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從皇權與相權之爭中看兩者區別

2020-12-23 騰訊網

我們經常在熒幕上看到「相」這一角色,他們有的足智多謀,手握重權,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有影片塑造的反面角色權傾朝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有時他們被稱為丞相,有時又叫做宰相,讓觀眾摸不著頭腦。

這兩個有區別嗎?別小看這個問題,也許一部電視劇不能考慮到這種細節知識,但真實的歷史容不得馬虎。有教育部專家就曾經就人教版和嶽麓版教材中「宰相制」與「丞相制」的不同展開過激烈討論,雖然二者只差了一個字,但含義還是有很大差別。

一. 丞相制的確立和宰相的由來

1. 丞相的演變與丞相制的確立

「丞」意為「一人處陷阱中,左右拯之以出」,含有幫助之意,後來演化成官職名,意為「輔佐……的人」,古代有一種官職叫「縣丞」,就是輔佐縣令辦公的人。

「相」有「省視也。」有幫助察看的意思;「相」與「相禮」關係密切,相禮是祭祀等禮儀活動中指示活動流程的人。所以後來「相」逐漸有了輔佐的意思,成為一種官職。

丞相在我國古代出現的時間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史記·秦本紀》說: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這是有史可考的丞相出現最早的時間,後來秦統一六國,丞相作為官名正式確立。

後來朝代更迭,丞相的稱謂也略有不同。秦朝設立左右丞相,秦二世又設立中丞相,戰國時期又更改為「大司徒」、「大丞相」等稱呼,其職能與地位大體相同。

秦朝不僅確立丞相官名,還在中央設立中央集權的官僚組織,這個組織的中心即丞相制度。丞相制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有很深的影響,丞相作為百官之首,統領全國地方行政事務,權力甚至大於皇帝。

因此,封建王朝中皇權與相權的爭鬥從未停止。直到後來明朝皇帝親自掌權,直接經手國家政事,歷經1600年的丞相制才被廢除。

2. 「泛泛而談」的宰相一職

相較於丞相這一具體官職,宰相併不專指某一官職,它只是泛指最高的行政長官。宰相這一概念的範圍有多廣?西漢丞相陳平曾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因此丞相指輔佐皇帝處理政事的重要官員,首都有宰相,地方衙門和邊塞雄關也有宰相的任職。

朝代不同,宰相的稱謂也不同,歷朝歷代的名稱加起來多達幾十種:漢朝的太宰、相國、大司徒,宰相與丞相的界定在此階段比較模糊,甚至兩者通用。

到明朝廢除丞相制,丞相不復存在,但作為宰相的尚書令、中書舍人、左右僕射等職位還在延續。

再到後來清朝末年的軍機大臣、總理等,宰相制在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二. 丞相制的廢除與宰相制的延續

1. 皇權與相權之爭

古代帝王在處理國事中常常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政事繁重,皇帝需要有人輔佐,幫助其運轉整個中央集權組織,一方面又在畏懼相權,相權過大,就會喧賓奪主,歷史上借丞相之位篡位的實例也不在少數,於是皇權與相權此消彼長,削弱相權成為皇帝加強皇權的主要方式。各朝削弱相權的方式相似,以下設分屬為主。

漢成帝時期以丞相要處理的事物太多為由設立三公制,即丞相的部分職權交給大司馬、大司空,丞相仍為百官之首,三者分別掌管行政、軍事、監察之事,相輔相成,相互制約。

到了唐代,中央行政機構又發生較大變化,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共為宰相,其下還設有僕射、尚書為副,進一步分散宰相之權。相比三公制,三省六部之間的相互制約能力更強,雖然增強了皇權,但執行過程中各部牽制推諉過多,影響行政效率。

宋太祖鑑於唐代行政方式的弊端,提出二府分權體制,即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丞相雖參與政事,但軍政、財政都交由樞密院及其下屬部門完成,極大的削弱了丞相的作用。但「軍」「權」畢竟難以分開,這種制度最後還是走向了衰落。

最終,明代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並撤銷中書省和丞相,皇權與相權的爭鬥才最終結束,歷經1600多年的丞相制也走向了滅亡。

2. 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宰相制

相比「丞相制」的短命,宰相制幾乎「陪伴」了整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直到清王朝的覆滅,宰相制才在時代的洪流中隨封建帝制隱沒下去。

宰相制度並非沒有與皇權發生過衝突,但在真正的宰相時期,相權與皇權配合得較好。宰相在不冒犯天威的情況下,也可以照常辦事,輔佐皇帝,皇帝也給了宰相一定的生存空間,甚至在遼代,「宰相」還成為了正式的官名。

