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稱帝後,為何將幫他篡位的功臣幾乎殺盡?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說起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皇帝,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劉邦和朱元璋;但其實呢,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在屠殺起開國功臣來,絲毫不遜於上面這兩位人物。
楊堅在登基後,第一個選擇開刀的人,是梁士彥、宇文忻(xīn)和劉昉(fǎng)這三個人,他們是北周最重要的軍政大佬,也是楊堅可以篡位成功的重要支持者,所以楊堅當了皇帝後,就開始猜忌他們,於是這三個人很快被明升暗降,都被賦予了一個閒職掛著。
基於楊堅的角度,他對這幾個人已是仁至義盡,因為你們幫我當了皇帝,這份情我一直記得。關鍵是,我現在玩的,也不是什麼兔死狗烹,而是杯酒釋兵權。我只是解除了你們的權力,但是你們的榮華富貴一樣也沒有少。
問題是,基於這些人的角度,他們絕不會這樣想問題的,他們只會覺得這是楊堅在卸磨殺驢,因為這三個人在北周時代有著非同小可的影響力,他們幫助楊堅篡位成功,卻落了個這種下場,難免會感覺不服氣。關鍵是,他們認為,既然自己能幫楊堅上位,就也可以把楊堅弄下臺。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三人就開始暗中聯絡大臣密謀造反,結果被他們拉攏的某個大臣一看風聲不對,馬上就選擇了反水。
於是乎,他們三人很快被抓,從某種意義上說,楊堅對這三個人的處理,也算寬大,因為他只是將三個全部殺頭,家產全部充公,大小老婆也全部充公,並沒有因此擴大打擊範圍。
當然,楊堅殺死這三個人,並不算特別過分。因為說一千道一萬,他們是在造反!但是接下來這兩個人之死,多少就有些太過分了。
這兩個叫做王誼和元諧,他們是楊堅第二個打擊的目標。 其中,王誼最牛時的頭銜是大司徒、郢(yǐng)國公。王誼之所以被殺,是因為有人對楊堅說,王誼沒事就看各種算命的書,還說自己有帝王之相,結果他就因此被殺。
至於元諧,他是楊堅的同窗好友,楊堅上位後,他一直擔任顯要的職位。元諧之所以被殺,是因為有人對楊堅說,元諧曾說自己頭上有五彩祥雲,於是他也很快被殺。
在殺死王誼和元諧這兩位大功臣後,楊堅又把打擊的目標鎖定在虞慶則和王世積身上。
虞慶則是隋文帝時代的四貴之一,可想而知其地位有多高!但後來虞慶則的小舅子和虞慶則的愛妾私通,害怕被他發現,於是就先下手為強,誣告虞慶則謀反,結果虞慶則就被楊堅給殺了。
楊堅殺了虞慶則後,就立馬下旨讓虞慶的小舅子升官,這也就意味著皇帝鼓勵大家告密,既然如此,大臣們為了升官發財,自然開始踴躍的告密。在這種背景下,擁有平定尉遲迥叛亂、參加隋滅陳之戰,拜柱國大將軍的王世積也被人告密。
這個告密的人告訴楊堅,某年某月,王世積曾找人看相,看相的人說王世積大富大貴,以後能當皇帝,王世積聽了非常高興。因為類似的原因,王世積也被隋文帝給殺死。
王世積被殺後,又有人出來告密,說宰相高熲這段時間賦閒在家,有點不高興,他的兒子就勸慰他說,塞翁失馬,安知是福?想當年,司馬懿不是也一直失勢在家嗎?
這種事,往小了說,這就是家裡的閒話一句。但是真的坐實了,而且上綱上線,那可了不得了。因為高熲位高權重,影響力巨大,還把司馬懿當成精神的偶像,這還了得?所以楊堅就決定對高熲動手。
只不過,後來隋文帝考慮到前年殺了虞慶則,今年又殺了王世積。現在再殺了高熲,這多少有些無法向天下人交代;於是就讓高熲(jiǒng)賦閒回家了。當然,類似高熲這種結局的功臣,還有賀若弼等一大堆重臣。
面對隋文帝的這種行為,很多人肯定會覺得隋文帝太壞。因為大家一塊打的江山,結果輪到坐江山時,皇帝就大小吞吃,把別人都踢出局,這叫什麼事呢?但問題是,如果皇帝無法把功臣集團清理出局,就意味著皇帝與眾多大佬共享天下。這種事說起來很有人情味。但它的結果往往是,皇權始終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一死,他的孤兒寡母就只能求上帝保佑了。要知道隋朝之前的兩晉南北朝,皇帝被廢被殺如同家常便飯,尤其是楊堅本人就是靠謀朝篡位得來的江上,既然如此,楊堅自然要有所防備。
事實上,隋朝開國之後,願意乖乖交出權力的大佬,結局都不算太差。只要我們明白這一點,就應該能理解楊堅的所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