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丞相、相國,這三者之間有何區別?

2021-01-18 網易

  現實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宰相、丞相、相國三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可謂是傻傻分不清楚,甚至有些人都還誤認為它們指的都是同一個官職,

  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答案當然是「不是」。

  宰相

  宰相,說白了它就是

  「輔佐帝王總理百政的官員」

  的通稱,歷朝歷代,只要能滿足擁有能夠和皇帝商量政務的「議政權」和能夠監督、督促百官執行政務「執行權」這兩個條件的,就皆可被稱為宰相,如隋朝的尚書令、唐朝的中書令、宋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及清朝的軍機大臣等就都可被稱為「宰相」。

  

  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宰相」基本上是不會用來做正式的官職來使用的。當然也有例外,就是在遼代,遼時「宰相」曾短暫地被用作正式官職來使用,《遼史.百官志》載

  「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

  當時遼代設有南北宰相府,它們的最高長官就是「南北宰相」。但是對於他們到底是不是宰輔之職,目前還存在著疑點,

  有學者認為他們是可汗之下統帥部族的首領,而非宰輔性質的官職。

  那麼在這裡很多人都不明白了,既然「宰相」幾乎就從來沒被用在正式的官職名上,那它為何會被用作丞相、相國、中書令等這些總攬全國最高政務的官職的通稱呢?其實這一切都得從先秦時期說起,相傳商代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周禮》載:

  「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周時大宰就是掌禮、政、刑、教、事等六典的最高長官,即百官之首

  ),他們皆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全國最高權力的官員。因此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習慣用「太宰」或「相」來作為總領百官的官職。

  

  而最早將「太宰」和「相」合起來稱呼的是在《韓非子.顯學》一書中,其言: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

  這裡就將「宰相」合起來稱呼從而用來代指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統領百官的最高長官,此後陸陸續續的一些史書或書籍也開始習慣將「宰相」來代指百官之長,如《史記.陳丞相世家》: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顏氏家訓.省事》:

  「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

  相國

  相國(原為相邦,漢開國後為避劉邦名諱,改相國),源於春秋時期的「家相」。春秋時﹐「家相」就是卿大夫家中的管家,《東周列國志》云:

  「季斯起初任為腹心,使為家宰,後漸專季氏之家政,擅作威福」,

  這裡的家宰就是「家相」,「專季氏之家政」這句話亦可知「家相」確是總理卿大夫家中事務的管家。

  

  戰國初年,

  隨著趙氏、韓氏、魏氏等這些原是諸侯國中的卿大夫漸漸變成了有國之君﹐因此作為他們最為親信的「家相」也就隨之變成了邦國之相,負責總理國家政務,相邦由此得名。

  據《史記》所載最初設置「相邦」的就是趙、韓、魏三國,現如今出土的一些戰國的文物,如趙的銅矛﹑銅劍就發現刻有「相邦建信君」和「相邦春平侯」的銘記,此後秦等國亦設「相邦」(在秦國東陵器物上就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

  秦朝統一全國後,「相邦」遂被廢,由左右丞相代之,而秦之所以會廢除「相邦」原因就在於始皇帝。當年始皇帝尚未親政前,朝政大權悉數都被作為相邦的呂不韋所控制,而呂不韋就曾數次借著相邦的身份威脅著始皇帝的王位,讓始皇帝是痛恨不已,所以自呂不韋被罷相邦位後,

  始皇帝就不再設「相邦」職,一統六國後,全國政務就交由左右丞相負責。

  

  之後漢代秦,劉邦復立「相邦」位,並改名為「相國」,《漢書.百官公卿表》載:

  「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漢朝第一任相國就是大將軍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載:

  「六月,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此後,西漢出現過4位相邦,分別是前206年被拜為相邦的蕭何、前193年被拜為相邦的曹參、前190年被拜為相邦的樊噲、前189年被拜為相邦的呂產。

  自惠帝後,漢朝不再設「相國」,只設丞相。直到東漢少帝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亂政,他自封為相國,相國一職才被再次起用,《三國志》載:

  「卓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且在此時「相國」的權力非常大,地位儼如皇帝。

  

