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裡的 「丞相」和「宰相」誰的官大?

2021-02-07 憲章堂

在很多古代電視劇裡面,都能聽到「丞相」和「宰相」,但由於造型的不嚴謹,給人們帶來了丞相和宰相是同一種概念的誤區。


其實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雖然兩者有相同之處,但歸根究底,二者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那麼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丞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三國之後,丞相就成為了專門輔佐皇帝總理各種政務事情的官員。可以稱得上百官之長,也是離皇帝很近的人。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分置左右相,這是丞相第一次在正史上第一次出現,是相國的副手。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廢止相國,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為三公,丞相負責行政。


在漢哀帝時,丞相改為大司馬,此後200餘年內丞相之名稱不再起用。曹操卻在「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上書請求復設丞相。隋唐對它有著「因需而設」的態度,丞相一職時有時無。後來唐朝將左、右僕射改置為左右宰相。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做出了廢除丞相制的決定。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除了皇帝以外的最高行政官的統稱(或者說是俗稱)而不是一種具體的官名。宰相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而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逐漸具體化、成熟化。在各個諸侯國,宰相的職位也慢慢建立起來。


宰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官名也不太一樣,如先秦時期是相邦,秦統一以後是丞相。漢代的丞相也可以稱為宰相,且長期由一個人擔任。



到了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就改為了群相制度。也就是說,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且彼此制衡。而明清時期,雖然廢除了丞相制度,但依然設立了輔佐皇帝處理政事的內閣和軍機處,而宰相就是內閣首輔和領班軍機大臣。


宰相不是一個具體的職位,只要是日常幫助皇帝處理國家政務大事且手中掌握最高權力的人統統都可以被稱為宰相。但是,丞相併不一樣。所以,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宰相雖不是特指一個人,但其與丞相一樣,都是指位高權重的重臣。在史上,宰相與丞相幾乎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至高地位。

而宰相與丞相的職責也大同小異,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國家政事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相關焦點

