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 的讀者,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蜀國滅掉了魏國之後,司馬家族就將魏國取代成立了晉朝。在晉朝吞併了吳國之後,三國的時代也就劃上了一個句號。魏國蜀國吳國都被滅亡了之後,他們都進入到了晉朝中為官。
晉朝皇帝則給他們分封了封號,不過三個國家的皇帝得到的封號卻完全不一樣。曹奐封王,劉禪封公,孫皓封侯,從這可以看出來,曹比劉地位高,劉比孫地位高。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劉禪作為蜀國後主,他算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
在魏國進攻蜀國的時候,他本來是可以不投降等到姜維的支援,但是由於害怕和沒有主見,他選擇了投降。在投降之後,他還特意發布命令讓姜維也投降。蜀國滅亡後,魏國將東吳滅亡卻看起來並不急切。司馬家族先是取代了魏國後,才選擇將東吳吞併到晉朝中來。
而晉朝皇帝之所以給三個國家皇帝不同地位封號的原因就很明顯了。首先晉朝是從魏國中出來的,因此為了凸顯自己的地位,他肯定要保證魏國的皇帝封號最大,這樣才能提升自己晉朝的形象。而蜀國和吳國誰先滅亡,晉朝的皇帝都會給先滅亡的國家皇帝封號大。
蜀國先比東吳滅亡,自然劉禪的封號要比孫皓高。畢竟蜀國滅亡後,東吳的威脅幾乎已經不大了,他投不投降對於晉朝來說就無關重要了,因此這也是為什麼司馬家族在滅亡了蜀國後,他先是取代了魏國才去吞併的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