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丞相和宰相,可能絕大多數人都覺得是一個官職。因為歷史上好像叫丞相的又被叫宰相,叫宰相的也常常被叫丞相。但是,事實上這卻是完全兩個不相同的概念。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不是一回事,切勿傻傻分不清。下面,筆者就帶著大家來看一看丞相和宰相究竟是什麼,二者有什麼差別。
首先我們來說丞相。丞相其實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那個「丞相」,它是一個官職名稱。歷史上做丞相的名人很多,比如蕭何被稱作蕭丞相,曹操被稱作曹丞相,胡惟庸則是中國最後一個丞相。一般而言,丞相是一個國家當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除了皇帝,他就是老大。
或者他直接就是實際上的老大,比如「曹丞相」。當然,這是一般情況下,遇到皇帝特別厲害的,丞相一般都不好當。比如漢武帝手下的丞相就特別的不好當,他在任期間一共有13位丞相,而其中有4個在任上自殺了,3個則被漢武帝給殺了,剩下的6個當中大多數也沒有得到善終。
漢武帝一朝,丞相直接取代皇帝成了「最危險的職業」,幾乎是個人都不想被漢武帝提拔了去當這個職務。那麼,為什麼漢武帝會如此的喜歡「弄死」丞相了?我們後面再說。先說丞相這個制度,它大約誕生於戰國時代。在更為久遠的時候,皇帝往往也會設置各種輔助自己的「二號人物」,但是卻沒有丞相一說。
周朝的二號人物一般會被周天子分權,他們是太師、太傅、太保,他們分管不同的領域,因此實權並沒有丞相那麼大。春秋戰國以後,諸侯興起了招納人才,管理國家的熱潮,因此往往要給人才很大的權力,這時候類似於「丞相」的實權「二號人物官職」開始出現,比如秦國的左庶長,商鞅就曾經擔任過這個職務。後來,出現了丞相。秦國東陵出土文物:
「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他把三公九卿固定為制度,丞相就是「三公」之一。不過,秦始皇也是個狠人,他的丞相基本翻不起什麼大風大浪,只有他死後李斯才敢搞事情。但是皇帝是一人之皇帝,丞相卻是百官之丞相,所以隨著朝代壽命的延長,歷史上漸漸出現了丞相和皇帝爭權的現象。
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一條重要的主線——帝權與相權的鬥爭。在這個鬥爭當中,絕大多數皇帝是失敗了的,因為你一打開史書就會發現,上面全寫著丞相如何如何的好,皇帝如何如何的昏庸無道。只有少數幾個皇帝可以把丞相摁在地上蹂躪,比如說秦始皇、漢武帝、明太祖。這也正是漢武帝手下的丞相大都死於非命的原因。
那麼,宰相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與丞相不同的是,宰相併不是一個具體的官職,而是一個「尊稱」。它的大概意思就好比現在當時所說的「朝廷大員」,而且還是那種數一數二的「大員」。所以歷史上的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卻未必是丞相。所謂「宰」,就是主宰的意思;所謂「相」,就是幫助治理的意思。
歷史上,伊尹曾經做過「相」,姜太公曾經做過「太宰」,他們都是當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所以人們就把「宰」和「相」二字結合起來,變成了「宰相」。但是,歷史上的宰相從來都不是單獨的指某一個官職或者某一個人,而是泛指所有掌管朝廷關鍵職位的官員,在歷朝歷代都會有所不同。
比如,在唐朝的時候,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僕射都是宰相。其他的百官如果被皇帝加了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稱號的,也算是宰相。比如狄仁傑的官職是什麼什麼同平章政事,所以他也是唐朝的宰相。而宋朝的宰相一般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者參知政事等等。
後來朱元璋看丞相制度對皇權的壓力太大,所以乾脆廢了丞相這個職位。不過,一個國家可以沒有丞相,卻不可以沒有宰相。因為皇帝終究還是要把權力分配給下級,讓下級來幫助自己處理政事的。所以後面就產生了內閣制度,雖然內閣當中沒有了丞相,但是卻有內閣首輔,實際上就相當於換湯不換藥。只不過丞相改名為內閣首輔罷了。
看完這些,你明白了丞相與宰相的區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