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司馬懿篡位名聲很差,為何楊堅、趙匡胤名聲很好?有人善後

2020-12-25 歷史鑑賞者

王莽:西漢王朝,經歷了漢武帝金戈鐵馬的歲月,早就深入人心,使得百姓心中有了漢族這個概念。王莽篡奪了西漢王朝的江山,自然是有一部分人打抱不平的。

而且王莽在建立新朝的同時,做出了一系列非常超前的改革,這些改革嚴重損害了貴族集團們的利益,所以揭竿而起的人比比皆是,王莽自然是不得人心。而且王莽建立的新朝只有短短15年時間,沒有後繼之人為他善後。

司馬懿:曹魏王朝建立不久,卻有三代君王十分英明,曹操、曹丕以及曹叡的形象深入人心。作為輔佐曹家三代英主的司馬懿,憋到最後篡奪了曹家的江山,可謂是相當陰險了。

此外司馬家篡奪江山也就算了,可是他們自己搞不好統治。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西晉王朝,僅僅50年的時間就滅亡了。西晉的滅亡導致五胡亂華,差點釀成漢民族滅族的厄運。這種王朝怎麼可能受人歡迎呢?

楊堅和趙匡胤:這兩位都是一代雄主,可是他們身上同樣背負著一種形象,那就是篡位奪權之人。

楊堅奪取了名義上的外孫周靜帝宇文闡的北周江山,建立了大一統的隋王朝。隋文帝楊堅本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一統江山以後,實行仁政,贏得了一片讚譽。

隋朝雖然短暫,可是卻是唐王朝的基礎。這兩個朝代的皇族沾親帶故,都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所以說有唐朝李家給隋文帝善後,他的名聲自然不會太差。

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那是趁著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奪取了他年僅8歲的兒子柴宗訓的皇位。當時的趙匡胤深得柴榮信任,做出這種事情,的確不該。

不過趙匡胤在建國以後,也是一位十分英明的君主,他一直渴望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且為之努力發展國家生產力。當然最關鍵的是,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時間夠長,有他弟弟趙光義這一脈為他善後,他的名聲能差嗎?

有人善後,你的名聲才不會很差。

其實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就能夠發現一個事實。但凡王朝有人善後的,那麼這個君主的名聲肯定不會很差。

比如說隋文帝楊堅,他和李淵家族本身就是很好的關係。李淵是隋煬帝的表哥,也就是隋文帝的大侄子,這種關係之下,唐朝不會給這位隋朝開國之君太多無恥的評價。

有頃,諸將擁宰相範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瑰按劍厲聲謂質等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宋史》

相反唐朝還要極力吹捧隋文帝,因為隋文帝足夠英明,才會使得關隴集團成為帝國核心力量。要不是隋煬帝不給力,隋朝是不會被唐朝取代的。

貶低隋煬帝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抬高隋文帝。畢竟斯人已逝,而且唐朝接二連三出現那麼多著名的君主,他們當然不介意捧一個隋文帝了。

同樣的道理,宋太祖趙匡胤年僅50歲就離奇去世,他去世以後雖然不是兒子承襲皇位,但是也是他的親弟弟趙光義做了皇帝。

戊寅,太傅司馬宣王薨,以衛將軍司馬景王為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乙未,葬懷甄后於太清陵。庚子,驃騎將軍孫資薨。十一月,有司奏諸功臣應饗食於太祖廟者,更以官為次,太傅司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三國志》

