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苗晉卿是唐朝時期的著名宰相,他出生在一個傳統的儒學之家,從小便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他本人也頗為努力,因而寫得一手好文章。在成年之後,通過科舉考試取得了進士及第的成績,進入朝堂為官,先後擔任過多地縣尉,中書侍郎等官職,也曾被外放到地方。但不管其身居何職,總是能夠盡職盡責地為皇帝分憂。
安史之亂發生之後,他不願意前往陝州一帶任職,因此被迫辭官歸家。後來又在鳳翔投靠唐肅宗,被拜為侍中,這也開創了宰相奏對延英殿的先例。在年老之後,便順其自然回歸家中養老。劉昫曾這樣評價他: 晉卿寬厚廉謹,為政舉大綱,不問小過,所到有惠化。及秉鈞衡,小心畏慎,未嘗忤人意。
或許是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從年輕時候起苗晉卿就勤奮好學,在家人的刻意培養下更是寫得一手好文章。後來在進入朝堂之後,也擔任過許多地方的縣尉,增長了見識。開元二十三年,苗晉卿擔任吏部郎中一職,後來又被拜為中書舍人。之後唐玄宗十分看重苗晉卿的才華,便讓他全力負責主持吏部銓選事務。在那些候選的官員中,有些官員為了獲得更高的地位,竟然不顧手段,有人威逼利誘,有人刻意諂媚,甚至出言不遜,但苗晉卿卻仍舊保持平和的情緒,對此毫無反應,堅持按理辦事。
他的表現也被皇帝看在眼中,因此之後便被升任為吏部侍郎。在這之後他便一直負責主持銓選,前後五年使得官場政策極為放鬆。但苗晉卿也有自己的私心,例如在天寶二年的時候,御史中丞的兒子也到吏部參加官員選舉,苗晉卿便想要得到御史中丞的幫助,因此將其列為第一。卻沒想到這個舉動竟然激起了大家的議論,安祿山還在拜見唐玄宗的時候告上一狀,使得唐玄宗憤怒非常,最終將苗晉卿貶為安康太守。
天寶三年,苗晉卿改任魏郡太守,兼河北採訪處置使。他總共在河北任職三年,在那期間政績極為突出,他也一改之前的風範,兢兢業業的治理當地,得到了百姓的尊重。等到任職期滿之後又調任為河東太守,但魏郡的百姓十分尊敬他,仍然為他立碑歌頌。之後的苗晉卿先後擔任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等多個不同的官職,也擁有了非常豐富的人生閱歷。
天寶14年,對唐朝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不顧唐朝正統統治公開起兵反抗唐朝的統治,使得竇廷之放棄陝郡逃往內地。而當時的宰相是楊國忠,他十分嫉妒苗晉卿在朝堂中的聲望,便極力推薦苗晉卿為陝郡太守,想要將他排擠出朝堂。
但苗晉卿不願意接受這個爛攤子,因此多次推遲,堅決不肯赴任,卻沒想到惹怒了唐玄宗,直接讓他退休回家。而這時叛軍已經直逼長安,形勢非常緊急,唐玄宗也被迫前往蜀地避難。皇太子北上被擁立為皇帝,歷史上將他稱為唐肅宗。在當時,朝中大臣多被叛軍所俘虜,其中有人被送往洛陽,接受新朝廷的任職,但苗晉卿卻不肯,悄悄逃往金州。
在唐肅宗到達鳳翔之後,苗晉卿不久也趕到,皇帝十分感動苗晉卿的行為,因此便將他拜為左相,每次遇到國家大事都要諮詢他的意見。也就是在這一年,郭子儀成功的帶領軍隊收復了兩京地區,使得唐玄宗得以平安返回長安,苗晉卿也被改任為侍中並封為韓國公。第二年,苗晉卿看見唐朝方面逐漸穩定下來,便上述皇帝說自己已年老,請求離職歸家。唐肅宗非常欣賞他的這種行為,便免去了他的宰相之位,改任為太子太傅。
公元七百六十二年,唐玄宗因病去世,唐肅宗也臥病不起,於是便命令苗晉卿進代為掌管朝政。苗晉卿堅決推辭不就,奈何不久唐肅宗也去世,唐代宗繼承皇位,苗晉卿再次被委以重任,他只好接受重任。在當時,他已經年老,卻仍然要為國事奔波,實在不失為國之棟梁。
陸贄曾言:晉卿起文儒,致位臺輔,謙柔敦厚,為三朝所推。或許在苗晉卿年輕的時候,他為了個人利益而做了一些錯事,好在他及時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並在地方為官的時候積極改正,從而得到了百姓的尊重,人民的認可。在年老之際,他也主動辭官歸家,想要為那些年輕人讓出更好的舞臺,反而皇帝卻更加的任用他,他也繼續拖著年老的身體為國效力。
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列傳第六十五》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唐紀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