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她說》催淚演繹:為什麼太「懂事」的女人,沒人疼?

2020-12-22 瀟瀟愛讀書寫作

「女人,你要多努力,才能遇見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題記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的看自己了?

帶著認真的、仔細的神情,細細打量鏡中的那個被厚厚的粉底一遍遍修飾的面容姣好卻沒有一絲表情的自己?

「我是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妻子,是一個好母親!」

看著鏡中在卸妝棉下漸漸展露出幾點疲態的自己,似乎想努力去說服誰般的,你急切地說,可一張嘴,喉嚨裡滾落的聲音像易碎的玻璃,倏地,就碎了一地……

尷尬,沉默,原來,除了被別人賦予的價值,你早已丟掉了自己。

「女兒,媽媽,妻子」這些稱呼的背後,哪個似乎都是你,哪個又真的是你呢?

由趙薇擔任製作人的《聽見她說》就將鏡頭聚焦到這個被無數女性焦慮卻又刻意迴避的話題之上,柏林影后詠梅領銜主演的單元劇《重塑》剛一上線,便收穫好評無數。

在《重塑》中,詠梅以獨白的方式,與角色對話,以深水靜流般的平靜卻震撼人心的表演直面中年女性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她們渴望被聽見、被看見,她們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她需要們發出自己的聲音,她們也正在發出自己的聲音,去思考、去質疑,去反問——

「如來如此,便是對的嗎?」

01

影片的一開頭,在一片素淨到幾乎令人心顫的場景中,詠梅一個人孤獨地站立著,她麻木地重新著自己的手,那是一道新傷口,但是她感覺不到痛,因為真正傷心的人是連痛都是沒有知覺的。

平靜地敘述,不帶一絲表情,卻讓人感到無休止的絕望。

「我喜歡瘋跑,還會爬樹,在樹上和地上的感覺不一樣,我能聽到,樹葉間最細小的窸窣聲,我和小鳥的眼睛對視,我想學地質,我想觸摸每一塊巖石,我想知道一塊石頭,經歷過什麼,每一條河,是怎麼流淌出自己的軌跡……」

表情的變化來自於她推開窗的剎那,風溫柔地吹動她的髮絲,窗外鬱鬱蔥蔥的樹木,嘰嘰嚓嚓歌唱的小鳥,一派生機勃勃的模樣,似乎感受到了這種生動,詠梅的表情和緩了些,語氣也不似開頭那般冰冷,她回憶著童年,那個曾經在陽光下瘋跑、爬樹的自己,有些淘氣,有些任性,卻很自我的自己。

「那不是女孩子該幹的事兒,你會把自己弄得邋裡邋遢。」

明媚只是一剎那,就像那扇她依靠著的窗,只能開半扇,不能全部打開,迎接陽光一樣,父親的嚴厲的聲音在耳畔迴蕩,母親溫柔的話語在身後叮嚀。

一聲聲,一句句,不管是嚴厲的、還是溫柔的,都像一道道無形的枷鎖,將那些曾經的快樂、感興趣的學業推離出詠梅的世界。

這是詠梅的過去,可是這也是最真實的我們自己。

曾經,在小學課堂上,當老師問我們「長大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科學家」

「舞蹈家」

「冒險家」

「作家」……

這樣的回答曾經被我們小心翼翼地寫在那張小小的白紙上,鄭重地交給老師,仿佛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承諾。

但是,隨著年紀越長越大,我們發現,比曾經的那些夢想更不切實際的是反抗生活裡各種條條框框。

「你要努力學習,不然怎麼對得起我們?」

「你一個女孩子,學什麼天文?學個實用的,找個踏實點的工作。」

「你懂什麼?夢想能當飯吃嗎?做人得腳踏實地,好好複習,考個編制,我們也就放心了。

於是,你哭著將曾經地夢想摺疊進書櫃裡,我們得做一個好女兒不是嗎?我們怎麼能讓父母失望呢?自己開不開心,快不快樂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在父親指定的大學讀了書,畢業成為一名會計,這工作有用,踏實,我性格溫順,明理。」

