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驢得水》導演:守住底線很難很艱苦,但守不住會完蛋

2021-02-13 i黑馬


*左為劉露,右為周申

採訪|吳丹,李曉霞

|吳丹

編輯|王根旺


截至目前,《驢得水》票房已過1.3億元,這對於當下冰鎮的電影市場來說,無疑是股暖流力量。導演沒有透露其成本,但可以想見,沒有明星和大製作,它的商業成績是可觀的。而在此之前,導演兼編劇周申與搭檔劉露見過的投資人普遍認為這部電影「撐死了一千萬票房」。

它不是一部容易定義的電影,正如海報所說,它是一部喜劇,但你可別哭。

電影上映至今,圍繞主題及表現手法的爭論從未斷過。對知識分子的諷刺,表現女權主義,探討農村教育問題,某些評論角度連編劇劉露都大呼「What?!」

 

在表現手法方面,有評論稱其「沒有電影感」,「舞臺痕跡重」,但周申明顯不認同這種說法,他認為,「電影感」本身就是個語義模糊的詞,「『鏡頭語言比較單調』這種評論我可以認同,但什麼是『電影感』?」 

《驢得水》給了國產片市場一種新的可能。並非傳統的喜劇,沒有IP小鮮肉包裹,片名奇特,結局哀傷。這個 「賣相不好」,內核嚴肅的故事,得到了觀眾買票進場的支持。

周申告訴i黑馬,以上提到的這些關於電影主題的討論都並非他們本意,「觀眾拿西瓜皮做了一道菜,我覺得也是可以的」。而他們要和觀眾討論的,是一個關於「為了目的,人要不要守住底線」的話題。這看似道德問題,但周申和劉露要表達的是,沒有底線事情是幹不下去的,會「完蛋」。所以在他們看來,影片悲劇的結局是註定的。

近日,i黑馬就票房、電影市場、創作主題、影片評論等相關話題和導演周申及劉露聊了聊,以下是他們的一些想法。

 ❶ 評分在預料之內,票房成績超出想像

i黑馬:到目前為止,票房和評分成績在你們預料中還是預料外?

周申:評分總體在我們預料之內,但我沒想到豆瓣上評5星的會比4星多。在我心裡它只要(票房)過億,就是一個非常滿意的結果了。目前的成績已經超過了我的想像。因為一開始有人說一般像你們這樣的電影,市場也是有先例的,一千萬(票房)撐死了。

劉露:剛開始還沒人願意投的時候,找的所有投資方給我們的概念就是,你們這就是一個小眾地下電影,花兩三百萬拍一拍,參加一下影展,刻張碟自己在家看就行了,網上上個線,了不得了。 

 

i黑馬:他們定位是特別小眾的電影?

周申:對。而且我為什麼特別高興呢?這個故事的結尾,確實不是讓人那麼爽快,但有這個成績。我自己也在電影院買票看過,然後暗中觀察觀眾的反應。一般來說散場後在電梯裡,大家都會聊剛才的電影怎麼樣。那我這個片子放完,我跟著大家一起走進電梯,電梯裡沒有任何聲音,一開門大家就都默默走散了……觀眾看完後的感覺可能就是,生無可戀。

i黑馬:有評論認為《驢得水》票房不錯,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浮躁的環境之下,「深度電影」是有市場的。

劉露:最主要是讓觀眾能接受,能看懂,好看的同時有深度。其實我們追求的不是深度,我跟周申最大的努力是,做一個吸引你的故事,把它做成一個精彩的商業片。我們剪了一年後期。

   *圖片為驢得水主創團隊

周申:我是覺得每年的國產片都這樣。跟這個環境沒有關係。

i黑馬:你們怎麼定義成功的商業片?