作為親弟弟,趙光義自然是要極力吹捧一下自己的大哥是多麼的英明,不光英明地篡奪了後周的皇位,而且英明地將皇位傳給了他。

但凡有人給你善後,那麼你的名聲肯定不會很差。相反來看王莽和司馬懿,這兩個人顯然就是沒人給他們善後。

王莽的新朝,只有15年時間,期間一直在鎮壓各路義軍。最後劉秀異軍突起,奪取了新朝的江山。劉秀是老劉家的子孫,他當然不會給王莽唱讚歌,所以各種貶低的手段也就出現了。王莽是亂臣賊子,是篡奪了老劉家的江山,這種人千刀萬剮都不夠。因為沒有子孫或者親戚為他善後,所以王莽的名聲自然好不到哪兒去。司馬懿本來是有子孫給他善後的,那段時間他的名聲自然也一定很好。比如說陳壽在《三國志》裡各種吹捧司馬宣王有多牛,就是一種體現。可是到了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上臺以後,天下就大亂了,別說給司馬懿善後了,他們司馬家自己都顧不過來,能夠保住東晉的半壁江山就謝天謝地了,況且東晉司馬睿從建國開始,皇族就不掌握大權,始終都是王導謝安這些權臣在執政。這段時間天地間可謂是生靈塗炭,誰還有心思給司馬懿善後呢?再說了東晉王朝就是一個傀儡政權,皇帝自顧不暇,他們自己名聲都差的很,沒工夫為祖先善後。

名聲好與壞,那不是老百姓所決定的。

哪個皇帝好不好,這是百姓們說了算的嗎?當然不是,這是史書說了算的。史書上說他好,那他就是天下最好的皇帝,說他壞, 那他的劣跡可以從海南排到大興安嶺。

所以說古人對寫官方歷史的兄弟,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必須要公正記錄,不能帶有私人感情,更不能聽從皇帝的擺布。

太宗見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乃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人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貞觀政要》

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都是不能看史官記錄的,所以這之前的官方史料還是有一定準確性的。自從唐太宗李世民公然幹涉史書記錄以後,史書這玩意兒本身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每個執政者,都會希望自己的名聲很好,可以流芳千古,所以每個執政者都有可能去幹涉官方史官的記錄。

這麼一來所有皇帝原來的面貌,基本上都被毀滅,剩下的只有一張張虛假的外衣。可怕的是,不少人還在爭論哪些皇帝好與壞,你根本就爭不出個所以然,因為有人會幫他們篡改,你看到的只是人家讓你看到的。

總結:篡位的皇帝,沒有一個善茬。

我們對歷史一無所知,這絕對是真理。我們連當下的事實都搞不清楚,又怎麼可能窺探的了過去的事情呢?

不過從某一個角度來看,卻能夠推理出一二來。可以確定的是,篡位得來皇位的皇帝,沒有哪個是省油的燈。

王莽、司馬懿、楊堅包括趙匡胤,他們都是老謀深算的陰謀家。王莽恭敬有禮了多年,司馬懿蟄伏了幾乎一輩子,楊堅唯唯諾諾了半生,趙匡胤忠義了十多年。

這幫人都有過一段忠心耿耿的時候,可是在篡位的時候毫不手軟。可見他們的城府到底有多深,這不是我們所能揣測到的。

參考資料:

《漢書》

《三國志》

《隋書》

《宋史》

相關焦點

  • 同樣是謀朝篡位,為何王莽、司馬懿被罵慘,楊堅、趙匡胤不被罵?
    確實,王莽、司馬懿(更準確地說是司馬懿到司馬炎一家三代四人)、楊堅、趙匡胤的江山來的都不怎麼光明正大,但楊堅、趙匡胤的名聲,卻比前兩位好很多。 王莽的行為,開創了歷代權臣謀朝篡位的「標準模式」,此後曹丕、司馬炎、劉裕、楊堅等等莫不如是。此後,歷代王朝但凡要罵誰是奸臣,都會拿王莽出來作比較,真的是「遺臭萬年」。 但是,我們實話實說,如果王莽的新朝像漢唐那樣國祚綿長,繁榮昌盛,還會有這麼多人罵他嗎?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王朝那麼多,為什麼只有司馬懿家族被罵得最慘?
    簡單粗暴的武裝革命,我們就不多說了;而所謂的和平演變(禪讓),說白了其實就是「謀朝篡位」。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國歷史上,謀朝篡位的家族非常之多,比如王莽篡漢、大隋代周、亦或者是陳橋兵變,等等等等;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家族,像司馬氏那樣被人罵得如此之慘。這又是為什麼呢?
  • 楊堅稱帝後,為何將幫他篡位的功臣幾乎殺盡?
    楊堅稱帝後,為何將幫他篡位的功臣幾乎殺盡?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說起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皇帝,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劉邦和朱元璋;但其實呢,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在屠殺起開國功臣來,絲毫不遜於上面這兩位人物。
  • 歷史上十大著名的篡位者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的新政權只存在了14年,之所以如此短命,主要歸功於他那大膽而又失敗的改革。按照成王敗寇的原則,王莽成為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偽君子」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如果王莽在他篡位之前死去,恐怕會成為良相賢臣的楷模也說不定,八百年後,一個叫白居易的詩人就為此感嘆說:「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 歷史上謀朝篡位人那麼多,為何​司馬懿​最讓史學家氣憤
    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改朝換代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即便不是改朝換代,就是帝王的更迭也會有很多亂臣賊子出現,但是在歷史上的那些謀朝篡位人中,以司馬懿的名聲最不好,最讓史學家感到氣氛,這是為什麼呢?先來說說兩個名聲比較好的,那就是曹操和趙匡胤,其實曹操的名聲算不上好,主要是因為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完全就是一種奸臣的感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曹操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在曹操的努力之下,他讓東漢這個王朝在經歷了生靈塗炭之後,再次恢復了和平。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次宮廷政變,為何唐朝就佔了三次
    第三個應該是王莽篡位。漢平帝死後,由王莽攝政,人稱「攝皇帝」。又過了兩年,王莽又逼逼劉嬰頒詔「禪讓」,把皇位「讓」給了自己。第四、高平陵之變。公元249年春,司馬懿趁曹爽陪同幼主曹芳外出祭陵之機,發動政變,從此獨攬朝政,為後來的司馬代曹奠定了基礎。第五、楊堅代周。580年,宣帝病卒,楊堅當政後誅殺周室諸王,率兵平定尉遲迥、王謙和司馬消難的叛亂。
  • 德川家康能稱得上日本的司馬懿德川家康的名聲為何比司馬懿好
    讀歷史,類比固然是一種好的方法,但是也容易導致認識上的錯誤,比如很多讀者習慣將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關係類比為曹操和司馬懿,這種類比實在是是一種荒誕不經的奇談怪論。 曹操和司馬懿是什麼關係?說白了,上下級關係,或者老闆和員工的關係。
  • 趙匡胤為何能成為正面評價最多的篡位者,為何又把國號定為宋呢?
    縱觀歷史上那些篡位的皇帝,後人對他們的評論,或多或少都會帶有負面評價。我們最熟知的篡位皇帝,要數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了,一個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一個發動靖難之役當上皇帝。雖然他們執政之後,都開啟了一段盛世,但篡位者的標籤始終是他們一生的汙點。
  • 歷史上謀朝篡位那麼多 世人為什麼對司馬氏篡魏耿耿於懷
    中國歷史上,權臣「謀朝篡位」的事兒並不罕見,如王莽篡漢、曹丕篡漢、司馬炎篡曹魏、楊堅篡北周、朱溫篡唐、趙匡胤篡後周等。
  • 曹睿為什麼能讓司馬懿盡忠而不篡位
