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唐朝前期,中原皇帝為了安撫不斷侵犯的外邦常常用和親來解決,和親人選按理說是要自家的公主,可是哪個皇帝願把自己的女兒嫁到遙遠的地方去,所以就經常找人冒替,後宮佳麗如雲 找一個美貌的女子代替公主就是一件平常事。
在唐代,被指派和親的公主就多達十五位之多,這十五位正八經的公主只有三位:
寧國公主,肅宗女兒,出嫁(改嫁)回鶻英武威遠毗伽可汗(後又改嫁);
鹹安公主,德宗女兒,出嫁回紇天親可汗;
太和公主,憲宗女兒,出嫁回紇崇德可汗。
每一位遠嫁外番的漢族公主,除了要擔負起朝廷賦予的安邦重任外,還必須要經受住異國風俗的挑戰。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她們要逐步適應穿獸皮、吃腥肉以及一切的陌生。唐代詩人戎昱有《詠史詩》云:
「漢家青史上,拙計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淨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安祿山發動戰爭後,唐玄宗一路逃往四川,留下太子李亨平定戰亂。由於安祿山軍勢強大,唐軍兵力又不足,無力抗衡,無奈之下李亨只好自立為帝,藉此來鼓舞軍心,另外向回紇借兵求援,回紇派出援軍與唐軍共同瓦解了安祿山父子的勢力。乾元元年(758)六月,回紇可汗向唐朝提出和親請求,唐肅宗為表示對回紇的感謝,只得答應將公主嫁給他。 唐肅宗李亨是個嚴肅的皇帝,對女兒們管教很嚴,最後唐肅宗便封寡居的寧國郡主為寧國公主,並為她置公主府,令她遠嫁回紇。
寧國公主的美貌可謂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如此美貌的公主卻有過兩次婚嫁,第一次嫁給了鄭巽沒多長時間鄭巽就死了,寡居的寧國公主第二次嫁給了薛康衡,薛康衡很快又讓寧國公主做了寡婦。評定戰亂之後,大唐的勢力還是很虛弱,皇帝借著和親來安撫外幫,只好把一個弱弱的女子推上了政治舞臺並讓她擔負起這重大的使命,於是寧國公主只好下嫁給老可汗。
寧國公主目睹了安史之亂中的生靈塗炭,她很是深明大義非常清楚此次聯姻的重大意義。臨行前,唐肅宗親自送她到鹹陽,並專門撰寫了《寧國公主下降制》。寧國公主淚流滿面的對父皇說:「國家事重,死且無恨!」 說完毅然的轉身告別眾人。寧國公主離開家鄉,越過黃河,千裡迢迢地遠赴回紇。可是,寧國公主嫁出不到半年,老可汗就死了了。按照回紇人風俗,未亡人是要殉葬的。據《資治通鑑》記載:回紇欲以寧國公主為殉。公主曰:「回紇慕中國之俗,故娶中國女為婦。若欲從其本俗,何必結婚萬裡之外邪!」然亦為之剺面而哭。
寧國公主一弱女子身處異邦敢於抗衡,可謂是一位了不起的巾幗英雄,不肯殉葬而自毀容貌用來替代,寧肯毀容我也要活下去,活下去我就有可能回到家鄉。第二年,在寧國公主的不斷努力與爭取下,終於唐肅宗派人把她接回到長安。
八月的秋天天高氣爽,寧國公主終於從遙遠的回紇回到了家鄉,朝中的文武百官全到明鳳門外迎接。杜甫曾賦一首《即事》詩曰:「人憐漢公主,生得渡河歸。」貞元元年(785),寧國公主被改封蕭國公主。至於寧國公主後來生活得怎樣?史書上沒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