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搞怪的時刻,曹奐接見劉禪,一個傀儡一個亡國之君,真的好尷尬啊

2021-02-13 歷史風情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互相徵伐,百姓流離失所。然而天下諸侯雖然各自爭奪地盤,但在各路諸侯心中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卻沒有泯滅,名義上還是尊崇漢室的,所以也就有了後來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這是自古以來亙古不變的規則,然而在三國中卻有一件這樣的怪事。兩位皇帝同處一朝,而且還相談甚歡。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首先來解一下這兩位皇帝!

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兩個人。劉禪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就是蜀漢之主劉備的親兒子,小名叫阿鬥。劉禪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皇帝,有的人說他是白痴君主,也有的人說他是大智若愚,但是無論如何他這個亡國之主的身份是跑不掉了。

雖然司馬昭之心是路人皆知的,但他礙於所謂的面子,將這事就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去完成,就像當年曹操不稱帝而讓曹丕去稱帝一樣。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司馬炎襲封晉王、拜相國。同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奪得了老曹家的江山之後,司馬炎需要面對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怎麼處置曹奐。畢竟皇位是人家「禪讓」給自己的,如果殺了他就證明自己是搶得了,所以只能讓他活著。

同時,世人公認為劉禪的「智力」低下,原因是劉禪被俘虜後,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中,曾當面開他的玩笑,問他想不想念故國蜀漢,劉禪答了六個字:「此間樂,不思蜀」。就是因為這7個字,劉禪被戴上了超低智能的帽子,從此後世就把劉禪視為亡國之君標準樣板。

在劉備給劉禪的遺書中,有這樣一句,「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這句話翻成陳大白話就是,丞相諸葛亮認為劉禪很有智慧也有度量,比我期望的要好,如果真的如此,我便沒有疑慮了。

還有一件事,就是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劉禪在內外交困中還做了29年皇帝。認為劉禪有大智慧的人,經常拿上面三個案例來試圖證明:你看,劉禪關鍵時期一句話保全自己;你看,諸葛亮都認為劉禪很聰明。很遺憾,這些都不能說明劉禪有大智慧。

陳壽是蜀漢舊臣,他在《三國志》中評價劉禪,「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陳壽認為劉禪在位期間,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明智君主,而到了後期則昏庸。

曹奐是曹操的孫子,燕王曹宇之子。公元260年,魏帝高貴鄉公曹髦被殺後,司馬昭召集群臣商議,最後擁立曹奐為帝。曹奐有了曹髦的前車之鑑,所以登基後,為人非常低調。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事事都聽從司馬昭的。

公元263年,曹奐在司馬昭的授意下,詔令諸軍大舉進攻蜀漢。派鎮西將軍統兵十萬直奔成都,徵西將軍鄧艾和雍州刺史諸葛緒分別統帥三萬大軍協助鍾會。最後在三方勢力的配合下,鄧艾率先攻到成都,滅亡了蜀國。蜀國滅亡後,曹奐下令將劉禪押往洛陽,並敕封為安樂公!

等到後來,司馬懿家開始想要謀權篡位,就廢棄了當時的曹魏皇帝,想重新扶植一個傀儡上臺。曹奐就被司馬昭給看中了,被司馬昭捧上了皇位。在曹奐登上皇位之後,他也沒有去反抗司馬家,反而盡力的去配合司馬家。也得益於此,曹奐最後善終。

據記載,當年劉禪被押到洛陽後,按照規矩,劉禪應該首先去拜見魏帝曹奐。所以當時司馬昭就安排了這兩位帝王見面!當天曹奐接見完劉禪後,擺宴為劉禪壓驚,據說兩位帝王當時詳談甚歡,有時候說道痛處,兩人還相視落淚,就連監視他們的下人都不禁傷感。為此曹奐和劉禪的這次會面,也被後人看成是三國中最搞怪的事件,一個傀儡皇帝,一個亡國之君,不知道會在這場毫無意義的政治接見上,會談些什麼呢!

