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叫「李子柒」的姑娘爆紅海內外網絡,但也引起巨大爭議。
李子柒,生於1990年,四川綿陽人,知名美食博主,但和其他「美食博主」不一樣的是,她拍攝的時間跨度會拉得非常大,更近本質。
比如一般人拍做菜,可能會用到醬油,然後會從「我們已經有醬油了」拍起,而李子柒會從「我們如何種出黃豆拍起」。
李子柒6歲父親去世,14歲輟學打工,後因拍攝鄉村古風生活、傳統美食、傳統文化等內容走紅。
有人讚美她拍出了令人嚮往的田園生活,讓外國人深度感知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美食的魅力,也有人質疑李子柒的視頻並不真實反映中國的鄉村生活,且加深了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她為何會引發這樣大的爭議呢?沒有看過她的視頻的朋友可以先感受一下:
1
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視頻平臺上的粉絲數是735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飛速增長中。
735萬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美國影響力最大媒體之一,可能也是全球影響力最大媒體之一的CNN,在該視頻平臺上也只有792萬粉絲。
和李子柒差不多。
然而李子柒達到735萬粉絲只發了104個視頻,而cnn卻發了14萬條視頻,兩個帳號的粉絲粘度也完全沒辦法比。
比如李子柒幾乎每一個視頻,播放量都在500萬以上。
而CNN,就差得多了:
作為對比的,我們還可以看到BBC:
FOX:
NBC:
都遠遠不如李子柒。
看到這,你可能會不屑一顧,會覺得這只不過是因為中國人多,在外網關注李子柒的應該大多數都是中國人。
還真不是,點開李子柒的粉絲去看看,會發現全世界各地什麼地方的人都有。比如七個月前李子柒用純中文寫了一條動態:
底下的人最高贊評論則是:
有伊朗的,有美國的,有俄羅斯的,有菲律賓的,有巴西的……
雖然一直到五個月前,才有中國網友把這段翻譯成了中文,但在此之前,那些看不懂中文的外國粉絲,依然不吝於在評論裡表達他們對李子柒的喜愛。
視頻底下老外,就是一邊看不懂一邊看,一邊求翻譯一邊看:
這個人說:她是我最喜歡的博主,她是一個大廚、藝術家、園藝家,我希望他們能加上英文字幕,我太想知道她在說什麼了。
這個人說:難以相信,我最喜歡的頻道,竟然是一個我完全聽不懂語言的頻道。
這些人還紛紛說還紛紛說這簡直就是童話世界,簡直就是伊甸園:
看到結尾她和她奶奶一起大笑,我看哭了,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李子柒的評論區,沒有爭論,沒有質疑,沒有惡評,有的都是清一色的祝福和讚美。
比如這位網友說:
我希望她奶奶能長生不老,一直一直活下去,在那個童話世界裡。
還有網友說:
只有在看她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跳掉廣告,因為我希望她能賺到那個錢。
這簡直像是在看國家地理+迪士尼+廚神當道!
Gordon Ramsay(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廚師之一,地獄廚房主持人):我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好的主廚。
李子柒:幫我拿著番茄。
李子柒是自然的女神。
2
和該視頻平臺網友的一致好評相對的,是微博上許多對李子柒的質疑。
比如某博主發了這樣一條微博:
有人開始扒她的黑歷史,也有人說,她不過是為了賺錢,還整天拍農村,迎合了外國人心中,中國田園落後的刻板印象,影響不好……
還有人說中國農村人的生活並沒有這麼美好,她這是美化了農村生活,非常下作。
雖然李子柒具體展現的不是務農生活的辛苦和瑣碎,但她視頻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利用現有自然資源的自給自足的偉大創造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在李子柒的視頻中,你能看到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美好生活,而這種理想生活,常常被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提起。
在陶淵明筆下,這是「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桃花源。
這本來就是一個能引起全世界共鳴的話題,而這種展示,恰恰可以幫助西方普通人,從他們媒體對中國的抹黑中清醒過來,認識到中國不是洪水猛獸,中國人有著高潔的文化和淵源流長的歷史,甚至可以吸引外國人來中國旅遊,學習中國文化。
視頻中的她看起來無所不能,不論製作食物,還是田園採摘,李子柒都親力親為。一個如此嬌小,看起來柔弱的弱女子,可以牽著牛耕地,也可以在田野間收穫。她4月會釀枇杷酒,5月又能釀出櫻桃酒,7月做出七巧餅,8月做蘇式鮮肉月餅。
所以有網友甚至懷疑她活了一千年:
但李子柒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她有些視頻一拍要拍八個月,中間許多技能是她後來學的,比如她為了拍這個「活字印刷」,專門花了小半年時間去學,最後才拍出木活字的視頻:
所以她的視頻不會顯得假,很多農活一看就是真的會做農活,她的手漂亮但是放大了看很粗糙。
李子柒手上這一塊淤血,看著就是在幹活的時候被砸到了,但她也沒抱怨。
本來嘛,幹活哪有不受傷的呢?有什麼好抱怨博取同情的呢?