詠梅按照父母的規劃,一步步活成父母期待的模樣,可是透過那面無表情的敘述,我們卻深知,那表面上被人們羨慕的「穩定」生活下,有一顆多麼不甘卻又疲憊的心。

「一個身體最多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那麼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這是心理學家李雪琴說過的一句話,有些誇張,但放在這裡,卻又那麼合適。

女人,你不應該活在別人的人生腳本裡,即使那個人是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親生父母,我們也不能活成他們附屬品。

我們的人生只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02

「咱兩好好過,種許多花花草草,再來一兒一女,湊一個好字,眼神很誠懇,手指甲縫不是那麼乾淨,可是,他很誠懇。」

詠梅的半倚著窗,手下意識摩挲著手臂,那是一個略帶有自我保乘客護的動作,但那保護欲讓人有一絲心酸。

「我有一副好牙口,被牽到婚戀市場上……我很搶手。」

到了快出嫁的年齡,詠梅和大多數女孩子一樣被父母催著相親,這裡她用了「牙口」、「牽」這些形容動物的詞。

或許在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就像在牲口市場被打上標籤兜售的貨物一樣,任父母「賣」一個好「價錢」。

愛不愛這個男人呢?

似乎有意迴避,她始終沒有提及,只是將母親的囑託念了一遍又一遍:

「乖女兒,媽媽只有你了,你要爭氣,一定要嫁一個誠懇、可靠的男人。」

溫柔的母親這樣告訴女兒,沒有喜歡不喜歡,沒有愛或不愛,「誠懇」「可靠」是母親給未來女婿的標準。

那時的母親和父親的婚姻走到了一個難堪的境地,父親酗酒也家暴,甚至和別的女人廝混,但是母親依然不恨他,因為這個男人維護了家庭最後的體面——他沒有提出離婚。

於是,那些深夜裡躲進衛生間,打開水龍頭才敢痛哭出聲的悲傷被輕易地抹去,唯有那句:

「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

「可是媽媽,你那麼懂事,為什么爸爸還會離開你呢?」

這話詠梅只敢放在心裡,默默地,一個人問了一遍又一遍。

她還是按照父母的期待,嫁給了那個最合適的人——那個母親口中「誠懇」的男人。

可是,也是這個男人,在那個平常的下午,「誠懇」地握著她的手說:

「我們分開吧。」

她想說些什麼,卻發現找不到自己的聲音;她想把那杯熱茶潑在他的臉上,但卻發現自己什麼都做不了,只能楞在原地,一動不動。

「你一直是個好媽媽……我會補償你的……」

男人的回答很快,他一切都想好了,就像結婚時一樣,誠懇地握著她的手。

「別那麼辛苦,賺錢那麼辛苦,別猶豫為咱家想想。」

男人的話還在耳邊迴響。

法院上男方的律師的話卻將這份「誠懇的承諾」撕得粉碎——

「男方有固定收入,女方無業,多年脫離社會,我方本著實際條件,申請孩子的撫養權……」

多麼諷刺啊!

當初那個告訴她為了「家」考慮的男人,卻將她的犧牲作為從她身邊奪走孩子的撫養權的證據,在法庭上與她針鋒相對。

可是這是詠梅一個人的問題嗎?

援引自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表明:

在中國有0-3歲孩子的18-45城鎮女性中,有過職業中斷經歷的比例為35.5%,其中67.2%是因為結婚生育(照顧孩子)。

但女人的犧牲大多數時候並換不來理解。

在男人眼中,做家務、照顧孩子有什麼難的呢?這些不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嗎?