相關焦點

  • 曹奐會見劉禪,兩位亡國之君相見,執手相看淚眼
    在三國歷史中,劉禪是一個亡國之君,而同一時刻,曹魏那邊的曹奐也是一個亡國之君,他們一個斷送的諸葛亮的大好天下,一個葬送了曹操的雄心壯志
  • 深扒曹奐背後的強大靠山,談一談亡國之君的大智慧
    他是歷史上最體面的亡國之君之一三國徵戰因他的徵戰而大幕落下抱對了大腿,讓他成為三國末代皇帝中笑到最後的人
  • 三國終結後劉備子孫幾乎被殺盡,曹操子孫卻享受榮華富貴200多年
    司馬懿家族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完全掌控了曹魏大權,曹魏皇帝曹奐已經淪為有名無實的傀儡。司馬懿之孫司馬炎,認為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於公元266年舉行「禪位大典」,逼迫魏國末代皇帝曹奐退位。司馬炎正式黃袍加身,成為晉朝第一任皇帝。魏國至此終結。耐人尋味的是,蜀漢皇族和曹魏皇族的後代的境遇,卻迥然不同,天差地遠。
  • 三國時代結束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為何待遇差別這麼大?
    其中魏國皇帝曹奐被封為陳留王,蜀國皇帝劉禪被封為安樂公,而吳國皇帝孫皓則是被封為歸命侯。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都是亡國之君,為何三人的待遇卻相差甚遠?其實這裡面是有一定講究的。首先第一個被冊封的是蜀後主劉禪,因為蜀國是第一個滅亡的。當時劉禪一家,被遷到魏國都城洛陽居住,然後魏國的傀儡皇帝曹髦給他封了一個安樂公的爵位。
  • 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卻只封侯?
    然而相比之下,位於千百年前的三國亂世,各個朝代政權的末代皇帝,卻似乎下場都還可以接受,至少都是壽終正寢,比如漢獻帝,最終被封為了山陽郡公,順利活到了54歲。
  • 三國三個政權的傀儡皇帝,都是如何對待權臣的
    東漢王朝的滅亡有很多原因,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權臣當道,先有董卓、李傕、郭汜;後有董承、楊奉、韓暹、曹操。最終是曹操的太子曹丕取代了漢室,開創曹魏政權。劉備和孫權也陸續稱帝,自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徹底形成。在這三個政權當中,也有傀儡皇帝,有執政當道的權臣。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三國三個政權的傀儡皇帝和權臣。
  • 蜀漢後主劉禪,才不是扶不起的阿鬥!
    劉禪既當君主又當子侄,老老實實聽這位老相父的話,對於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者來說,能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畢竟從個人角度來說,是比較窩囊的。但劉禪知道,他還是一國之君,為了整個蜀漢,有些委屈,是必須要承受的。
  • 三國歸晉後,劉禪封公、曹奐封王、孫皓封侯,待遇為啥差這麼大?
    在晉朝吞併了吳國之後,三國的時代也就劃上了一個句號。魏國蜀國吳國都被滅亡了之後,他們都進入到了晉朝中為官。晉朝皇帝則給他們分封了封號,不過三個國家的皇帝得到的封號卻完全不一樣。曹奐封王,劉禪封公,孫皓封侯,從這可以看出來,曹比劉地位高,劉比孫地位高。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劉禪作為蜀國後主,他算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
  • 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只封侯?
    在歷史上,安樂公這個頭銜只有劉禪一人獲得,司馬昭自然也有著自己的考慮,他無非也是在告誡著另外一個對手東吳,只要你能夠投降,自然後半生享受富貴,安樂不已。為什麼給劉禪「公」的頭銜呢?從禮節出發,這是司馬昭能夠給予劉禪最大的稱號,畢竟此時的司馬昭,也不過是高都公,封地方七百裡,加九錫,假斧鉞,他總不可能給阿鬥封一個王的頭銜在上面。因此安樂公最合適不過。
  • 《陳情表》告訴你 劉禪為何是三國在位最久的皇帝
    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日(公元266年2月8日),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除了三國時期魏國最後一位皇帝——魏元帝曹奐,即位為帝,定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晉武帝。  此時,北魏蒸蒸日上,東吳日落西山。而祖輩和父輩留給司馬炎的,並非全是一片光明的未來。新君稱帝,曹氏宗族蠢蠢欲動,鮮卑族大規模叛亂,五胡南下的預演迫在眉睫。  長達10年的戰爭讓司馬炎和他的西晉王朝筋疲力盡。
