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縣城潼川古城牆內一處在建工地發現大規模明清時期文廟建築基址。咳咳,小編說的直白點:小時候老人們對我們說,城裡有個文廟,但誰也不確定在哪。原來就是東門市場!小編原來天天買菜的東門市場!底下居然是個遺址!而且規模還不小!
經過半個多月的清理,記者今天(1月17日)來到發掘現場看到,兩處建築基址已經清晰呈現出來。
此次清理髮掘的明清建築基址共有兩處,其中探方1的內側寬4.5米、長25米,東南方向有5個房屋柱頭的柱礎,是為四柱三間的房屋規格。稍往北,是排列相對規整的六角亭的柱礎。在六角亭遺存周邊,還有其他構築及石板鋪設的路面。距離探方1北向約100米處的探方2,也清理出一處建築基址,長、寬約10米左右,保留有四個相對完整的柱礎。從格局上看,也屬於四柱三間的房屋格局。
「這次我們發現的遺址主要是文廟的地基,其中有石柱頭和石頭堆砌的六邊形建築,六邊形建築據推測應該是個亭子,石柱的位置推測是四柱三間的房屋構造。」市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夏良民告訴記者。
現場的考古工作者稱,大規模的明清時期文廟建築基址現身,在最近幾十年來綿陽考古發掘中屬於首例,對研究三臺的歷史文化、城市結構、古代教育和當時人們的活動區域,具有重要意義。
現場考古工作者介紹,這次清理髮掘的基址屬於潼川府文廟內的建築,這也是綿陽境內首次發現明清時期的文廟建築基址。
(來源:微觀三臺)
部分文章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公眾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登載此文為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作者觀點不代表梓州生活,如有侵權,請聯繫運營人員。梓州生活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繫運營人員,並註明來自梓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