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視界】顧景舟的這款經典,為什麼每把都值3000萬!

2020-12-26 騰訊網

在鼠年的第一篇推送中,我們為朋友們梳理了今年各地春拍因為新冠疫情而調整的情況:

在沒有拍賣的這個月時間裡,大象會發布一些有營養的專題,也會精心開發一些獨特的藝術衍生品,還會不定期的參加一些在線直播活動。今天我們就為朋友們介紹一款絕對的經典——顧景舟的大石瓢,同時,在顧老大石瓢的基礎上,為朋友們精心推出了一款作品,先給朋友們看一張圖片劇透一下吧,好東西,一張照片就足以讓人心動了:

張茂業制【儒瓢】

從明中期的供春壺開始,紫砂壺歷經了數百年的發展,但數百年那麼多制壺名家中,在如今中國公眾心目中知名度最高的,或許還是要數二十世紀的制壺名家顧景舟先生了,顧景舟的壺,比起絕大多數的明清老壺都貴,中國內地拍賣市場大概發展了25年左右,根據我們不完全的統計,這些年來拍賣價格在前二十位的紫砂壺,包括明清的老壺,顧景舟一個人,就佔據了高價榜單的70%左右。

顧景舟(1915-1996)

有關顧景舟先生的生平和事跡,寫上基本厚厚的書都寫不完,這些年大象行走各大拍場,上手過的顧老的壺,怎麼說也有幾十把,市場上所出現的最為頂尖的顧景舟制壺的價格,基本穩定在兩三千萬元的級別。

2014年中國嘉德春拍

顧景舟制九頭詠梅茶具

成交價:2875萬元人民幣

而在顧老的所有作品中,有一款作品稱得上是最為經典的市場巔峰,每次出現,都會掀起一股追捧的熱潮,屢屢創下新的顧老市場標杆,成為了現當代文人紫砂壺的絕對代表。這便是顧老的「五把大石瓢」。

如下圖所示,2013年,江寒汀石瓢在北京保利翦淞閣專場上拍拍出1495萬元,而2015年,吳湖帆石瓢和戴相明石瓢則分別拍出2817萬元和2702萬元高價,唐雲石瓢的成交價更是過4000萬。可以說,顧老的大石瓢牢牢佔據了拍賣市場上顧景舟高價榜單的前列。

顧老一生中創作的經典壺形眾多,但為什麼這五把大石瓢會成為3000萬級別的市場標杆呢?在大象看來,除了這款壺本身的高超製作水準外,紫砂壺藝術和文人書畫的結合,成為了其不菲市場附加值的重要原因,而自從紫砂壺融入了金石書畫的文人趣味以來,「石瓢壺」便是其中最為經典的樣式!

「石瓢壺」之所以成為了「文人壺」中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樣式,是因為它是最好地可同時結合金石書畫與紫砂壺藝的載體,石瓢壺的形制,使它的壺身具有裝飾與欣賞面積最大、角度最好的「看面」,可供詩書畫印諸藝在其上盡情發揮。

清楊彭年制江聽香銘石銚壺

石瓢是從石銚演變而來的,是古人用來燒開水、煮東西的炊具,是有提梁的壺,由釜演變而來。宋代大文豪蘇軾(1037-1101)的好友周穜曾送他一把石銚壺,蘇軾曾留詩《次韻周穜惠石銚》為證。

次韻周穜惠石銚

——北宋 蘇軾

銅腥鐵澀不宜泉,愛此蒼然深且寬。

蟹眼翻波湯已作,龍頭拒火柄猶寒。

姜新鹽少茶初熟,水漬雲蒸蘚未乾。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無腳是輕安。

而到了清代,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的金石家、畫家陳曼生(1768-1822)和楊彭年等人汲古創新,融合了金石書畫與壺藝,重新設計定式,引領文人壺風潮的「曼生壺」,如上圖中陳曼生與楊彭年共同創作的石銚壺上有銘:「銚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由紫砂泥摶制的石銚壺,已不同於周穜的那把,而是自行創作、設計的。至此,石瓢壺便成為了文人之間品茗唱和的雅物了。

2013年北京保利春拍翦淞閣專場

清陳曼生銘郭頻迦書畫石瓢壺

成交價:759萬元

據《陽羨砂壺圖考‧雅流》載,曼生題銘中有「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暗合「石瓢」二字,至此,「石瓢壺」成為了文人與紫砂藝人合作的鼻祖。

