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苗晉卿,為何轉變為官理念,一心輔佐皇帝治國

2020-12-23 彩昕說史

引言

苗晉卿是唐朝時期的著名宰相,他出生在一個傳統的儒學之家,從小便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他本人也頗為努力,因而寫得一手好文章。在成年之後,通過科舉考試取得了進士及第的成績,進入朝堂為官,先後擔任過多地縣尉,中書侍郎等官職,也曾被外放到地方。但不管其身居何職,總是能夠盡職盡責地為皇帝分憂。

安史之亂發生之後,他不願意前往陝州一帶任職,因此被迫辭官歸家。後來又在鳳翔投靠唐肅宗,被拜為侍中,這也開創了宰相奏對延英殿的先例。在年老之後,便順其自然回歸家中養老。劉昫曾這樣評價他: 晉卿寬厚廉謹,為政舉大綱,不問小過,所到有惠化。及秉鈞衡,小心畏慎,未嘗忤人意。

或許是受到家庭背景的影響,從年輕時候起苗晉卿就勤奮好學,在家人的刻意培養下更是寫得一手好文章。後來在進入朝堂之後,也擔任過許多地方的縣尉,增長了見識。開元二十三年,苗晉卿擔任吏部郎中一職,後來又被拜為中書舍人。之後唐玄宗十分看重苗晉卿的才華,便讓他全力負責主持吏部銓選事務。在那些候選的官員中,有些官員為了獲得更高的地位,竟然不顧手段,有人威逼利誘,有人刻意諂媚,甚至出言不遜,但苗晉卿卻仍舊保持平和的情緒,對此毫無反應,堅持按理辦事。

他的表現也被皇帝看在眼中,因此之後便被升任為吏部侍郎。在這之後他便一直負責主持銓選,前後五年使得官場政策極為放鬆。但苗晉卿也有自己的私心,例如在天寶二年的時候,御史中丞的兒子也到吏部參加官員選舉,苗晉卿便想要得到御史中丞的幫助,因此將其列為第一。卻沒想到這個舉動竟然激起了大家的議論,安祿山還在拜見唐玄宗的時候告上一狀,使得唐玄宗憤怒非常,最終將苗晉卿貶為安康太守。

天寶三年,苗晉卿改任魏郡太守,兼河北採訪處置使。他總共在河北任職三年,在那期間政績極為突出,他也一改之前的風範,兢兢業業的治理當地,得到了百姓的尊重。等到任職期滿之後又調任為河東太守,但魏郡的百姓十分尊敬他,仍然為他立碑歌頌。之後的苗晉卿先後擔任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等多個不同的官職,也擁有了非常豐富的人生閱歷。

天寶14年,對唐朝影響深遠的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不顧唐朝正統統治公開起兵反抗唐朝的統治,使得竇廷之放棄陝郡逃往內地。而當時的宰相是楊國忠,他十分嫉妒苗晉卿在朝堂中的聲望,便極力推薦苗晉卿為陝郡太守,想要將他排擠出朝堂。

但苗晉卿不願意接受這個爛攤子,因此多次推遲,堅決不肯赴任,卻沒想到惹怒了唐玄宗,直接讓他退休回家。而這時叛軍已經直逼長安,形勢非常緊急,唐玄宗也被迫前往蜀地避難。皇太子北上被擁立為皇帝,歷史上將他稱為唐肅宗。在當時,朝中大臣多被叛軍所俘虜,其中有人被送往洛陽,接受新朝廷的任職,但苗晉卿卻不肯,悄悄逃往金州。

在唐肅宗到達鳳翔之後,苗晉卿不久也趕到,皇帝十分感動苗晉卿的行為,因此便將他拜為左相,每次遇到國家大事都要諮詢他的意見。也就是在這一年,郭子儀成功的帶領軍隊收復了兩京地區,使得唐玄宗得以平安返回長安,苗晉卿也被改任為侍中並封為韓國公。第二年,苗晉卿看見唐朝方面逐漸穩定下來,便上述皇帝說自己已年老,請求離職歸家。唐肅宗非常欣賞他的這種行為,便免去了他的宰相之位,改任為太子太傅。

公元七百六十二年,唐玄宗因病去世,唐肅宗也臥病不起,於是便命令苗晉卿進代為掌管朝政。苗晉卿堅決推辭不就,奈何不久唐肅宗也去世,唐代宗繼承皇位,苗晉卿再次被委以重任,他只好接受重任。在當時,他已經年老,卻仍然要為國事奔波,實在不失為國之棟梁。

