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宰相併不等於丞相,一文告訴你兩者本質區別

2021-01-18 網易

2021-01-07 10:38:35 來源: 娛刺拌飯

舉報

  對於宰相與丞相,相信多數人都很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認為它們只是「稱謂」不同,其他則並無差異。但事實遠非如此,簡言之,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那麼兩者究竟有何異同呢?且看下文!

  

  一、從設立到退出歷史舞臺的「丞相」一職

  丞相作為一種官職,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當時的諸侯們為了有效管理被分封的領土,便設「相國」一職來幫助自己處理政事,而相國的副手則被稱為「丞相」。在中國的歷史典籍中最早有關「丞相」的記載可追溯至《史記·秦本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公元前237年呂不韋被秦王政罷相後,相國一職一直空缺,於是作為副手的丞相逐漸變得重要起來,權力也越來越大。嬴政統一中原後,設左右丞相,自此丞相制真正開啟其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

  

  漢雖然承襲秦制,但初期採用的卻是先秦時期的相國制度,不過之後丞相制就很快取代了相國制。武帝時丞相被列為三公之一,主要負責輔佐皇帝處理政事。到西漢末年哀帝時,丞相被改為大司馬,而伴隨的這一官職名稱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到了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再次提出設立丞相一職,由此,中斷了幾百年的丞相一職,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之後,兩晉南北朝,隋唐兩宋,丞相一職時有時無。東晉初期也曾設過丞相,北朝也有過一段丞相執政的時期,不過丞相存在的時期都很短暫。

  唐朝採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其中並沒有丞相這個職位,後來唐玄宗曾設過左右丞相,但不久又恢復了舊制。宋朝時期的官吏體制臃腫,更加沒有丞相這種集中了大量權力的官職,直到南宋孝宗皇帝時期,才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不過這也只是改了個名字。

  

  南宋滅亡後,元朝吸納了中原的文化制度,常設丞相一職,位居一品。之後明朝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職位,自此「丞相」這個官職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宰相的由來及其作用

  「宰相」是一種俗稱,並不具體指代某一種官職,任何輔佐君王並掌握朝堂最高權力的人都可以稱為宰相。因此,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商湯以伊尹為相,治大國如烹小鮮,而周武王任用周公旦為太宰,於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伊尹和周公都是輔佐王朝建立,幫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人傑,因此後人將「太宰」和「相」這兩個職位結合起來,創造了「宰相」這個詞。

  

  雖然伊尹和周公是「宰相」一詞的起源,他們生前做的事也和宰相承擔的責任差不多,但在他們那個時代還沒有「宰相」的概念,通常人們提起最早的宰相時,大多數人想到都是是輔佐齊桓公成就霸主之位的管仲。齊桓公元年,管仲被舉薦為相國。用人不疑的齊桓公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對管仲放權,而管仲也不負重託,成功將齊桓公送上了霸主之位,而管仲也被後人稱為「華夏第一相」。

  因此,基本上歷朝歷代的最高行政長官都能被稱為宰相,其具體職位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相國便是人們通常所指的宰相。隨著時代更替,宰相的正式官名有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同平章事、軍機大臣、總理大臣等多達幾十種。

  

  而且,宰相併不一定只是一個人。比如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將權力職能分散到多位臣子身上,使其之間相互制衡。唐朝中書省的主官為中書令,門下省的主官為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舍人、門下侍郎是宰相。甚至只要有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頭銜,都能被稱為宰相。

