博物館藏

在這個圖案中,我們看到,四位擊球手手中都拿著一根頂端彎曲像月牙形狀的長杆,有點像老人手裡握的拐杖倒過來的樣子。這根月牙形長杆就是唐代馬球的球桿,稱作「球杖」或者「鞭杖」,因為頂端彎曲像月牙,所以唐代也有稱呼它為「月杖」的。

唐代詩人蔡孚有一首《打球篇》,裡面給了我們很多關於球杖的信息。比如「初月飛來畫杖頭」這就是說球杖的造型像初月一樣。還有一句「寶杖雕文七寶球」,這應該是說的是球杖的材質,能雕文的材料,十有八九可能是木製的。但是在打球過程中,球杖是經常會碰撞的,要是純木頭可能容易斷,所以,後人認為可能在外面還包著鐵皮或者動物皮之類的保護措施。

再說說球場

1956年,在唐大明宮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出土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這樣的字跡:「含光殿及球場等,大唐大和辛亥歲乙未月建」的字樣。

大明宮遺址出土的石碑

大和(公元827年-835年)是唐文宗的一個年號。這塊石碑說明在修建含光殿時,同時還修了一個馬球場。可見皇室對於馬球的重視。

唐代的馬球場在文獻中稱為「鞠場」或者「鞠壤」,古代馬球場可不是簡單的打球的場地,它其實還承擔了很多貴族社交場所的功能。大家在球場舉行宴會、欣賞歌舞,甚至宣詔都在球場上進行,這就充分說明了馬球場所具備的社交屬性。

說了這麼多,球場是怎麼建造的呢?唐代的球場應該還是以土夯建造的。那要是大家騎著馬奔跑起來,場地難免暴土揚塵的。所以,一些王孫貴族就開始想到在球場上撒油,來防止塵土飛揚。《資治通鑑》中就記載:「上(唐中宗)好擊球,由是風俗相尚。附馬武崇訓、楊慎交灑油以築球場。」可見當時皇室打個馬球是何等勞民傷財。

唐代彩繪打馬球俑

不光如此,唐代已經有了「燈光球場」了,不過,那會沒有電燈,就靠點蠟燭。《資治通鑑》記載晚唐名臣楊行密之子楊渥曾經為了在夜間打馬球,「燃十圍之燭以擊球,一燭費錢數萬」 。一根蠟燭就得幾萬錢,一晚上打球還不知道要燒掉多少,真不愧是「貴」族運動啊。

03唐代馬球賽制——「金球決勝」還是「比分決勝」?

馬球作為一項體育活動,當然就一定要有輸贏。輸贏怎麼判斷呢?我們現在就是得分,唐代叫做「得籌」。唐代馬球有點像咱們現在的足球,也是有個球門,要把球打進對方球門。雙方每攻入一球就是得一籌。根據唐代的文獻來看,勝負標準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金球決勝」,另一種是「比分決勝」。

唐 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

先說「金球決勝」。這個詞足球迷一定秒懂,簡單來說就是雙方誰先進球誰就贏。在唐代,先進球就叫做「頭籌」或者「先籌」,我們後來的成語「拔得頭籌」就從這來的。

唐代詩人王建的《朝天子詞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中有這麼一句:「無人敢奪在先籌,天子門邊送與球。」意思是說,跟皇帝打球,即使說球都到皇帝那邊的門邊了,那也沒人敢在天子前頭進第一球。這就說明,這裡的「先籌」是判定勝負的重要手段。再比如說五代時期的花蕊夫人宮詞裡,就有「上棚知是官家人,遍遍長贏第一籌」這樣的詩句,這也說明了贏得「第一籌」就贏得了勝利。這跟「金球決勝」制度就很像了。

還有就是「比分決勝」。這也跟我們現在足球很像,一場比賽,你方進三個我方進兩個,那肯定是進三個的一方贏了。這就是比賽完成後以總分判定輸贏的方式。這個方式在唐代叫做「結籌」。

在敦煌出土的寫本中有一篇《杖前飛》,說的就是打馬球的事。裡面有幾句提到了關於比賽輸贏的問題:「前回斷當不贏輸,此度若輸後須賽」,「或為馬乏人力盡,還須連夜結殘籌」。按照詩裡所說的,那這一局比賽肯定不是按照上面說的「金球決勝」的方式來決出輸贏的。一場比賽如果就進一個球就決出了勝負,怎麼能打到人困馬乏的境地?另外,打完了還要「結殘籌」,如果是前面說的「先籌」的方式的話,就用一個籌就行了,哪來的什麼殘籌呢?所以,這裡的比賽一定是最後算總比分的方式來決定輸贏的。

