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裝劇時常見的知識盲區: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2020-10-14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現在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當紅流量小生充牌面,靠流量來吸引粉絲從而撐起經濟效益,這和以前老演員們靠演技吃飯完全是兩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批量複製的電視劇,其質量自然也乏善可陳。稍微上點年紀的朋友肯定看過老版的《三國演義》和《宰相劉羅鍋》,在對比當今流行的小鮮肉電視劇,進而感慨老演員的敬業精神的同時,許多人曾經肯定有過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諸葛丞相」的「丞相」和劉羅鍋的「宰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丞相和宰相這兩個稱呼對比起來,較先誕生的是宰相。宰相這個詞從字面上可以直接拆分成「宰」和「相」兩部分來理解。宰在中國古代最早原本是指在貴族家庭中負責祭祀是宰殺牲口的人的代稱,而祭祀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一句古話叫「國之大事,唯祀與戎」,足見祭祀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能夠負責處理祭祀使使用的牲口的宰就顯得權威十足。

相在的本義所代表的其實是「查看與判斷」,因此放到中國古代的政治大環境中,相充當的是「斧正的副手」的角色。當它與宰結合變成宰相的時候,代表的意思就是擁有著極高權力的,專屬於皇帝的副手。

春秋時期,中國的政治環境其實非常獨特。名義上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本身的權勢衰落,天下諸侯割據,雖然從禮法上擁立周天子,但在實際的政治活動中卻一個個都是獨立自主的小王國。而這些小王國的君主們秉持的觀念和當時的士大夫階層秉持的根本觀念並不完全相同,君主們從自己的家族和本國國民的利益出發,而士大夫們則在堅持周禮的同時積極地為自己謀求出位,這就使得雙方的關係在大多數情況下僅僅只能看做合作關係,而非森嚴的君臣關係。也正是這種特殊的關係,使得我們今天在史書上可以看到很多臣下「指點」君上,君上卻只能「哎呦你說得太對了,老鐵666」的典故。

真正使這層君主與士大夫的合作關係發生根本變化的事件是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從管仲在齊國的作為和齊桓公對管仲的態度來說,管仲真正實現了「宰」的本義,使得士大夫的力量在國家政治中達到了巔峰,這也是管仲時至今日被稱之為「千古第一相」的重要原因。

這裡要澄清一個問題:宰相是官職嗎?答案當然基本上是否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中國古代政治環境中,宰相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政治概念,而非政治官職。

就拿第一個宰相管仲來說,管仲在齊國搞風搞雨的時候,他的正式官職是「國相」。他是宰相嗎?是。但在官場中人們可不會這麼稱呼他。不過如果換一個語境,比如一個趙國人來齊國經商,問當地人:「現在齊國誰是宰相啊?」,齊國人便可以回答:「是管仲夷吾。」

繼續延展一下,曹操和諸葛亮一個是漢丞相,一個是蜀丞相,實際上他兩也可以被稱之為宰相,因為他處於那個幾乎可以乾坤獨斷的位置上,因此便可以是宰相。而到了明朝,可以視之為宰相的則變成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為了規避丞相而設置的內閣大學士。到了清朝,可以視之為宰相的則又變成了軍機處的領班軍機大臣。

因此,宰相是一個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政治歷史的泛稱,代表的就是那些在政治意義上被承認,恰好又符合相應的體制位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顯赫之人。而丞相呢,則僅僅是中國古代漫長歷史中某一段歷史時期的具體官職名稱,從範圍上要小於宰相。

最後,特別插一句,為什麼在前文中關於「宰相是官職嗎?」這個問題的回答上,我使用了「基本上是否定的」這樣的字眼。那是因為雖然在幾乎所有的中國古代歷史時期宰相都只是一個泛稱,但在遼國時期,宰相還真就是一個具體官職,也算是一個小小的例外了。