宋代以後,皇權不斷加強,相權旁落,宰相正好補充了這一空缺,為皇帝出謀劃策,但無權參與軍政;再到清朝末年,軍機大臣,總理等宰相官職只有秘書的職能,宰相制度早已名存實亡。無論是丞相制還是宰相制,都逃不過被皇權取代的命運,這也是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最終結果——至高無上的皇權統治。

總結

漫長的封建統治讓政治體制幾經變化,出現了丞相與宰相兩種概念。丞相是具體的官職,丞相制度的出現在一段時期中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但從其出現開始到廢止丞相制,1600多年間相權與皇權的爭鬥就從沒有結束過。

宰相制雖然沒有具體官職,而是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但在輔佐國政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與皇權的衝突較小,延續的時間也比丞相制長,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失去實權,君主專制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宰相也已名存實亡。古代官僚制度的發展以皇權至高無上為止,也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發展演變歷程。

參考文獻:

1、《「丞相制」還是「宰相制」》

2、《「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

3、《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相關焦點

  • 《慶餘年》:看宰相林若甫與慶帝的角逐,淺談古代皇權與相權之爭
    對於這部劇,人們熱議斐然,而劇中宰相林若甫的親子被殺則把這部劇完整地推上熱議高潮。林若甫身為朝廷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在慶帝的幹預下,親子被殺最終也只得不了了之。中國傳統政治制度中的相權與皇權相比就如此不值得一提嗎?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何區別?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要再弄混淆了
    說起丞相和宰相,可能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是一個官職。因為歷史上好像叫丞相的又被叫宰相,叫宰相的也常常被叫丞相。但是,事實上這卻是完全兩個不相同的概念。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不是一回事,切勿傻傻分不清。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來看一看丞相和宰相究竟是什麼,二者有什麼差別。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在封建制度下,最高的行政長官是皇帝嗎?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宰相。這一官職的職責是輔佐君王、掌管國事,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 不過,有人經常把宰相和丞相劃等號,這兩者間是怎樣的關係呢?能不能混為一談呢?
  • 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要知道他們是否是一回事,及其區別所在,我們就得先了解丞相、宰相到底是幹嘛的。宰相。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宰相多數時候,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而只是一個俗稱,一個對輔政君主總理百政,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俗稱。
  •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只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區別?
    宰相和丞相,古代人臣的頂峰,所有文官的最高夢想,他們是一回事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丞相僅為官職,在大部分的朝代,他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宰相不是某一具體的職位,他是對頂級文官的統稱。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
    導語:「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官僚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在2000多年的官僚體系之中,「相」則是最高級別的官職,不過在不同的王朝中,這一官職也在稱呼上比較不同,比如今天我們所最熟悉的兩個就是宰相和丞相,那麼這兩個「相」僅僅只是一字之差,其中又有什麼區別呢?弄懂它們,往後才不會鬧出笑話。
  • 《清平樂》中,皇帝為何懼怕兩宮並立?從皇權與相權的博弈說起
    皇帝雖然名義上是一國之君,擁有絕對的權力。但並非每一位皇帝都可以做到像秦始皇那樣兢兢業業,一天不看完一百多斤的竹簡不睡覺,所以一些日常公文,甚至一定級別以下官員的任免都交由宰相(相權職位的統稱,並非具體管制)處理。
  • 呂不韋被稱為相邦,與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難怪嬴政廢除相邦職位
    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毫無疑問是皇帝,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把手自然就是丞相,而中國歷史上有兩對矛盾,一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另一對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這兩對一直是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態,皇帝不斷的加強中央的權力,同時也在不斷削弱相權,因為相權過大會危及自己的統治。而丞相之位也不能夠沒有,雖然朱元璋因為胡惟庸案,廢除丞相之位,直接統領六部百官。
