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她說》|​「沒有不美麗的女人,只有不知道自己美的女人」

2020-12-02 林小暖bella


最近在看趙薇發起的一部獨白劇《聽見她說》。


拍攝策劃這部劇的靈感來源於2年前BBC那部《她說:女性人生瞬間》(Snatches: Moments from Women's Lives),我一直很喜歡。


這部中國版的《她說》目前已經出了兩集了,在騰訊可看。每集邀請一位女演員,通過25分鐘左右的獨白劇,聚焦女性困境,為女性發聲提供一個小小的獨幕舞臺。

第一集講容貌焦慮,由齊溪出演。第二集講單親原生家庭,邀請了楊紫來演繹。這兩集,小暖都是邊看邊擦眼淚,其中還是有許多被打動的點。



本來想一併把兩集的感受都寫了,不過寫著寫著發現咱們之前聊親子關係比女性自身的話題更多些,那不如這次先把「容貌焦慮」講清楚吧。



「美麗的女孩最自信」VS「自信的女孩最美麗」


第一集的名字,叫《魔鏡》。齊溪扮演的是一個對自己的容貌特別不滿意的女孩。


第一個鏡頭,就是她對著鏡子自問自答:


「魔鏡,魔鏡,誰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看的女孩。

我知道。是我」


她用濃妝和假髮掩蓋她的塌鼻子、薄嘴唇、稀薄的頭髮,前後花了兩個多小時精挑細選了服裝、配飾,用超長時間的「精裝修」把自己容貌上的缺點隱藏起來。



每一次與鏡子裡的自己對視,都是一次自我批鬥大會。於是,她選擇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徹底不像自己的人。

這個人,活在厚粉底、假睫毛、眼皮膠裡;活在手機自拍鏡頭和各種濾鏡裡;活在朋友圈九圖裡;活在網絡上朋友那些言不由衷的點讚裡……



當然,現實生活裡的她,也享受過這種「偽裝」帶來的紅利。

那是一次高中同學聚會。她頂著這樣一幅嶄新的精裝修面孔,去見她的同學。

那個她曾經暗戀過卻又深深嘲諷過她的男同學握住了她的手;那個當年瞧都不瞧她一眼的班花跑過來和她討教護膚經驗。

因為這張偽裝過的臉,她從原來的小透明變成了班級裡的焦點。在欲望與豔羨中,閃閃光光。



直到她喝得微醺回到家,看見鏡子裡的自己,雙眼皮貼不知何時錯了位,那一刻的她,心情像坐上了過山車,由巔峰狠狠地摔在了谷底。

那根細細的雙眼皮貼像一根魚刺,扎在她的心上,讓她的真面目敗露。

她想要尋求其他方法,讓虛幻看起來更像真的。

於是,她想到了要去整容。

接待她的醫生,是個樂呵呵的老爺子,老爺子問她為什麼想要整容?她像點名一樣,把她自認為的容貌缺陷一一向醫生講明。

老爺子聽完,用手託住她的臉仔細端詳,之後說了一句讓姑娘痛哭流涕,卻又無比溫暖的話:


「你是內雙啊,很有特點。鼻子雖然不高,但挺俏皮的。嘴唇也不薄啊,剛剛好,襯你的臉型。」

「你這長相挺漂亮的,不用整。」



她問自己,對美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在鏡頭前,層層卸下被化妝品包裹的面具,她對著鏡子重新審視自己:

「我的肩膀是平的,但穿襯衫很好看」、「小腿很粗,但穿高跟鞋多久都不會累」、「長手長腳,運動員身材,上學時還拿了短跑冠軍」……

一點一點,她在自己身上重新發現了美,臉上慢慢有了篤定而真實的笑容。

她再也不要求自己變成別人口中定義的「美」,而這個真實的她,卻的的確確在鏡子前,閃著光。

原來,真的像醫生說的那樣,並不是「美麗的女孩最自信」,而是「自信的女孩最美」。

我們追求的是美,而非完美。



「美的定義不應該如此單一」


卸了妝的齊溪,又做回了最初的自己。

那個曾經用化妝品精心雕琢自己的女孩錯了嗎?那個曾經走進手術臺,想要通過人工手段為自己改頭換面的女孩錯了嗎?