04唐代那些有關馬球的趣事

前面說了這麼多知識,後面說點輕鬆的事。馬球最早在唐代的風靡其實是始於唐中宗時期,在《資治通鑑》中說:「上(唐中宗)好擊球」,正是在唐中宗的影響下,皇親國戚、達官顯貴、軍隊將士、平民百姓都紛紛玩起了馬球。正是由於馬球在唐代的風靡,所以也有了很多與馬球有關的有趣的事情

01 「留給吐蕃隊的時間不多了」

這個故事記載在唐代的《封氏見聞錄》中。話說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吐蕃派了一個龐大的使團來長安,迎接金城公主入藏。中宗就帶著吐蕃使臣到梨園看打馬球。吐蕃的使臣就說:「我手下也有打馬球高手,能不能咱們對戰一下?」(臣部曲有善毬者,請與漢敵。

中宗開始沒當回事,就讓皇宮衛軍神策軍的馬球隊跟吐蕃人對戰了一下。結果沒想到,吐蕃隊幾次比賽都勝利了。(我估計就是那種「金球決勝」式的比賽,要是比分算的話時間上不夠打那麼長的。)

中宗臉上掛不住了,看來這得出動我們大唐「國家隊」了。於是他一聲令下,讓兒子臨淄王李隆基上場,李隆基就又帶了三位總共四人上場與吐蕃十個人比賽。四個對十個,這怎麼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只見李隆基上場後,「東西馳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出入吐蕃陣中如入無人之境,輕鬆擊敗吐蕃。

這讓我想起我以前經常聽到的那句話,正好用在吐蕃身上:「留給吐蕃隊的時間不多了。

當然了,這個故事裡面李隆基的戰績有點水分的,人家吐蕃使團跟皇家衛軍打打也就算了,上來一個皇子,還很有可能是未來的皇帝,誰敢動真格的?意思意思得了,總不能把這點意思弄成不好意思吧?所以李隆基的這個戰績大概就跟恆大老總打籃球一個意思吧。

02 「擊球賭三川」

唐代皇帝自玄宗以降,很多都喜歡打馬球,到了中晚唐,甚至出現了對打馬球打得好的人加官進爵的事情,拿國家的官位當做自己任意賞賜的籌碼。還有很多皇帝痴迷馬球而荒廢朝政。上面喜歡,下面就有人投其所好,導致了朝堂之中烏煙瘴氣,吏治混亂。

「擊球賭三川」就是這個時間段發生的一件荒誕的事。據《資治通鑑》中記載,在晚唐時期,黃巢起義軍日益強盛,隱隱有進軍洛陽直逼長安之勢。長安城處在岌岌可危的態勢之下,當時專權的宦官田令孜暗中打算帶著唐僖宗逃亡到蜀中去。於是他向僖宗提出讓自己的哥哥陳敬宣和自己另外三個心腹楊師立、牛勖及羅元杲去鎮守三川(也就是現在四川一帶)。

可是四個人一起去,誰當老大呢?當時三川最大的官是西川節度使,四個人誰當領導呢?田令孜也拿不定主意,只好讓唐僖宗自己定。唐僖宗於是就想出來一個空前絕後的選拔方式——打馬球

僖宗讓這四位一起打馬球,誰先進球誰就是西川節度使。「令四人擊球,賭三川,敬宣得第一籌,即以為西川節度使。」陳敬宣頭一個進球,所以他就成了西川節度使。(這肯定是用的「金球決勝」的方式了)拿國家大事當兒戲一樣,可見唐朝當時的政局混亂,後來唐朝的衰亡,也是意料中事了。

03 馬球變「驢鞠」

前面說的都是男人打馬球,其實作為中國古代最為開放的王朝,唐代的女子也在馬球運動中找到了自己的樂趣。想像一下,楊柳細腰的女子跨鞍揮杖,讓人頓時感覺英姿颯爽,顯示出了不同於一般閨閣小姐的英氣之美。

不過馬球畢竟是個高強度高危險性的運動,一般的女子從體力上畢竟不如男性強,玩的久了也扛不住。又想打馬球,又受不了騎馬的激烈。於是在唐代,出現了專門為女子量身定做的運動,球還是那個球,只是由騎馬換成了騎驢。因為驢的體格比馬要小,所以騎驢激烈程度比騎馬打球要小一些。這麼一來,馬球就變成了「驢X」了。當然了,古人是不會這麼不雅觀的,騎驢打球在唐代叫做「驢鞠」。

