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鄭,別急,明年會拿到更多分紅的。」7月28日,山東能源龍礦集團機電維修製造中心維修分廠職工胡本進拍著的「老鄭」肩膀說。當天,該廠公示了2019年「資產租賃」體制機制改革的風險抵押金的「分紅」情況。
「老鄭」全名鄭曉魯,是該中心維修分廠支架班組職工,40多歲,因為是液壓支架維修崗位的「扛把子」,大家都尊稱他為「老鄭」。
「好啊,不錯,去年『分紅』都能拿到35%了。」鄭曉魯嘖嘖讚嘆道,「明年我也能和你們一樣拿『大紅包』了。」今年的「老鄭」躊躇滿志。
而前兩年的「老鄭」,卻是每到「分紅」時,就開始唉聲嘆氣、後悔不已。
「老鄭」這個「後悔事」,要追溯到3年多前的2016年7月底時,機電維修製造中心帳面虧損達761萬元,資產負債率超過100%,企業生產運營亮起了紅燈,一度處於「殭屍企業」的邊沿。為了「活命」,2016年8月,該中心作為龍礦集團首家模擬混合所有制改革單位,在不改變產權關係的前提下,嘗試實行產權混改的運行機制。
該中心對企業部分有效固定資產實行「租賃」,幹部職工按規定出資「入股」。領導班子成員、中層管理人員將按「股金」認繳總額所佔資產比例承擔相應虧損;職工不承擔虧損,只按「股金」認繳額參與盈利分配。
當時的「老鄭」一邊對企業「復活」沒有信心,一邊手頭也沒存多少錢,瞻前顧後,放棄了首次「入股」的機會。
可是,在3年多的時間裡,該中心以「維修走出去,產品走出去」的「實招」,每年在外部礦井服務的收入都能增加9000多萬元;10餘種新型礦用產品銷售收入以平均61.2%的速度增長,利潤以平均193.6%的速度遞增;職工薪酬翻了1倍,參股「人員」3年的「分紅」總和達110%以上,比「本金」還要高。
這一個個成績讓「老鄭」 有榮乃焉,但又後悔不迭,眼看著首輪改革成功收官,他又對能不能繼續改革有了牽掛。
通過龍礦集團通過對企業所有者權益全部清查核算,該中心淨資產產值從改革前的-1887.5萬元增加了2000多萬元,實現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具備了繼續改革的條件。
「老鄭」第一個認繳了最高額度「資產租賃金」,買到「後悔藥」。
據統計,該中心第二輪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工作中承諾認繳「資產租賃金」的人員達87%以上,承諾認繳總額比第一次改革增長50.35%,承諾認繳人數增長32.6%,「深化改革」加速啟動。
今年前上半年,該中心有效對衝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影響,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4.8%,兩省6地的綜機設備維修服務全面展開,礦用巷道修復機順利取得煤安認證,加快量產外銷。
這一個個喜人的成績,給「老鄭」吃了大大的「定心丸」。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左豐岐 通訊員 梁凱 史俊傑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