並沒有。就像第一集的後半段,齊溪對著鏡頭那段長長的獨白所說的,錯了的不是化妝品,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美化自己的照片濾鏡,不是能讓自己成為女神的醫美。



人們對美的追求從來都不會錯,真正錯了的,是這個世界對「美」的定義竟然如此單一。


「一定得是巴掌臉嗎?一定得是九頭身嗎?一定得是希臘腳嗎?一定得是筷子腿嗎?一定得高嗎?一定得瘦嗎?一定得白嗎?一定得有胸有腰有屁股還得瘦嗎?」


就像齊溪所說,我們沒有質疑高白瘦,我們質疑的是「一定」。



而人們的容貌焦慮,都來自於這「一定」二字。


因為這兩個字,人們不惜以健康為代價節食;因為這兩個字,人們小心翼翼地將身上那些不合乎標準的模樣一一藏起來,甚至對自己的不合標準起了恨意和羞恥。



但美應該是這樣的嗎?


我不知道,到底應該給美下一個怎樣的定義。但我知道,美應該是豐富而有趣的。



標準化的美,不能說不是美的,卻是無趣的。

有人說,只有明星、網紅,那些靠臉吃飯的人才注重容貌,普通人早已被生活壓垮,沒有時間焦慮這些。

但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看臉」幾乎是人們無法控制的本能。而在這樣單一化的審美潮流下,每個人都很難獨善其身。



我的一個朋友跟我曾經吐苦水,說她十二歲的女兒,整天吵著跟她要錢去整鼻子,因為班裡的女孩嘲笑她是個蒜頭鼻子。可明明在朋友眼裡,女兒真的不醜,甚至還有點可愛。

可她女兒的小閨蜜團們整天對於腰細不細、腿粗不粗這些事比來比去。每次聚會的時候,明明已經很瘦的小女孩都以減肥為名數著米粒吃飯。

我問自己,如果潼潼有一天吵著要去整容,或者鬧著要減肥成天不吃飯,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那一刻,我才發現,容貌焦慮絕對不是明星才會有的,連小孩子都會因此而煩惱。

孩子在本該以學業為重的年紀將心思放在了愛美這件事上倒還沒讓我覺得那麼擔憂,畢竟任何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不論是兩三歲的孩子,還是八十歲的老人;真正令我擔心的,是這個世界裡對「美」的單一標準,竟然會那麼容易就住進了小孩子們的心裡。



孩子愛美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他們如何看待美


前幾天在微博發了一位媽媽的私信。信中,她講述了4歲的女兒因為皮膚黑,在幼兒園被小夥伴孤立的事情。



私信一發出來,就有很多熱心網友留言出主意,幫助這位媽媽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受到的傷害。

大家想出的許多方法都很棒,但今天咱們先不討論具體方法,我更想聊的,其實是一個4、5歲的小孩,對於漂亮的定義,到底來自哪裡。

答案很顯然,是來自成人。

這位媽媽在後來的回信中,也意識到了自己對於膚色這件事隱隱的態度多多少少也會影響到孩子。我無意於苛責她,只是她的回覆讓我想到了自己。是不是自己那些不經意的,對於美與醜的評價,也在影響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看到我們在鏡子面前,用嫌棄的表情看著自己的身材、五官;當孩子聽到我們無意間對他人的容貌進行點評,比如腿有點粗、膚色不夠白如此類的評價時,孩子們又會有什麼想法?

孩子對於美的認識,都是成人世界的投射而已。



我們缺的那堂審美課,要怎麼給孩子補上?


越來越覺得,在我們這一代以及上一代人的成長中,從來沒有上過一堂關於「審美」的課。

記得之前黃磊的女兒多多幾次登上熱搜,都是因為她被染過的頭髮、畫過的妝、打過的耳洞、手上的戒指。


在許多人心目中,追求美這件事並不是誰都能做的。至少,學生得先顧好學業,美並不重要。

也難怪,在那個特殊年代裡,美曾經是罪惡的代表。它和人內心膨脹的欲望相聯,就像森林大火,一在心上起了煙,就需要立刻掐滅。

而這樣的觀念,多少殘存在我們這代人的血液中,也不足為奇。所以,身邊有那麼多人不允許孩子追求美、不知美是何物,也就很自然了。

可近些年,當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對「美」的覺醒之後,又義無反顧地奔向了另一個極端,撲向一種標準化的美、刻板的美。