這個「驢鞠」大大降低了馬球的危險程度,其實也挺精彩。因為唐代一些皇帝還很喜歡看「驢鞠」。比如在《舊唐書》裡就記載過唐敬宗時期,教坊就曾經組織歌伎「分朋驢鞠」,進行驢鞠表演賽,供宗室國戚來觀看取樂。

有一些皇親國戚、或者軍隊大佬也很喜歡看「驢鞠」,比如說玄宗時期的節度使郭英乂(音同義),就喜歡看這個。《舊唐書》中記載他在任劍南節度使時「聚女人騎驢擊球,制鈿驢鞍及諸服用,皆侈靡裝飾,日費數萬,以為笑樂。」看來這「驢鞠」也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

05【懶龍說】

在唐代馬球流行的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時代原因。

首先是經濟方面。其實正如我們開頭所說的,馬球在現在都是當之無愧的貴族運動,在古代也是如此。馬球在古代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負擔的起的運動,無論是馬匹、裝備還是場地都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的。在唐朝,養一匹馬的費用約等於養一個六口之家的費用。可是唐代在馬政制度的規範管理下,高宗時期就曾經達到70.6萬匹馬的數量,這個數量是後世朝代所望塵莫及的。

這其實反應的就是唐代的社會經濟的繁榮。正如杜甫的詩中所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有了唐朝雄厚的國力作為後盾,唐代才能夠有大量的馬匹資源用來進行馬球運動。所以說唐朝的經濟實力是馬球運動得以推廣的物質基礎

其次在政治上,馬球的推廣其實是統治階級愛好的向下延伸造成的。整個唐朝的皇帝中,不喜歡馬球的寥寥無幾,馬球高手卻大有人在。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統治階級的喜好,在官員百姓心目中有多重要就不必多言了吧。唐朝馬球能夠有這樣的規模,也與統治階級的不懈推廣有著密切的關係

再次在文化上,唐朝在文化上的包容性促進了驚險刺激的馬球比賽觀賞需求。在大唐,我們民族處在最為強盛的高峰,當時我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唐朝社會從上到下都有一種「捨我其誰」的豪氣。在這種進取的心態下,人們越來越喜歡驚險刺激、豪情萬丈的運動,而健兒與駿馬結合的馬球運動,無疑更加符合唐代人的觀賞心態

唐 馬球白陶俑

我們從馬球身上,看到了盛唐時期昂揚向上的朝氣蓬勃,看到年輕的李隆基以寡擊眾揮斥方遒的英姿。也看到晚唐時期沉迷享樂的紙醉金迷,看到「擊球定三川」這樣如同兒戲一樣的荒唐墮落。其實馬球何辜,它只不過是一種運動而已,真正決定這種運動的作用的,毫無疑問是人。我們的歷史很喜歡把國家興亡的責任推給一個女人,推給一項運動。說女人是「紅顏禍水」,說運動是「玩物喪志」,其實,我們都知道,喪志的不是物,而是那個人,是那個選擇了沉迷女人和玩物,而忘記了自己的責任的人。

我想,這就是我們從馬球之上,所應該明白的道理吧。

參考文獻

1、《新唐書》、《舊唐書》、《唐會要》、《全唐詩》、《全唐文》等等

2、《唐代馬球運動考——兼述敦煌文獻馬球資料》 高原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唐代馬球運動之研究》 宋曉蕾 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論唐代的馬政思想》 陳玲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4期

5、《馬球運動:失落的盛唐遺風》 王增明 李穎 東方收藏

6、《馬球的起源和唐代的馬球運動》 林琳 貴州文史叢刊

7、《唐朝歷代皇帝的馬球情結》 王晉 蘭臺世界 2009年9月上半月

感謝您關注百家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 ,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相關焦點

