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早期選擇犧牲農業,著重發展重工業,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

2020-12-24 鮮花暢談歷史

我認為蘇聯早期犧牲農業發展重工業,其實並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蘇聯模式下的重工業發展,實際上是一種高度中央集權的重工業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沒有可持續性。

蘇聯在建立了以後,確實通過發展重工業,成為了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但是我們要知道,首先蘇聯的底子非常好,蘇聯所繼承的俄羅斯帝國是世界上的列強國家之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蘇聯繼承的俄羅斯帝國是世界上的列強國家一直,更是一個大國、強國

除了擁有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外,俄羅斯帝國在文化科技上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如著名的文學家普希金、列夫託爾斯泰、音樂大家柴可夫斯基等都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文化大師。在科技上,有創立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門捷列夫、條件反射理論的構造者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物理化學創始人之一的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免疫系統學家梅契尼可夫等,都是世界上的科學大家。可以說,在蘇聯繼承俄羅斯帝國之前,俄羅斯帝國在文化科技上就已經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成就,這些成果也成為了後來蘇聯發展起來的底子。

▲俄羅斯帝國時期的門捷列夫等人將俄國的科技水平拉到了世界領先地位

蘇聯在建立以後,經歷了幾年的內戰,直到史達林時期才逐步步入了經濟發展的正軌,蘇聯重新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主要是在史達林時期,在經過了兩個五年計劃後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1937年,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公有制經濟佔了99.8%。

這些成就是無需質疑的,也是實實在在產生的,只是這些成就的背後也有著累累的白骨,那就是發生在1932年到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當時的蘇聯為了發展重工業,不顧烏克蘭人民的死活,將糧食大量出口換取了外匯,再用外匯買來了大量的工業設備用以發展重工業,說白了,就是以犧牲一部分人的代價換取了整個國家的工業發展。

有些人認為這個代價是值得的,但是從人性角度出發來看,這樣做既殘忍,也沒有可持續性。就破壞性而言,烏克蘭大饑荒造成了300-700萬人的死亡,根據現在烏克蘭歷史學家的統計,當時這場饑荒造成了四分之一人口的死亡,也就是說在當時,每四個烏克蘭人中就有一人死在了這場饑荒之中!能做出這樣行為的,那就不是簡單的犧牲部分人發展國家這麼簡單了,而是屬於反人類滅絕性的屠殺行為了!況且作為一個已經統一的國家,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死這麼多人,也不是一個政府該有的行為,因為政府的職責是保護人民,而不是殺戮人民。

如果說犧牲一部分人來成就整個國家是對的話,國家每一次遇到問題就可以隨時犧牲一部分人,甚至會是任何人的生命,那麼到最後的時候,會把所有人都犧牲掉,這樣的政權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畢竟政府的設立是為了能為人民謀福利,而不是讓人民為政府去犧牲。

▲時至今日,烏克蘭總統都會悼念當年的大饑荒

當時蘇聯能夠取得這樣的發展成果,前提是蘇聯高度中央集權的模式,這也是當時發展重工業所付出的代價,而這個模式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

高度中央集權的模式,實際上就是將國家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由中央政府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再由全國各地、各部門實施。計劃經濟的理論主要來源於馬克思,他所針對的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簡單地說,就是資本家都是逐利的,因為逐利所以都會擴大生產以追求更多的利潤。當市場上所有的資本家都擴大生產以後,市場上肯定會出現產品太多,大量產品滯銷的狀況,於是經濟危機就爆發了。馬克思認為,可以將所有的資源都把控在政府手上,然後政府根據人們的需求制定生產計劃,人們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這樣就不會發生經濟危機了。

▲蘇聯時期物資短缺,人們經常要排長隊購買物品

這種主張只是在表面上能夠解決經濟危機的問題,但是卻忽略了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性。簡單地說,比如一個服裝廠,你給了1萬件衣服的計劃,價格是給定的,原材料也是固定供應的,這種情況下,廠商自然是能怎麼減少生產成本就怎麼減少生產成本了,同時經營工廠的人也不會有降低成本和創新生產的內在動力。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降低成本和生產創新是有內在動力的,因為這樣做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利潤。所以蘇聯到後來生產效率越來越低,也是緣於這點,沒有理解人性本身。

同時,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模式也就註定了權力會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因為計劃經濟本身就需要集權。比如如果政府命令一個工廠只能生產一萬件產品,如果工廠不執行命令怎麼辦?如果政府要某個地區生產的糧食用於出口,地方不執行怎麼辦?這一切也只能靠中央集權來解決,而一旦權力過於集中,又沒有監督和制衡的情況下,政權就會越來越成為極少數人謀取利益的工具。說白了,這都是因為政府權力太大造成的。