可是很多全職太太知道,那些髒衣服不會自己走進洗衣機,也不會自己沾水淋洗衣液,洗完以後更不會自己走到衣架上把自己晾乾,吸塵器也不會自己帶著吸頭到處吸、到處拖……

明明是女人為了家庭捨棄了自己的事業,為什麼到最後反倒成了被嫌棄的那一個。

「好字寫在我的額頭,像一枚勳章,我是你的乖女兒,我是丈夫的好妻子,我是孩子們的好媽媽,可是媽媽,現在我和你一樣,只能躲在衛生間裡,打開淋浴噴頭,悄悄地哭……」

她能怪誰?

怪媽媽嗎?不能怪,媽媽說男人是「誠懇」的,的確,他連分開都誠懇到難以拒絕;

怪男人嗎?不能怪,男人為她準備了最好的條件,那些都是他能給與她的全部,他對她沒有虧欠;

怪自己嗎?或許真的應該怪自己。

怪自己心軟,在男人的「誠懇」下生了一個又一個孩子,讓自己淪為生育的機器;

怪自己無知,在男人的「誠懇」下放棄事業成為全職太太,放棄自我提升的機會。

原來,不懂愛自己的女人,真的連哭都只能悄無聲息……

03

「因為你太不愛自己了,你得做美容;因為你太瘦了所以男人跑了;因為你太胖了,他不喜歡你;因為你書讀得太多了,沒法溝通;因為你書讀得太少了,什麼都聽不明白;因為你燒菜太淡了,你燒湯太鹹了;因為你關門太響了,你的笑聲太大;因為你一直在微笑,我以為你很高興;因為你一直沉默,我以為你很喜歡……」

一個中年女人婚姻失敗了,會感到多少來自他人的「惡意」?

奔跑在跑步機上詠梅,一句句複述這這些話,聲音急促,像一隻快要溺水的魚,把一隻無形的大手蹂躪著,踐踏著。

每一種揣測,每一種分析,都像一柄利劍刺的人生疼,但是這就是現實,婚姻失敗,我們的人生就失敗了嗎?

所有的問題都是女人的錯嗎?

太瘦了不對,太胖了不行;讀書多矯情;讀書少無知;強勢不討好,軟弱被欺負……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到底應該怎麼活著?

傳統的社會要求女子三從四德,事事以家庭為先,而在現代社會中,既要求女人獨立自強,擁有自己的工作,又要求女人要善於經營婚姻與家庭關係。

這難道不是一種矛盾嗎?

婚姻難道不是兩個人共同分擔的事情嗎?怎麼出現了問題,都成了女人一個人的錯呢?

甚至連哭鬧都會被人扣上大帽子——

「你是新時代的女性,你有大學學歷,你怎麼能哭鬧呢?」

「你一直通情達理,你必須通情達理,只要你還顧及體面。」

連哭都不可以哭出聲,只要哭,周圍的人就會圍上來指著你說,「看看,就是你這樣,男人才會被你逼走的!

所以,即使婚姻失敗,即使被傷到體無完膚,女人連哭都得捂住嘴,因為嚎啕從來有失體面。

可是,「體面」比自己更重要嗎?別人怎麼看比真實的生活更重要嗎?

不是,從來不是!

「所有的聲音鋒利的、憤怒的、算計的,那都不是我的喉嚨,那都不是我的胸口!」

有人說,女人的一生有三個命運的轉折點:

第一個,是你的原生家庭;

第二個,是夫妻伴侶;

第三個,就是強大的自己覺醒的那一刻。

詠梅的前半生一直都是那個活在別人嘴巴裡的女人,她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她以丈夫的滿意為快樂,她以孩子的未來為目標,可是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的頭銜只是別人給她的,她始終沒有為自己活,為自己發過一次聲音。

父母會老,愛人會散,孩子會遠走,這輩子,唯有自己才是唯一的依靠。

生活從來都不仁慈,當你對自己不屑一顧時,生活就會對你嗤之以鼻,不懂愛自己的人,怎麼配得到幸福?