  但隨後董卓伏誅,相國一職再被廢,直到曹操被封為魏王,建國「魏」時,相國一職才再次出現,不過此時的「相國」不同於秦漢,

  它位在丞相之下,成為了輔佐丞相治理國政的官員

  。之後曹丕代漢建魏後,「相國」就只有司馬昭擔任過,同時這個時候「相國」再次成為百官之長,其權力與曹操擔任丞相時相當。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只有意圖篡國的權臣才會擔任「相國」職,正所謂

  「自魏、晉以來,非復人臣之位失」

  ,如宇文覺、楊堅等稱相國的臣子,之後他們皆成為了篡國者。此後,「相國」不再設。

  丞相

  丞相作為正式的官職名最早出現在秦武王二年,《史記·秦本紀》載:

  「二年,初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當然此時的「丞相」並非是以後的百官之長,因為此時的百官之長是「相邦」,當時的丞相只是相邦的副手,他負責協助相國處理朝政事務,如在秦王政初期呂不韋為相邦,昌平君為丞相。

  秦統一全國後,因相邦被始皇帝所廢,所以丞相自然而然就替代相邦成為了百官之長,

  此時秦設左右丞相,以右為尊,負責總理百政,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

  之後到了秦二世時期,秦二世為了褒獎趙高的擁立之功,為他特別設立了中丞相一職,此時左丞相、右丞相、中丞相同時存在。

  

  漢代秦後,劉邦延續秦制,但廢中丞相,重立相國,

  如前189年惠帝時期,相國為呂產,右丞相為王陵,左丞相為陳平。

  因此,此時相國又成為百官之長,而左右丞相就又成為輔佐相國的副職,如《史記》中就記載蕭何因誅殺韓信有功得以

  「使拜丞相何為相國」

  ,從中可得知在西漢相國的地位要高於丞相。此外,漢初的各個諸侯國也都同時設有相國和丞相職,如燕王臧荼的燕國就有相國溫疥和丞相昭涉掉尾。

  到了西漢惠帝之後,漢朝不再設相國,左右丞相又成為了百官之長,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而後到了文帝二年,文帝廢除左右丞相,改僅立一位丞相。

  此時一般政務,丞相一人即可決斷,他擁有任用官吏,及向皇帝薦舉人才;對於地方官有考課、黜陟和誅賞之權;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地方上若有暴動、起義等,丞相可派屬官前往鎮壓等職權。不過,當遇到特別重要的事情,皇帝就會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議,而丞相就無專斷之權。

  在漢武帝之後,丞相的權勢開始被削弱,此時丞相雖為名義上的百官之長,但是權勢大多被武帝所設立的中朝官大司馬大將軍所奪,如韋玄成、匡衡等,在君主權貴面前,阿諛奉承,只為保持其祿位,幾乎無多大的實權。成帝時,丞相何武以丞相一人難以處理繁多的政事為理由,建議建立三公制,於是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遂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自此丞相的權力被徹底分割,權勢更是大不如前。

  就這樣,直到西漢哀帝元壽二年,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丞相作為百官之長的歷史才暫時告一段落,而此時丞相已存在了三百餘年的時間。

  

  東漢獻帝時期,大司徒又被改為「丞相」,由曹操擔任,此時的「丞相」總攬一切軍國大事,地位已同皇帝一般無二。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雖都設有丞相,但卻各有不同。

  先是魏國,魏國初期的丞相職權很大,控制中央軍隊的中領軍和中護軍都曾是丞相的屬官,但是不久之後,丞相的職權就被削弱,不掌兵權,軍權由大司馬、大將軍執掌。其次是蜀國,蜀國的丞相是三國中權力最大的,在蜀國丞相不但再次成為百官之長,且職權被進一步放大,

  即「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協助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且可以開府治理事務,

  但也因如此,蜀自諸葛亮之後就不再設丞相,此後以蔣琬為大司馬領政,後任者費禕、姜維則任大將軍領政,名號不一。

  再是吳國,吳國丞相設置於寶鼎元年(266年),且一度分置左丞相、右丞相,但是在吳國丞相的實際職權就是管理例行政務,往往不參與重大政務的決策,真正掌控孫吳朝政大權的是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等內朝將軍,這些將軍外則領軍,內則領政,是事實上的宰相。魏晉南北朝,丞相雖設,但多為有篡國亂政心思的權臣擔任,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正如《文獻通考》所說:

  「丞相既不為宰相之任,而常為嬗代之階」,

  此時如齊蕭寶融,稱丞相不久就廢其君蕭寶卷自立,再如梁侯景為丞相,兩年後侯景亦稱帝。

  而後隋至孝宗乾道八年這數百年的時間,丞相就再未出現,此時原屬於丞相的職權被隋朝尚書令、唐朝的中書令、宋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官職所替代。乾道八年,乾道改制,宋孝宗將左、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這個時候消失百年的丞相官職才又一次出現,

  但與秦漢所不同的是宋的左、右丞相位居尚書令或中書令之下,雖握有實權,也是宰相之職,但卻不再是百官之長。

  

  元朝於中書省置左右丞相

  (同時元朝也曾在尚書省置丞相,分理財賦,但時置時廢)

  ,總理全國政務。此後左、右丞相制一直延續到明朝洪武十三年才消失,明朝最後一位丞相名叫胡惟庸。當然在明朝,

  丞相又是百官之長,而非宋時位居尚書令、中書令之下

  ,而後隨著朱元璋廢除丞相制,丞相就徹底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原屬於丞相的職權也被明的內閣大學士、清的軍機大臣等官職所分割。

  總得說宰相、丞相、相國三者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其中宰相就是丞相、相國的通稱,就是說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在不同朝代,均有不同的官職對應,如唐的宰相是中書令、侍中、尚書令,明的宰相是內閣大學士。相國在戰國秦(秦稱相邦,漢為避劉邦名諱,改相國)及漢朝若置則就是百官之長,地位是要高於丞相的,但因其權力太大,一般不會常設,而是被丞相所替代。丞相在秦朝為百官之長,漢時若置「相國」,則為其輔佐官員,不置則為實際上的百官之長,三國以後則是實際上的輔佐皇帝總理朝政,統領百官的百官之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丞相、宰相、相國,有什麼區別?
    丞相、宰相、相國,有啥區別呢?肯定有區別。
  • 「宰相」和「丞相」有何不同?這兩個詞之間的區別
    雖然丞相和宰相只有一個字之差,但卻有很大的不同。丞相是一個官方名稱而宰相是一個制度。宰相制度始於春秋,終結於明朝。「內閣」制度是在明朝以後出現的。 據有關記載,宰相制度始於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是管仲。在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已在各諸侯國中確立。
  • 「丞相」與「宰相」有何不同,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
    「丞相」、「宰相」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別,都以為「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丞相的設立丞相最早始於秦朝,由秦武王設立。
  •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只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區別?
    到了明代,丞相這個職位就被明確的廢除了,但這一時期的內閣也能叫做宰相,甚至清朝的軍機大臣,民間也有叫做宰相的。簡單的講,丞相肯定是宰相,宰相卻不一定都是丞相。 一.丞相和相國如何從權勢滔天到被廢除 1.相國和丞相 雖然丞相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是我國古代百官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但是他原來的設置,卻是相國的副手,相國才是秦漢等朝代的第一文臣,相國這個名頭過於的高大上了,呂不韋,韓信,蕭何,這個皇帝以下的百官第一人,好像大部分擁有者的下場都不太好,根據儒家謙虛的原則
  • 宰相、丞相和相國有何區別,太漲姿勢啦
    隨著時代的變遷,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相的名稱正式出現。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等等。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
  •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居然這麼大!宰相、丞相等於現在的什麼官?
    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 你能分得清楚嗎?在影視劇中,在平時的對話中,在小說中……我們經常看到、聽到宰相、丞相等等的稱呼。
  • 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要知道他們是否是一回事,及其區別所在,我們就得先了解丞相、宰相到底是幹嘛的。宰相。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宰相多數時候,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而只是一個俗稱,一個對輔政君主總理百政,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俗稱。
  •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常見的兩個稱呼,莫過於宰相和丞相了,或許會有讀者感到疑惑,這兩個稱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皇帝之下最大級別的官,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我們先來看看丞相,這個官職最早出現在秦國,秦東陵器物上曾經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秦國曾經設置有相、相邦的職務,協助君王處理國事。
  • 宰相與丞相有什麼區別,很多人就沒明白宰和丞是什麼意思
    宰相和丞相僅僅一字之差,其含義卻有很大的區別,其實很多人認為宰相和丞相差不多,就忽略了這一字之差。