  • 【揭秘】中國歷史上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細看羋月傳和甄嬛傳,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不同。羋月傳裡的張儀與秦惠文王,君臣之間那是坐而論道,侃侃而談。但是到了甄嬛傳裡,年羹堯雖官至撫遠大將軍,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還是雍正爺的大舅哥,但見了雍正也是要跪受筆錄。同為士大夫,群臣之間差別為何如此之大?那麼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滿清,士大夫與君王之禮有著怎樣的變化,皇權與相權又有著怎樣的演變過程,略梳史料,我們窺之一二。
  • 許多人常把「宰相」和「丞相」混為一談,這兩者有何區別?
    文|武品文史丞相,這個官職在歷史上可謂是十分顯耀,人們常認為丞相位高職重,權勢燻天。那歷史的事實真的如此嗎?丞相和宰相之間又怎麼去區分?好在有劉秀這個漢室後裔從王莽手上奪回政權,又鑑於這種慘痛的教訓,他便在中央設立尚書臺,並置尚書令及尚書僕射等職官,行丞相事。同時設立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監督百官。漢光武帝心想:「這下我建立的王朝該高枕無憂了吧!我就不信,還有哪個有這本事簒奪我大漢天下。」
  •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居然這麼大!宰相、丞相等於現在的什麼官?
    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 你能分得清楚嗎?在影視劇中,在平時的對話中,在小說中……我們經常看到、聽到宰相、丞相等等的稱呼。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僅僅相差1個字,含義卻並不相同
    那麼丞相和宰相,到底是不是相同的意思呢?其實僅僅相差了一個字,含義卻大不相同。 根據《說文解字》記載,丞,代表奉承;而相代表省視,用今天的意思來解釋,就是仔細看的意思。 先秦時期並沒有丞相一職,而是有相國這個職位。後來到了秦二世時期,新增了丞相一職,於是左中右丞相和相國同時存在。公元309年,秦武王「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雖然丞相位高權重,但依舊是相國的助手。
  • 原來宰相併不等於丞相,一文告訴你兩者本質區別
    但事實遠非如此,簡言之,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那麼兩者究竟有何異同呢?且看下文!  在中國的歷史典籍中最早有關「丞相」的記載可追溯至《史記·秦本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公元前237年呂不韋被秦王政罷相後,相國一職一直空缺,於是作為副手的丞相逐漸變得重要起來,權力也越來越大。嬴政統一中原後,設左右丞相,自此丞相制真正開啟其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
  • 看古裝劇時常見的知識盲區: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現在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當紅流量小生充牌面,靠流量來吸引粉絲從而撐起經濟效益,這和以前老演員們靠演技吃飯完全是兩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批量複製的電視劇,其質量自然也乏善可陳。稍微上點年紀的朋友肯定看過老版的《三國演義》和《宰相劉羅鍋》,在對比當今流行的小鮮肉電視劇,進而感慨老演員的敬業精神的同時,許多人曾經肯定有過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諸葛丞相」的「丞相」和劉羅鍋的「宰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不同?史學家: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那一天你若和集體脫離,那便是末路的開始。 ——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呢?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過如果是有心人的話就會發現,我們各種電視劇當中稱呼一個具體官員的時候會稱呼「丞相」,而在誇某個人或者某一類人的時候則會使用宰相。歷史上做過丞相的名人有諸葛亮、蕭何、胡惟庸等人,被稱為宰相的就更多了,比如「宰相劉羅鍋」。
  • 丞相、宰相、相國,有什麼區別?
    丞相、宰相、相國,有啥區別呢?肯定有區別。
  • 古時候的「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嗎?大多數人都弄錯了!
    圖片:百官劇照「宰相」中的「宰」,意為主持,而「相」則是相助之意,引申之後的含義就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者。「宰相制度」的廢除在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穩固皇權,就將這一制度廢了。但是他廢黜的很可能是「丞相」這一官職,並不是「宰相」。在《皇明祖訓》中就有記載:自古以來,各朝代都沿用三公九卿制,並沒有設丞相這一說法。
  • 宰相與丞相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宰相」並不是一個嚴格的稱謂,它有時候可以單指某一個人,有時候是泛指某一群人。「宰相」這一稱謂在民間文學和戲曲作品中運用得最為廣泛,這主要是為了便於受眾理解,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譬如古典小說《三言二拍》中,稱秦國十二歲的甘羅為宰相,又稱北宋的王安石為宰相。其實前者的官職是「相」,後者的官職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都沒有當過一個叫做「宰相」的官。
  • 宰相與丞相有什麼區別,很多人就沒明白宰和丞是什麼意思
    大多數人不了解其區別有些甚至都沒有去在意過這兩者是不是有區別,於是就順理成章的認為宰相就是丞相丞相就是宰相,只是時期不同叫法不同而已,事實上宰相確實擁有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丞相就不一定了,丞相得寵那就有實權,丞相不得皇帝的心意那就是一個虛有其表的空殼。
  •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常見的兩個稱呼,莫過於宰相和丞相了,或許會有讀者感到疑惑,這兩個稱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皇帝之下最大級別的官,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呂不韋免職後,沒有人擔任相邦,但丞相一職得到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