明 學道 歷山主人衝耳銅爐

石瓢壺的壺蓋為橋鈕,底有三足,從造型上也和晚明以來文人最為崇尚的衝耳爐相合,而從曼生壺以來,石瓢壺的器型也歷經了不斷的演變,但至始至終,石瓢壺都與文人書畫有著不解之緣。

2019年西泠春拍

清道光·瞿子冶刻吉安制月壺款紫泥調砂石瓢壺

成交價:391萬元人民幣

如晚清時期最為著名的子冶石瓢,圓形壺蓋收小,身筒拉高,使得壺身出現了更大的看面,讓文人書畫可以在紫砂壺上得以盡情的發揮,子冶石瓢「壺隨書畫貴,書畫依壺傳」,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子冶石瓢仍然是當代人茶席上的經典。而到了二十世紀,一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將石瓢壺的文人傳統發揚光大。

顧景舟武陵逸人款朱泥矮石瓢壺

顧景舟年輕時的紫砂創作深受名家裴石民(1892-1976)影響,這種顧景舟早年的石瓢我們俗稱為「矮石瓢」,顧景舟早期也製作過子冶式的石瓢。在前人的基礎上,顧景舟做了改變:底與口的大小做了調整,身筒不再是削直的錐體,而是用拍打的功夫使得錐形略略飽滿,渾圓,壺腹呈微妙的弧線。而真正成就顧景舟先生石瓢壺巔峰的,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五把大石瓢了。

從器型上看,顧景舟的大石瓢器形氣足飽滿,神完體健,器壁如有急墜直落之勢,蓋上的橋鈕與平蓋銜接,一如壺嘴和把的處理,各個角度琢塑出和緩的弧度到蓋面。壺鈕形成的內空間與壺體相映成趣,如一幅畫作,氣脈相通了起來。其他細節也配合造型變化的處理,它的底部為一個飽滿環底上粘接著三個扁圓足,顧老的大石瓢,可以說完全脫離了曼生或者子冶石瓢的影子,而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顧老將這款大石瓢與當時的頂尖書畫家合作,便成為了百年紫砂的絕對經典了。

顧景舟攜家人及高海庚夫婦與戴相明夫婦一家合影

顧老的紫砂技藝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經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但抗戰勝利之後,顧老與當時的一批著名書畫家的交往,更是拓寬了顧老的藝術之路,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使得顧老的紫砂藝術達到了全新的境界。

顧景舟常常往返於上海與宜興之間,上海「鐵畫軒」是個不可或缺的驛站,在「鐵畫軒」老闆戴相明的穿針引線下,顧老得以逐一拜訪滬上知名的書畫名家,與來楚生、江寒汀、唐雲、吳湖帆等書畫金石大家品茗談藝,最終,顧老為吳湖帆、江寒汀、唐雲、戴相明等贈送自己做的紫砂壺,成就了經典的大石瓢。

根據當時的燒成條件,為了防止燒壞,「大石瓢」壺坯一共做了六把,請海上畫壇領袖吳湖帆先生書畫,吳湖帆先生根據中國歷代文人士大夫愛竹,崇尚竹的氣節精神,在壺的正面均畫了瀟灑疏落、飄逸俊秀的竹枝竹葉,吳湖帆這把壺則由江寒汀畫了梅花。在壺的反面根據不同的對象題寫了不同的詩句。陶藝一絕,書畫一絕,篆刻一絕,珠聯璧合,紫砂史上剛柔並濟的五把石瓢壺於此留名。

最終留存的五把大石瓢壺,除了顧景舟先生自留一把外,吳湖帆、江寒汀、唐雲、戴相明四位先生各留一把,而近二十年來,除了最為神秘的顧景舟自留的大石瓢仍然在其後人手中之外,另外四把則各自歷經知名收藏家的遞藏,並最終都出現在了公開拍場之上。我們為朋友們一一列舉如下: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正面:畫 風動疏竹 落款 湖帆

反面:鐫刻「寒生綠罇上 影入翠屏中」

落款:寒汀兄屬,吳倩並題。

鈐印:顧景舟(底款)景舟(蓋款)

詩句出處:

縣署叢竹

——北宋 梅堯臣

嫋嫋幽亭竹,團團自結叢。

寒生綠樽上,影入翠屏中。

陶柳應慚弱,潘花只競紅。

方持雪霜操,不敢倚春風。

由吳湖帆(1894—1968)於壺面上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1903—1963)。刻銘引自宋代詞人梅堯臣(1002—1060)「寒生綠罇上。影入翠屏中」。在2013年北京保利八周年春拍「燕閒清賞——翦淞閣文房古器錄」專場上拍出1495萬元人民幣。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

正面:畫 風動疏竹 落款 湖帆

反面:鐫刻「為君傾一杯 狂謌竹枝曲」

落款:相明先生 吳倩並題」

鈐印:顧景舟(蓋) 戴相明(底)

詩句出處:

題小橋前新竹招客

——唐 白居易

雁齒小紅橋,垂簷低白屋。

橋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

皮開坼褐錦,節露抽青玉。

筠翠如可餐,粉霜不忍觸。

閒吟聲未已,幽玩心難足。

管領好風煙,輕欺凡草木。

誰能有月夜,伴我林中宿。

為君傾一杯,狂歌竹枝曲。

相明壺底印是王仁輔刻的「戴相明」三字方章,蓋印是任書博刻的「顧景舟」款,這是在顧景舟從藝多年的生涯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或許顧老的用意正是為了記錄這款大石瓢的緣起是因為戴相明先生為他所帶來的翰墨因緣,相明石瓢壺在2010年嘉德春拍翦淞閣專場上拍出1232萬元,後在2015年北京匡時秋拍拍出2702.5萬元的高價。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唐雲石瓢

正面:畫 韻竹,落款:湖帆

反面:鐫刻「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

落款:藥城兄屬 吳倩並題

鈐印:顧景舟(底款)景舟(蓋款)

詩句出處:

五古·竹窗

——唐 白居易

嘗愛輞川寺,竹窗東北廊。

一別十餘載,見竹未曾忘。

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

未暇作廄庫,且先營一堂。

開窗不糊紙,種竹不依行。

意取北簷下,窗與竹相當。

繞屋聲淅淅,逼人色蒼蒼。

煙通杳藹氣,月透玲瓏光。

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

獨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輕紗一幅巾,小簟六尺床。

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

乃知前古人,言事頗諳詳。

清風北窗臥,可以傲羲皇。

唐雲壺為2015年宜興紫砂壺企業利永公司斥資4256萬元在江蘇和信拍下,收藏於宜興利永紫砂博物館。

顧景舟制 江寒汀畫 吳湖帆石瓢壺

正面:畫 孤雀雪梅 落款:湖帆道兄正畫寒汀

反面:鐫刻「細嚼梅花雪乳香」

落款:寒汀兄為餘畫茶壺 倩自題

鈐印:顧景舟(底款)景舟(蓋款)

宋代方回有詩《湖曲細嚼梅花咽酒》:「梅心微苦似梅仁,細嚼香須酒入唇。笑指逋仙墳上土,一杯好與酹芳辛。」這五把石瓢中,唯一一款畫寒雀、唯一一款由吳湖帆、江寒汀合作的作品,堪稱五把大石瓢中最為特殊的一把,另外四把畫竹,而吳湖帆自己收藏的這把畫梅,暗合梅景書屋的雅意。它最早為上海文物商店舊藏,後為臺灣清玩雅集林木和先生高價藏購,1993年,林木和先生特地為此壺做了一個金絲楠木盒子並請顧景舟題字。林木和先生自己認為,這是他一生所收藏的最好的一把壺。後來梅景書屋後人出高價將此壺買回,最終在2015年的北京東正春拍上拍出了2817.5萬元人民幣的高價。

正 面:未知

反 面:鐫刻「但為清風動,乃知子猷心。」

落款:景舟先生 吳倩並題

鈐印:顧景舟(底款);景舟(蓋款)

詩句出處:

題友生叢竹

唐 李鹹用

菊華寒露濃,蘭愁曉霜重。

指佞不長生,蒲萐今無種。

安如植叢篁,他年待棲鳳。

大則化龍騎,小可釣璜用。

留煙伴獨醒,回陰冷閒夢。

何妨積雪凌,但為清風動。

乃知子猷心,不與常人共。

目前僅顧景舟家人收藏的「景舟壺」仍秘不示人,因此,該大石瓢的正面紋飾也沒有確切可考的公開資料。

在看完五把大石瓢的背景和了解了它們為什麼會成為文人紫砂的巔峰之作後,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大象合作的這款作品是如何向顧老的經典致敬的。

