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時鐘基因配對促進發育模式形成

2020-12-27 科學網

分段時鐘基因配對促進發育模式形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47:42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Erturul M. zbudak課題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發現了分段時鐘基因配對誘導發育模式的形成。 該研究於2020年12月23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使用兩個關聯的斑馬魚分段時鐘基因her1和her7,並結合單細胞轉錄計數、基因工程、實時成像和計算建模,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配對可促進相關轉錄並可有效促進發育模式的形成。該結果表明,阻礙基因配對會破壞振蕩和分段基因,而her1和her7的關聯對於斑馬魚胚胎體軸的發育至關重要。研究人員預測基因配對在其他生物中可能同樣具有優勢,並且研究表明基因配對可能有利於在胚胎和類器官中建立精確的合成時鐘。

據悉,基因表達是一個內在隨機過程;然而,有機體的發育和體內平衡需要細胞協調大量基因的時空表達。在後生動物中,成對表達的基因對通常位於同一染色體附近,其中基因對佔所有基因的10%至50%,具體比例取決於物種。雖然共享的上遊調節因子可以確保相關基因的表達,但是仍然未知維持相鄰基因對選擇性的優勢。

附:英文原文

Title: Pairing of segmentation clock genes drives robust pattern formation

Author: Oriana Q. H. Zinani, Kemal Keserolu, Ahmet Ay, Erturul M. zbudak

Issue&Volume: 2020-12-23

Abstract: Gene expression is an inherently stochastic process1,2; however, organismal development and homeostasis require cells to coordinate the spatiotemporal expression of large sets of genes. In metazoans, pairs of co-expressed genes often reside in the same chromosomal neighbourhood, with gene pairs representing 10 to 50% of all genes, depending on the species3,4,5,6. Because shared upstream regulators can ensure correlated gene expression, the selective advantage of maintaining adjacent gene pairs remains unknown6. Here, using two linked zebrafish segmentation clock genes, her1 and her7, and combining single-cell transcript counting, genetic engineering, real-time imaging and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we show that gene pairing boosts correlated transcription and provides phenotypic robustn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vention of gene pairing disrupts oscillations and segmentation, and the linkage of her1 and her7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axis in zebrafish embryos. We predict that gene pairing may be similarly advantageous in other organisms, and our findings could lead to the engineering of precise synthetic clocks in embryos and organoids.