她切白菜就真的切白菜,種黃豆就真的用鋤頭翻地,做竹子床就真的用鋸子鋸竹子,剁羊肉就真的拿起大刀大開大合的開始剁肉:
如果我們的很多明星,為了拍一部戲能花三個月去學技能,能有這樣的精神,也不會拍出來的東西被那麼多人罵。
在李子柒講述新年的一期視頻下面,我看到美國人、法國人、猶太人、阿拉伯人、日本人、韓國人、德國人、越南人一起祝福:
「Happy chinese new year」。
在一期李子柒坐高鐵去採長白山蜂蜜的視頻下面,有很多外國人自發的給其他人介紹,這是中國的高速鐵路,很厲害。
李子柒的視頻讓這個黑人感到世界美好:
讓這些很焦慮的白人專門來這放鬆:
讓無數外國人,對像這樣的中國生活心生嚮往:
在李子柒的筆墨紙硯視頻下,外國人說:
「她正在教我們,我們不了解的中國。」
在李子柒做「古法長安紙」的視頻下,很多外國人因為這樣的造紙方法驚掉了下巴,然後又有中國人用英語給他們科普這是很早以前就有的造紙術。
讓美國人、德國人、日本人、韓國人、以色列人、俄羅斯人、沙烏地阿拉伯人等幾十個不同國家的人,用幾十種不同的語言,在她視頻下面一起誇她好,一起誇中國文化好。
3
日前,「人民日報評論」也發文表揚了李子柒:
文中亦評論了網友對於李子柒的質疑,原文中稱:
必須承認的是,作為內容行業的從業者,李子柒已經用粉絲和流量證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竟是不是要搶佔「文化輸出」的名頭,目前來看,更多是公眾討論中賦予的意涵。每一個新媒體產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歡與否都是雙向選擇,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規範,他人無需苛責。實際上,在網際網路連接世界、中國影視作品不斷走出去的今天,某個博主的視頻走紅也存在著必然因素。網友的爭議,表面上是探討文化輸出,但更多折射出對待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不同態度:在今天這樣一個商業社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牧歌是否還有時代價值?面對網際網路包裝和營銷手段,傳統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沿著這個視角望去,那麼在李子柒鏡頭下,傳統的筆墨紙硯、蜀繡,古法製作的蘇式鮮肉月餅、桂花酒,這些流傳於上千年歷史之中的技藝,浸潤著歲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傳承好這些、推動它們走出去,不僅必須,而且重要。李子柒視頻中所呈現的田園生活,雖然距離當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較遙遠,但從中依然能看到中國傳統「清雋」的審美取向和「出世」價值追求,讀懂這些內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10日上午,央視新聞發布了評論文章《我也蠻自豪,因為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裡的一個點》,全文如下:
李子柒是誰?在我看來,她就是余光中,她就是「料理鼠王」,拍得出「鄉愁」,做得出「媽媽的味道」。李子柒的成功,在於熱愛,愛生活、愛家鄉、愛文化。而每一個喜歡她的人,也是因為愛,才懂這個叫李子柒的姑娘。
李子柒火了,我也是剛剛加入對她的討論。但看了關於她的報導後,我發現,原來是她!就是那個把平常生活、把傳統文化拍得如詩如畫的短視頻博主。其實,自己幾年前就看過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也一直時不常地進入到我的視野。之所以記不住她的名字,也許是中年人注意力的習慣偏差,能記得住內容但未必對得上具體人。但其實,她就在我的網絡生活裡,一旦進入就從未離去。
