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丞相和宰相只有一個字之差,但卻有很大的不同。丞相是一個官方名稱而宰相是一個制度。宰相制度始於春秋,終結於明朝。「內閣」制度是在明朝以後出現的。
據有關記載,宰相制度始於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是管仲。在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已在各諸侯國中確立。
在秦朝,丞相是宰相的正式官名。一般來說,會分設左右丞相和中丞相。
漢秦時期的情況類似,但當他們被稱為相國時,他們的地位會更高。漢武帝在位期間,招募了一批儒生擔任宰相。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幫助處理日常行政事務,逐漸由尚書臺長官掌握宰相的職權。後來,漢哀帝將丞相改為大司徒。到了東漢時期,掌權的是司徒、司空和太尉。
魏晉南北朝時期,宰相一般都是權臣自命的。南北朝時,制度並不固定,可以與皇帝商議或傳授機密的人都是宰相。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都是當時的官名。
明朝之初,設立了中書和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間,中書省被解散,丞相制度也被廢除,國家事務由皇帝親自處理。宰相制度廢除後,皇帝的政務繁忙,為了減輕負擔,設立了內閣大學士來幫助對書文進行協理。事實上,大學士相當於宰相。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當時的軍機大臣相當於宰相。明清時期,大學畢業生習慣性地被稱為拜相,對於宰相的名份也不是正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