想來,其實是因為在我們的成長中,始終缺少了一種對美的教育,一堂真正意義的審美課,一種對美的寬廣性、多樣化、包容性的認識。

這份缺失,我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彌補。

而彌補的方法,就是帶孩子去見識、去感受,讓他們看到更為廣闊的美。

所以,我們才要帶孩子看各種各樣畫風的繪本;去走進博物館、美術館,看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去旅行,看各種各樣的自然風光、人文風貌;去畫畫,不受限制的肆意塗鴉。


為孩子展現宇宙萬物的多樣性,告訴他們,美是因為這個世界有豐富的可能。讓那些對美的條條框框,晚一點住進孩子們的心裡。

對美的教育,也可以包含在日常的每一刻。

記得有一次自己窩在沙發上拿著手機刷公號,剛好看到一則採訪,講的是34歲的羅馬尼亞攝影師Mihaela Noroc環遊世界,到70多個國家拍攝了2000多個人物肖像的故事。她拍攝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眾「對於女性的外表,持有更開放的態度」,告訴大眾,美的定義絕不是只有一種。


(圖片來自「一條」)


在攝影師的鏡頭下,那些女人的容貌,如果用世俗的、單一化的標準來評判,應該都不算「美」,但我卻一張張看得入神。

沒一會,潼潼也坐到我旁邊湊熱鬧,一把搶過我的手機,想要看看我在看什麼。索性,我帶著潼潼,一起看了起來。


(圖片來自「一條」)


我問潼潼,你覺得她們美嗎?她回答說,她們都很美啊!我笑了,就是,她們都非常美。

「你看這個老奶奶滿臉皺紋,但她笑得特別有精氣神,特別美;還有那個臉蛋紅彤彤的藏族姑娘,你看她那麼健康、陽光,多美;還有那個失掉了一條腿的女孩,她裝上了假肢後,據說跑得飛快,太不可思議了,太美了!」


我刻意用了很多次的「美」,也是想讓潼潼知道,美不僅僅是瘦的、白的、大眼睛的、高鼻梁的;美也不僅僅局限於容貌當中。

美有很多很多的樣子,它可以是閃耀的,有尊嚴的,有力量的,充滿活力的,健康的……

要讓孩子知道何為美,就先要嘗試著讓自己變得更包容一點。

對孩子的教育與影響,都是先從改變自己開始的。而我,也特別開心地看到,周圍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重新審視美這件事上,竭盡所能。

曾經看過一則TED視頻,是一個設計師講自己為身材各異的女性設計泳裝,鼓勵她們勇敢地站在鏡頭前展現自己身體最真實的一面,讓女性學會接納自己的故事。



她在演講中提到,在以色列的時裝周,她曾經為100個不同身材的模特,做了100件款式一樣,但尺碼、大小都不相同的黑色連衣裙。這場秀被命名為「一百種美麗」。



這位設計師說過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她說:


「沒有不美麗的女人,只有不知道自己的美的女人」。



我想,把這句話也送給所有的人,不論男人,還是女人。

當每個父母都能學會如何發現自己的美,如何更愛自己的那一刻,我們的孩子就離那個對美更為包容的成長環境又近了一步,不是嗎?