陸贄曾言:晉卿起文儒,致位臺輔,謙柔敦厚,為三朝所推。或許在苗晉卿年輕的時候,他為了個人利益而做了一些錯事,好在他及時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並在地方為官的時候積極改正,從而得到了百姓的尊重,人民的認可。在年老之際,他也主動辭官歸家,想要為那些年輕人讓出更好的舞臺,反而皇帝卻更加的任用他,他也繼續拖著年老的身體為國效力。

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列傳第六十五》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唐紀三十一》

相關焦點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綜上所述,可見終唐289年的時間裡,位列宰相的官職大多都是在三品的行列中。想想連百官之首的「宰相」品級都是只有三品,  那可想而知能做在唐朝坐上三品官的,他絕對是那時朝堂上的頂級大佬。    主要是因為唐朝的皇帝想要壓制如中書令、侍中、尚書令這些天然的宰相的權力。
  • 唐朝最聰明的宰相,死前留了一計,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
    而唐朝也有一位酷似諸葛亮的宰相,他死前,也想到了一個計策,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讓政敵不敢報復他。這位極具智慧的宰相就是姚崇。 說起姚崇,他是唐朝時期最著名的宰相之一,他正好生於唐朝的開元盛世,經歷了四代皇帝。最初,他只是一個小官,後來,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並提拔他為宰相。
  • 古代裡的 「丞相」和「宰相」誰的官大?
    三國之後,丞相就成為了專門輔佐皇帝總理各種政務事情的官員。可以稱得上百官之長,也是離皇帝很近的人。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分置左右相,這是丞相第一次在正史上第一次出現,是相國的副手。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廢止相國,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為三公,丞相負責行政。
  • 尚書、僕射、內史、中書令、鸞臺唐朝時期宰相官名為何一變再變?
    比如說關於"宰相"——這個中國古代官職中影響力最大的官,在每個朝代就都有許多五花八門的稱呼。就拿唐朝而言,可以稱之為宰相的官職竟多達20餘種,如尚書令、、僕射、參知政事、同掌機務、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等等。並且,唐朝宰相的數量之多也是中國曆朝當中罕見的。這就讓人不禁思索,為什麼那些唐朝的皇帝喜歡給宰相安排這麼多不同的官職呢?"
  • 李輔國:唐朝最牛太監,當宰相誅王爺杖斃皇后,還把皇帝活活嚇死
    子淵這幾天給大家介紹過不少唐朝皇帝的軼事趣聞,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在李唐王朝眾多帝王中,命運最為多舛的當屬唐肅宗李亨,其母元獻皇后楊氏懷他時差點兒被李隆基下令墮掉,長大後又經歷了「安史之亂」,晚年更是病魔纏身,最終因驚嚇過度而亡。
  •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
    宰相併不是一個具體設置的官職名稱,只是一個代名詞,或者一種通用叫法。也就是說在正規職位中是沒有「宰相」這一稱呼的。那麼我們俗稱的宰相是什麼呢?宰相可以理解為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類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宰是主宰決斷的意思,相有輔佐幫助的意思。也就是說宰相是幫助皇帝處理決斷國家事務的人員(機構)。
  • 宰相、丞相、相國,這三者之間有何區別?
    宰相  宰相,說白了它就是  「輔佐帝王總理百政的官員」  的通稱,歷朝歷代,只要能滿足擁有能夠和皇帝商量政務的「議政權」和能夠監督、督促百官執行政務「執行權」這兩個條件的,就皆可被稱為宰相,如隋朝的尚書令、唐朝的中書令、宋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及清朝的軍機大臣等就都可被稱為「宰相」。
  • 古時候的「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嗎?大多數人都弄錯了!
    在很多古裝劇中我們可以聽到「宰相」的稱呼,有時候又變成了「丞相」。在古代王朝大部分都採用「宰相」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宰相」則是百官之長,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的權利也是如此,只不過同宰相的官職還是有差別的,那具體區分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崗位被形容成"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崗位便是"宰相"。  宰相其實並非一個官名,可能這一點有許多人有誤解,宰相在古代,通俗來說指的是君王之下的最高行政大臣。  而宰相一詞出自《韓非子·顯學》,"宰"乃是主宰之意,而"相"為相禮之人,有輔佐的意思。
  • 為何宋朝的皇帝不稱自己為「朕」,而是叫做「官家」?