  丞相是一個具體的官職,在不同朝代的職能不同,不一定是地位最高的官員。而宰相是人們的一種俗稱,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在有些時代這種最高官員不止一個人,因此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所以,宰相可以是丞相,但丞相不一定就是宰相,兩者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居然這麼大!宰相、丞相等於現在的什麼官?
    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 你能分得清楚嗎?在影視劇中,在平時的對話中,在小說中……我們經常看到、聽到宰相、丞相等等的稱呼。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
    導語:「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官僚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在2000多年的官僚體系之中,「相」則是最高級別的官職,不過在不同的王朝中,這一官職也在稱呼上比較不同,比如今天我們所最熟悉的兩個就是宰相和丞相,那麼這兩個「相」僅僅只是一字之差,其中又有什麼區別呢?弄懂它們,往後才不會鬧出笑話。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從皇權與相權之爭中看兩者區別
    有教育部專家就曾經就人教版和嶽麓版教材中「宰相制」與「丞相制」的不同展開過激烈討論,雖然二者只差了一個字,但含義還是有很大差別。 一. 丞相制的確立和宰相的由來 1.
  • 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要知道他們是否是一回事,及其區別所在,我們就得先了解丞相、宰相到底是幹嘛的。宰相。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宰相多數時候,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而只是一個俗稱,一個對輔政君主總理百政,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俗稱。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何區別?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要再弄混淆了
    說起丞相和宰相,可能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是一個官職。因為歷史上好像叫丞相的又被叫宰相,叫宰相的也常常被叫丞相。但是,事實上這卻是完全兩個不相同的概念。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不是一回事,切勿傻傻分不清。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來看一看丞相和宰相究竟是什麼,二者有什麼差別。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宰相。這一官職的職責是輔佐君王、掌管國事,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 不過,有人經常把宰相和丞相劃等號,這兩者間是怎樣的關係呢?能不能混為一談呢?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僅僅相差1個字,含義卻並不相同
    先秦時期並沒有丞相一職,而是有相國這個職位。後來到了秦二世時期,新增了丞相一職,於是左中右丞相和相國同時存在。公元309年,秦武王「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雖然丞相位高權重,但依舊是相國的助手。
  •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只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區別?
    宰相和丞相,古代人臣的頂峰,所有文官的最高夢想,他們是一回事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丞相僅為官職,在大部分的朝代,他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宰相不是某一具體的職位,他是對頂級文官的統稱。
  • 許多人常把「宰相」和「丞相」混為一談,這兩者有何區別?
    文|武品文史丞相,這個官職在歷史上可謂是十分顯耀,人們常認為丞相位高職重,權勢燻天。那歷史的事實真的如此嗎?丞相和宰相之間又怎麼去區分?面對堆積如山的六國奏章,秦始皇設立丞相一職,負責幫助他處理天下政務。到了公元前202年,漢朝取代秦朝,對中國進行統治。漢朝又沿襲了前朝的丞相制度,在中央復設丞相一職,由劉邦的好友蕭何擔任丞相,佐領百官。至漢惠帝時期,為了防止丞相一家獨大,朝廷設立了左右丞相來互相牽制。由陳平擔任左丞相,王陵擔任右丞相。
  • 宰相與丞相有什麼區別,很多人就沒明白宰和丞是什麼意思
    大多數人不了解其區別有些甚至都沒有去在意過這兩者是不是有區別,於是就順理成章的認為宰相就是丞相丞相就是宰相,只是時期不同叫法不同而已,事實上宰相確實擁有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丞相就不一定了,丞相得寵那就有實權,丞相不得皇帝的心意那就是一個虛有其表的空殼。
  • 古代裡的 「丞相」和「宰相」誰的官大?
    在很多古代電視劇裡面,都能聽到「丞相」和「宰相」,但由於造型的不嚴謹,給人們帶來了丞相和宰相是同一種概念的誤區。其實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雖然兩者有相同之處,但歸根究底,二者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那麼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常見的兩個稱呼,莫過於宰相和丞相了,或許會有讀者感到疑惑,這兩個稱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皇帝之下最大級別的官,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呂不韋免職後,沒有人擔任相邦,但丞相一職得到保留。
  • 丞相、宰相、相國,有什麼區別?
    丞相、宰相、相國,有啥區別呢?肯定有區別。
  • 宰相、丞相、相國,這三者之間有何區別?
    現實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宰相、丞相、相國三者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可謂是傻傻分不清楚,甚至有些人都還誤認為它們指的都是同一個官職,  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答案當然是「不是」。
  • 宰相與丞相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一、「宰相」稱謂的由來「宰相」一詞相傳最早源於商周時期,商王任命伊尹為相周;朝時,周公為太宰。相,統領六部;宰,掌管六典。由於「宰」與「相」管轄的事務相近,職能重疊,因此後世將它們合併起來,統稱為「宰相」。「宰相」這一稱謂正式見諸文字是在戰國時期,當時對於這一稱謂用法也有不同,宰相一詞有時候是朝廷中樞權力機構成員的泛稱,有時候是丞相的代名詞。
  • 宰相、丞相和相國有何區別,太漲姿勢啦
    《史記·陳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義就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需要注意的是「通稱」,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為宰相。宰相是通稱,更是一種制度。
  • 「宰相」和「丞相」有何不同?這兩個詞之間的區別
    雖然丞相和宰相只有一個字之差,但卻有很大的不同。丞相是一個官方名稱而宰相是一個制度。宰相制度始於春秋,終結於明朝。「內閣」制度是在明朝以後出現的。 據有關記載,宰相制度始於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是管仲。在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已在各諸侯國中確立。
  • 「丞相」與「宰相」有何不同,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
    「丞相」、「宰相」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別,都以為「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丞相的設立丞相最早始於秦朝,由秦武王設立。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不同?史學家: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要永遠覺得祖國的土地是穩固地在你腳下,要與集體一起生活,要記住,是集體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體脫離,那便是末路的開始。 ——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呢?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 古時候的「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嗎?大多數人都弄錯了!
    圖片:百官劇照「宰相」中的「宰」,意為主持,而「相」則是相助之意,引申之後的含義就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者。「宰相制度」的廢除在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穩固皇權,就將這一制度廢了。但是他廢黜的很可能是「丞相」這一官職,並不是「宰相」。在《皇明祖訓》中就有記載:自古以來,各朝代都沿用三公九卿制,並沒有設丞相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