大象和張茂業老師

張茂業,生於1982年,優秀青年陶藝家,中國陶瓷行業協會會員,江蘇省陶瓷行業協會會員,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員。

榮譽:

《提壁壺》獲2015年第八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景舟杯」民間類銀獎

《提壁壺》被淄博中國陶瓷館永久收藏

《吳徑提梁》獲第十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展會「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高腰線三足提梁》獲得第十三屆手工制陶大賽二等獎

左圖:顧景舟 三足高腰線提梁壺套組 (五件)(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920萬元)

右圖:張茂業 仿顧景舟 三足高腰線提梁壺套組 (五件)

張茂業十幾年的制壺生涯,致力於製作經典的光素器,顧老的壺,自然是他一直以來所追摹的,在張茂業看來,顧老作品最難追摹的,就是其線條流暢,氣韻不凡。張茂業說,顧老的壺每一把的黃金分割比例都堪稱完美,壺是內心的寫照,顧老不是單純的追求壺的實用,更上升到藝術美的追求,才能完成如此多的不可複製的經典。

張茂業老師的部分重要獎項證書

2017年北京匡時春拍、

顧景舟 大提璧壺

成交價:1782.5萬元人民幣

說到顧老的經典之作之一,無疑當屬由顧景舟、高莊二人共同設計,顧景舟精心製作,幾易其稿的國之瑰寶提璧壺,是顧景舟一生中花費精力最多、耗費時間最長、製作工藝最精湛的代表之作。而顧老當年在製作提璧壺的過程中,仍然部分藉助於模具成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半手工製作。

張茂業 全手工制 提璧壺

為了追摹顧老的經典,張茂業先生花費了多年的時間,竟然最終做到了用全手工的工藝去複製顧老的提璧壺經典。

張茂業 全手工制 提璧壺

張茂業全手工製作的提璧壺,榮獲了2015年第八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景舟杯」民間類銀獎,同時,他的提壁壺被淄博中國陶瓷館永久收藏,向顧老致敬的提璧壺堪稱是年輕陶手張茂業的成名之作。張茂業對大象說,製作提璧壺,依然還是內心對顧老的崇拜和敬畏,想通過做提璧去感悟,或者說用心靈去感觸顧老當年做提璧壺的手法,以及創作靈感都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從中更能領悟到深層次的藝術水準。張茂業說,即便顧老那時工具沒現在多,但以顧老的技藝,在當年仍然完全可以以全手工的方式製作出經典的提璧壺來,但顧老當時沒有考慮製作全手工的原因,並不得而知。自己以全手工的方式來表現提璧壺的成型,也是更鍛鍊自己對造型的把控,稱得上是對自己的一種考驗。

當然,儘管如今的青年一輩優秀陶手在手工上已經盡力的做到了向傳奇致敬,但平心而論,張氏全手工提璧的整體氣息,自然還是難以和顧老相提並論,經典,自然絕難複製。

張茂業 全手工制 曲壺

張茂業 全手工制 井欄(生坯)

說起顧景舟的五把大石瓢,張茂業認為其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顧老的滿瓢造型顛覆了以往人們對石瓢骨感美,從新樹立起石瓢的豐滿視覺感,用一個滿字在石瓢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讓人印象深刻,再者就是當代的書畫大家參與壺體的裝飾留念!也見證了一代藝人的真誠友誼!

但是大象和張茂業老師共同合作推出的這款,並不是百分百的按照顧老的壺形來創作,而是融入了更當代的審美和張茂業老師自己對於這款壺形的理解,既然是展現文人的精神,張老師在處理上力爭體現的更加文氣和典雅,因此,我們將這款作品取名為「儒瓢」。

張茂業老師在儒瓢的一些細節處理上,融入了一些自己的創作理念,簡單的說,顧老的大石瓢呈現的是風韻的美感,而儒瓢想要的是儒雅而清秀,所以無論是滴子,蓋子,把,流,足,還是壺身都有改動,如滿瓢的壺鈕高而厚重,儒瓢則矮而秀!比如說蓋面儒瓢會更平整幾乎純的視覺感,滿瓢會有略微凸起有肉感,蓋邊滿瓢以半圓為標準,儒瓢卻以魚背感更能體現雅致感,再比如壺身,滿瓢壺身較高,渾厚而豐滿,特別是腹和底的過度更是如此,滿瓢把挺,儒瓢把柔,每一處細節都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理念,經過了千百次的微調。

