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蘇聯早期犧牲農業發展重工業,其實並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蘇聯模式下的重工業發展,實際上是一種高度中央集權的重工業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沒有可持續性。
蘇聯在建立了以後,確實通過發展重工業,成為了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但是我們要知道,首先蘇聯的底子非常好,蘇聯所繼承的俄羅斯帝國是世界上的列強國家之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蘇聯繼承的俄羅斯帝國是世界上的列強國家一直,更是一個大國、強國
除了擁有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外,俄羅斯帝國在文化科技上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如著名的文學家普希金、列夫託爾斯泰、音樂大家柴可夫斯基等都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文化大師。在科技上,有創立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門捷列夫、條件反射理論的構造者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物理化學創始人之一的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免疫系統學家梅契尼可夫等,都是世界上的科學大家。可以說,在蘇聯繼承俄羅斯帝國之前,俄羅斯帝國在文化科技上就已經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成就,這些成果也成為了後來蘇聯發展起來的底子。
▲俄羅斯帝國時期的門捷列夫等人將俄國的科技水平拉到了世界領先地位
蘇聯在建立以後,經歷了幾年的內戰,直到史達林時期才逐步步入了經濟發展的正軌,蘇聯重新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主要是在史達林時期,在經過了兩個五年計劃後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1937年,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公有制經濟佔了99.8%。
這些成就是無需質疑的,也是實實在在產生的,只是這些成就的背後也有著累累的白骨,那就是發生在1932年到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當時的蘇聯為了發展重工業,不顧烏克蘭人民的死活,將糧食大量出口換取了外匯,再用外匯買來了大量的工業設備用以發展重工業,說白了,就是以犧牲一部分人的代價換取了整個國家的工業發展。
有些人認為這個代價是值得的,但是從人性角度出發來看,這樣做既殘忍,也沒有可持續性。就破壞性而言,烏克蘭大饑荒造成了300-700萬人的死亡,根據現在烏克蘭歷史學家的統計,當時這場饑荒造成了四分之一人口的死亡,也就是說在當時,每四個烏克蘭人中就有一人死在了這場饑荒之中!能做出這樣行為的,那就不是簡單的犧牲部分人發展國家這麼簡單了,而是屬於反人類滅絕性的屠殺行為了!況且作為一個已經統一的國家,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死這麼多人,也不是一個政府該有的行為,因為政府的職責是保護人民,而不是殺戮人民。
如果說犧牲一部分人來成就整個國家是對的話,國家每一次遇到問題就可以隨時犧牲一部分人,甚至會是任何人的生命,那麼到最後的時候,會把所有人都犧牲掉,這樣的政權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畢竟政府的設立是為了能為人民謀福利,而不是讓人民為政府去犧牲。
▲時至今日,烏克蘭總統都會悼念當年的大饑荒
當時蘇聯能夠取得這樣的發展成果,前提是蘇聯高度中央集權的模式,這也是當時發展重工業所付出的代價,而這個模式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
高度中央集權的模式,實際上就是將國家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由中央政府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再由全國各地、各部門實施。計劃經濟的理論主要來源於馬克思,他所針對的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簡單地說,就是資本家都是逐利的,因為逐利所以都會擴大生產以追求更多的利潤。當市場上所有的資本家都擴大生產以後,市場上肯定會出現產品太多,大量產品滯銷的狀況,於是經濟危機就爆發了。馬克思認為,可以將所有的資源都把控在政府手上,然後政府根據人們的需求制定生產計劃,人們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這樣就不會發生經濟危機了。
▲蘇聯時期物資短缺,人們經常要排長隊購買物品