  • 宰相與丞相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二、不同時期的宰相與丞相在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對於「宰相」或者是「丞相」的稱謂,都大不相同。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丞相的稱謂先是叫「相」或者「相邦」,後來又改稱「丞相」。秦朝的時候,呂不韋成為「相國」,在他的身邊還有「左丞相」與「右丞相」。「相國」一職在秦朝初期,即是狹義的「宰相」。秦始皇親政之後,不再設「相國」一職。
  • 原來宰相併不等於丞相,一文告訴你兩者本質區別
    但事實遠非如此,簡言之,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那麼兩者究竟有何異同呢?且看下文!  伊尹和周公都是輔佐王朝建立,幫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人傑,因此後人將「太宰」和「相」這兩個職位結合起來,創造了「宰相」這個詞。
  • 呂不韋被稱為相邦,與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難怪嬴政廢除相邦職位
    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毫無疑問是皇帝,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把手自然就是丞相,而中國歷史上有兩對矛盾,一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另一對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這兩對一直是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態,皇帝不斷的加強中央的權力,同時也在不斷削弱相權,因為相權過大會危及自己的統治。而丞相之位也不能夠沒有,雖然朱元璋因為胡惟庸案,廢除丞相之位,直接統領六部百官。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
    導語:「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官僚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在2000多年的官僚體系之中,「相」則是最高級別的官職,不過在不同的王朝中,這一官職也在稱呼上比較不同,比如今天我們所最熟悉的兩個就是宰相和丞相,那麼這兩個「相」僅僅只是一字之差,其中又有什麼區別呢?弄懂它們,往後才不會鬧出笑話。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從皇權與相權之爭中看兩者區別
    這兩個有區別嗎?別小看這個問題,也許一部電視劇不能考慮到這種細節知識,但真實的歷史容不得馬虎。這是有史可考的丞相出現最早的時間,後來秦統一六國,丞相作為官名正式確立。 後來朝代更迭,丞相的稱謂也略有不同。秦朝設立左右丞相,秦二世又設立中丞相,戰國時期又更改為「大司徒」、「大丞相」等稱呼,其職能與地位大體相同。
  • 「丞相」官職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它和「宰相」是有區別的
    丞相最早出現在秦國,是秦武王設立的。秦武王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他看六國都有相國這個職位,秦國要標新立異一些,就把秦國的相國改成了丞相。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設立了左右丞相各一人,還讓丞相修改了相關的律法,包括施行疏浚河道,建造堤壩等工程。
  • 古代裡的 「丞相」和「宰相」誰的官大?
    在很多古代電視劇裡面,都能聽到「丞相」和「宰相」,但由於造型的不嚴謹,給人們帶來了丞相和宰相是同一種概念的誤區。其實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雖然兩者有相同之處,但歸根究底,二者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那麼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許多人常把「宰相」和「丞相」混為一談,這兩者有何區別?
    文|武品文史丞相,這個官職在歷史上可謂是十分顯耀,人們常認為丞相位高職重,權勢燻天。那歷史的事實真的如此嗎?丞相和宰相之間又怎麼去區分?好在有劉秀這個漢室後裔從王莽手上奪回政權,又鑑於這種慘痛的教訓,他便在中央設立尚書臺,並置尚書令及尚書僕射等職官,行丞相事。同時設立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監督百官。漢光武帝心想:「這下我建立的王朝該高枕無憂了吧!我就不信,還有哪個有這本事簒奪我大漢天下。」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僅僅相差1個字,含義卻並不相同
    我們看古代的影視劇,經常會聽到丞相或者宰相這種稱呼。一般來說,不論是丞相還是宰相,都指位高權重的官員,所以很多人想當然把這2種稱呼歸納為一個職位。 先秦時期並沒有丞相一職,而是有相國這個職位。後來到了秦二世時期,新增了丞相一職,於是左中右丞相和相國同時存在。公元309年,秦武王「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雖然丞相位高權重,但依舊是相國的助手。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宰相。這一官職的職責是輔佐君王、掌管國事,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 不過,有人經常把宰相和丞相劃等號,這兩者間是怎樣的關係呢?能不能混為一談呢?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何區別?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要再弄混淆了
    說起丞相和宰相,可能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是一個官職。因為歷史上好像叫丞相的又被叫宰相,叫宰相的也常常被叫丞相。但是,事實上這卻是完全兩個不相同的概念。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不是一回事,切勿傻傻分不清。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來看一看丞相和宰相究竟是什麼,二者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