實際上,在史達林時期蘇聯就形成了特權階層,這個階層貪汙腐化,逐步把整個蘇聯政權變成了為個人牟利的工具,這也是後來蘇聯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重要因素。後來蘇聯到了70年代以後,社會發展失去了活力陷入了停滯,國民經濟長期得不到發展,居民生活也越來越差,所謂的超級大國到了80年代的時候,經濟水平在世界上也處在了落後的位置,被日本、德國等國實現了趕超。最終到了戈巴契夫的時候早已積重難返,最終造成了蘇聯的解體。

▲農業問題始終是蘇聯的老大難問題

從歷史上來說,蘇聯自1917年成立到1992年解體,前後只有75年的時間,曾經的超級大國存在時間如此之短也不免令人唏噓,這也證明了蘇聯模式確實是一個不可持續的模式。

同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對比美國,美國自建國以來240多年,除了4年內戰是出於大動亂時期,其他時期都是在穩定發展。

我認為,一個政權如果存在時間越長,取得的成就越高,那麼就說明這個政權模式是先進的,反之就是落後的,簡單的說就是政權治理模式下,存在的長度和強度。在存在時間的長度上來說,美國模式遠遠超過了蘇聯是無需質疑的,從強度來說,美國在20世紀初就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在戰後成為了超級大國,保持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從二戰後到現在也有70多年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存在的時間就已經超過了蘇聯整個存在時間,所以無論是長度還是強度來說,美國的模式碾壓了蘇聯模式。

如果美國模式還不能說明問題,我們可以再看看英國模式,雖然英國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已經衰落了,但是自從「光榮革命」以來350多年,英國本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動亂;英國從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以來到二戰時期,作為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存在了300多年;自擊敗拿破崙以來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存在了大約有100多年;曾經佔世界陸地面積五分之二的"日不落帝國」,存在了大約有200多年,直至今日,英國也仍然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之一,人均GDP約為43000美元,是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本土居民基本享受了300多年的和平穩定生活,從存在的長度和強度來說,也遠超蘇聯。

▲雖然失去了「日不落」帝國的地位,但英國本土人民已經享受了300多年的和平

因此,如果我們把尺度放大,拉大時間和空間的範圍,我們會發現其實蘇聯當時選擇發展重工業的模式並不是正確的,這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為了解決這個一時的問題,卻犧牲了更多的發展和機會,實際上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

▲早在俄羅斯帝國時期,俄羅斯就已經是世界上的工業強國了

其實即便不採用蘇聯的高度中央集權模式,蘇聯的重工業也能發展起來,因為在蘇聯之前的俄羅斯帝國時期,俄羅斯帝國本身就是世界上的工業強國。在一戰前夕,俄羅斯帝國的工業在全世界排名第四,1914年俄羅斯帝國鋼產量470萬噸,排名世界第四,遠超工業強國法國的280萬噸。一戰前夕,俄羅斯帝國的石油開採、木材輸出量居世界第二位,棉織品產品居世界第三,機器製造品產量居世界第四,金屬加工冶煉、礦石、水泥等產量居世界第五等等,這些都表明即便沒有蘇聯模式,蘇聯也能成為世界上的工業強國。

