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君君綜合原創
司馬昭成了「晉王」,離「皇帝」只差一級,但並沒有篡位!264年(鹹熙元年)5月,晉公司馬昭又升了。這次,他的封地從10個郡增加到20個郡(當時全國也不過100多個郡),而爵位又增加了一級,成了「晉王」,離「皇帝」只差一級。 司馬昭的老爹司馬懿,被追諡為「晉宣王」,哥哥司馬師,則追諡為「晉景王」。 小貼士:三公拜晉王 當時太尉王祥、司空荀去見晉王司馬昭。荀對王祥說:「晉王地位尊貴,咱們都要拜他,沒什麼問題。司徒何曾先前已經拜過了。」王祥說:「晉王是魏國的宰相,我們是魏國的三公,就算按王爵,和三公也只相差一級,朝廷三公怎能拜皇上以外的人!
這既是打魏國的臉,也是打晉王的臉!」於是荀下拜,王祥只作了個揖。司馬昭對王祥說:「才知道原來您對我這麼照顧啊。」 當年曹操的行為模式,已經完全被司馬昭複製了。現在換掉曹魏這塊牌匾,只差一層窗戶紙。全天下都翹首以待,司馬昭到底啥時候篡位呢?現在已經沒有任何人能阻止他了。 然而,司馬昭偏偏沒有篡位。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他安排著滅蜀的後事。對於在鍾會造反時不曾屈服的將領,一一加以升賞。
蜀漢皇帝劉禪劉阿鬥,被帶到洛陽,封為安樂公。在宴席上,58歲的劉禪嬉笑自若,公然說出「樂不思蜀」的名言來,讓司馬昭都忍俊不禁。劉禪此後又活了幾年,在271年去世,享年65歲,比他老爹劉備多活兩年。由於劉禪得到優待,一些還守著城池的蜀軍將領,也紛紛投降魏國。吳國想趁蜀漢滅亡時奪取永安,被魏軍擊退。在內政上,他也做了些工作。如: 他恢復了五等爵制度,六百多個中高級軍官獲得爵位,對晉王感恩戴德。 他修改了朝廷的章程,讓司空荀重訂禮儀,中護軍賈充制定法律,尚書僕射裴秀擬定官職。
這些事情,司馬昭做得嚴絲合縫,環環相扣。 蜀漢剛剛滅亡,東吳皇帝孫休大約也受了刺激,緊跟著一命嗚呼,年僅30歲。孫休的兒子年紀都太小,吳國人希望立一個年長的皇帝,就擁立孫休哥哥孫和的兒子孫皓為帝。孫皓繼位之後,很快露出昏君暴君的本色,胡作非為,濫殺無辜。兩國此消彼長,東吳再也不能對魏國構成什麼威脅了。 唯一困擾司馬昭的,是讓誰來擔任自己的繼承人?畢竟,自己已經54歲了。司馬家族不乏長壽基因,老爹司馬懿活了73歲,叔叔司馬孚今年85歲了還在朝廷教訓人。
但在那個時代,多數人活不了這麼長。哥哥司馬師就只活了48歲。而自己這些年來因政治鬥爭、軍事鬥爭、權謀鬥爭折磨,真是殫精竭慮了,身體也越來越差了。 現在自己成為晉王,必須立一個王世子,立誰呢? 司馬昭和他爹司馬懿一樣,生了9個兒子。可是其中4個早夭,1個身染重病。其餘4人中,兩個是正妻王元姬所生嫡子。分別是長子司馬炎和次子司馬攸。 按常理,不管立嫡立長,傳位給司馬炎應該較合禮規,但在司馬昭這裡有一個特殊情況。 那就是:自己的哥哥司馬師是沒有兒子的,而司馬攸正好過繼給了司馬師。 換言之,按照宗法原則,司馬攸算司馬師的後嗣,司馬炎則是司馬昭自己的後嗣。
司馬家當政的鬥爭中,權柄是司馬懿傳給長子司馬師,按慣例,司馬師死後應傳給其嗣子司馬攸,而不是二弟司馬昭。只是因為當初司馬師死時,司馬攸年方8歲,不可能掌控司馬家族的大權,這才便宜了司馬昭。因此,司馬昭自己在封為晉王之後,便常常念叨:「這個江山啊,是景王(司馬師)的,我只是暫時代管罷了。等我死後,應該由司馬攸來繼承。」 再說,司馬攸對長輩孝順,對哥哥尊敬,多才藝,性格溫和,是個「五好青年」。司馬昭封王這一年,司馬攸年已17歲,作為繼承人也完全沒什麼問題了。 但是,長子司馬炎也非尋常之輩。他畢竟比司馬攸年長12歲,也就多了12年的學習實踐,建立了自己的人脈關係。
本文由君君綜合原創,歡迎點讚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