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謀朝篡位,為何王莽、司馬懿被罵慘,楊堅、趙匡胤不被罵?

2020-12-25 騰訊網

確實,王莽、司馬懿(更準確地說是司馬懿到司馬炎一家三代四人)、楊堅、趙匡胤的江山來的都不怎麼光明正大,但楊堅、趙匡胤的名聲,卻比前兩位好很多。

雖然古人總說「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實際上,老百姓都是健忘的,被不被罵根本不取決於你是不是篡位,而取決於你建立的這個王朝是不是爭氣!

只要幹得好,英雄不問出處;如果幹得不好,之前建立王朝時候的那些齷齪事就會都被翻出來,被罵個狗血噴頭。

王莽以外戚身份入仕,早年謹小慎微,為人公正謙和,一步步取得大權。之後本性顯露,廢立皇帝,最後逼迫孺子嬰「禪讓」,自己稱帝,建立了新朝。

王莽的行為,開創了歷代權臣謀朝篡位的「標準模式」,此後曹丕、司馬炎、劉裕、楊堅等等莫不如是。此後,歷代王朝但凡要罵誰是奸臣,都會拿王莽出來作比較,真的是「遺臭萬年」。

但是,我們實話實說,如果王莽的新朝像漢唐那樣國祚綿長,繁榮昌盛,還會有這麼多人罵他嗎?

顯然不會。

關鍵就是王莽的新朝太不爭氣了,沒能傳到第二代就斷送了江山,自己也被千刀萬剮,腦袋還被歷代皇室收藏,真是生生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個笑話。

這種王朝,自然沒人幫他說好話。

說實話,司馬懿被罵有點冤,老頭活著的時候連公爵都沒做到,更別說稱王稱帝了。

但是,畢竟司馬家的江山,是從他發動高平陵政變開始奠定的,所以之後晉朝的那些陰暗歷史,只能讓他這個始作俑者來背鍋了。

司馬懿殺曹爽獨專國政,此後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進一步拓展權力,廢皇帝、弒君,到了孫子司馬炎時終於代魏稱帝。

要說司馬氏沒有貢獻,那也不對,畢竟司馬炎稱帝後滅東吳,讓分裂近百年的國家重歸一統。要是他們能好好幹,絕對也是一段佳話,只可惜,晉朝後來的發展實在讓人咋舌。

統一三國後,司馬炎志得意滿,開始窮奢極欲,追求享樂,朝臣上行下效,石崇和王凱鬥富的故事駭人聽聞,司馬炎不僅不加阻止,還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而在政治制度上,司馬炎給予各地諸侯王兵權財權,最終導致八王之亂,宗室們為了爭權奪利鬧得全國大亂。內部的動蕩給了邊疆少數民族機會,不久,五胡亂華,迅速分裂,進入十六國時期,北方陷入無邊戰火。

太平了沒多久,老百姓卻要遭受更大的災難。而且從五胡亂華開始(304年李雄佔據成都)到隋朝再次統一(589年),長達285年的分裂動蕩,讓人怎能不恨!

這筆帳,都被算到了晉朝的司馬家身上。

楊堅的女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后,北周靜帝的嫡母,所以楊堅是從自己的親外孫手裡奪下的江山,手法幾乎跟王莽一模一樣。

江山來得確實不光彩,但這個不重要,因為從三國到南北朝,篡位的人實在太多,沒人當回事了。重點在於,楊堅篡位之後幹得還真不錯。

自從建立隋朝後,楊堅南下滅陳,完成了天下的再次統一。之前說了,這可是一個長達285年的大分裂,如果忽略西晉那短暫的統一,這個分裂更是長達三百多年。

如此豐功偉績,怎麼能不讓人刮目相看呢!

