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是什麼?不生不死,不是生,也不是死!

2021-01-18 騰訊網

何為涅槃

涅槃是什麼?不生不死,不是生,也不是死!已經打破了生死的局限、界限!生和死已經沒有距離,沒有界限了;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如果我們不再執著,那麼我們就完成了解脫!

當然,完成這個解脫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是我們必須堅信,完成這個解脫是可能的!只要我們願意,自己鍛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使自己能夠擁有足夠的慈悲、智慧和定力,那麼就應該相信:我們就一定能夠解脫和自在!

當然,因緣太複雜,但至少我們應當珍惜,我們今天的因緣就是最好的因緣!因為我們有這樣一個道場,因為我們通過聞思了解佛法了;那麼我們如何去修行?自己要把握!如果自己不擔當,不修行,不把握,那麼誰也沒有辦法!因為不再是醫者和導者過失!而是自己的問題!

文章中所有圖片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處理。分享文章也是一種功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1917》生、死、生、死、生or死
    不知道為什麼我想當然地以為這應該是一部講俄國和德國打仗的故事。聽到角色們講英語我還挺意外的。大概是1917十月革命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吧。見識了一下一鏡到底。一開始,苔茵展,小花點綴。隨著主角的走動,慢慢進入越來越深的戰壕。然後是兩人穿過滿是彈坑、泥潭、死屍的無人區。穿過無人區,又是草原,以及正在盛開的櫻桃花,只可惜已經被砍下。然後是已經成為廢墟的Ecouste村莊、落英繽紛如桃花源一樣的河流森林。
  • 生命是什麼?是向死而生的過程,看看《我不是藥神》就曉得了
    雕刻自己的過程是相當痛苦且乏味的,遠遠不如放縱慾望來的快活,然而短暫的感官享受只是一時喜悅是假的,長久的快樂是從容面對各種問題時的的淡然,不是裝出來的假東西哦,是實實在在的事情勒!生命的最終是什麼?這種享受式的人生也是大多數人一輩子追求的目標,哪怕是這樣的看似合理且平常的目標在人類社會裡想要達到也得費很多的功夫,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比如前幾年很火的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主角程勇開始是怎樣的一個人,靠灰色收入生存的人,和老婆離婚,爭奪孩子撫養權,老爸又病入膏肓,沒得辦法的情況下決定到印度弄一些藥效差不多但卻便宜的藥。
  • 科幻末世覺醒:涅槃重生,徘徊在生與死邊緣,迷茫於錯與對的選擇
    科幻末世覺醒:涅槃重生,徘徊在生與死邊緣,迷茫於錯與對的選擇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給大家更新新一期有趣的小說,涅槃重生,徘徊在生與死邊緣,迷茫於錯與對的選擇。希望大家喜歡,每天定時更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播關注哦!《隕神記》作者:半醉遊子文案:這是一個涅槃重生的世界。這是一個詭奇虛幻的世界。
  • 不生不死,不生不滅
    有餘依涅槃是羅漢的境界,不徹底;無餘依涅槃是佛的境界,是非常徹底的。 佛說:學佛的人第一個發願使一切眾生都成佛,都能夠達到「我」的成就一樣,「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所以,學佛第一要發願,大乘佛法如果沒有這個願力,學佛是不會有成就的。
  • 《我不是藥神》:生與死只是一瓶藥的距離
    如油畫般的色彩強烈衝擊眼球,紅與藍、生與死、夢境與現實。轉眼看到導演與監製,「壞猴子 72 變電影計劃」籤約導演文牧野,再加上寧浩與徐崢再次搭檔,叔還是願意為這個陣容付出一張電影票。我們大概不會想到,生與死,有時候只是一瓶藥的距離。就像這部電影,圍繞著病人的生存困境展開,邏輯也十分簡單:前提:1、未經審批的藥:不能銷售;2、經審批並允許銷售的藥:貴;3、病人吃藥才能活著,沒藥吃就死。
  • 胡波並不是喪,是向死而生
    那幾天,我的腦海裡總是回想起自己六年前寫在豆瓣上的話,「好遺憾阿,不能說服你熱愛死亡,或死而不去,或向死而生」。如果說有什麼美中不足,只能說敘事結構到了後半段有點繃不住,甚至可以看出來導演從開端從容流暢的鏡頭,變得急躁偏執,當痛苦悲傷過於現實就成了刻意矯情,臺詞設計得過滿,劇情結構中部起伏過猛與風格不搭,少了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餘韻。
  • 無心法師,不生不死,不老不滅,到底是個什麼怪物!
    《無心法師》中無心不生不滅,不老不死,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個啥。曾被嶽綺羅把頭砍成兩半沒死,自己又把頭長了回來;後來又憑著一隻手,慢慢的長成一條蛆,然後又從蛆長成毛猴,最後褪去毛之後,變成無心。每100年失去一次記憶,他既不是神,也不是妖,他似乎跟人一樣知冷知熱,會餓會困,但卻又跟人不一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不知自己如何來到這個世界,活得太久,連自己也不知道活了多久,但是唯獨他的一生都用來斬妖除魔。第一種說法就是無心是濟公放在酒葫蘆裡面的血,這個有靈性的葫蘆化一個俊俏的少年,而葫蘆本就無心,所以取名無心,在濟公去世後為人間斬妖除魔。
  • 棄黑擇明,向死而生