  • 出土文物中的唐代舞馬與馬球運動
    其所記載的「突厥馬」具有「技藝絕倫,筋骨合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而「康國馬」則是來自康居國。「是大宛馬種,形容極大。武德中,康國獻四千匹。今時官馬。猶是其種。」杜甫在《房兵曹胡馬》詩中有生動描述:「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對於這些優良的「胡馬」,唐朝政府都廣泛引進,精心養馴。因此,入唐的「胡馬」優良品種達80個以上,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 唐代貴婦沉迷馬球,為何跟驢一起下葬
    考古學家發現,一位來自中國帝國的貴族夫人很喜歡在驢子上玩馬球,她把自己的馬都埋了起來,這樣她就可以在死後繼續玩馬球了。據認為,波羅起源於伊朗;然而,這項運動在唐代蓬勃發展,公元618年至907年間統治中國。在這段時間裡,馬球成了王室貴族家庭的最愛運動,到了皇帝用馬球比賽來挑選將軍的時候。其中包括崔世家的丈夫,高寶因為贏得比賽而被西宗提拔為將軍。然而,這項運動在大馬身上玩的時候很危險,一名皇帝在比賽中喪生。
  • 唐玄宗:誰想跟朕去打馬球?在線等,挺急的
    李隆基少有英才,不僅擅長音律書法,還自小就喜歡打馬球。據傳,當時連民謠都唱:「三郎少時衣不整,迷戀馬球忘回宮。」這「三郎」正是李隆基的小名。馬球,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騎在馬上打球的運動。這是今天的說法,在古代,人們稱它為「擊鞠」、「擊球」,或者「波羅球」。馬球通行內外古今,歐洲人還稱它是「遊戲之王 ,王之遊戲」。有資料可查,唐代馬球興起,大概在唐太宗時期。
  • 沉睡海底千年的「黑石號」文物展開唐代海上絲路圖卷
    展覽掀起的熱度不僅僅在於,這是受全球疫情影響之後上海博物館本年度唯一保留下來的國際展覽項目,更在於展出的這批來自黑石號沉船、收藏於海外的珍貴唐代文物本身。「黑石號」沉船承載著目前海外發現最精美、體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物遺存,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沉睡1100年之後,面世示人。其中來自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168件/組黑石號珍品現身此次展覽,不少都是重量級、精品級文物。
  • 看完《知否》,馬球、捶丸和投壺,你最想玩哪種?
    唐代,馬球的流行達到高峰,成為皇室貴族間風行的一項活動。據文獻記載,唐代的歷朝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提倡者甚至參與者。西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發現的打馬球壁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有關馬球最早的形象資料。唐 馬球圖(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唐代的歷朝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提倡者和參與者。唐穆宗李恆就是個超級馬球迷,甚至因打馬球受到驚嚇而中風,繼而喪了命。
  • 文物裡的中國顏色——青、赤、黃、藍、黑
    當色彩與文物碰撞又會有怎樣的呈現?  中國傳統五色觀認為:「青、赤、黃、白、黑」五色為正色。《尚書·禹貢》中最早提到「五色」一詞,曰:「徐州,厥貢惟土,五色」。但具體列出五色為哪五種顏色的最早記載則在《周禮·考工記》:「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這是在五行觀念流行之後,以五行匹配五色,賦予了色彩更多的文化內涵。
  • 盛唐氣象下的文化精髓馬球運動: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當時的將土和馬匹共同組成"鐵騎",但是這種樣子的 "鐵騎"行動非常笨重,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優化騎兵的裝備,從而有利於提高軍隊遠程奔襲的能力,使軍隊具備很強的機動作戰 的能力。將鐵騎改變為輕騎兵就是李世民的辦法,因為"輕騎兵"也是騎兵,也是將士兵與馬匹結合起來進行戰鬥的。恰恰因為馬球可以提高士兵的騎馬技能,同時還具有娛樂功能。
  • 【預售】《脩石齋藏漢畫像磚石圖冊》+拓片 (組合套裝)
    中國漢畫學會原會長馮其庸先生題字陳建新,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北京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唱婉,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北京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員。打馬球圖 漢畫像磚 其中六方打馬球磚,系國內首次發現的珍貴相關文物,編者曾著文在2013的《社會科學戰線》雜誌上刊登,引起學術界高度重視。製作精良:本書編者悉心搜集整理漢畫像多年,拓印精良,印刷精美,且一一標註圖像內容,為學界提供了豐富的圖像新資料。
  • 帽子、襁褓、鞋子,談談唐代家長為孩子準備的兒童服飾