相關焦點

  • MongoDB,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
    MongoDB 是一切數據需求的終極解決方案嗎?未必。但 MongoDB 的確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前提是,你真的知道你的使用場景和往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 最近,我讀到了一篇關於紅帽公司的 Satellite 不再支持 MongoDB 的帖子,我也知道很多人認為此舉源自許可條款方面的修改。
  • 被玩壞的蘇聯:勃列日涅夫在位的18年,「停滯」的蘇聯
    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沒有讓蘇聯受益,反而在加速蘇聯的滅亡,勃列日涅夫在位的18年,是蘇聯的停滯時期。平坦的晉升之路勃列日涅夫的從政之路真的是一路坦蕩,早些年在在一個小縣城中處理農業上面的問題,在1930年的時候去莫斯科農大去學習,不過後來他開始學習冶金技術,並成功獲得冶金工程師的文憑。
  • 金和獵槍,蘇聯和俄羅斯都選擇了獵槍,為何境遇會不同?
    二戰結束後,隨之而來的美蘇爭霸,是20世紀中期到末期最大的話題;美蘇爭霸從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序幕,長達44年的美蘇冷戰,最終的結果卻是以蘇聯解體而結束;而談到這裡,我們會想到蘇聯真的不如美國嗎?蘇聯選擇「獵槍」,結果卻悽慘美蘇兩國這兩極劃分中,很明顯是美國綜合實力強於蘇聯,甚至美國的年收入都是蘇聯的幾倍;所以美國人對國家巨額軍備的開支是付得起,而且還不斷地更新武器。但蘇聯卻面臨了經濟發展和軍事發展的難題,錢就這麼些,要是讓經濟發展,那麼軍事開銷就需要讓步;如果讓軍事發展,那麼經濟支出就要讓路。
  • 生態農業是農業的發展方向
    生態農業具有九大優勢:優勢一,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保護,零面源汙染。優勢二,質量高,口感好,很少農藥殘留或零農殘。優勢九,生態農業可全面帶動農民就業。弘毅生態農場歷經14年的實踐,證明了生態農業的發展路子是正確的,具有上述九大優勢。但是社會上還是有部分反對的聲音,一提生態農業就被扣上是反智,這些人是對生態農業有多大的仇恨?
  • 何為「重工業」 中國需要怎樣的「重工業電影」?
    但是,對於中國電影界來說,到底什麼才算是「重工業」?「重工業電影」都會像《戰狼2》一樣創造票房奇蹟嗎?《戰狼2》的票房已經超過55億,吳京和其聘請的好萊塢幕後團隊為中國觀眾拿出了一部「重工業電影」的完美答卷。2017年,「重工業」成了中國電影界的高頻詞,在《戰狼2》之外,北京文化聯手導演烏爾善執導的《封神演義》三部曲也誓做中國電影「重工業」的標杆兒。
  • 20歲的蘇聯女演員古利婭,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英勇犧牲
    在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由於形勢緊迫,許多蘇聯電影工作者也都投入到反擊德國人的戰鬥中,今天介紹的是一位犧牲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蘇聯年輕電影女演員古利婭·科羅萊娃(Гуля Королева),她當時在蘇聯名聲如此之大,以至於出現了專門以她名字命名的學校和街道,她的壯舉也多次被刊登在各種報紙和書籍中,甚至還拍攝了一部關於她生平的傳記電影《第四高度》(Chetvyortaya vysota,1978)
  • 塔羅牌佔卜:你選擇分手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
    相遇就是有緣,不煩來這裡幾分鐘 緣分這種事情,真的是很難有一個準確答案。你覺得能與對方一起到老,卻走著走著就不見了。感情的事太複雜,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的時候也會有重重顧慮,利弊之間難以權衡,跟著感覺走說不定才是最好的結果。當你的感情走到了十字路口,會怎樣選擇呢?
  • 蘇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理想
    戳藍字「北邊」關注我們哦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個真正的大帝國,統領百萬大軍,鋼鐵洪流的革命事業正如火如荼的時候,它卻連個簡訊都沒發就跑了,而且真的是完全的裸退蘇聯把已經成型的重工業產業鏈原封不動的安裝在一個基本上等同於農業社會的落後國家身上,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共和國在建國之初要把土地收回去,至今被很多公知詬病說咱們騙了農民,其實沒有,因為工業的發展最終對農業實現反哺,機械化開墾和農藥你以為地裡長出來的?沒有粗糙的工業國作為基礎,後來再怎麼提高積極性產量還是上不去的。
  • 升空前就知道回不來,為何蘇聯航天員科馬洛夫,還選擇犧牲?
    但是你了解為太空事業牲犧的第一人嗎?我想有很多人並不知道,此人便是為航空事業所獻身的蘇聯英雄弗拉迪米爾.科馬洛夫。    在上個世紀60年代,來自經濟大國蘇聯的加加林登上了太空,成為了全球進入太空的第一人,從而掀起了全球探索宇宙的風潮,同時也讓蘇聯成為了首個登上太空的國家。但是對了蘇聯如此大的成就,同為經濟大國的美國也不甘落後,並且通過努力,美國終在航天事業方面追趕上了蘇聯。