「該怎麼做,我有我的方式。」

一拳擊碎面前的玻璃,那碎片散落在地上,像曾經束縛自己的所有無形的枷鎖,她終於掙脫出來了。

沒有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容易的,女人,你也一樣。

可以消沉,可以抱怨,可以茫然無措,甚至可以大哭大鬧,但是請不要忘記成長,不要丟失自我覺醒的能力。

請你相信「從來如此」,不是你人生的必選項,你值得更好的未來與自己。

儘管我們都知道,失去曾經無比熟悉的生活的確非常難。

但是,就像地震一樣,只有經歷了撕裂、破碎,才能修復重建,才能翻開新的一頁。

所以,女人們,別怕,人生沒有白流的淚,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你只要把頭抬起來,一直往前走,天總會亮……

相關焦點

  • 太懂事的女人,沒人疼
    女人可以很堅強,但絕對不能太懂事,因為太懂事的女人,往往不被珍惜,她們都活得很委屈。 很多女人,總是為了成全別人的心意,把所有的一切,都暗自承受,把別人的過錯,都原諒遷就,她們以為,用自己的懂事,就能換來男人的疼愛和憐惜。
  • 趙薇新作《聽見她說》齊溪飾演魔鏡催淚首發,原來女人不怕整容
    《聽見她說》是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一共8集分別演繹著不同的主題: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這類型的社會問題。預告中,8位演技超群的女明星分別演繹著不同的角色。
  • 500個已婚女人的忠告:女人越懂事,越沒男人疼
    因為她太懂事,她是賢妻良母,她沒得選。因為懂事,丈夫宿在別處,她沒哭;因為懂事,丈夫從不回家,她沒鬧;因為懂事,她拼命賺錢,留給丈夫和情婦。這樣懂事又溫柔的女人,得到了什麼?66歲,她得到了一紙離婚協議,72歲,她得到丈夫拒絕見面的信件,93歲,她最終沒能與丈夫合葬。女人的懂事,換來了什麼?不過是傷心與辜負。張愛玲曾說: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可現實呢?
  • DJ何鵬曲發舞曲《太懂事的女人沒人心疼》唱哭多少女孩的心思!
    DJ何鵬首發舞曲《太懂事的女人沒人心疼》唱哭多少女孩的心思!DJ何鵬首發舞曲《太懂事的女人沒人心疼》唱哭多少女孩的心思!
  • 《聽見她說》催淚暴擊:容貌焦慮、家暴、原生家庭....女人這一生,到底有多難?
    △大火的電視劇《三十而已》11月,又有一部講述女性話題的劇上線了——《聽見她說》,國內首部獨白劇。△看到這裡真的淚崩事實上她也不醜,身邊也從沒有人說過她醜。但是為什麼她會對外貌如此偏執? 只因初二那年聽見身後的同學竊竊私語:看啊,她那條象腿,真粗。
  • 《聽見她說》楊冪收官之作太扎心,世上哪有什麼「完美女人」
    ——小婚家8周時間,8集女性內容,趙薇監製的《聽見她說》以豆瓣8.4的高分落下了帷幕。我們從中看到了無數 「她們」講述的故事,或悲傷,或無奈,但最終都充滿了新生和重塑的力量。成長就是經歷過後的自我覺醒,認識到每一個「她」都無需完美,只需活出生命本身的精彩。
  • 懂事、苦情、催淚的賀子秋,不過是張新成演繹路上的一塊"拼圖"
    塗松巖將一位&34;的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拋開人設以及角色形象的原因,他的演技以及經歷是他收穫人氣的很大一個原因。這樣的塗松巖,無論是劇裡劇外,都是一個無法讓人挑剔的&34;。而張新成飾演的賀子秋,可以說是這部戲中催淚情感戲的演技擔當。
  • 《聽見她說》:王智演繹38歲大齡未婚女青年
    誠然對這期《聽見她說》是失望的。一上來就說這麼一個結論,確實唐突。王智這個演員,對於她的作品,了解的不多。看過她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片段和綜藝《你好,生活》裡的表現。對王智素有好感,覺得她是個溫柔,不爭不搶的姑娘。
