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高夢朗誦
漢代大家劉向在《新序》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人送給鄭國宰相一條魚,鄭相不收。家裡人很納悶:「您不是最愛吃魚嗎?」
鄭相說:「吾以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
意思是: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不能收下這些魚。如果要了這些魚,我就會因受賄丟了官祿,以後就吃不到魚了。如果我不收這些魚,便能保住官祿,就可以一輩子吃魚了。
鄭相一番話,無非就是再說兩個字——捨得。有舍才有得,捨得,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人生在世,其中真意,說來說去,也就這兩個字。
有舍有得,自在淡然
在巴勒斯坦,有兩個湖泊。這兩個湖的水源來自同一個地方,但兩個湖卻給人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一個湖叫加裡勒亞湖,水質清澈,魚兒遊來遊去,湖水可飲。湖岸環境很好,有田野與園圃,有人們遊玩勞作,築屋而居。
另一個湖叫死海,鹹度世界第一,湖中沒有生命,湖邊也是寸草不生,一片荒涼。沒有人願意居住在這裡,連它的空氣都讓人感到窒息。
這是為什麼?
原來根本原因是:水的流動。加裡勒亞湖的水有進有出,而死海卻只接受,不捨棄。
人生也是這樣,如果只想得到,不願失去,那你的人生只能如一潭死水,無可棲息。
生活中,當你失去了某樣東西,不必過度悲傷沮喪,當你有所得到,也無需得意忘形。因為人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輪迴,面對得,淡然得之,面對失,淡然失之。
若有如此的氣度,生活就不會大悲大喜,得意時要上九天攬月,失意時要抱酒壺消愁。
面對職業,面對婚姻,面對人生種種願望,大都如此。
俄國詩人普希金在詩中寫道:「一切都是暫時,一切都會消逝。」
面對生活中隨時隨地的得失,淡然以對,便是自在。
相比於得到,人們更害怕失去
有一則寓言故事:
在一座森林裡,有個兔子奶奶,她家樓下有一塊草坪。每天都有一群小兔子在上面玩耍,吵吵鬧鬧的。
兔子奶奶想要清淨,但草坪又是公共區域,怎麼辦呢?
她想了個辦法:有一天,她把一群小兔子都叫到身邊,給他們每人都發10根蘿蔔,作為孩子們在草坪上玩耍的獎勵。
連續發了五天,到第六天,她突然把10根蘿蔔降到5根。兔子們非常不開心。
又過了幾天,她又將獎勵降到1根。兔子們更不開心了。
最後,沒有獎勵了。兔子們很生氣,再也不到草坪上玩了。
兔子奶奶終於過上了清淨的生活。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相比於得到,人們更害怕失去。
有多少人是這樣:即使有的東西再也沒有用過,也捨不得扔;和朋友相處小心翼翼,生怕因一點「小事」失了友誼;工作上,一邊忙著拼命工作,回家倒頭就睡,一邊埋怨家庭溫暖太少……
生活就像一個不大不小的圓,有人走了,就會有人進來。
我們也許失去了一扇門,丟了只會佔地方的東西,沒了幾個可有可無的朋友,少了一點工作業績,卻打開了一扇窗,空間大了,朋友真了,家庭暖了,窗外陽光正好,鳥語花香。
不要因為害怕失去,而錯過了每一個春天。
懂得放下,才會擁有
人生最難得的是放下。
柏拉圖說:如果不幸福、不快樂,那就放手吧。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傳說唐代有個人,以打魚為生。
有一次,他像平常一樣外出打魚,辛苦了幾天,一無所獲,不免有些沮喪。
他躺在船上,突然看到天上的一輪明月。此時的天空,月色皎潔,寧靜安詳,竟美得令人心醉!
那一瞬間,他恍然得悟,留下了這首千古禪詩: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就算沒捕到魚,可是得見了鋪滿江水漁船、鋪滿世界的月色,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擁有呢?
生活中,我們放不下仇怨,就得不到快樂,放不下名利,就得不到輕鬆,放不下過往,就得不到解脫,放不下執念,就得不到自在。
放下,其實不是真正的失去,而是另一種嶄新的擁有。
人並非在擁有的時候學會放下,而是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放下,然後才開始擁有。
時光如水,世事紛擾。
人生一路,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做不完的抉擇,現實讓我們無所適從,未來又讓我們生怕走錯一步,就錯過許多美好的事情。
殊不知,人生有舍才有得。
你以為的得到,未必不會失去;你以為的失去,也許能讓你得到更多的東西。
人生本就是一場捨得。
來者我珍惜,去者我放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相遇,好好對待每一次的別離。
不論怎樣,該來的躲不了,該走的攔不住,我們要順其自然,對每一份得失,都處之泰然。
願你我在捨得之間,發現更多的驚喜,遇見更多的福緣。
願你我有舍有得,不糾結於當下,也不必憂慮未來,從容淡定,輕裝前行。
*作者:慈懷茲心,本文首發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因書明理,以慈懷道,轉載請在後臺回復「轉載」。*朗誦:高夢,原電視臺主持人、製片人。現喜馬拉雅喜配音專欄文章組和親子兒童組」主播,《慈懷讀書會》《論語讀書會》朗讀主播;本人偏愛黑白灰色。喜歡音樂、彈古琴、唱歌、給小朋友講故事及一切美好的事物。點擊閱讀原文進慈懷福利群,享受群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