而且隋朝在國外也是聲名遠播,東突厥啟民可汗與其附屬的各部落對楊堅臣服,尊奉他為「聖人可汗「,這可是無比耀眼的成就。

隋朝雖然短暫,但留下的政治遺產卻極其豐富。三省六部制,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確保了政權的穩固。科舉制度更是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世家壟斷,然讓越來越多的庶族子弟步入仕途。

雖然隋朝後期人民疾苦,戰亂四起,但這基本都怪他兒子楊廣,並不至於遷怒楊堅。

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可謂是自欺欺人的典型。

明明是篡位奪取柴家天下,還要裝無辜,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畢竟不太光彩。

宋朝比起漢唐的疆域遼闊、兵力強盛,雖然不可同日而語,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宋朝還是留下了許多值得稱頌的地方。

唐末藩鎮割據,演變為五代十國,讓中國又進入一個大分裂時期,長達70多年,是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結束了這一切。

趙匡胤奪取後周江山後,滅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歸降。弟弟趙光義即位後又滅掉北漢。雖然無法打敗強大的契丹,但至少基本統一了漢族地區,已經難能可貴。

儘管因為重文輕武,屢屢遭人詬病,但宋朝與士人共治天下的國策,使得讀書人的地位在宋朝無人可比,也就造就了其文化繁榮昌盛,詩詞、散文、書畫都達到了巔峰,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