-END-


相關焦點

  • 國產獨白劇《聽見她說》:這一次,由女性來講自己的痛苦、掙扎
    她每天平均照鏡子2小時37分鐘,一遍遍檢視自己的容顏,源自內心的不自信,唯有將臉當成白紙,重新繪製一張標準定義下美麗的臉,才讓她有勇氣開啟每天的生活,在讚美中一洗童年時被當作醜小鴨的冤屈……話鋒一轉,她開始卸妝,以清淡素顏直面鏡頭,連珠炮式地發問,「女性就一定得是巴掌臉嗎?一定得是九頭身嗎?一定得是筷子腿嗎?一定得瘦嗎?一定得白嗎?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美的標準是什麼?」
  • 聽見她說:王智說出男人和女人的結婚三大理由,不婚的女人心虛啥
    王智在趙薇出品的《聽見她說》中主演了短片《時間表》。《時間表》在這一系列劇中的表現爭議很大,主要在於兩點: 第一、王智的演技不行,一點都不自然。 第二、聊天對象很尬,面對許久未見的小學同學,逼逼叨叨半天,講了那麼多私事,這是正常人會幹的事嗎?
  • 《聽見她說》楊冪收官之作太扎心,世上哪有什麼「完美女人」
    01被打造出的「完美女人」《聽見她說》最後一集,楊冪扮演的AI機器人是經過三十萬零八十個小時製造出的「完美女孩2020」。她有著完美的五官,吹彈可破的皮膚,標準的體重,豐滿的曲線,是被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研究了107種組合後,由大家投票選出的最符合期待的完美女人。
  • 聽見她說,女性真的被聽見了嗎?
    與此同時,女性口述在歷史研究和非虛構寫作兩個領域方興未艾,如白俄羅斯女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她說:女性人生瞬間》獨白和口述之所以受到女性創作者和研究者的青睞,是因為這兩種言說方式提供了來自個體真實、獨特的聲音。獨白的意義不在於「獨自說話」,在於它是本該停留於內心而不打算宣之於口的聲音,沒有說出的被默認為比說出的更自由、更真實。
  • 趙薇導演新作《聽見她說》上線,她選擇的演員不簡單
    趙薇導演新作《聽見她說》上線,她選擇的演員不簡單近日由趙薇擔任發起人並且負責監製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上線了,其中演員齊溪主演的單元《魔鏡》作為首發登場,其中齊溪濃妝豔抹,與其平日的形象十分不符,在劇中她對當代女性對於容貌的不自信作出了深刻討論。
  • 不為自己設限,才是一個女人的高級美
    新晉媽媽終於熬到孩子上幼兒園,想回歸職場,又怕自己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已過三十的同事得到盼望已久的出國深造機會,父母卻萬般阻撓。夜深人靜她一遍遍問自己難道真的只有結婚生子才是最好的選擇?伴隨著年齡增長,女人們漸漸變得畏手畏腳,家庭、職業、他人的目光讓其開始相信「或許生活真的只限於此吧」,「或許對於肆意精彩的人生,我只有羨慕的份兒」。
  • 《聽見她說》| 女孩,我為自己定義
    感謝那些勇敢站出來的女性,感謝她的發聲,感謝她的抗爭,感謝她勇敢的成為了自己。」這是趙薇在她導演的女性獨立劇《聽見她說》中的第一句話。這部劇,聚焦女性,講述女性。容貌焦慮、全職婦女、家庭暴力、物化女性.它直白地掀開平靜社會下,女性的生存痛點,為女性發聲。「它從女性生命本質出發,表達女性的生存經驗和情感世界,希望能夠喚醒女性意識,改善女性處境。」
  • 世上沒有醜女人,更沒有懶女人,只有不知所措的女人
    1-為什麼我穿 上新衣,對鏡常常會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好看2-為什麼我們越關注潮流, 就越容易對自己的形象感到絕望3-為什麼我一直在認真學習搭配法則,穿出來的效果還是不理想這3個問題,關乎穿搭之道最常見、最根本的擔憂。於是,琢磨穿搭之道前,或者說探究穿搭怎麼幫助你變美之前,最好先捫心自問一番。
  • 《聽見她說》:妻子在丈夫葬禮上大笑,被家暴的女人還能做什麼
    趙薇指導的一檔女性節目《聽見她說》以獨白的方式講述了當代女性所面臨的各種困境。其中一期《她和她的房間》講述了家暴女人的內心。讓我印象深刻。1《她和她的房間》由郝蕾來飾演被家暴的女人馮愛梅。影片的開始:馮愛梅抱著一大束百合上了電梯,忍不住的自己笑起來。
  • 《聽見她說》催淚暴擊:容貌焦慮、家暴、原生家庭....女人這一生,到底有多難?
    △星標格主,別錯過精彩內容❤不知道姐妹們有沒有發現,最近一年女性題材大火。不用你說,我知道是我。」她一邊化妝,一邊絮絮叨叨說著,自己每天照鏡子的時間大約在2小時37分鐘。《聽見她說》第二期《許願》,以原生家庭為主題。
  • 《聽見她說》催淚演繹:為什麼太「懂事」的女人,沒人疼?
