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官職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它和「宰相」是有區別的

2020-12-23 北岸的木子

丞相最早出現在秦國,是秦武王設立的。秦武王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他看六國都有相國這個職位,秦國要標新立異一些,就把秦國的相國改成了丞相。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設立了左右丞相各一人,還讓丞相修改了相關的律法,包括施行疏浚河道,建造堤壩等工程。

雖說在《文獻典考》中有「「黃帝置六相。堯有十六相。殷湯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講的是先秦早期和上古神話時期置相的事情,但顯然,「相」真正起到君王的輔佐作用是到春秋時期才出現的。

丞相是古代的官名,《說文解字》裡面是這樣解釋的——「丞」字作:「翊也,從從卪從山。山高,奉承之意」;「相」字作:「省視也」之解。

意思是說,丞相是輔佐天子的人,地位尊貴。

在秦惠王時期,設立了相邦的職位,相邦主要就是幫助秦王治理天下的,呂不韋是秦國最早被選定為相邦的人選,但後來,呂不韋牽連到謀反事件中,相邦這個職位就一直是空缺的。

秦惠王(劇照)

但、這個時候的相、相邦的作用雖然和後代的丞相有相同之處,但實際上還是有所區別。在秦國東陵出土的器物上刻寫的金文表示,相國和丞相是分開的兩個官職,並且相國的地位要比丞相高一些。

秦武王時期設立了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之後相國和左右丞相就是同時存在的。而到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之後,左右丞相被保留了,秦二世增加了中丞相這個職位。也就是說,當時是左、中、右丞相同時存在的。

漢代依然有相國設立,但是丞相是相國的副手。西漢時期,丞相被改為了大司徒,哀帝到東漢建安十三年之間是沒有設立丞相的。到建安十三年,曹操重新啟用丞相官職。但丞相的職位出現的時間並不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約三百多年的時間裡,除了蜀國和東晉初年、北朝一段較短的時間有設立丞相,其他時期是沒有丞相的。往後,隋朝和唐宋時期基本上也沒有設立丞相這一官職。

中間的重新啟用是在唐玄宗開元元年、南宋1172年,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後朱元璋在1600年廢除了宰相。可以看到,丞相的官職演變是斷斷續續的,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太久。