    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配五帝,於是兼任二者來取,稱為皇帝,而自己又是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所以稱自己為始皇帝,秦始皇的名稱也就這樣由來。古代對皇帝的稱呼也有很多種,像唐太宗,明成祖,乾隆,這都是不同時代對不同皇帝的稱呼。而對於宋朝來說,對皇帝的稱呼可謂是特別的別致。別人家都稱陛下表示尊貴,而宋朝卻稱皇帝為官家,這是什麼原因呢?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熟知歷史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在我國曆朝歷代,一品官的獲封是非常艱難的,除了剛建國的開國功臣,之後很難有官員再升到這個位置。因為這些官職到最後都變成了虛職,甚至是死後得到皇帝恩寵的一個標誌。    相比而言,唐朝裡面僅僅次於皇帝的皇族親王才是正一品,郡王也只是從一品而已。由此可知,唐朝的官員等級設置何等森嚴。
  • 宰相寫了「青鵝」兩字,武則天為何把宰相滿門抄斬了?
    唐初名將李勣(原名徐世勣)的孫子徐敬業(也稱李敬業)對此極為不滿,被貶後聯合同被貶官南方的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等人,圖謀反抗武則天。684年9月,徐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十多日內便聚集了士兵十餘萬,真的起兵造反了。駱賓王還為徐敬業寫了著名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傳檄天下。武則天看到檄文後,對駱賓王的才華大為嘆服,說這樣的人才不能為朝廷所用,是宰相的過失。
  • 唐朝歷史:宰相李德裕為何執意封殺白居易?
    李德裕的父親叫做李吉甫,也是唐朝的一個宰相,生了這樣一個神童兒子,李吉甫自然是非常驕傲,經常在同僚面前炫耀自己的寶寶。 大家看在宰相大人的面子上,就算人家兒子是2B,也會說成神童,何況李德裕確實了不起。可正因為吹噓的人實在太多,當李吉甫特意跑到宰相武元衡的面前吹噓自己孩子的時候,武元衡表示不屑一顧,不就一小P孩嗎,有必要說得那麼神奇嗎?
  •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居然這麼大!宰相、丞相等於現在的什麼官?
    南北朝時,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是宰相。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
  • 宰相與丞相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在中國古代,丞相為百官之首。他輔佐帝王,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歷朝歷代對丞相的稱謂,變動十分頻繁,民間的百姓很難記清楚這些複雜的官職。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包括丞相在內的國家中樞機構成員,統稱為「宰相」。因此,「宰相」並非官職,而是民間的一種「俗稱」。
  • 唐朝奇案:宰相屯大量胡椒惹怒皇帝,最後被滅門,祖墳都不放過
    胡椒粉這東西,如今家家戶戶都有,已經成了我們的日常調味品,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卻有位宰相,因為在家裡囤了大量胡椒粉,最後被滿門抄斬,連祖墳都被皇帝派人給掘了。這個宰相就是在之前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面亮相過的元載,那麼他最後又是如何因屯胡椒粉,而招來殺身之禍的呢?
  • 唐朝後期宦官亂政,「甘露之變」後太監挾持皇帝,四位宰相被腰斬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三個朝代之一,如果說其他兩個朝代東漢和明朝宦官專權,還不敢把皇帝怎麼樣,頂多是幹預朝政,對抗大臣,那麼在唐朝中期以後宦官的囂張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他們敢直接殺害皇帝,而且一如遊戲。
  • 史上最牛謀士,輔佐兩位皇帝上位,當了3任宰相,比諸葛亮還厲害
    ,還輔佐了兩位皇帝上位。當時的宰相範質,奏請任命趙普為軍事判官。此時恰逢趙匡胤的父親在滁州養病,趙普鞍前馬後照顧他,再加上趙普的能力突出,言談舉止頗有智慧,逐漸得到了趙匡胤的賞識,慢慢地成為了趙匡胤的幕僚。
  • 唐朝宰相趙宗儒人物生平簡介 趙宗儒死因揭秘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宰相趙宗儒人物生平簡介 趙宗儒死因揭秘 趙宗儒出身南陽趙氏。唐代宗大曆(766年779年)年間,趙宗儒登進士第。最初獲授弘文館校書郎。一年後,又在書判科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補任陸渾縣主簿。數月後,入朝任右拾遺,充任翰林學士。
  • 《輔佐官2》,張泰俊為何被VIP點名去當輔佐官?
    韓劇《輔佐官—改變世界的人們》第二部已經大結局,劇中李政宰飾演的張泰俊與申敏兒飾演的姜善英兩人聯手,最終推到了劇中反派的代表法務部長官宋熙燮,完成了對黑暗勢力的致命一擊,但是張泰俊也因此丟失了議員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