張茂業老師說,他希望每一把壺都做出神韻,而這些都需要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調整,嘴巴粗細和軟硬的細微變化都會改變形體的變化,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精益求精。

而既然是向顧老的大石瓢致敬,我們當然也邀請到了一位在當代紫砂圈有著不小名氣的刻鳥高手——國家級工藝美術師張勇老師為這把儒瓢進行刻繪裝飾。

張勇老師刻繪的鳥,極具宋人花鳥的雅意,其氣質和張茂業的儒瓢相得益彰。

從去年上半年開始,大象和張茂業老師達成了深度合作,半年的時間,為朋友們呈現了20把向顧老致敬的井欄壺:

不得不弱弱的說一句,大象淘遍宜興,在同等價位的全手工光素器中,這樣的壺,難有對手!

如今,宜興中青代一線實力派的紫砂壺價格已經穩定在了數十萬甚至是上百萬一把了,而張茂業作為獲獎累累的實力派壺手,其作品如今也已經連續登陸上海匡時、江蘇觀宇等一線大拍,並屢屢創出佳績。過去一年,大象和張茂業老師因為緊密合作而有過深入的交流,在中青年一代的壺手之中,張茂業老師的天賦、勤奮和對於紫砂藝術的熱愛,都堪稱是同輩中的佼佼者,這也是大象願意繼續和張茂業老師深度合作的重要原因。大象相信,未來市場價格在數十萬的一線中青代名家,便會在這些壺手中產生!

熟悉大象平臺的朋友都知道,大象這些年所親自開發的衍生品,都有可選項,朋友們可以自行選擇光版的儒瓢,或者帶有張勇刻繪的儒瓢(一面刻鳥,另一面可以由您來決定刻什麼字,2-10個字),同時還可以在壺底或者壺蓋定製專屬於您的姓名或者堂號款!

張茂業儒瓢

泥料:優質底槽清

容量:280cc左右

光版定價:9800元/把

帶張勇先生的定製刻繪:11800/把

這一款的儒瓢,在大象發布文章起的半年時間裡,總共製作10把,每一把都有張茂業老師和大象兩方分別籤名的籤名證書,光版需要繳納4000元訂金,刻繪版或者加刻姓名堂號的,則需要繳納全額貨款,進入製作,在未來半年的時間內,製作完成一把,交割一把。

(為了增加趣味性,在10位定製成功的朋友中,大象還將抽取三位朋友,得到特別驚喜超值禮物,抽取方式,大象會在發文第二天留言在文章下方)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大象的個人工作微信號諮詢並下單。

(本號不閒聊哈,非誠勿擾)

最後做一個預告,3月1日晚上20:30,大象將在行業領先的在線交易平臺【藝典中國】視頻直播介紹大象的幾款茶具相關的藝術衍生品,敬請朋友們前來捧場互動:

相關焦點

  • 【大象視界視頻】9200萬新紀錄!這裡可以讓你了解一個最全面的顧景舟
    而當時天衡給出的是180-280萬的估價,最終拍出874萬的價格,而如果當時更多的買家看到了書中的詳細記載,相信這把大石瓢最終的價格應該能夠輕鬆過千萬!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的記載吧!不同的生活年代的生活狀態和工作環境,用印也會有所不同,如顧早期用的閒章比較多,"得一日閒無若浮","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到了後期這些章都不用了。
  • 【大象視界精製視頻】明軒:一間屋,一場拍賣
    主要是根據我們的每一組拍攝主題,重新調整室內的布置,視頻不同於攝影,一個運動的廣角鏡頭,很容易讓周邊不應該出現的事物"穿幫",因此,我們在開拍前一天,就要把所有的場景都收拾乾淨。在踩點的時候,我們和曹總商量,大致搭建了一個拍攝提綱,我們團隊根據這個提綱,為曹總的每一段出境設計場景,當然,在這過程中會考慮到每段之間鏡頭的銜接,這在開拍之前全部要想好。
  • 【大象視界】史上最強紫砂壺在線拍賣即將舉槌!
    這場紫砂拍賣並非是大象和虎蘭堂合作的第一場,但絕對稱得上是有史以來陣容最為強大的紫砂壺在線拍賣。大象曾經和朋友們分享過這張圖片,上方右圖,拍攝於十多年前,大象還是在某電視臺擔任職業主持人時的工作照。上面的左圖,正是大象和虎蘭堂一起在龘藏平臺主播紫砂專場拍賣的手機截屏。十多年來,從傳播行業到藝術品拍賣業,變化都太大了。
  • 【大象視界】再創世紀!這家超級拍賣新軍掀動港島風雲
    回想起來,大象第一次去香港,應該是在以下這個電視劇開拍之前,看過這部劇的朋友,大概都不是太年輕了吧,嘿嘿。而到了2017年,據報導說香港TVB將和愛奇藝聯合推出網絡劇《再創世紀》,算是當年超級經典的《創世紀》的一個續集了,只可惜,新聞中袁偉豪、何希文、楊怡這些新生代小生花旦的名字,大象已經一個都不認識了。說了這麼多題外話,言歸正傳了。2017年的香港拍場,絕對稱得上是一部精彩的風雲大片,香港拍場的競爭激烈程度,絕對是過去十年前所未有的。
  • 【大象視界】西泠印社春拍:存世唯一的特殊子冶石瓢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相明石瓢壺如近代,一代大師顧景舟和吳湖帆、江寒汀、唐雲、戴相明合作的五把大石瓢,成就了陶藝一絕,書畫一絕,篆刻一絕的經典,屢屢在市場上創下了3000萬級別的成交高價。成交價:391萬人民幣邑紳瞿子冶廣文,應紹書畫,宗南田草衣。道、鹹間尤以畫竹知名於時。……更喜以宜興所制紫砂茶壺,繪竹於上而鐫之,奏刀別有手法,為他人所不能望其項背,故當時一壺之值,已需三、四 兩。逮瞿物故之後,闕值更昂。今偶有此種「瞿壺」,骨董肆皆居為奇貨,非十金、數十金不可,而真者尤未必能得。
  • 一代宗師顧景舟和他的紫砂壺
    顧景舟對於壺的苛刻要求,便成了他的人格寫照,不論是款式還是質量都力求上乘的態度,被他摔掉了的「瑕疵品」不計其數,而就在這不斷毀了重來的過程,就成就了顧景舟壺藝泰鬥的名聲,因為,凡其出手,必是精品!「文革」受冷落,仍堅守匠心用心制壺
  • 尊慧文化:當代壺藝泰鬥顧景舟之竹節紫砂壺賞析
    曾經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也仿製了一件供春壺製品,價格赫然在60萬港幣左右,這當然不乏供春之名,但顧景舟大師之絕佳技藝也是不可忽視。近期,杭州尊慧就有幸徵集到一款由顧景舟大師所制的竹節紫砂壺。此紫砂壺口徑為4.7cm,高為6.5cm,其壺蓋,壺把,壺嘴處皆成竹節樣式,在壺身上飾有三枚墨綠竹葉。
  • 【大象視界】奇幻對決,滬上二十年來陣容最豪華的超級古董場!
    【大象視界|專訪】黃玄龍:解讀保利華誼首拍的「神採璀璨」而今天,我們為朋友們呈現一組十分有趣的「對決」,分別從佛像、瓷器和老紫砂三個板塊來一場有趣的PK,對您了解這場拍賣的豪華陣容大約會有一點幫助吧。佛像——夏魯寺PK札什倫布寺
  • 【大象視界】一輪大餐過後,香港馬上還有一場小清新的宋瓷拍賣
    這幾年,大象除了北京、上海,跑得最多的城市大概就要屬香港了,這個做了幾十年亞洲藝術品交易之都的城市,大象一年跑個七八次是跑不掉的,對於香港市場算是有著不少的了解
  • 顧景舟憑的是什麼?
    前些天,黃聖依的老公楊子在某平臺直播的時候,拿出了一把顧景舟製作的紫砂壺泡茶喝。據聞那把紫砂壺是顧景舟紫砂壺裡面精品中的精品,市場價值達到一億多。在直播中楊子還因為熱水壺蓋突然掉下來砸到紫砂壺而被嚇出一身冷汗。畢竟是價值上億的收藏品,即使只是磕掉一個角,那損失的恐怕都有上千萬。