而且宋代的經濟發達也是有目共睹,商業自由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幸福感十分高。

相關焦點

  • 王莽、司馬懿篡位名聲很差,為何楊堅、趙匡胤名聲很好?有人善後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西晉王朝,僅僅50年的時間就滅亡了。西晉的滅亡導致五胡亂華,差點釀成漢民族滅族的厄運。這種王朝怎麼可能受人歡迎呢?楊堅和趙匡胤:這兩位都是一代雄主,可是他們身上同樣背負著一種形象,那就是篡位奪權之人。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王朝那麼多,為什麼只有司馬懿家族被罵得最慘?
    簡單粗暴的武裝革命,我們就不多說了;而所謂的和平演變(禪讓),說白了其實就是「謀朝篡位」。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國歷史上,謀朝篡位的家族非常之多,比如王莽篡漢、大隋代周、亦或者是陳橋兵變,等等等等;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家族,像司馬氏那樣被人罵得如此之慘。這又是為什麼呢?
  • 楊堅稱帝後,為何將幫他篡位的功臣幾乎殺盡?
    楊堅稱帝後,為何將幫他篡位的功臣幾乎殺盡?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說起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皇帝,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劉邦和朱元璋;但其實呢,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在屠殺起開國功臣來,絲毫不遜於上面這兩位人物。
  • 歷史上謀朝篡位那麼多 世人為什麼對司馬氏篡魏耿耿於懷
    中國歷史上,權臣「謀朝篡位」的事兒並不罕見,如王莽篡漢、曹丕篡漢、司馬炎篡曹魏、楊堅篡北周、朱溫篡唐、趙匡胤篡後周等。
  • 歷史上十大著名的篡位者
    魏朝皇帝曹丕  1、嬴胡亥  作為中國封建皇權歷史上第一個篡位者,嬴胡亥並未給人留下老謀深算富於心計的印象,除了一顆勃勃野心之外,他似乎一無是處。曹丕缺乏王莽的美譽度,但作為東漢政權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他取代終身傀儡漢獻帝也是順理成章。作為第三個皇位篡奪者,曹丕繼承發揚了王莽不流血政變的改朝換代方式,不過曹丕似乎比王莽更應受到責難,因為他的受害者漢獻帝已是成人,在心理上受到的傷害肯定遠遠超過不懂事的兩歲兒童孺子嬰。幸運的是,其父曹操代他分擔了大部分惡名,以致曹丕在道德方面受到的指責遠遠少於「偽君子」王莽,充其量只能贏得「真小人」的聲譽。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國家很多,為什麼只有司馬家最被後人詬病?
    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和謀朝篡位這兩件事,似乎並不如何稀奇。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時期。比如王莽篡漢、趙匡胤陳橋兵變等等。數千年的古代中國史,似乎一直在重複著這個權力的遊戲。古代權臣謀朝篡位,這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太難理解的事情。
  • 司馬懿絕頂聰明,為什麼曹叡死後才謀權篡位?難不成他害怕曹叡?
    這是誰都沒有料到的結果,那麼作為晉朝奠基者司馬懿聰明絕頂,為什麼要在曹叡死後才有小動作?開始謀權篡位的大計呢?難道司馬懿害怕曹叡嗎? 郭嘉死後,司馬懿出山。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個愛才的人,同時也是疑心很重的人。他多次有想殺司馬懿的心,但都因各種事情而沒有完成。
  • 謀朝篡位實屬迫不得已,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不應該受人唾罵
    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話語,千百年來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野心之大,基本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也因為司馬家篡奪曹魏之後,西晉很快滅亡,並由此引發了華夏史上第一次大混亂,所以整個司馬家的人基本都受到了唾罵,尤其是弒君的司馬昭!可是事實上,司馬昭謀朝篡位是迫不得已的,他本不應該受人唾罵。 為何說司馬昭謀朝篡位是迫不得已的,而且他不應該受到唾罵?
  • 那些與眾不同的謀朝篡位,於無聲中取代前朝,相比戰亂更高一籌
    新朝:「穿越者」王莽建立的王朝 王莽出身顯赫,生下來就是外戚貴族 「偽君子」,主要是王莽在稱帝之前的形象太過於貼合當世的「君子」形象,「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可謂讓他做到了極致。可就是這麼一個謙謙君子,後期誅殺異己,甚至謀朝篡位。更加諷刺的是,新朝滅亡之後,東漢再興漢室,這個「偽君子」自然要被史書一遍又一遍地鄙視一番。
  • 楊堅建立隋朝,究竟是屬於謀權篡位,還是北周皇帝主動禪讓?
    楊堅是我國隋朝的開國皇帝,當年他推翻了後周的統治,建立了隋朝。明面上看他的皇位是由北周最後一位皇帝宇文闡主動讓出來的,但其實也有很多人說當初楊堅的做法,無疑於謀權篡位。北周的很多大臣都服從於楊堅的管理,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對手,宇文闡這個少不經事的小皇帝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乖乖交出皇權,主動將皇位禪讓給楊堅,二是等著楊堅發動戰爭,自己被逼下皇位,與其被人脅迫著交出皇位,倒不如體體面面的主動禪讓與楊堅,這樣還能保留北周最後一份尊嚴。