  • 長平之戰時,廉頗初戰不利後選擇守勢,顯然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再者,趙軍雖然離大後方更近,但是後面有一道太行山,運糧難度也是高得驚人,趙軍的後勤並不佔多大優勢,廉頗將軍知道趙軍不善和秦軍強兵硬戰,選擇固守,沒什麼錯,但是畢竟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趙王當家知道柴米貴,趙國本來就不是農業強國,胡服騎射統一了趙國以代郡為核心的遊牧文化區和以邯鄲為核心的農業文化區,加強了趙國的軍力,但是沒有從根本上加上農業實力,和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有根本上的差距。加之趙國的人口本來只有秦國的一半,版圖遠不及秦國,而且有效產量土地更少。
  • 致力打造高效循環農業——江西省鮮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紀實
    江西省鮮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是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上饒試驗站,省級就業扶貧示範基地,上饒師範學院教育基地,上饒市未成年教育實踐基地,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大學、江西省農科院、上饒市農用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共建基地,江西省科技特派團富民強縣工程示範基地,江西省菌物學會理事單位,贛東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企業。
  • 原泉:白俄羅斯在「政治正確」和「正確政治」的十字路口徘徊
    1975年,21歲的盧卡申科畢業於莫吉廖夫師範學院歷史系,1985年,他拿到了同樣位於莫吉廖夫的白俄羅斯農業科學院經濟系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函授文憑」,這在全民普及高等教育的蘇聯,屬於十分普通的受教育經歷。
  • 冷戰蘇聯不敵美國主因是什麼?
    後世歷史學家習慣於把蘇聯的失敗歸咎於僵化落後的制度,但這只是原因之一,甚至不是主要原因。蘇聯的失敗從根源上說與採用哪種制度沒有必然關係,蘇聯的失敗是因為蘇聯本身,如果它不失敗它就不是蘇聯。早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初,俄國就致力於打開通往西方世界的窗戶,彼得改革的內容,強化了個人英雄主義特色,鐵腕治軍。
  • 她選擇犧牲自己心甘情願地付出,對這樣貪圖肉慾的男人真的值得嗎
    不僅直接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公開對周揚青進行道歉,還主動要求和羅志祥解約,防止自己影響到他事業的發展。敢直接點名,不怕得罪人嗎?其實她並非一般的網紅,她其實是一個富二代,父親是國企的大老闆,她的媽媽也擁有著購物街,光房產就價值近億元,所以她的身份真的不一般,看她日常微博中的動態就能夠知道,再加上她也有自己的事業,完全是個很獨立的女孩,所以和羅志祥在一起,真的不是為了錢,但是沒想到卻遇到了渣男。
  • 《半個喜劇》:所謂的毫無選擇,真的沒有選擇嗎
    鄭多多擁有曾經暗戀的女神的這個目的已經達到,只等著脫手就圓滿,莫默也得知了他都是騙自己的真相後傷心欲絕,而後經過一系列陰錯陽差的巧合,孫同和莫默這兩個本不相干的人卻相愛了,得知消息的鄭多多卻決然不同意已被他拋棄的女人和自己的兄弟在一起……之後故事的發展也聚焦於孫同如何處理這個進退兩難的選擇之上:如果遵從內心投身於愛情和莫默在一起,就註定會和鄭多多決裂
  • 距離考研越近,選擇棄考的人就越來越多,這樣真的不正確嗎?
    距離考研越近,選擇棄考的人就越來越多,這樣真的不正確嗎? 目前,距離2021年的研究生考試,只剩下幾天的時間,本應該是緊張備考的階段,但發生了很奇怪的現象:就是距離考研越近,放棄考研的人越來越多,就以我們大學宿舍為例,本來4個人都決定考研,最後卻只有一個人走到了終點。
  • 《奇葩說》憑什麼你認為犧牲小事物成就更宏大的事物就正確呢?
    說實話在整個李誕辯論的過程中這個點是引起我的思考的,這就讓我想起我看到永樂帝為了建築故宮而集十萬之眾去鑄造,在這個整個十幾年的過程中到底是犧牲了多少人,這個真的有人在意過嗎?當我們為了攀登上珠穆朗瑪峰,當我們為了向世界證明這是我們中國的地盤犧牲了多少的靈魂我們又算過嗎?當我們每一個人為了成就更大的事業而去犧牲的我們所謂的小事物我們又真的是正確的嗎?
  • 目前中國的實力和上世紀蘇聯相比,孰強孰弱?
    這個時期的蘇聯能夠與美國比肩,當然免不了經濟的發展。 人口眾多,在軍事上還是戰略勢態的發展上,蘇聯都要壓美國一頭。正因為蘇聯的強勢,美國只能在戰略政策上收縮。 在當時的年代,重工業就是第一,而人口也成為國家發展的標準之一,人口眾多才能快速發展,人口稀少聚會導致勞動力不足。 就人口數量相比,蘇聯完勝美國,而當時蘇聯和美國是兩大經濟體,重工業的發展上也是遠超美國,但是在輕工業和日用品上就有所欠缺。
  • 面對鬼子的獸行,順溜應不應該救他姐姐,順溜的選擇是正確的嗎
    為了完成任務順溜選擇了不動,只能看著這一悲劇的發生。我們在敬佩順溜的大局意識,具有組織性、紀律性等軍人品質的時候,也多多少少有點爭議,順溜在如此情況下選擇不救姐姐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