劉露:大部分觀眾買帳,不覺得它悶,覺得好看。

周申:老百姓愛看,大眾會去消費,不是小眾群體拿來把玩的。很多人會問,你們怎麼平衡藝術和商業的關係?其實很容易解答。我和劉露所學的體系裡面,藝術和商業是統一的,一個是美學追求,真實即美,另一個是社會價值的追求,要做人民的藝術家,而不是宮廷藝術家。換到現在的語境,就是要做商業片,要面向最廣大的普通大眾。


❷ 說電影有「話劇感」是先入為主的觀念

i黑馬:現在觀眾對《驢得水》有很多解讀,評論涉及到對知識分子的諷刺,女權主義,農村教育問題,人性的改變,權力與金錢等等。你們怎麼看這些解讀? 

周申:這個其實沒有關係的。我打個比方來形容,我從地裡拿了個完整的西瓜來給你吃,我的本意是想讓你吃壤,結果你用西瓜皮做了一道菜,說這個東西可以消火,那對我來說也可以啊。由於西瓜是完整的,真實的,它肯定是帶著西瓜皮的。當然我的野心是西瓜瓤。

劉露:對我們來說,故事是真實的,你在相信人物的基礎之上再去探討他們的情感,那我大的目的就達到了。 

周申:我們覺得觀眾的討論也挺有意思的。

i黑馬:你們同意他們的想法嗎?

周申:有些想法其實我們也蠻同意的。當然也有一些想法我是不同意的。

劉露:有些想法會讓你覺得,他怎麼想到那裡去了……比如,有人覺得,其實佳佳把銅匠給睡了,把他教壞了,我就覺得,what?!

i黑馬:有人說電影諷刺知識分子。

周申:我們就講我們的生活。只能說,我們生活當中最熟悉的是知識分子。銅匠和特派員都不是知識分子。

i黑馬:為什麼電影裡沒有學生,只有老師?

周申:我不想讓大家把它誤會成是一部講教育的電影。 

i黑馬:子彈真的打出去的時候,大家的普遍感覺是,和前面喜劇的反差太大,為什麼變化這麼大?

周申:我們的主題沒有發生變化,就跟真實的生活一樣。我和劉露之前想做一個烏託邦的時候,大家也都是很愉快地奔著理想去做,後來因為有些事沒有按照底線去做,突然有一天就發生了一個事情,後面就是不斷地崩塌。生活就是這樣的。

有些非議我覺得要以後去說。有人說編劇在這裡是故意有一個轉折,但我們的創作邏輯是,我們見到了生活中有這樣的轉折。

i黑馬:還有一種討論說它比較偏話劇表達的方式。

周申:說這話的人不了解話劇。哪有這樣的話劇呢?話劇不是這麼演的。電影可不可以這麼演呢?當然可以了。比如最近《完美陌生人》也是這麼演的,就一個場景,一桌子人說了一晚上話。我們好歹有室內室外戲,它就在一個客廳裡,最多到陽臺上溜達了一圈。沒人說它有話劇感吧。

劉露:而且說到底,「電影感」是沒有標準的,這個詞本身就不存在。你說在視聽語言上需要改進,我們都可以探討。

周申:第一,什麼是「電影感」?第二,誰來定義「電影感」?我們這個片子出現以後,有人才開始用這個詞。我認為,所有被觀眾認可的電影匯聚在一起,它們所帶來的視聽語言,就是「電影感」。

我的感受是,這種評論的姿態不太對。專業批評請用專業詞彙來表述,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概念。

*沈騰力挺電影

如果普通觀眾說,這片子難看死了,本來是奔著喜劇來看的,結果看得憋屈死了。那我覺得,只能說對不起了,把你騙進電影院來了,那對不起。

只要是說真實的感受,你想說什麼都沒關係的。

i黑馬:還有評論說,電影有《驢得水》舞臺劇的影子?

周申:我認為他們說得不對,這是先入為主的觀點。因為它是舞臺劇改編的,所以評論這樣講。那如果它不是舞臺劇改編的,可能評論會說「鏡頭語言比較單調」,這種評論我是可以認同的。


❸ 不能為商業目的把故事邏輯改了

i黑馬:這個故事是有原型的?