    「女人,你要多努力,才能遇見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題記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的看自己了?帶著認真的、仔細的神情,細細打量鏡中的那個被厚厚的粉底一遍遍修飾的面容姣好卻沒有一絲表情的自己?由趙薇擔任製作人的《聽見她說》就將鏡頭聚焦到這個被無數女性焦慮卻又刻意迴避的話題之上,柏林影后詠梅領銜主演的單元劇《重塑》剛一上線,便收穫好評無數。
  • 趙薇《聽見她說》:別再問《魔鏡》你美不美,你的美你說了算
    《聽見她說》是由趙薇發起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聚焦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等當代女性生存痛點,為女性發聲。第一集《魔鏡》由齊溪主演,探討的是「容貌焦慮」這個現今討論度較高的話題,引發了廣大觀眾的共鳴。到底是漂亮的女孩才自信,還是自信的女孩最漂亮?
  • 趙薇《聽見她說》:別再問《魔鏡》你美不美,你的美你說了算
    《聽見她說》是由趙薇發起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聚焦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等當代女性生存痛點,為女性發聲。第一集《魔鏡》由齊溪主演,探討的是「容貌焦慮」這個現今討論度較高的話題,引發了廣大觀眾的共鳴。
  • 楊瀾對話黃曉明:那些沒有女人味的女人......
    作者|不一網上有人提問:「沒有女人味的女生是什麼樣的?」但如果一個女生也很強勢的話,大家就會說她沒有女人味。女人味是由誰來定義的呢?我覺得每個女人,都應該由自己來定義女人味,都可以綻放自己不一樣的美麗。
  • 《聽見她說》背後的她們 | 嘉人特別專題
    「女人如果在另一個女人的故事中聽到自己的聲音,她就會變得勇敢,單薄的聲音會變成合唱。」《聽見她說》正式上線前的一周,金娜在微博寫下這句話,有了一種從發聲到共振的意味。 這一被定義為「為當下的困境勇敢發聲」的中國首檔女性獨白劇,其前身是BBC為紀念英國女性獲得選舉權100年推出的劇集《她說:女性人生瞬間》。
  • 女人的事情,女人自己解決
    它走的是雙女主路線,但並沒有再揪著男女有別那點事做文章,而是完全聚焦在女性的生活。兩位主角,金寶美32歲,李春42歲,放國內都是大齡(邊緣?)主角類型了。金寶美,性格彪悍,聰明有心機,小時候在孤兒院裡就靠耍手段擠掉小夥伴爭取了領養資格▼▼▼
  • 國內首部獨白劇,你「聽見她說」了嗎?
    「不用你說,我知道是我!」「為什麼要因為他的錯而懲罰你、懲罰我呢?」「你知道我為什麼努力嗎?我這麼努力的原因,就是為了離開你,越遠越好。」「你那麼懂事?為什麼你夜夜還會在洗手間裡哭?」這些句句戳心的臺詞,來自騰訊視頻出品的八集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這部劇根據BBC的《她說:女性人生瞬間》改編。由趙薇擔任發起人和監製,邀請了李少紅、呂樂、尹麗川等導演,由奚美娟、詠梅、郝蕾、白百何、楊紫和楊冪等八位演員分別出演。相比BBC原版舞臺劇的呈現形式,《聽見她說》偏向影視化,畫面更具電影質感。
  • 《聽見她說》裡面哪個是你?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今年「她力量」的崛起勢不可擋,越來越多的影視和綜藝開始聚焦女性價值問題,這些話題不僅能快速拉近觀眾視線,而且也帶來了無數的熱搜話題。這不,最近由趙薇擔任發起人、騰訊視頻出品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火了!
  • 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官宣陣容:白百何楊冪楊紫郝蕾詠梅等
    由趙薇發起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今日官宣陣容:白百何、郝蕾、齊溪、王智 、奚美娟、楊紫、詠梅、楊冪等分別加入8集單元劇演出,演員陣容強大!期待《聽見她說》上線給大眾啟發與力量,相信我們的薇導!一起關注女性問題,聆聽她來自內心的聲音。
  • 《聽見她說》:從「說出」到被「聽見」,還有多遠的距離?
    近期,由趙薇監製的國內首檔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播出,仿佛年終的追問,提醒我們思考:女性的困境從「說出」到被「聽見」,從冰山一角的暴露到深入根脈的理解,還有多遠的距離?《聽見她說》純粹由女性演員的獨白構成,其創意來自BBC製作的《她說:女性人生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