    曹睿為什麼能讓司馬懿盡忠而不篡位                       文章來源:網絡文摘  司馬懿鷹視狼顧,
  • 趙匡胤被逼黃袍加身,他如果寧折不彎拒絕篡位,士兵們該怎麼辦?
    趙匡胤稱宋太祖,也就是說趙匡胤沒有靠著祖上的榮光,靠著自己的努力最終走到了皇帝的位置上,真的不容易。趙匡胤當上皇帝也頗具戲劇性,和以往爭皇位爭得頭破血流不同的是,趙匡胤貌似對皇位不感冒,他是被士兵逼迫著「勉為其難」當上大宋的皇帝,這時候就要問了,趙匡胤作為一名五尺男兒,怎麼就同意了呢?假如趙匡胤寧折不彎,誓死不從,士兵們該怎麼辦?
  • 被譽為「北方水鄉」,風景優美遊客眾多,為何如今名聲很差?
    這個景區的佔地面積也比較大,有人還稱它為「華北明珠」。白洋澱的風景格外優美,前來遊玩的遊客都是被它的美景所吸引。景區荷塘之大達到綿延數十裡,每到夏季的時候,荷塘的荷花競相開放,微風吹過,香氣瀰漫在空氣中。很多人對這的田園水鄉流連忘返,覺得在這欣賞風景,是一種心靈的享受。也難怪人們稱白洋澱是北國的江南,北方的水鄉。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國家很多,為什麼只有司馬家最被後人詬病?
    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和謀朝篡位這兩件事,似乎並不如何稀奇。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時期。比如王莽篡漢、趙匡胤陳橋兵變等等。數千年的古代中國史,似乎一直在重複著這個權力的遊戲。古代權臣謀朝篡位,這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太難理解的事情。
  • 朱元璋不計名聲,將藍玉剝皮,歷史證明他並不明智
    歷史上鮮活的案例比比皆是,漢之霍光、王莽,魏之司馬懿,北周之楊堅,五代十國之趙匡胤等不勝枚舉。所以朱元璋必需要除掉藍玉,如此江山無虞,他才能走得無憂。所以,就算藍玉低調做人,小心翼翼做事,卑微地活,但朱元璋也會把他寫在「生死薄」上,更何況我行我素,居功自傲,一副作死的節奏。
  • 史書中的謎團:秦始皇、楊堅、趙匡胤,這三位帝王是怎麼死的?
    比如,這三位著名帝王的離世就像謎一般:秦始皇嬴政、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秦始皇嬴政: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為啥不作規劃就突然暴斃?秦始皇統一六國、終結了一個時代,其後他建立並推行的大一統制度框架,成了後世兩千年幾乎所有朝代的治理模板,也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政治保障。
  • 趙匡胤之死,居然是因為一個女人?殺兄篡位的趙光義實在無恥至極
    這裡,有一篇關於宋初「燭影斧聲」事件的記載,九年冬日,天寒地凍,趙匡胤傳趙光義到宮中,兩兄弟喝退了宮女們在一旁的太監,在寢宮裡對飲。當喝酒開始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深夜。蠟燭下,趙匡胤見自己的親兄弟總是畏縮不前,不知何故,自以為威風凜凜,得意洋洋。趙匡胤見殿前積雪已有幾寸厚,便拿出一把玉斧,走出大門口,還不忘回頭對趙光義說:「這事好辦,當天晚上,太祖就留了晉王在宮中等候。
  • 為何多數得到九錫的人都篡位稱帝了?
    西漢末年,王莽被漢平帝劉衎賜九錫,之後便篡位稱帝,建立新朝;東漢末年,曹操被漢獻帝劉協賜九錫,之後其子曹丕便篡位稱帝;曹魏末年,司馬懿、司馬昭父子都被曹魏皇帝賜九錫,之後他們的子孫司馬炎便篡位稱帝。後來的很多權臣,也被皇帝賜九錫,然後篡位稱帝。那麼「九錫」是什麼東西?為何多數被賜予九錫的人都篡位稱帝了?
  • 劉邦、王莽為何都善待子嬰
    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歷史大家對劉邦斬白蛇起義的故事,自然已經是耳熟能詳,當時,秦朝的最後統治者叫子嬰,子嬰向劉邦投降之後,所有將領都向劉邦提議說,我們應該把「子嬰」殺了好來平息天下的怒火,但是,劉邦卻說,當初楚懷王派遣我來攻打秦朝都城的時候,是希望我能夠寬恕這些人,這子嬰已經向我投降了,我又把他殺了,那我就太不仁慈了,天下人會不會認為我很殘暴,對我的名聲不利
  • 三國中司馬懿為何奪權?從忍無可忍到爆發
    據後來史書記載,因為曹爽不願意把權力跟司馬懿分享,而且司馬懿對他也造成壓力,一個長輩,德高望重,功勳卓著,他得想辦法把司馬懿架空。理由說得很堂皇。司馬懿德高望重,年輩又高,地位反在我下面,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應該提高他的地位。讓司馬懿擔任大司馬,三公之一,執掌軍權。又有人建議,說前幾任的大司馬,都死在任上,好像不祥。再往高擱一點,擱到太傅。太傅可以解釋為帝師,很高了。
  • 王莽:被稱為穿越者的皇帝,王莽改制,體會到了現代社會的氣息
    等他拿到大司馬之位後,連殺二皇,登基稱帝,這一段歷史被稱為"王莽篡漢"。這本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篡位故事,但是,因王莽稱帝後的種種政策與如今的社會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所以王莽身上被籠罩了神秘的色彩,以至於有人說王莽其實是"穿越"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