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生、死、生、死、生or死

2020-10-10 新月

昨天開始看《1917》,今天晚上看完。不知道為什麼我想當然地以為這應該是一部講俄國和德國打仗的故事。聽到角色們講英語我還挺意外的。大概是1917十月革命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吧。見識了一下一鏡到底。一開始,苔茵展,小花點綴。隨著主角的走動,慢慢進入越來越深的戰壕。然後是兩人穿過滿是彈坑、泥潭、死屍的無人區。穿過無人區,又是草原,以及正在盛開的櫻桃花,只可惜已經被砍下。然後是已經成為廢墟的Ecouste村莊、落英繽紛如桃花源一樣的河流森林。最後是碧綠的草原上新挖出來的戰壕。這一個個場景的轉換,就像是生、死、生、死、生與死的轉換。

Blake救下德軍飛行員,卻被刺傷身亡。也是極大的悲哀。作為人的第一反應是救人,作為士兵的第一反應是殺死敵人。可是,是什麼讓人如此相殺的呢?同類互戕,這在自然界是不多見的。好的戰爭片,就應該傳遞出戰爭的殘酷、沉重,像《我們的父輩》、《鬥牛》做到的那樣,從而令人厭惡戰爭,讓人發生對和平的珍惜。而不應該給人一種殺生的痛快。

讓Scofield搭乘汽車吊那位軍官提醒他,送達信件的時候一定要有證人在場,因為就是有人想要打仗。我就開始擔心,會不會Scofield千辛萬苦把信送到也沒能阻止戰鬥呢?