周申:對,最早是2009年的時候,我聽朋友講的一個笑話。也是他在甘肅當地聽到的,說有個學校把一頭驢虛報成一名老師騙空餉。

i黑馬:劇本打磨了多長時間?

周申:話劇劇本快,一個月。但電影劇本我們花了一年時間。改了六成以上的內容。

i黑馬:演員是原班人馬嗎?

周申:這當中有誤傳,有人說我們是原班演員,其實不是。我們11個主要演員裡,有3個曾經演過我們原來的話劇。

有人一看演員裡沒有明星,他可能就認為,用了話劇原班人馬。想當然就寫成消息發布了,不嚴謹。

i黑馬:有個情節是一曼把蒜皮當雪花撒,觀眾覺得挺有意思。這個是怎麼想出來的?

周申:是構思話劇的時候,演員任素汐想出來的。話劇的情節是讓她撕帳本,但是在撕的過程中,任素汐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她就說,你看下雪了。跟她演對手戲的演員也看傻了,覺得她特別好玩。那我就說這個東西保留。

劉露:而且這也是任素汐一貫脫線的狀態。到了電影裡,沒有這個情節了。有天在我家排練,有個情節是她要去做飯,就加到了這個情節裡。正好那天我們家買了一筐蒜,我說那你就扒蒜吧,任素汐就撕蒜皮了…… 

i黑馬:電影結局設計是張一曼自殺了?

劉露:我其實更願意說,這是個開放式結局。你不要來問我,我不想對觀眾那麼殘忍。官方解釋是自殺,你可以感覺她打著腳了,打著樹了,開放式的。

i黑馬:有人說結尾太壓抑了?

劉露:但我還是想推薦,這是一部好片子。因為我們的結尾並不是故意要讓觀眾難受。我們想表達的是,如果你不接受底線,喜劇就會變成悲劇,這就是故事的必然走向。我們不能為了它的商業目的,最後把這個改了。

周申:我和劉露主要創作方向就是真實。符合人物和生活的真實。如果最後能大團圓,那就大團圓,如果是個鬧劇,那就鬧。

我和劉露作為編劇,其實最後設計讓銅匠的老婆回來,打破這一切,已經是在生活和人物真實邏輯上的極限了,生活中都很少見的了。那你要說再往合家歡上走,可能就很難了。

劉露:曾經有人跟我們說,看完片子感覺很好,但如果結尾改一下,重拍,票房可以加1到2個億,你們改不改?

周申:(有人)說如果改成合家歡結尾,票房能漲一個億,這話我是認同的。但改的話,可能就突破了我和劉露對於真實的底線。我情願說可能少掙一點錢,但作品不會在真實性上有瑕疵。

i黑馬:你們為此糾結過嗎?

周申:沒有。我跟劉露做事情不太糾結,認定了一個標準,就按這個去做。沒有什麼讓步的餘地。

 

i黑馬:「做事不能突破底線」,你們是在諷刺當下現實?

周申:我們講的是共性。既不是講四十年代,也不是說現在。那麼當創造者要討論共性的時候,只能拿身邊了解的東西作為手段。 

  *導演周申路演講話

i黑馬:作為編劇,你們怎麼定義「好故事」?

劉露:看觀眾覺得好不好,看的時候有沒有走神,看完了以後有沒有要討論的欲望,這都是人的本能反應。我本人喜歡的小說是那種靠情節取勝的。

周申:人物關係之間要不斷產生矛盾、衝突。比如我喜歡王朔的小說,真實,好看。

❹ 一部《驢得水》,我們要表達什麼?

i黑馬:《驢得水》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周申:我跟劉露要表達的東西其實特別簡單,就是要表達,不能為了一個美好的願望做錯誤的事情。就算目的是美好的,也要守住底線。不能突破自己的底線去做事。我們就表達這一個意思。

我們第一部話劇叫《如果我不是我》,講的是人要有理想,第二個作品就是《驢得水》,講要不要突破底線?主題不是我們作品的延展,而是我們的生活在延展。過一段生活就想明白一件事。 

劉露: 我們不是那種能「架空」的編劇。今天又有人打電話讓我給別人當編劇,我就不停地拒絕。不是說我不願意接受,是幹不了那個活。我們是拿生活寫劇本的,三四年才能寫一個東西。而且只能寫自己的生活,這個才有表達欲。

i黑馬:「不能突破底線」是你們思考得很多的一個問題?