  • 【大象視界】細川家族:一個七百年日本貴族的收藏傳奇
    這些年來,大象幾乎每年都會去日本參加拍賣,在日本尋寶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我們能夠在異國找到在那保存千年的中華遺珍;但日本大小拍賣形式不一,有時候也需要足夠的眼力去偽存真;有時候我們能夠撿到一個"大漏";但有時候,為了一件好東西往往會爭得比內地和香港的價格都貴。
  • 【大象視界】一張特殊大床5000萬!這次還有更精彩的
    今天我們繼續來關注中貿聖佳25周年慶的春拍,在前幾天的推送中,我們分別介紹了書畫、瓷器等專場:【大象視界】中貿聖佳25周年春拍
  • 【大象視界】玉體橫陳的女尼筆筒1000萬,玩不盡的文房之趣
    5000萬!這次還有更精彩的【大象視界】中貿聖佳25周年春拍:靠譜而誘人的書畫盛宴【大象視界】3件元青花引領中貿聖佳25周年璀璨古瓷陣容【大象視界】嘔心瀝血,史上最全!橫跨四個世紀的文藝復興傳奇而今天我們重點來關注的是本場的文房,這幾年來,文房雜件一直都是中貿聖佳的優勢強項,也誕生了不少具有傳奇色彩的藏品。大象記憶比較深刻的便是一隻賣出1000萬的紫檀筆筒。
  • 【大象視界|臺灣行】黃玄龍:為《竹人錄》做圖譜
    ——黃玄龍 在竹刻領域,黃玄龍先生為什麼如此看重《竹人錄》這本書呢?  金元鈺在《竹人錄》中詳細記載了每一位竹刻大師的藝術才能、作品風格、師友傳承、社會交遊和藝術評價等等,所有的信息都做到嚴謹客觀,但與此同時,《竹人錄》也體現了作者的歷史情境和個人情感。 金元鈺在其序中這樣說: 「刻竹雖小道,其人非具鄭虔三絕、靈襟灑脫、居處出塵,不能下一筆。
  • 【大象視界】曝光:孫中山的牙醫老友,竟然秘藏了這麼多古董瓷器!
    這兩天,大象的微信朋友圈好友,可能有上千人同時在香港。
  • 【大象視界東京現場即時視頻】經典傳承:被日本茶人視若珍寶的龍泉青瓷
    而在武士、貴族之間進行的茶會儀式中,那些精美的中國瓷器成為了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不少留存在日本的龍泉青瓷都伴隨著許多戰國年代的傳奇故事。 接下來就請朋友們跟隨大象一起欣賞一下留存在日本的精美龍泉青瓷和其背後的故事吧!
  • 井柏然:3000字賣300萬!粉絲:值3000萬,1字賣1萬
    文丨曹鏡明題丨井柏然:3000字賣300萬!粉絲:值3000萬,1字賣1萬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名人書法的看法!在這一點上,難道不正是這樣嗎?都是收錄字庫的商業行為,談什麼藝術性?既然寫的不錯,粉絲願意買單,更重要的是也有企業願意買單,這就足夠了,誰跟你整什麼藝術?要是真靠著藝術活著,還得不得天天眼紅死?
  • 30張圖,帶你讀懂一代宗師 顧景舟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可以說是歷代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是紫砂一代宗師、壺藝泰鬥。
  • 眾籌丨用「春壺」喝春茶,顧景舟百萬級名壺——供春壺復刻,春意盎然!
    希望各位壺友在新的一年裡,春風得意馬蹄疾,用「春」字鎖住茶湯,滋潤心靈。用「春壺」泡一壺春天的茶。周澍《臺陽百詠》也說:「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圖為顧景舟  「紫砂泰鬥」顧景舟,與古縐滿身、神韻天成的供春壺也頗有淵源。世人皆傾慕大師之作,而紫砂界,稱得上大師的,非顧景舟莫屬。從匠人到大師,他走了24年;摶壺之技,他17歲入門,一腳踏進,便走了一輩子。
  •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顧景舟
    有機會看到古董商提供的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同時又與當時在上海的十多位紫砂高手競爭,對於年輕氣盛的顧景舟不失為一段技藝突飛猛進的時光。據他自己回憶,這一段時光大約三年多(23—27歲)。在臨摹與仿製中,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紫砂光素之圓形、方形以及仿自然形的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對於砂壺各家流派風格以及印款和陶刻、鑑賞的眼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