    >不如來推推理要求存似電玩遊戲操練著戰機 死也未怕又怕什麼苦戲不如重溫好戲死亡遲早都找你 黑澤明的電影多描繪人性,生與死的意義。林夕把導演名字轉化為一首講及珍惜生命的非主流歌曲,向這位昔日的大師致敬。用了「擇」而非「澤」,意為黑暗中也要仰望光明,在最苦楚的時候也要懷有美好的憧憬。詞中,以黑白兩色來代表生與死的抗爭,因為黑澤明非常迷戀黑白這兩種強烈對立的顏色,如同徘徊在生與死之間的人。
  • 佛教:真如本性是什麼,為何說它不生不滅
    當然了,這個佛性並不在外界,就在我們自己的本心之內,所以我們學佛要法向內求,而不是心外求法,那就變成外道了。那麼這個般若實相如此玄妙和殊勝,那到底有什麼特性呢?這個確實很難形容,不過觀音大士用了三組反義詞巧妙的進行了描述,咱們就來分別看看是什麼含義,這裡先說生滅法。
  • 流傳多年的「鳳凰涅槃」其實不是一個詞,是一位大文豪生造的新詞
    《辭源》《辭海》《佛學大辭典》,《人民日報》資料室、民族學院都查了,甚至還到廣濟寺去問過……為了這麼一個典故,黃永玉想了不少招,結果就是查不出來。查不到,黃永玉就去請教博學的錢鍾書。沒想到,錢鍾書告訴他,「鳳凰涅槃」其實不是詞,而是大文豪郭沫若自己生造的一個詞。那麼這個「鳳凰涅槃」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詞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和寓意呢?
  • 《海邊的生與死》只與生有關
    忙碌的六月總也不希望錯過的無非就是電影節了,想來也已經是第七個年頭投入其中了,多少有些老友相見的意味。哪怕因為奔波激情不如往昔,但心底泛起的情感依舊未變就好。酒不溢杯,香自沁人。       每年的固定動作無非就是日影系列必看,今年第一部是《海邊的生與死》,滿島光與永山緒鬥飾演一對戰爭末期的戀人,在遠離主戰場的小島上,為著不知何時要出發的敢死隊整日擔心。兩人面對著戰爭無奈又厭惡,期盼著在戰爭的陰影下能夠在島上尋得一片世外桃源,哪怕求而不得,撕心裂肺,卻失而復得。
  • 生與死的區別
    那麼人的夢不也是電視嗎?(那夢境不也是電視嗎?以及現實,它們無形的中間發生了什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人的病為什麼會發出難受的感覺? 從古到今,生是為死而做準備的,生是動的,死是靜的,動靜是人的反映。當人體氣泡被解剖以後,就會得到一個結論:生是死的複製,死是生的延伸,生與死的區別是:氣動與氣斷。人是兩個世界的組合,人的五官與表皮屬陽性世界,內臟都屬隱性世界。
  • 將夜:昊天尋佛,佛祖究竟是生是死?
    昊天和寧缺離開西陵開啟自由行,在瓦山爛柯寺瞻仰佛祖石像時,昊天感到佛祖也在看著他們,這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更詭異的是以昊天之能也無法確定佛祖是生是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你無法確定這隻貓是死是活,除非打開容器看上一眼。佛祖就像薛丁格的貓,處於生死疊加的狀態,所以昊天想要找到他看上一眼,以確定佛祖的死活。如果佛祖是死的,那就最好不過了,如果佛祖還活著,那就把他殺死。寧缺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人怎麼可能處於有死有活的狀態呢!昊天說那為什麼不說佛祖死了,而說他涅槃了呢?對此寧缺竟無言以對。
  • 什麼是有情眾生和無情生?分清楚這些就容易理解涅槃了
    《壇經》中有一個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就是說,只有有情眾生才可以成佛,這就需要我們認識有情眾生和無情生的差別。什麼叫做有情?什麼叫作眾生呢?有人說無常來時,他會土遁,他會遁到泥巴裡面,那無常就找不到他;可是有一天無常來了他遁入土中,卻仍然要死在土中。土遁不行,那火遁又如何呢?升起火來遁入火中就不見他了,可是後來仍然得死掉。那水遁又如何呢?結果照樣要死,那怎麼辦呢?化入虛空中不見了,還是照樣得死;住在無色界的眾生都還得死,何況他只化入欲界的虛空中?所以再大的神通也沒辦法了生脫死。
  • 中元節不說鬼,我們來談談生與死
    如果說古代「鬼畫」是出於對鬼神傳說的敬畏,那麼當代「鬼畫」的背後,更多是藝術家對於終極問題--生與死的思考。陳敬忠鬼就是一種純粹的人的隱喻陳敬忠的多組雕塑以人與鬼界故事為切入點,用真人大小的立體形象刻劃鬼界眾生。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然而在無任何徵兆的前提下,木月卻以自殺了結自己的生命,也正是因為木月的死讓渡邊認識到了死亡的近距離以及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木月為何選擇以死告別,其中的原因書中並未交待。原因始終不明,但是從直子的死以及直子姐姐的自殺,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原因。
  • 雖生猶死,向死而生——死亡的意義,《生之欲》
    思考死亡的意義是什麼?未到將死之日,必死之凡人何必自苦?——《生之欲》將給出答案。,而保住職位的最好方法,就是什麼也不做。」渡邊知道那是醫生對一個將死之人的善意謊言,他知道人都會死,可總覺得自己還不會。此刻,他如同溺水的人一般驚慌失措,拼命的想抓住些什麼。
  • 未知生,焉知死
    後來我參悟出一個更深的原理:若知生,便知死,如果弄明白生了,死的道理就明白了!如果這個人活著時候是坦蕩蕩的,死的時候就會很安詳很輕鬆,所以他必然回歸高能級的、更光明的世界; 如果一個人內心很齷齪,經常昧著良心,他就很怕太陽光——因為陰暗心裡經受不起強光照耀,他死了之後就會感到很恐懼,他必然回歸低能級的,更黑暗的世界。
  • 向死而生
    人到中年以後接觸死亡的事漸多,就會開始認真地思考,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人死後要往哪裡去?孔子說過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