    但是歷史上對於孩童服飾的記載卻屈指可數,在詩人的詩作中孩童一般都是扎著羊角辮沒有具體的穿著描寫,而在史料中更不會有專門的篇幅來詳細介紹兒童的服飾。 所以,當代學者在研究古代兒童究竟有沒有自己著裝這一問題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從傳統歌謠,以及畫作,瓷器,壁畫等便於寫生的文物出發進行考證。
  • 博·戲——青年健兒傾心古代體育文物展
    原標題:博·戲——青年健兒傾心古代體育文物展 【聚焦青運會】正在福建博物院舉辦的「博戲——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展」10月19日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觀眾。本次展覽匯集了全國各地博物館和博物院220餘件文物,主題是追溯我國體育的起源,主要展品涵蓋史前體育、西周射禮、戰國兵器、漢代百戲、魏晉養生、唐宋運動、明清武術等方面。在展廳裡,既可以看到蹴鞠(足球)、擊鞠(馬球)、捶丸(類似於高爾夫球)等經典的中國古代體育運動形態,也可以看到射箭、摔跤、武術、圍棋等體育運動在古代民間的發展歷程。
  • 唐代珍品:一級文物都管七國人物銀盒
    而在銀盒蓋面上分出的7個區域,紋飾的由27個姿態各不相同的人物組成、富有情節的7組圖案,才是引起中外學者以及文物愛好者矚目的關鍵。都管七國人物銀盒正中間的六角形中,鏨刻了一頭身備鞍韉的大象,騎象之人左手抱一物,右手平伸。大象身前一人,雙手舉託盛有一瓶的盤子,好似獻禮。大象身後一人步行,手持傘蓋,蓋頂在騎象人頭上方,表現了騎象人身份的高貴。
  • 師永濤丨一份唐代生活史的私家書單
    唐代長安方言考》《唐詩紀事》,以及《全唐文》《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這些大部頭的龐雜的唐代史料。出版作品有歷史隨筆集《回望的目光》,《唐代的鄉愁——一部萬花筒式的唐代生活史》(簡、繁體版)。謝弗(Edward Hetzel Schafer,漢名薛愛華)著的《撒馬爾罕的金桃——唐朝的舶來品研究》,中譯本改名為《唐代的外來文明》。據說這本書是西方漢學的一部名著,被視為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古代文化的必讀之作。
  • 文物中看玉兔
    古往今來,黎民百姓、文人墨客,都將白兔視作月宮中的吉祥之物。凡此種種,可見兔文化與中秋節之間的緊密聯繫。
  • 薦讀丨師永濤:一份唐代生活史的私家書單
    出版作品有歷史隨筆集《回望的目光》,《唐代的鄉愁——一部萬花筒式的唐代生活史》(簡、繁體版)。謝弗(Edward Hetzel Schafer,漢名薛愛華)著的《撒馬爾罕的金桃——唐朝的舶來品研究》,中譯本改名為《唐代的外來文明》。據說這本書是西方漢學的一部名著,被視為西方學者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古代文化的必讀之作。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的流行文化
    關於唐代,國人知道的似乎已經足夠多。從濃墨塗寫的長恨歌故事,到工筆細描的古都肌理,我們從不缺少有關大唐盛世的戲劇式想像。它們宏大、濃烈、華美,像所有大戲的高潮之處,令人讚嘆沉迷。 那麼,幕落之後呢? 舞檯燈光熄滅,傳奇戛然而止,歷史與普通人依然無關。
  • 一件文物價值半個香港?陝西歷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將土地和耕種土地的人任意賜給他的下屬,也有權將土地收回,其臣屬對君王所賜的土地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根據旟鼎的形制及銘文可知,旟鼎是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器物,對於研究古代歷史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很大程度就是源自與這補史、證史的銘文。
  • 《故宮文物在漢中》:講述被遺忘的往事
    對這十冊文旅叢書,我們將逐一介紹。  平津淪陷後,北方一批高校遷往漢中,組成西北聯合大學,故宮的七千箱文物也曾輾轉運往漢中張寨大廟、範寨馬家祠堂、漢中文廟大成殿(今漢中市政府會議室)等多處存放……故宮文物裝箱待運的場景事實是自海儒承擔書稿,便用多年治學積累的經驗,尋查史料,拜會學人,冒著酷暑去南京擋案館與北京故宮尋查當年史料。
  • 梅園新村紀念館更新展陳 新增近百件文物史料
    周恩來、廖承志等中共代表團成員的戶口卡,代表團與延安通訊所用的自製機要電臺,鄧穎超在上海拜訪雷潔瓊未遇留下的名片……新展陳共呈現300多件(套)珍貴文物、文獻檔案和歷史影像照片,其中新增文物、文獻近百件,帶領觀眾回望70年前那段縱橫捭闔的國共談判歷史。
  • 從文物看三國冶煉技術
    今年1月,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在中華世紀壇推出了《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以下簡稱「三國展」),之後因防疫要求暫停對外開放。近日,中華世紀壇重新開館,展覽也重新開放。展覽以10餘省市發掘的三國文物為主體,時代上至兩漢,下訖西晉,通過170餘件珍貴文物,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日常生活等多個維度再現了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