  • 劉禪的一生可以用一個歇後語,一句俗語和一個成語來概括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有趣的人,為什麼說他有趣呢,他的一生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也就是一個歇後語,一句俗語和一個成語來。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劉禪,字公嗣,小字阿鬥,是三國蜀漢的後主,也是滅國之君,在歷史上以昏庸無能著稱。一、歇後語: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
  • 司馬昭本來打算除去劉禪,結果看到劉禪的三個字就決定放過劉禪了
    三國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在哪呢,特殊在這個時期了不起的人非常的多,謀士厲害的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諸葛亮,司馬懿這些人了,武將厲害的就更多了,相信大家隨便都能說出一個名字來
  •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亡國之君的?結局一個比一個慘
    秦王掃六合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時代巨變,天下凝一使得偌大的華夏大地首次有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大一統」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就是:同樣是一千萬平方公裡上下的面積,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強大國家,而歐洲卻存在著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國家。中國之一統,自大秦始。同樣是一國之王,秦王政一統天下由秦王變成了「始皇帝」,被滅六國的亡國之君下場如何呢?
  • 諸葛亮閉眼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話,諸葛亮才發現他是深藏不露
    三國裡面,若論最聰明的人,可能有的人會說諸葛亮,有的人會說曹操,有的人會說司馬懿;然而若是問最蠢的人,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劉禪。畢竟,誰叫他是付不起的阿鬥呢?然而歷史真如《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樣,劉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嗎?
  • 司馬炎真在劉禪棺材裡放了三樣東西諷刺他嗎,其實是諷刺另一人!
    晉武帝司馬炎按照王侯之禮,下葬劉禪。一些野史中曾記載,司馬炎在劉禪的隨葬品中,曾放了一雙草鞋、一條女人的裙子和一盞酒杯。這件事是不是真的,現在已經不可考證。問題還不在於這件事是不是真的,而是這個記載,表達的其實是一種反諷。為什麼這麼說呢?
  • 三國時期四大神童,兩個做了皇帝,一個名留青史,一個遺臭萬年
    三國時期四大神童,兩個做了皇帝,一個名留青史,一個遺臭萬年。戰亂年代人才輩出,尤其三國最為明顯人才簡直數不勝數。
  • 三國四大神童, 有兩個做了皇帝, 一個名留青史, 一個遺臭萬年!
    說到三國神童,大家絕對會想到一個人的名字,沒錯兒!正是曹衝!為什麼會第一時間想到曹衝呢,其實與他的一個典故有關《曹衝稱象》,對於曹衝稱象的故事,其實早就寫進小學課本裡面(對於這一點,我們絕對不能否定),曹衝是曹操和環夫人之子,天生聰慧!在很小的時候便能與曹操交談軍事!一次有刺客前來刺殺曹操,不過未曾得手,曹操問所有的兒子此時應該怎麼做?其他兒子都說應該將刺客抓起來,然後殺掉他!
  • 樂不思蜀的劉禪真是個智障嗎
    其實,關於劉禪功過是非的爭論一直都有,認為劉禪大智若愚的人有不少,同時代的李密對他評價很高,說劉禪「可次齊桓。」當然,貶損他的更多。給他打上傻子標籤,主要是樂不思蜀這件事起的頭。公元263年,蜀國滅亡,劉禪成了亡國之君,全家搬遷到洛陽,在司馬昭眼皮子地下過日子。司馬昭大擺宴席,請劉禪及蜀國大臣吃飯。在宴席上,特地設置了蜀國歌舞。
  • 最有骨氣的亡國之君,臨死前留下一句話讓人悲嘆
    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之多,更替之繁,這每一朝代的亡國之君死法各不相同,比如夏朝的亡國之君桀被流放於南巢,桀最終死於亭山,商朝亡國之君最終自焚而死,最後一個周天子周赧王向秦稱臣沒過多久就死去了。秦朝末代皇帝子嬰投降劉邦,後來慘被項羽所殺,漢朝末代皇帝是個傀儡,晉朝末代皇帝晉恭帝被劉裕所殺,南朝陳後主亡國之時嚇得帶著妃子跳進「胭脂井」,南唐後主李煜被一杯毒酒賜死,兩宋皇帝慘被擄走,元朝皇帝被朱元璋趕回漠北,猶如喪家之犬,而明朝亡國之君,雖然孤單落魄,但死的有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