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代電視劇裡面,都能聽到「丞相」和「宰相」,但由於造型的不嚴謹,給人們帶來了丞相和宰相是同一種概念的誤區。
其實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雖然兩者有相同之處,但歸根究底,二者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那麼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丞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三國之後,丞相就成為了專門輔佐皇帝總理各種政務事情的官員。可以稱得上百官之長,也是離皇帝很近的人。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分置左右相,這是丞相第一次在正史上第一次出現,是相國的副手。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廢止相國,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為三公,丞相負責行政。
在漢哀帝時,丞相改為大司馬,此後200餘年內丞相之名稱不再起用。曹操卻在「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上書請求復設丞相。隋唐對它有著「因需而設」的態度,丞相一職時有時無。後來唐朝將左、右僕射改置為左右宰相。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做出了廢除丞相制的決定。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除了皇帝以外的最高行政官的統稱(或者說是俗稱)而不是一種具體的官名。宰相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而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逐漸具體化、成熟化。在各個諸侯國,宰相的職位也慢慢建立起來。
宰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官名也不太一樣,如先秦時期是相邦,秦統一以後是丞相。漢代的丞相也可以稱為宰相,且長期由一個人擔任。
到了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就改為了群相制度。也就是說,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且彼此制衡。而明清時期,雖然廢除了丞相制度,但依然設立了輔佐皇帝處理政事的內閣和軍機處,而宰相就是內閣首輔和領班軍機大臣。
宰相不是一個具體的職位,只要是日常幫助皇帝處理國家政務大事且手中掌握最高權力的人統統都可以被稱為宰相。但是,丞相併不一樣。所以,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宰相雖不是特指一個人,但其與丞相一樣,都是指位高權重的重臣。在史上,宰相與丞相幾乎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至高地位。
而宰相與丞相的職責也大同小異,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是他們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