相關焦點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從皇權與相權之爭中看兩者區別
    別小看這個問題,也許一部電視劇不能考慮到這種細節知識,但真實的歷史容不得馬虎。有教育部專家就曾經就人教版和嶽麓版教材中「宰相制」與「丞相制」的不同展開過激烈討論,雖然二者只差了一個字,但含義還是有很大差別。 一. 丞相制的確立和宰相的由來 1.
  • 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要知道他們是否是一回事,及其區別所在,我們就得先了解丞相、宰相到底是幹嘛的。宰相。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宰相多數時候,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而只是一個俗稱,一個對輔政君主總理百政,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俗稱。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何區別?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要再弄混淆了
    說起丞相和宰相,可能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是一個官職。因為歷史上好像叫丞相的又被叫宰相,叫宰相的也常常被叫丞相。但是,事實上這卻是完全兩個不相同的概念。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不是一回事,切勿傻傻分不清。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來看一看丞相和宰相究竟是什麼,二者有什麼差別。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僅僅相差1個字,含義卻並不相同
    我們看古代的影視劇,經常會聽到丞相或者宰相這種稱呼。一般來說,不論是丞相還是宰相,都指位高權重的官員,所以很多人想當然把這2種稱呼歸納為一個職位。那麼丞相和宰相,到底是不是相同的意思呢?其實僅僅相差了一個字,含義卻大不相同。
  •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居然這麼大!宰相、丞相等於現在的什麼官?
    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 你能分得清楚嗎?在影視劇中,在平時的對話中,在小說中……我們經常看到、聽到宰相、丞相等等的稱呼。
  • 宰相與丞相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一、「宰相」稱謂的由來「宰相」一詞相傳最早源於商周時期,商王任命伊尹為相周;朝時,周公為太宰。相,統領六部;宰,掌管六典。由於「宰」與「相」管轄的事務相近,職能重疊,因此後世將它們合併起來,統稱為「宰相」。「宰相」這一稱謂正式見諸文字是在戰國時期,當時對於這一稱謂用法也有不同,宰相一詞有時候是朝廷中樞權力機構成員的泛稱,有時候是丞相的代名詞。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
    導語:「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官僚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在2000多年的官僚體系之中,「相」則是最高級別的官職,不過在不同的王朝中,這一官職也在稱呼上比較不同,比如今天我們所最熟悉的兩個就是宰相和丞相,那麼這兩個「相」僅僅只是一字之差,其中又有什麼區別呢?弄懂它們,往後才不會鬧出笑話。
  • 古代裡的 「丞相」和「宰相」誰的官大?
    在很多古代電視劇裡面,都能聽到「丞相」和「宰相」,但由於造型的不嚴謹,給人們帶來了丞相和宰相是同一種概念的誤區。其實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雖然兩者有相同之處,但歸根究底,二者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那麼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不同?史學家: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那一天你若和集體脫離,那便是末路的開始。 ——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呢?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過如果是有心人的話就會發現,我們各種電視劇當中稱呼一個具體官員的時候會稱呼「丞相」,而在誇某個人或者某一類人的時候則會使用宰相。歷史上做過丞相的名人有諸葛亮、蕭何、胡惟庸等人,被稱為宰相的就更多了,比如「宰相劉羅鍋」。
  • 丞相、宰相、相國,有什麼區別?
    丞相、宰相、相國,有啥區別呢?肯定有區別。
  • 宰相、丞相、相國,這三者之間有何區別?
    現實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宰相、丞相、相國三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可謂是傻傻分不清楚,甚至有些人都還誤認為它們指的都是同一個官職,  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答案當然是「不是」。
  •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只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區別?
    宰相和丞相,古代人臣的頂峰,所有文官的最高夢想,他們是一回事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丞相僅為官職,在大部分的朝代,他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宰相不是某一具體的職位,他是對頂級文官的統稱。
  • 古時候的「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嗎?大多數人都弄錯了!
    圖片:百官劇照「宰相」中的「宰」,意為主持,而「相」則是相助之意,引申之後的含義就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者。「宰相制度」的廢除在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穩固皇權,就將這一制度廢了。但是他廢黜的很可能是「丞相」這一官職,並不是「宰相」。在《皇明祖訓》中就有記載:自古以來,各朝代都沿用三公九卿制,並沒有設丞相這一說法。
  • 宰相、丞相和相國有何區別,太漲姿勢啦
    《史記·陳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義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需要注意的是「通稱」,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
  • 宰相與丞相有什麼區別,很多人就沒明白宰和丞是什麼意思
    大多數人不了解其區別有些甚至都沒有去在意過這兩者是不是有區別,於是就順理成章的認為宰相就是丞相丞相就是宰相,只是時期不同叫法不同而已,事實上宰相確實擁有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丞相就不一定了,丞相得寵那就有實權,丞相不得皇帝的心意那就是一個虛有其表的空殼。
  •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常見的兩個稱呼,莫過於宰相和丞相了,或許會有讀者感到疑惑,這兩個稱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皇帝之下最大級別的官,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呂不韋免職後,沒有人擔任相邦,但丞相一職得到保留。
  • 原來宰相併不等於丞相,一文告訴你兩者本質區別
    一、從設立到退出歷史舞臺的「丞相」一職  丞相作為一種官職,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當時的諸侯們為了有效管理被分封的領土,便設「相國」一職來幫助自己處理政事,而相國的副手則被稱為「丞相」。到西漢末年哀帝時,丞相被改為大司馬,而伴隨的這一官職名稱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到了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再次提出設立丞相一職,由此,中斷了幾百年的丞相一職,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之後,兩晉南北朝,隋唐兩宋,丞相一職時有時無。東晉初期也曾設過丞相,北朝也有過一段丞相執政的時期,不過丞相存在的時期都很短暫。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宰相。這一官職的職責是輔佐君王、掌管國事,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 不過,有人經常把宰相和丞相劃等號,這兩者間是怎樣的關係呢?能不能混為一談呢?
  • 「丞相」與「宰相」有何不同,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
    「丞相」、「宰相」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別,都以為「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丞相的設立丞相最早始於秦朝,由秦武王設立。
  • 「丞相」官職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它和「宰相」是有區別的
    丞相最早出現在秦國,是秦武王設立的。秦武王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他看六國都有相國這個職位,秦國要標新立異一些,就把秦國的相國改成了丞相。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設立了左右丞相各一人,還讓丞相修改了相關的律法,包括施行疏浚河道,建造堤壩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