那麼宰相是什麼呢?宰相是中國古代對輔佐君主掌握國家權力的官員的俗稱,宰相併不是具體的官名。所以說歷朝歷代,掌握著朝廷重權,輔佐君王的重要人物,即使沒有丞相的官職,也可以被稱為宰相。宰相在歷朝歷代的稱謂也是有差異的。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宰相。這一官職的職責是輔佐君王、掌管國事,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 不過,有人經常把宰相和丞相劃等號,這兩者間是怎樣的關係呢?能不能混為一談呢?
  • 宰相與丞相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宰相」並不是一個嚴格的稱謂,它有時候可以單指某一個人,有時候是泛指某一群人。「宰相」這一稱謂在民間文學和戲曲作品中運用得最為廣泛,這主要是為了便於受眾理解,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譬如古典小說《三言二拍》中,稱秦國十二歲的甘羅為宰相,又稱北宋的王安石為宰相。其實前者的官職是「相」,後者的官職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都沒有當過一個叫做「宰相」的官。
  •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居然這麼大!宰相、丞相等於現在的什麼官?
    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 你能分得清楚嗎?在影視劇中,在平時的對話中,在小說中……我們經常看到、聽到宰相、丞相等等的稱呼。
  • 宰相與丞相有什麼區別,很多人就沒明白宰和丞是什麼意思
    大多數人不了解其區別有些甚至都沒有去在意過這兩者是不是有區別,於是就順理成章的認為宰相就是丞相丞相就是宰相,只是時期不同叫法不同而已,事實上宰相確實擁有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丞相就不一定了,丞相得寵那就有實權,丞相不得皇帝的心意那就是一個虛有其表的空殼。
  • 宰相、丞相、相國,這三者之間有何區別?
    現實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宰相、丞相、相國三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可謂是傻傻分不清楚,甚至有些人都還誤認為它們指的都是同一個官職,  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答案當然是「不是」。
  • 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如魏晉南北朝的尚書令、唐代的尚書左右僕射、宋代的參知政事、明代的內閣大學士、及清代的軍機大臣等,他們就都可被稱為「宰相」。當然,「宰相」在中國歷史上也並非是完全就沒有用來做過正式的官職來使用過。事實上,歷史上還是有一個朝代,將「宰相」來作為官職來使用的,這就是遼代。
  • 古時候的「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嗎?大多數人都弄錯了!
    在很多古裝劇中我們可以聽到「宰相」的稱呼,有時候又變成了「丞相」。在古代王朝大部分都採用「宰相」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宰相」則是百官之長,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的權利也是如此,只不過同宰相的官職還是有差別的,那具體區分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只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區別?
    宰相和丞相,古代人臣的頂峰,所有文官的最高夢想,他們是一回事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丞相僅為官職,在大部分的朝代,他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宰相不是某一具體的職位,他是對頂級文官的統稱。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不同?史學家: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那一天你若和集體脫離,那便是末路的開始。 ——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呢?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過如果是有心人的話就會發現,我們各種電視劇當中稱呼一個具體官員的時候會稱呼「丞相」,而在誇某個人或者某一類人的時候則會使用宰相。歷史上做過丞相的名人有諸葛亮、蕭何、胡惟庸等人,被稱為宰相的就更多了,比如「宰相劉羅鍋」。
  • 「丞相」與「宰相」有何不同,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
    「丞相」、「宰相」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別,都以為「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丞相的設立丞相最早始於秦朝,由秦武王設立。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僅僅相差1個字,含義卻並不相同
    那麼丞相和宰相,到底是不是相同的意思呢?其實僅僅相差了一個字,含義卻大不相同。 先秦時期並沒有丞相一職,而是有相國這個職位。後來到了秦二世時期,新增了丞相一職,於是左中右丞相和相國同時存在。公元309年,秦武王「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雖然丞相位高權重,但依舊是相國的助手。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從皇權與相權之爭中看兩者區別
    直到後來明朝皇帝親自掌權,直接經手國家政事,歷經1600年的丞相制才被廢除。 2. 「泛泛而談」的宰相一職 相較於丞相這一具體官職,宰相併不專指某一官職,它只是泛指最高的行政長官。宰相這一概念的範圍有多廣?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何區別?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要再弄混淆了
    說起丞相和宰相,可能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是一個官職。因為歷史上好像叫丞相的又被叫宰相,叫宰相的也常常被叫丞相。但是,事實上這卻是完全兩個不相同的概念。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不是一回事,切勿傻傻分不清。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來看一看丞相和宰相究竟是什麼,二者有什麼差別。
  • 宰相、丞相和相國有何區別,太漲姿勢啦
    《史記·陳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義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需要注意的是「通稱」,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
    導語:「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官僚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在2000多年的官僚體系之中,「相」則是最高級別的官職,不過在不同的王朝中,這一官職也在稱呼上比較不同,比如今天我們所最熟悉的兩個就是宰相和丞相,那麼這兩個「相」僅僅只是一字之差,其中又有什麼區別呢?弄懂它們,往後才不會鬧出笑話。
  • 看古裝劇時常見的知識盲區: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現在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當紅流量小生充牌面,靠流量來吸引粉絲從而撐起經濟效益,這和以前老演員們靠演技吃飯完全是兩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批量複製的電視劇,其質量自然也乏善可陳。稍微上點年紀的朋友肯定看過老版的《三國演義》和《宰相劉羅鍋》,在對比當今流行的小鮮肉電視劇,進而感慨老演員的敬業精神的同時,許多人曾經肯定有過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諸葛丞相」的「丞相」和劉羅鍋的「宰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 原來宰相併不等於丞相,一文告訴你兩者本質區別
    但事實遠非如此,簡言之,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那麼兩者究竟有何異同呢?且看下文!  到西漢末年哀帝時,丞相被改為大司馬,而伴隨的這一官職名稱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到了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再次提出設立丞相一職,由此,中斷了幾百年的丞相一職,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之後,兩晉南北朝,隋唐兩宋,丞相一職時有時無。東晉初期也曾設過丞相,北朝也有過一段丞相執政的時期,不過丞相存在的時期都很短暫。
  • 許多人常把「宰相」和「丞相」混為一談,這兩者有何區別?
    文|武品文史丞相,這個官職在歷史上可謂是十分顯耀,人們常認為丞相位高職重,權勢燻天。那歷史的事實真的如此嗎?丞相和宰相之間又怎麼去區分?但他萬萬沒想到,由於東漢皇帝壽命不長,導致即位的皇子年幼,外戚專權的現象更加嚴重,整個東漢歷史,就是外戚們表演的舞臺。公元220年,統治中國四百多年的漢王朝被魏朝篡奪,魏文皇帝曹丕為徹底根治丞相專權的亂象,實行多省制,即在尚書臺外又設立中書省,中書省內職官眾多,其之長官為令,與尚書令同為丞相,總攝百官。
  •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常見的兩個稱呼,莫過於宰相和丞相了,或許會有讀者感到疑惑,這兩個稱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皇帝之下最大級別的官,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我們先來看看丞相,這個官職最早出現在秦國,秦東陵器物上曾經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秦國曾經設置有相、相邦的職務,協助君王處理國事。
  • 呂不韋被稱為相邦,與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難怪嬴政廢除相邦職位
    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毫無疑問是皇帝,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把手自然就是丞相,而中國歷史上有兩對矛盾,一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另一對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這兩對一直是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態,皇帝不斷的加強中央的權力,同時也在不斷削弱相權,因為相權過大會危及自己的統治。而丞相之位也不能夠沒有,雖然朱元璋因為胡惟庸案,廢除丞相之位,直接統領六部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