相關焦點

  • 不生不死,不是生,也不是死!
    不生不死,不是生,也不是死!已經打破了生死的局限、界限!生和死已經沒有距離,沒有界限了;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如果我們不再執著,那麼我們就完成了解脫!當然,完成這個解脫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是我們必須堅信,完成這個解脫是可能的!只要我們願意,自己鍛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使自己能夠擁有足夠的慈悲、智慧和定力,那麼就應該相信:我們就一定能夠解脫和自在!
  • 《海邊的生與死》只與生有關
           每年的固定動作無非就是日影系列必看,今年第一部是《海邊的生與死》,滿島光與永山緒鬥飾演一對戰爭末期的戀人,在遠離主戰場的小島上,為著不知何時要出發的敢死隊整日擔心。兩人面對著戰爭無奈又厭惡,期盼著在戰爭的陰影下能夠在島上尋得一片世外桃源,哪怕求而不得,撕心裂肺,卻失而復得。
  • 向死而生的詠嘆
    即便它的起源只是對死的恐懼,以及對生的留戀。很小的時候,被母親帶著去參加她的外婆的葬禮。也就是說,去世的是我的太外婆,我把她叫「外太太」。「外太太」小腳,年輕時過的是體面的生活,家裡有傭人,還有每天早上起床後專門的梳頭娘姨。她去世的那一年,我大概四歲,照理不記事,可不知道為什麼,我腦中,總有那場葬禮的記憶。
  • 生與死的區別
    空氣的哀嚎活生生的教育生與死的區別追尋系鈴人人為什麼會感冒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書中人物依舊純潔,每一個人就像是深陷死亡泥沼的孤獨貴族,頭頂孤獨的王冠在跋涉前行,當然有人就此沉淪,有人卻抵達了彼岸。
  • 雖生猶死,向死而生——死亡的意義,《生之欲》
    未到將死之日,必死之凡人何必自苦?——《生之欲》將給出答案。電影《生之欲》海報影片來源於黑澤明的思索:「有時候我想到自己的死亡」。他撂給橋本忍一句話:「一個關於不久人世之人的故事」,於是,橋本忍寫出了劇本《活下去》,也即本片《生之欲》。這是一部關於人生和人性的集大成之作。片中對於生死的界定、對於官僚主義的諷刺、對於人性的深剖、對於人生的徹底反思,深入人心又淋漓盡致。主演志村喬的表演無關技巧,走心又深沉。這部電影第一次看便撼動我心、以及之後的生活。
  • 向死而生
    孔子說過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怎麼去探討死亡。我覺得這隻說對了一半,還有另一個角度:未知死,怎知生?人若預見自己將來會怎麼死,就會知道今天該怎麼活,只有對死亡有真實而深刻的思考,活著的每一天才會那麼地珍惜和寶貴。若能了解永世的價值,就更知道如何投資自己的一生。
  • 向死而生——八佰
    壯士寧死,向死而生。生而何歡,死而何懼。壯士,從不退讓,從不妥協,甘為理想而死。,一種是慷慨赴死的人。孔子講究實用,他說,「未知生,焉知死」:活著的事情都沒弄明白,就別去琢磨死了。然而,在精彩的生命體驗裡,卻可能是「不知死,焉知生」。或許,正是因為預知了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會顯得光芒四射。
  • 未知生,焉知死?
    當生活充滿絕望,看不到陽光,其實,你已經「死過」了一次!「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這幾句話其實並不難理解,翻譯過來就是子路問怎樣侍奉鬼神,孔子說:「人都還沒有侍奉好,還談什麼侍奉鬼神啊?」子路又問:「能問問死是怎麼回事嗎?」孔子回答說:「生還沒弄清楚,又怎麼能搞得清死呢?」簡而言之,尚未知生,何能知死,欲知死後的狀況,應當先知生前的狀況。連「生」都沒有整明白,就輕言「死」是對生命的無知和最愚蠢的踐踏!
  • 未知生,焉知死
    學生A:儒家一直強調「未知生,焉知死」。 天清地寧:這個問題我研究了好久,後來我是參悟明白了,孔聖確實是高人,這句話就是說:你還沒知道「生「怎麼去討論「死」呢?你還是先把人做好再去討論死吧,表現的很積極入世。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南漢山城》生與死
    這是關於生和死的問題,但老百姓是無辜的!兩位主角都是忠臣良將,角度不同、出發點一樣,是選擇有尊嚴的死去還是苟且偷生?放在那個年代這是大問題。如果是現在可能簡單一些,那個時代禮就是法、是威、是權、是君臣。人性的衝突也反應了各自不同追求,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生就是希望,和平是百姓的期盼!大仁大義大格局!!!
  • 向 死 而 生 !
    我不求神也不求菩薩,唯一的要求是,要死就乾脆點死,別躺在床上要人照顧就是最好。」「您真的不怕死?」「沒人不怕死。但所有人都會死,閻王要我死,我也沒辦法。」奶奶心態很好。二三十年前,爺爺就去世了。後來好多年,奶奶一個人住。奶奶說從那個時候開始,懂得人隨時可能會死。她給自己準備好了壽衣和壽鞋,自己的遺像也準備好了。
  • 生 死 事 大
    鑑班院長慈訓生 死 事  大知道生死二字,非是空洞洞之說詞,生死二字,乃是活生生的大 事,弟妹可聽懂拿起筆各在左手心寫上『生』字,寫成否,弟妹呀換手筆, 在右手心上寫上『死』一字,寫成否『弟妹雙手合什』為兄再示『弟妹同時張手一看』再一遍『弟妹雙手合什』乾坤同時張手一看,賢弟妹,賢弟妹,生死就在自個掌握之中呀。
  • 我也談談生與死
    這一段喬峰和阿朱的對話,真心喜歡,可惜後來阿朱死了,最後喬峰也死了。死和生意味著什麼呢?最近看了一本書,叫《人間生死書》,裡面講的是兩位美國作者和一些臨終病人的對話以及一些體會,真實的還原了人們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後悔、愧疚、寬恕等14個主題的不同心理。
  • 棄黑擇明,向死而生
    失戀也死 走去死 走去死你母親傷心到死 內疚未誰人逃不出債主似三歲跳飛機 悲夠未  黑澤明的電影多描繪人性,生與死的意義。林夕把導演名字轉化為一首講及珍惜生命的非主流歌曲,向這位昔日的大師致敬。用了「擇」而非「澤」,意為黑暗中也要仰望光明,在最苦楚的時候也要懷有美好的憧憬。詞中,以黑白兩色來代表生與死的抗爭,因為黑澤明非常迷戀黑白這兩種強烈對立的顏色,如同徘徊在生與死之間的人。
  • 生命之光|生有時,死有時
    生有時,死有時孔子的學生季路有一次向學問淵博的老師請教有關「死是怎麼回事」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還搞不清楚,怎麼知道死的道理呢?」)也許他的意思是君子仁人,當致力於「生」,完成其應負責任,而不必關切那冥冥不可測的「死」。也許這位「老夫子」對死的問題真的一無所知,所以只好詭辯,答非所問。
  • 《南漢山城》君主的難題——向生而死還是向死而生
    兩人也確實願意以死回報——無論是願意以自身後世千古罵名背負身上的隸判,還是聽聞國君出城下跪而自戕的禮判,他們對君或者對國都是忠誠的。區別在於,王在此時已經是一個符號,他們記掛更多的是更大的——禮節、百姓。「願意苟活求和的君王,我寧願請死,不要輔佐」禮判如是說,他是理想的。「不活著,怎麼能有其他的可能?屈辱的活著,比死更難!」隸判如是說,他是現實的。
  • 戰長沙,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因為這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決勝。這是一場超乎我們偽專業認知的意外勝利。同樣的一群球員,在不同主教練的引領下,在我的家鄉實現了脫胎換股的變化,誰能預想?一頭獅子領袖的群羊,遠勝一頭羊領袖的群獅。午夜的街頭食肆,韓瑞峰大哥和我分享他編寫的賽前焦點話素,「向死而生」。將海德格爾這樣的哲學概念,轉化到一場焦點比賽的前瞻和整體報導邏輯梳理上,令人擊節。人生的一種前提,便是死亡的存在,你無從逃避。人生的意義和特殊,是在走向肌體死亡的路途中,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能讓這段經歷變得如何不同、能如何實現你最本真的意願。死看似就是亡故,但死並不僅僅是亡故。
  • 中醫怎樣看待生與死呢?
    大多中國人或者說只要是人都會認為生比死重要,甚而死根本不用討論不值一提!但一度覺得,死的重要性一點不亞於生!沒有死,就沒有現在的我們,我們算新生;沒有死,也就不能從愛恨情仇中解脫,永遠放不開自己。當然並不鼓吹死亡,只是想問,要以一種怎樣的態度、思想、價值觀、道德觀面對死亡,可不可以平等地看待生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