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宰相與丞相,相信多數人都很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認為它們只是「稱謂」不同,其他則並無差異。但事實遠非如此,簡言之,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那麼兩者究竟有何異同呢?且看下文!
一、從設立到退出歷史舞臺的「丞相」一職
丞相作為一種官職,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當時的諸侯們為了有效管理被分封的領土,便設「相國」一職來幫助自己處理政事,而相國的副手則被稱為「丞相」。在中國的歷史典籍中最早有關「丞相」的記載可追溯至《史記·秦本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公元前237年呂不韋被秦王政罷相後,相國一職一直空缺,於是作為副手的丞相逐漸變得重要起來,權力也越來越大。嬴政統一中原後,設左右丞相,自此丞相制真正開啟其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
漢雖然承襲秦制,但初期採用的卻是先秦時期的相國制度,不過之後丞相制就很快取代了相國制。武帝時丞相被列為三公之一,主要負責輔佐皇帝處理政事。到西漢末年哀帝時,丞相被改為大司馬,而伴隨的這一官職名稱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到了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再次提出設立丞相一職,由此,中斷了幾百年的丞相一職,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之後,兩晉南北朝,隋唐兩宋,丞相一職時有時無。東晉初期也曾設過丞相,北朝也有過一段丞相執政的時期,不過丞相存在的時期都很短暫。
唐朝採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其中並沒有丞相這個職位,後來唐玄宗曾設過左右丞相,但不久又恢復了舊制。宋朝時期的官吏體制臃腫,更加沒有丞相這種集中了大量權力的官職,直到南宋孝宗皇帝時期,才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不過這也只是改了個名字。
南宋滅亡後,元朝吸納了中原的文化制度,常設丞相一職,位居一品。之後明朝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職位,自此「丞相」這個官職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宰相的由來及其作用
「宰相」是一種俗稱,並不具體指代某一種官職,任何輔佐君王並掌握朝堂最高權力的人都可以稱為宰相。因此,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商湯以伊尹為相,治大國如烹小鮮,而周武王任用周公旦為太宰,於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伊尹和周公都是輔佐王朝建立,幫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人傑,因此後人將「太宰」和「相」這兩個職位結合起來,創造了「宰相」這個詞。
雖然伊尹和周公是「宰相」一詞的起源,他們生前做的事也和宰相承擔的責任差不多,但在他們那個時代還沒有「宰相」的概念,通常人們提起最早的宰相時,大多數人想到都是是輔佐齊桓公成就霸主之位的管仲。齊桓公元年,管仲被舉薦為相國。用人不疑的齊桓公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對管仲放權,而管仲也不負重託,成功將齊桓公送上了霸主之位,而管仲也被後人稱為「華夏第一相」。
因此,基本上歷朝歷代的最高行政長官都能被稱為宰相,其具體職位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相國便是人們通常所指的宰相。隨著時代更替,宰相的正式官名有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軍機大臣、總理大臣等多達幾十種。
而且,宰相併不一定只是一個人。比如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將權力職能分散到多位臣子身上,使其之間相互制衡。唐朝中書省的主官為中書令,門下省的主官為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舍人、門下侍郎是宰相。甚至只要有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頭銜,都能被稱為宰相。
丞相是一個具體的官職,在不同朝代的職能不同,不一定是地位最高的官員。而宰相是人們的一種俗稱,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在有些時代這種最高官員不止一個人,因此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所以,宰相可以是丞相,但丞相不一定就是宰相,兩者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