  • 宰相和丞相的區別居然這麼大!宰相、丞相等於現在的什麼官?
    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 你能分得清楚嗎?在影視劇中,在平時的對話中,在小說中……我們經常看到、聽到宰相、丞相等等的稱呼。
  • 宰相與丞相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在中國古代,丞相為百官之首。他輔佐帝王,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歷朝歷代對丞相的稱謂,變動十分頻繁,民間的百姓很難記清楚這些複雜的官職。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包括丞相在內的國家中樞機構成員,統稱為「宰相」。因此,「宰相」並非官職,而是民間的一種「俗稱」。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古代承和丞同義,有幫助、輔助的意思,是動詞。用於官職時,表示從事輔助工作的人,由動詞轉變為名詞,例如郡丞、縣丞等,與相合用,代表輔助天子的官員。 最有意思的是「相」,《說文解字》注釋:「相,省視也。」意為仔細看。古代的「相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周朝祭祀、朝聘、會盟頻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制度,於是,「相禮」應運而生,他指導天子和諸侯執行具體的禮儀。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僅僅相差1個字,含義卻並不相同
    那麼丞相和宰相,到底是不是相同的意思呢?其實僅僅相差了一個字,含義卻大不相同。 丞相 丞相,在古代是一種官名,用來輔佐皇帝處理各種各樣的政務,也號稱是百官之長。丞相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 丞相和宰相,兩者到底有何區別?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常見的兩個稱呼,莫過於宰相和丞相了,或許會有讀者感到疑惑,這兩個稱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皇帝之下最大級別的官,其實大有不同,別再弄混淆了。而在秦統一後繼續保留了丞相這個職務,李斯就是著名的擔任者,漢朝基本延續了秦朝的制度,依然設置相國,而丞相是副手,第一任相國是韓信,其次才是蕭何、曹參和傅寬任,而到了呂后一族被清掃而空,相國呂產死後,沒人在擔任相國一職務,權力轉交到了丞相手裡,等到漢哀帝時期,丞相被改名為大司徒
  • 宋朝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大?包拯的開封府尹和尚書誰大?
    而太師作為三公之首,卻只是一個虛銜,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嘉獎,雖然在級別和丞相相同,都是正一品,但太師只享受正一品工資待遇,卻沒有實權,而丞相卻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大員,是百官之長,象曹操和諸葛亮那樣,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從這個角度來講,太師根本無法和丞相相比。
  • 古時候的「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嗎?大多數人都弄錯了!
    在很多古裝劇中我們可以聽到「宰相」的稱呼,有時候又變成了「丞相」。在古代王朝大部分都採用「宰相」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宰相」則是百官之長,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的權利也是如此,只不過同宰相的官職還是有差別的,那具體區分在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從皇權與相權之爭中看兩者區別
    有教育部專家就曾經就人教版和嶽麓版教材中「宰相制」與「丞相制」的不同展開過激烈討論,雖然二者只差了一個字,但含義還是有很大差別。 一. 丞相制的確立和宰相的由來 1.
  • 「丞相」和「尚書令」,誰的地位更高?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丞相是重要的官職,可謂 「一人之下,萬人之下」,比如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諸葛亮、曹操都兩位丞相都掌握各自朝廷的大權。正是因為丞相的權力過大,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正式廢除了丞相這一官職。而對於一些朝代和皇帝,則通過設立尚書令這一官職,以此分擔丞相的權力,甚至來代替丞相的工作。
  • 宰相、丞相和相國有何區別,太漲姿勢啦
    隨著時代的變遷,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斷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據記載,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相的名稱正式出現。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等等。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
  • 看古裝劇時常見的知識盲區: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現在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當紅流量小生充牌面,靠流量來吸引粉絲從而撐起經濟效益,這和以前老演員們靠演技吃飯完全是兩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批量複製的電視劇,其質量自然也乏善可陳。稍微上點年紀的朋友肯定看過老版的《三國演義》和《宰相劉羅鍋》,在對比當今流行的小鮮肉電視劇,進而感慨老演員的敬業精神的同時,許多人曾經肯定有過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諸葛丞相」的「丞相」和劉羅鍋的「宰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只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區別?
    一.丞相和相國如何從權勢滔天到被廢除 1.相國和丞相 雖然丞相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是我國古代百官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但是他原來的設置,卻是相國的副手,相國才是秦漢等朝代的第一文臣,相國這個名頭過於的高大上了,呂不韋,韓信,蕭何,這個皇帝以下的百官第一人,好像大部分擁有者的下場都不太好,根據儒家謙虛的原則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不同?史學家: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那一天你若和集體脫離,那便是末路的開始。 ——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呢?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過如果是有心人的話就會發現,我們各種電視劇當中稱呼一個具體官員的時候會稱呼「丞相」,而在誇某個人或者某一類人的時候則會使用宰相。歷史上做過丞相的名人有諸葛亮、蕭何、胡惟庸等人,被稱為宰相的就更多了,比如「宰相劉羅鍋」。
  • 丞相、宰相、相國,有什麼區別?
    丞相、宰相、相國,根本不是一回事兒。至少,丞相和相國不是一回事兒。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看了其他幾位朋友的回答,洋洋灑灑,但錯誤不少。最集中出現的錯誤,是把它們當成同一種官職,說相國出現得比較早,丞相出現得比較晚,都是百官的頭頭兒,同物異名罷了。這樣回答靠譜嗎?絕對不靠譜!
  • 宰相、丞相、相國,這三者之間有何區別?
    丞相  丞相作為正式的官職名最早出現在秦武王二年,《史記·秦本紀》載:  「二年,初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當然此時的「丞相」並非是以後的百官之長,因為此時的百官之長是「相邦」,當時的丞相只是相邦的副手,他負責協助相國處理朝政事務,如在秦王政初期呂不韋為相邦,昌平君為丞相。
  • 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其中北面官以北、南樞密院為尊,北、南宰相府次之,這四個衙門共同執掌著遼代中央最高軍政事務。而北、南宰相府的最高長官就是北府左、右宰相和南府左、右宰相。那遼代所置的「宰相」是幹嘛的呢?
  • 「丞相」官職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它和「宰相」是有區別的
    講的是先秦早期和上古神話時期置相的事情,但顯然,「相」真正起到君王的輔佐作用是到春秋時期才出現的。丞相是古代的官名,《說文解字》裡面是這樣解釋的——「丞」字作:「翊也,從從卪從山。山高,奉承之意」;「相」字作:「省視也」之解。
  • 「丞相」與「宰相」有何不同,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
    「丞相」、「宰相」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別,都以為「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丞相的設立丞相最早始於秦朝,由秦武王設立。
  • 許多人常把「宰相」和「丞相」混為一談,這兩者有何區別?
    文|武品文史丞相,這個官職在歷史上可謂是十分顯耀,人們常認為丞相位高職重,權勢燻天。那歷史的事實真的如此嗎?丞相和宰相之間又怎麼去區分?又推行內朝制度,在中央設立內朝官,替漢武帝出謀劃策,執行各式各樣的皇帝詔令。可漢武帝千防萬防,還是防不住外戚王莽篡奪了自己後代的江山。好在有劉秀這個漢室後裔從王莽手上奪回政權,又鑑於這種慘痛的教訓,他便在中央設立尚書臺,並置尚書令及尚書僕射等職官,行丞相事。同時設立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監督百官。
  • 「宰相」和「丞相」究竟有什麼不一樣?一字之差相去萬裡
    丞相和宰相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卻有很大的差別。丞相是一個官名而宰相則是一個制度。宰相制度始於春秋止於明代。明代後「內閣」制度出現。 根據相關記載,宰相制度始於春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首位傑出的宰相是管仲。宰相的職位在戰國時期已經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起來了。 到了秦朝,丞相便是宰相的正式官名。一般會分設左右丞相和中丞相。 漢朝和秦朝的情況差不多,不過被稱作相國時,地位會更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