周申:這麼說吧,我們總在遭遇(這種事)。比如拍這個電影,說把任素汐換成某某,馬上有五千萬(元)投資,接不接?對於我和劉露來說,這個事情不會去思考的。我不接,不要這五千萬,拿來沒有用。

劉露:我們平時不太思考這些,我們是娛樂性的人。是在生活中聽見看見這樣的事,做作品時才會去梳理、思考。故事來了以後,我們就把人物放進去,編故事,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見到有人妥協了。原來是像周鐵男一樣的硬漢,覺得我先妥協,向資本妥協,先把他們錢騙過來怎麼怎麼樣的,未來會走到正路上。但最後他就會變成那樣的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們走回正路上。

周申:確實,我和劉露守住底線很難很艱苦,但守不住會完蛋。

i黑馬:你們要表達的東西,觀眾接收到了?

周申:對。因為觀眾會提問,他如果提在點子上,那就證明看懂了。比如有人就會問,槍聲之後,他們還應不應該把教育的事業繼續辦下去?這個問題就問到核心了。我的觀點是,應該停下來,不要再辦下去了,反省。那觀眾就問,招來的一百多個學生誰教?我的觀點是先不教,你自己都沒搞明白,你還教學生?

i黑馬:你們接下來還會拍這種類似題材的嗎?

 

周申:一個寫透了(的題材)我就不會再重複寫了。比如第一個戲,我們要表達,做人要堅持自己的理想,知道理想是什麼,然後選擇。有人說我的理想是做音樂,但我被生活所迫,(不能做),那你的理想就不在音樂,在房子車子。你明確了就去選擇它,不要猶豫。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文系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推薦關注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網際網路的下半場