DOI: 10.1038/s41586-020-03055-0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055-0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調控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舒緩音樂可減輕術後疼痛
    1,劍橋大學團隊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來源:小柯生命近日,英國劍橋大學Magdalena Zernicka-Goetz及其研究團隊揭示了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12月1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項成果。
  • 如何促進鴿子快速配對?
    有時候鴿友們會根據比賽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優良的血統來進行配對,如何讓鴿子能夠快速配對?對於新手來說可以參照以下方法。選擇配對前首先要保證鴿子的健康,健康狀況下的兩個鴿子會很快配對。如果鴿子亞健康,可先將鴿子調理一段時間再進行配對。
  • 擁有XX染色體,卻發育出男性性器官,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在該模型中,睪丸的形成是通過在性腺早期起作用的前卵巢基因和抗議基因基因調控網絡之間的平衡不穩定而誘導的,從而有利於後者。結果,特異性影響WT1的ZF4的變體可以啟動XX個體的睪丸形成,因此是46,XX TDSD / OTDSD的原因。
  • 促進手腦發育、提高認知的7款玩具,快看看你家娃有嗎?
    玩區二:水晶琴鍵中英文雙模式,3個模式切換,柔和的燈光,讓寶寶來演奏一曲吧,邊玩邊認數字,一舉兩得。 這款玩具在各大早教中心或兒童活動中心都非常常見,5種玩法,它可以幫助孩子手腦並用,促進多種能力的鍛鍊和發育,陪伴孩子健康成長每一步。
  • 時鐘花
    注意了,介紹時鐘花的時候,網上會有這句話:時鐘花的形狀像時鐘上的文字盤,因此被稱為「時鐘花」。這完全是張冠李戴的錯誤,因為某出處錯了之後,無數「參考」此資料的就以訛傳訛了。事實上,這裡的時鐘花僅僅是因為花開花謝很準時而得名,而被稱作「形狀像時鐘上的文字盤」,那是西番蓮,西番蓮因為這個原因也被叫做時鐘花。它們雖都被稱作時鐘花,可明顯緣由不同,科屬相差甚遠,偏偏很多不求甚解的人士硬把它們混淆視聽。
  • 升級分段集約工作模式,打造「三統一」管理平臺,深入推進執行指揮...
    升級分段集約工作模式,打造「三統一」管理平臺,深入推進執行指揮中心實體化運行 2020-07-10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隨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WT1基因上一些突變和多種實體瘤的形成有關。有科學家發現,一些患腎母細胞瘤的男性的性腺發育也會受到影響。原來,在早期男性胚胎的發育過程中,WT1基因表達的WT1蛋白能促進SYR基因的表達。當WT1基因因為突變失去活性或部分失活時,就會導致男性的生殖系統發育出現異常,患上DSD。
  • 單片機數碼管時鐘紅外線模式
    來源:網絡初學單片機的菜鳥們,都很想自己製作一款單片機電子鐘,放在自己的電腦桌上,展現一下學習單片機的成果,現在就來講一講製作這款遙控單片機數碼管時鐘的過程
  • 不同的生化反應速度導致物種特異性的分節時鐘周期
    不同的生化反應速度導致物種特異性的分節時鐘周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5:27:30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Miki Ebisuya小組的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的生化反應速度導致物種特異性的分節時鐘周期
  • 逆轉衰老「時鐘」!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老齡小鼠已顯示...
    在12月2日的《自然》雜誌上,這個團隊描述了他們的研究和成果。如果能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得到複製,這種方法將為促進不同器官的組織修復、逆轉人類衰老和年齡相關疾病的治療鋪平道路。布拉瓦尼克的遺傳學研究所教授、哈佛醫學院的副主任資深作者David Sinclair和他的同事提醒稱,在進行任何人體實驗之前,這些發現還需要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得到進一步試驗和證實,包括在不同的動物模型中。
  • 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
    原標題: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新知蚤目(俗稱跳蚤)是一種令人討厭的生物,但是科學家對它卻非常感興趣,因為跳蚤與其它昆蟲目之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昆蟲系統學領域的未解之謎。12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古昆蟲學》。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它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上海科技大學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論文,與人類腦發育機理相關!
    1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羅振革課題組關於人類腦發育機理的研究論文。相比其他哺乳動物,人類大腦皮層發生顯著擴增,其表面形成複雜的溝回結構,從而容納數量更多的神經細胞,形成更為複雜的神經網絡。大腦皮層的擴增被認為與人類智力的演化密切相關,但背後的遺傳和分子細胞機制卻不清楚。近年來,羅振革研究團隊對該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率先揭示了類人類特異性基因TBC1D3對於大腦皮層擴增和溝回形成的促進作用。隨後,他們對TBC1D3作用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探索。
  • 種鴿遺傳基因及配對很關鍵
    相信不少鴿友經常會遇到,自己辛辛苦苦養的鴿子卻面臨配對難。那就藉此平臺與鴿友交流一下,關於鴿子配對不好配這個問題。 本人就養鴿子,並且養鴿多年。鴿子配對難配也經常遇到。看到自己的愛鴿配對時,兩羽鴿子打鬥的你死我活,確實心痛。
  • 人類基因植入猴腦發育出類人腦皮層,「人猿星球」實驗引不安
    據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刊發的論文,德國和日本科學家在狨猴胚胎大腦中植入一種人類基因,使得狨猴胎兒的大腦皮層發育出類似人類大腦的褶皺。這一實驗令人聯想到電影《人猿星球》,經過基因改造的猩猩向人類發動戰爭。《人猿星球》劇照。
  • 基因檢測呼喚模式創新
    信息收集能夠通過基因檢測來實現,信息的分析和解讀則可以通過生物信息技術來解決。  雖然基因檢測並不是基因信息收集的唯一方式,但由其提供基因數據卻是基因大數據的入口,也是進入基因行業的門票。  不過,中國的基因檢測市場卻仍處於尷尬境地:一方面是原始基因數據的不斷產出,形成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另一方面是應用市場推動面臨的技術創新嚴重不足。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美國兒科協會指出,現在的父母大多都陷入了閱讀的「價值陷阱」,促進孩子早期智力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閱讀,恰恰是被大多數父母禁止的行為——遊戲。最新研究:遊戲能調動更多大腦器官,更有助於寶寶早期智力發育「閱讀能幫助大腦發育」這幾乎是大多數父母的共識,但很少有父母意識到,這種廣為流傳的「定論」其實是一種「偽科學」。
  •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染色體碎裂促進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2:53:4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Don W. Cleveland、Peter J.
  • 哈佛研究:寶寶3歲前,多接受以下「刺激」,有助於促進大腦發育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對大腦研究將近二十年,得出一個結論: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黃金期」,甚至會決定他一生的智力水平!在此階段,多接受外部的刺激,可以促進他的大腦發育。 0-3歲,寶寶的腦重會從成人標準腦重的25%增長到85%左右。
  • 試管嬰兒過程中胚胎發育遲緩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在試管療程中,如果精子和卵子取出後在實驗室器皿中結合順利,就會形成受精卵,這意味著一個新生命的啟程即將開始。通常受精後受精卵細胞會分裂,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直至受精卵變成胚胎。
  • 吸菸導致KRAS基因突變形成肺癌
    每次吸菸時,都會對肺細胞造成雙重打擊,為癌症的形成創造理想的生存環境。香菸中所含有的化學藥品,如焦油和甲醛會滲透到細胞中,損傷DNA。上述化學藥品也會對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過程的基因造成嚴重破壞,即促使細胞分裂的基因變得極度活躍,以及使調控細胞分裂的基因失去調控能力。針對吸菸本身來說,基因編程損害能導致正常的肺細胞發生癌變,但是同時也會促進體內產生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