這種主張只是在表面上能夠解決經濟危機的問題,但是卻忽略了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性。簡單地說,比如一個服裝廠,你給了1萬件衣服的計劃,價格是給定的,原材料也是固定供應的,這種情況下,廠商自然是能怎麼減少生產成本就怎麼減少生產成本了,同時經營工廠的人也不會有降低成本和創新生產的內在動力。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降低成本和生產創新是有內在動力的,因為這樣做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利潤。所以蘇聯到後來生產效率越來越低,也是緣於這點,沒有理解人性本身。
同時,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模式也就註定了權力會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因為計劃經濟本身就需要集權。比如如果政府命令一個工廠只能生產一萬件產品,如果工廠不執行命令怎麼辦?如果政府要某個地區生產的糧食用於出口,地方不執行怎麼辦?這一切也只能靠中央集權來解決,而一旦權力過於集中,又沒有監督和制衡的情況下,政權就會越來越成為極少數人謀取利益的工具。說白了,這都是因為政府權力太大造成的。
實際上,在史達林時期蘇聯就形成了特權階層,這個階層貪汙腐化,逐步把整個蘇聯政權變成了為個人牟利的工具,這也是後來蘇聯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重要因素。後來蘇聯到了70年代以後,社會發展失去了活力陷入了停滯,國民經濟長期得不到發展,居民生活也越來越差,所謂的超級大國到了80年代的時候,經濟水平在世界上也處在了落後的位置,被日本、德國等國實現了趕超。最終到了戈巴契夫的時候早已積重難返,最終造成了蘇聯的解體。
▲農業問題始終是蘇聯的老大難問題
從歷史上來說,蘇聯自1917年成立到1992年解體,前後只有75年的時間,曾經的超級大國存在時間如此之短也不免令人唏噓,這也證明了蘇聯模式確實是一個不可持續的模式。
同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對比美國,美國自建國以來240多年,除了4年內戰是出於大動亂時期,其他時期都是在穩定發展。
我認為,一個政權如果存在時間越長,取得的成就越高,那麼就說明這個政權模式是先進的,反之就是落後的,簡單的說就是政權治理模式下,存在的長度和強度。在存在時間的長度上來說,美國模式遠遠超過了蘇聯是無需質疑的,從強度來說,美國在20世紀初就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在戰後成為了超級大國,保持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從二戰後到現在也有70多年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存在的時間就已經超過了蘇聯整個存在時間,所以無論是長度還是強度來說,美國的模式碾壓了蘇聯模式。
如果美國模式還不能說明問題,我們可以再看看英國模式,雖然英國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已經衰落了,但是自從「光榮革命」以來350多年,英國本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動亂;英國從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以來到二戰時期,作為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存在了300多年;自擊敗拿破崙以來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存在了大約有100多年;曾經佔世界陸地面積五分之二的"日不落帝國」,存在了大約有200多年,直至今日,英國也仍然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之一,人均GDP約為43000美元,是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本土居民基本享受了300多年的和平穩定生活,從存在的長度和強度來說,也遠超蘇聯。
▲雖然失去了「日不落」帝國的地位,但英國本土人民已經享受了300多年的和平
因此,如果我們把尺度放大,拉大時間和空間的範圍,我們會發現其實蘇聯當時選擇發展重工業的模式並不是正確的,這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為了解決這個一時的問題,卻犧牲了更多的發展和機會,實際上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
▲早在俄羅斯帝國時期,俄羅斯就已經是世界上的工業強國了
其實即便不採用蘇聯的高度中央集權模式,蘇聯的重工業也能發展起來,因為在蘇聯之前的俄羅斯帝國時期,俄羅斯帝國本身就是世界上的工業強國。在一戰前夕,俄羅斯帝國的工業在全世界排名第四,1914年俄羅斯帝國鋼產量470萬噸,排名世界第四,遠超工業強國法國的280萬噸。一戰前夕,俄羅斯帝國的石油開採、木材輸出量居世界第二位,棉織品產品居世界第三,機器製造品產量居世界第四,金屬加工冶煉、礦石、水泥等產量居世界第五等等,這些都表明即便沒有蘇聯模式,蘇聯也能成為世界上的工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