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最早出現在秦國,是秦武王設立的。秦武王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他看六國都有相國這個職位,秦國要標新立異一些,就把秦國的相國改成了丞相。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設立了左右丞相各一人,還讓丞相修改了相關的律法,包括施行疏浚河道,建造堤壩等工程。
雖說在《文獻典考》中有「「黃帝置六相。堯有十六相。殷湯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講的是先秦早期和上古神話時期置相的事情,但顯然,「相」真正起到君王的輔佐作用是到春秋時期才出現的。
丞相是古代的官名,《說文解字》裡面是這樣解釋的——「丞」字作:「翊也,從從卪從山。山高,奉承之意」;「相」字作:「省視也」之解。
意思是說,丞相是輔佐天子的人,地位尊貴。
在秦惠王時期,設立了相邦的職位,相邦主要就是幫助秦王治理天下的,呂不韋是秦國最早被選定為相邦的人選,但後來,呂不韋牽連到謀反事件中,相邦這個職位就一直是空缺的。
秦惠王(劇照)
但、這個時候的相、相邦的作用雖然和後代的丞相有相同之處,但實際上還是有所區別。在秦國東陵出土的器物上刻寫的金文表示,相國和丞相是分開的兩個官職,並且相國的地位要比丞相高一些。
秦武王時期設立了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之後相國和左右丞相就是同時存在的。而到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之後,左右丞相被保留了,秦二世增加了中丞相這個職位。也就是說,當時是左、中、右丞相同時存在的。
漢代依然有相國設立,但是丞相是相國的副手。西漢時期,丞相被改為了大司徒,哀帝到東漢建安十三年之間是沒有設立丞相的。到建安十三年,曹操重新啟用丞相官職。但丞相的職位出現的時間並不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約三百多年的時間裡,除了蜀國和東晉初年、北朝一段較短的時間有設立丞相,其他時期是沒有丞相的。往後,隋朝和唐宋時期基本上也沒有設立丞相這一官職。
中間的重新啟用是在唐玄宗開元元年、南宋1172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後朱元璋在1600年廢除了宰相。可以看到,丞相的官職演變是斷斷續續的,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太久。
那麼宰相是什麼呢?宰相是中國古代對輔佐君主掌握國家權力的官員的俗稱,宰相併不是具體的官名。所以說歷朝歷代,掌握著朝廷重權,輔佐君王的重要人物,即使沒有丞相的官職,也可以被稱為宰相。宰相在歷朝歷代的稱謂也是有差異的。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