  • 諸葛亮罵死王朗,是前者罵得太狠,還是後者做了太多虧心事?
    2、《三國演義》中被罵死的王朗然而,在《三國演義》裡頭,作者羅貫中虛構了一個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情節,一下子把王朗的人設一百八十度反轉了,讀來讓人有痛快淋漓的感覺。現在來看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王朗的情節。王朗:(兩軍對壘,王朗拱手)來者可是諸葛孔明?諸葛亮:(扶扇拱手)正是。王朗: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諸葛亮: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王朗: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 曹睿為什麼能讓司馬懿盡忠而不篡位
    曹睿為什麼能讓司馬懿盡忠而不篡位                       文章來源:網絡文摘  司馬懿鷹視狼顧,
  • 曹丕身邊的兩位虎將,若不是兩人去世的早,司馬懿不敢謀權篡位
    他們也能稱得上是曹丕的託孤大將,有很多喜歡三國的朋友們都紛紛表示,如果當年這兩位虎將不是早年慘死,那麼最後司馬懿父子也不會蠢蠢欲動。因為如果兩位虎將還在的話,仍然還會捍衛魏國的朝政,畢竟如果發現誰想要謀權篡位定將會把他們處死。像司馬懿這麼聰明的人也不會輕易的動手,這兩位虎將便是曹真曹休。
  • 趙匡胤為何能成為正面評價最多的篡位者,為何又把國號定為宋呢?
    這次我們要說的北宋皇帝趙匡胤,他也是一個篡位者,他趁後周皇帝柴榮駕崩之際,繼位的柴宗訓又年齡尚幼,在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又被後人稱之為「黃袍加身」。為何說趙匡胤是個篡位者呢?因為這次陳橋兵變其實是他一手策劃的,黃袍加身的過程猶如提前寫好的劇本,只能說趙匡胤是個好演員,他一手導演的篡位大戲騙了很多人。
  • 被逼著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如果不從,會被將士們殺掉嗎?
    1.黃袍加身本來就是趙匡胤設計導演的一齣戲。柴榮死後,趙匡胤位高權重,掌握了最重要的中央軍-禁軍,直接控制了皇城。有謀權篡位之心啊,但得師出有名啊,何況柴榮待趙匡胤不薄,如果沒有柴榮,就沒有趙匡胤現在的地位。因此,如果直接造反奪權皇位,那麼歷史上留下的恐怕就是忘恩負義的反賊罵名了!因此,就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怎麼辦?
  • 趙匡胤在位時,為何始終不願意立太子?
    但以他這樣出色的「領導」能力,能夠洞悉全國局勢的情況下,卻做了一件令人感到蹊蹺的事情,那就是趙匡胤在位時,為何始終不願意立太子呢?要知道爭奪皇位是各朝各代引起整個國家血雨腥風的源頭,難道聰明一世的趙匡胤在如此關鍵的事情上犯了糊塗嗎?我們從多個角度來回顧下歷史事件。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次宮廷政變,為何唐朝就佔了三次
    第三個應該是王莽篡位。漢平帝死後,由王莽攝政,人稱「攝皇帝」。又過了兩年,王莽又逼逼劉嬰頒詔「禪讓」,把皇位「讓」給了自己。第四、高平陵之變。公元249年春,司馬懿趁曹爽陪同幼主曹芳外出祭陵之機,發動政變,從此獨攬朝政,為後來的司馬代曹奠定了基礎。第五、楊堅代周。580年,宣帝病卒,楊堅當政後誅殺周室諸王,率兵平定尉遲迥、王謙和司馬消難的叛亂。
  • 歷史上謀朝篡位人那麼多,為何​司馬懿​最讓史學家氣憤
    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改朝換代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即便不是改朝換代,就是帝王的更迭也會有很多亂臣賊子出現,但是在歷史上的那些謀朝篡位人中,以司馬懿的名聲最不好,最讓史學家感到氣氛,這是為什麼呢?先來說說兩個名聲比較好的,那就是曹操和趙匡胤,其實曹操的名聲算不上好,主要是因為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完全就是一種奸臣的感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曹操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在曹操的努力之下,他讓東漢這個王朝在經歷了生靈塗炭之後,再次恢復了和平。
  • 「短命」的西晉王朝,司馬家族發家史,為何篡魏會被後世人所罵?
    西晉王朝也是歷史上比較短命的朝代,於公元266年開始到公元316年結束,西晉的政權是從曹魏手中篡位得來,這點也是人人熟知。其實我們不難看到,古往今來謀朝篡位的事列並不在少數,但為何司馬家族又會背負這麼多的罵名呢?
  • 宇文護和楊堅都「甩鍋」五府總於天官,宇文護為何失敗,如此「雙標」?
    2.成功的篡位者,楊堅時代的五府總於天官措施楊堅,北周外戚,隋朝的建立者,同樣的出生於關隴貴族之列,先為北周權臣,後乘機謀朝篡位,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由此可見,隋文帝楊堅的反心昭然若揭,但是北周的皇帝年幼,一下忠於北周的大臣也無可奈何,只能任由楊堅謀朝篡位。由此可見,楊堅與宇文護二人都曾經在北周實行過五府總於天官的行政權力的調整,但是他們二人的最終結局卻是大相庭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