給你一個接口,通往雙創世界

☞走進大佬實驗室☜

☞變身城市合伙人☜

☞分享優質項目微股權☜

你來,就是主角!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報名

相關焦點

  • 《驢得水》:「來,告訴我你的底線是什麼」
    2014年10月,「夏洛特」還在拍攝中,劉洪濤邀請年輕的戲劇導演周申到片場。那時,話劇《驢得水》改編成電影已提上議事日程。「夏洛特」橫空出世,一部電影的收入超過開心麻花多個劇目全國演一年的收入。《驢得水》的改編和拍攝提速。拍電影,是周申一直以來的願望。
  • 不靠譜的《驢得水》
    文字作者是電影《驢得水》的導演之一,周申。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電影《驢得水》,於近日上線公映。 當一波波感興趣的投資者和製片人來與我們洽談《驢得水》這個電影項目的時候,會提出一些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而我和劉露總是給出他們不想聽的答案。 比如最常見的問題是希望我和劉露「開個價」。也就是說,我們把故事賣給對方,由對方去組織創作團隊。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往往會認為這個提議是很難被拒絕的。
  • 《驢得水》:弧光明滅,悲喜人間
    雖然同為話劇改編電影,但是與《夏洛特煩惱》代表的「商業喜劇改編商業類型片」的路數不同,《驢得水》的電影改編走的是一條更加戲劇、更加藝術、更加作者電影的路,這份不討好市場的決絕,帶著一點戲劇人的理想主義,就這麼被扔到了當下的院線市場上。截至電影上映之前,話劇《驢得水》已經演出了上百場,是近年來話劇市場中難得的票房口碑雙豐收佳作。電影版沿用了部分原班演員,由原話劇導演周申和劉露親自執導。
  • 從無人問津到經典之作,《驢得水》的故事太心酸,導演差點破產!
    《驢得水》在接近七年的時間內,在全國上演了500多場,在話劇界裡非常有知名度。可惜這個知名度一直都只局限於話劇圈,沒有什麼導演和投資商看中。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電影版本《驢得水》裡面飾演女主角的任素汐,在話劇版裡也是女主角。可以說任素汐是和驢得水結緣最深的一位演員了,也是因為和《驢得水》這個劇本接觸的時間最久,任素汐給觀眾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
  • 「學講話 用講話」心得錄|守住底線就是守住形象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全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把做人做事的底線劃出來,把黨員的先鋒形象樹起來,用行動體現信仰信念的力量」。劃底線、守底線,是黨員幹部幹事創業、遵章守紀和樹好形象的必修課。筆者認為,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堅持守住底線守住形象。
  • 《驢得水》原班人馬打造,笑中帶淚的「半個喜劇」票房過億
    三年後,《驢得水》導演周申和劉露帶來了他們的新作《半個喜劇》,女主角仍然是任素汐。在這個擁擠的賀歲檔。憑藉著口碑優勢,《半個喜劇》排片逐漸超越《星球大戰9》。截至12月28日下午,票房達1.07億。事實上,區別於《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或是《李茶的姑媽》等開心麻花話劇改編電影,《驢得水》和《半個喜劇》(原作《如果·我不是我》)在話劇階段是導演周申和劉露及其團隊的獨立創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兩部作品從風格到主題與開心麻花創作的其他影片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周申向第一財經透露,團隊與開心麻花的緊密合作始於電影《驢得水》。
  • 不管到了什麼年紀,都要守住這4條底線
    有人說,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線上的。一個人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與成功的人生。
  • 時評|主播僅靠幹到凌晨兩三點,其實還不夠,還要守住質量底線
    由此可以說,無論是直播之後下半場的復盤,還是忙碌到凌晨兩三點,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守住一條底線——質量是商品的生命線。那麼多主播頻頻翻車,就是沒有守住這條線。所以,不管商品以怎樣的方式流通,要獲得消費者認可,質量是生命線,誠信經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傳統的商品交換如此,電商直播也是如此。
  • 心視角|《驢得水》之你的底線在哪裡?
    本期給大家帶來的影片分析是劉露、周申導演的話劇同名大電影《驢得水》,整個劇通過 本文也會圍繞這兩條主線為大家介紹每個人物的特質。關於過程和結果我們的底線應該在哪裡?為了一個宏大的夢想,就可以犧牲任何一個人嗎?