李子柒是四川綿陽人,我也曾去過一次那裡。但就那一次,自己就深深地喜歡上那裡。客觀講,綿陽確實漂亮,如果給全國的城市打分,綿陽一定位居前列,但這絕不是李子柒火的原因。我是走馬觀花,喜歡那裡的江河縱橫,喜歡晚上坐在江邊喝夜啤酒,喜歡李白故裡的文化底蘊,但我成不了李子柒,因為她愛綿陽深入到這裡城市鄉村的血脈裡。因此,我說李子柒就是余光中。詩人余光中把自己熾熱的思鄉愛國之情寫成「鄉愁四韻」,將「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四組意象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給我一瓢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用近乎白描的寫實,寫出鄉愁的滋味、鄉愁的燒痛、鄉愁的等待、鄉土的芬芳。李子柒雖年紀輕輕,又何嘗不是這樣?做菜、釀酒、造紙、納布鞋、做漢妝、編籃子、砌爐灶、蓋涼亭,哪一個不是不加修飾的寫實?對家鄉的愛,對文化的愛,都在一幀一幀的畫面裡。
出生於1990年的李子柒,6歲時父親去世,她便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生活在綿陽農村,李子柒打小就和爺爺一起做木工,陪奶奶一起做飯,莊稼成熟時,便下地幹活。後來外出打工,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如果不是奶奶病重,她放棄了城裡的工作,她也許就是千千萬萬普通打工仔、打工妹的其中一個。但回到鄉下後,為了網店的流量,自導自演的古風美食視頻意外地火了。因為她做出了家鄉的味道,做出了愛的味道。因此,我說李子柒就是「料理鼠王」。電影《美食總動員》最打動人的一個鏡頭就是,尖酸刻薄的評論家在吃到小老鼠給他做的普羅旺斯蔬菜時,手上的勺子掉到了地上,時間仿佛在那一刻停止了。鏡頭一轉,是小時候的某一天,他玩得滿頭大汗,肚子餓得咕咕叫地回到家,媽媽溫柔地摸他的頭,端給他一盤食物,對他說,餓了吧,吃吧。那就是普羅旺斯蔬菜,媽媽的味道。我們每個人都吃過很多好吃的東西,但任何一種美味的食物都無法替代的,就是媽媽的味道,家的味道,家鄉的味道。李子柒的短視頻就拍出家鄉的味道,釀醬油、蒸窩頭、曬粉條、吊柿餅,每個鏡頭都那麼細緻、親切。我看她用簸箕一次一次顛黃豆的動作,真的很親切、很感動,這樣的農活小時候我也做過。
沒有熱愛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樣,沒有熱愛也看不懂李子柒。如果說她的作品我們中國人多多少少都會感到熟悉,那外國人呢?完全都是帶著好奇就成就了李子柒的海外傳播奇蹟嗎?不是,不是好奇,而是他們看懂了李子柒的熱愛,也觸動了他們心底裡的熱愛。這種熱愛是相通的,也解釋了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沒有翻譯卻依舊不影響這些視頻火遍全球。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李子柒的視頻,沒有一個字誇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裡幹著農活,偶爾地跟奶奶說幾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卻開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國傳統文化,並紛紛誇讚中國人的勤奮、聰慧,進而開始喜歡中國人,喜歡這個國家。不得不說,李子柒是個奇蹟,一顆平常心做出了國際文化傳播的奇蹟。
我欽佩這位姑娘。但我也蠻自豪,因為我就是她作品背景裡的一個點。從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樣熱愛生活,活出中國人的精彩和自信。
來源:每天晚8點 綜合自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客戶端、「共青團中央」、「為你寫一個故事」、「酷玩實驗室」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