  • 脫胎於話劇的好電影,《驢得水》會讓人發笑,卻是實打實的悲劇
    影片挖掘了這個一心嚮往自由的女人身上獨特的詩意,自戀的"我以我的美貌擔保",迷離的燈光中挽著校長旋轉的舞步……她沒傷害過別人,陶醉於生活中的每一點美,她只是不願意被束縛,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關鍵時刻她比男人有擔當,比那些成天滿嘴大道理的人更能夠堅持道德底線。
  • 收官在即,《精英律師》守住了最後的底線
    導演編劇想要給觀眾展現更好的內容,但是這樣又容易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所以在「藥神」這個篇章中劇情出現了很多的刪減,在追這部劇的觀眾應該都有所察覺。所以觀眾應該知足常樂,換角度思考和體諒,有些內容並不是你想看就能拍,拍了就能播的。
  • 《驢得水》:是一個關於謊言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底線的故事
    《驢得水》是一個關於謊言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底線的故事。京仁大學的四位老師,為了搞教育實驗來到了農村,成立了一個三民小學。因為缺水,老師們生活需要驢來拉水,所以就養了一頭驢,取名叫得水。學校經費不足,養不起驢,所以校長虛構了一個「驢得水」老師,以「呂得水」老師的名義,多領了一份工資,作為補貼。真的是補貼嗎?影片開頭五分鐘便定下了全片的基調。
  • 開心麻花電影《半個喜劇》中傳千人觀影 《驢得水》「笑友」歸來再引轟動
    據悉,此次是導演周申、劉露,主演任素汐繼《驢得水》之後時隔三年,再度攜新作走入中傳校園。談及當下的心情,周申坦言:「有點興奮也有點緊張,三年前大家對《驢得水》的喜歡我們感激至今,希望《半個喜劇》仍然能為大家帶來快樂。」
  • 從無人問津到經典之作,《驢得水》的故事太心酸
    《驢得水》在接近七年的時間內,在全國上演了500多場,在話劇界裡非常有知名度。可惜這個知名度一直都只局限於話劇圈,沒有什麼導演和投資商看中。導演終於是有了著落,那麼資金的問題又該怎麼解決呢?面對資金的問題,兩位導演可以說是東拼西湊了很久,兩人甚至是把父母積攢很久的積蓄也全部投了進去。兩個人最後滿打滿湊一個拿出了一千萬來拍攝這部電影。
  • 頭條丨開心麻花電影《半個喜劇》中傳千人觀影 《驢得水》「笑友」歸來再引轟動
    據悉,此次是導演周申、劉露,主演任素汐繼《驢得水》之後時隔三年,再度攜新作走入中傳校園。談及當下的心情,周申坦言:「有點興奮也有點緊張,三年前大家對《驢得水》的喜歡我們感激至今,希望《半個喜劇》仍然能為大家帶來快樂。」
  • 《驢得水》:經不起考驗的人性
    看完整場電影,只覺得開始笑不出來,末尾哭不出來,也許人就是這樣複雜的動物,和第一部《夏洛特煩惱》和第三部《羞羞的鐵拳》 不一樣,《驢得水》沒有那麼高的票房。僅僅1.72億。但對於沒有沈騰,馬麗,艾倫這些影響力比較大的演員壓陣的《驢得水》,沒有那麼大的票房號召力,這樣的成績已經足夠好。
  • 和公婆同住,女人要守住以下3個底線,才不會被輕視
    跟公婆住在一起,女人要守住這3個底線,否則吃虧的只有自己。不讓公婆溺愛孩子。關於教育孩子這個問題,最常引起婆媳矛盾。很多老人都有溺愛孩子的壞毛病,但是過度寵溺,就可能會把孩子養「廢」。作為媽媽,應該好好與老人溝通這個問題,不能因為孩子小就慣著他,而缺乏教育,讓公婆明白這種行為會害了孩子。若是公婆不聽勸告,那就只能讓孩子遠離老人了。這個底線,女人一定要守住。否則,老人長期的溺愛會讓孩子養成很多壞習慣,日後是很難改掉。
  • 老人幫子女帶娃,要守住三條底線,否則很可能「費力不討好」
    細細探究,其實差別不在於孩子孝順或不孝順,而是她們有沒有守住基礎的底線。02幫子女帶娃的老人要注意:守住三條底線1、有底線地出力小麗大姑和小費婆婆2、有底線地出錢都說隔輩親,有些老年人非常疼愛和體諒孩子,不吝嗇拿養老或退休金給孩子補貼家用。這種行為雖是出於好心,但長此以往會讓子女養成習慣。鬥米恩升米仇,如果有一天不給了,難保子女不會埋怨。
  • 無論到了什麼年紀,都要守住的6條底線!(句句走心)
    人生在世,需有底線,底線是我們做人的準則,是處世的標準,更是為人的修養。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言:「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線上的。一個人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與成功的人生。」守住底線,才能守住我們做人的尊嚴;守住底線,才能守住我們血液中的骨氣;守住底線,才能守住我們為人處世的品格。因此,無論到了什麼年紀,都要守住這六條底線!再難,也不欠錢不還!
  • 養活自己,是一個成年人能守住的最低「底線」
    養活自己,是一個成年人能守住的最低底線!縱使生活不如意有很多,我們依然要對生活充滿希望,努力活著,好好活著。就如魯迅先生在《生命的路》中所寫:「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他不得。」下面分享2個真實勵志案例給大家,與諸君共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