  • 為什麼要「聽見她說」?
    它充滿了知識分子的機智、狡黠和風趣,也不乏「他找到了幸福,卻無法接受它」「我永遠不想加入這樣的俱樂部,它的會員是像我這樣的人」等耐人尋味的妙語金句。唯一讓我耿耿於懷的,是這部以女主角命名的電影,卻通篇都是從男性視角來講述的。當安妮表示有些頭疼、心情不太好時,就被男主角艾維習慣性地下出定論:你一定是生理期到了。而安妮對此表達的不滿,在鏡頭裡則顯得有些反應過度。
  • 《聽見她說》裡面哪個是你?
    這不,最近由趙薇擔任發起人、騰訊視頻出品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火了!01《聽見她說你那麼懂事,為什麼還會在洗手間裡獨自哭?如果身體的傷痕好了,是不是證明傷害就沒有發生過?我覺得自己很醜 ……這些刺耳甚至不好聽的話語,直擊很多女性內心深處。
  • 趙薇《聽見她說》催淚上線,能量密度太高,太扎心太好哭!
    昨天趙薇導演的獨幕女性自白劇《聽見她說片名很有意思,《白雪公主》的魔鏡曾經煽動了王后的嫉妒心,讓她心思變得歹毒;《聽見她說》的魔鏡一樣扭曲了齊溪的內心。這部直指內心的短劇節奏流暢,故事緊湊,「情節」緊張,能量密度極高,一個人演繹出了一部大戲的跌宕起伏,情感飽滿,內容寫實,大段的獨白句句精彩字字扎心,看得出是編劇嘔心瀝血的成果。
  • 國內首部獨白劇,你「聽見她說」了嗎?
    「為什麼要因為他的錯而懲罰你、懲罰我呢?」「你知道我為什麼努力嗎?我這麼努力的原因,就是為了離開你,越遠越好。」「你那麼懂事?為什麼你夜夜還會在洗手間裡哭?」這些句句戳心的臺詞,來自騰訊視頻出品的八集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這部劇根據BBC的《她說:女性人生瞬間》改編。由趙薇擔任發起人和監製,邀請了李少紅、呂樂、尹麗川等導演,由奚美娟、詠梅、郝蕾、白百何、楊紫和楊冪等八位演員分別出演。相比BBC原版舞臺劇的呈現形式,《聽見她說》偏向影視化,畫面更具電影質感。
  • 賈玲被指「耍大牌」:你越懂事,就越沒人疼
    懂事的人,總是忍著眼淚,為難自己,不願麻煩別人,也不想讓別人擔心。卻忘記了,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撒嬌的女人才最好命。懂事,不是凡事不爭,不是犧牲自己。有來有往,才有真誠的感情;有進有退,才有舒適的關係。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會被珍惜,把體貼留給知你冷暖的人,把謙讓分給心懷感恩的人吧。3.你越懂事,越沒人懂你有人說:懂事到極點,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
  • 《聽見她說》:從「說出」到被「聽見」,還有多遠的距離?
    近期,由趙薇監製的國內首檔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播出,仿佛年終的追問,提醒我們思考:女性的困境從「說出」到被「聽見」,從冰山一角的暴露到深入根脈的理解,還有多遠的距離?《聽見她說》純粹由女性演員的獨白構成,其創意來自BBC製作的《她說:女性人生的瞬間》。
  • 趙薇的《聽見她說》,女性獨白劇究竟有多魔力?
    聽說,由趙薇發起並監製的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要在11月份在騰訊視頻跟大家見面了。沒上線就承包了各大熱搜的《聽見她說》,無疑成為「年末最期待」劇之一。雖然只有短短8集,但集結的演員陣容卻十分強大,不為別的,只有為女性發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籌備了兩年時間,參演演員幾乎都是義演。
  • 《聽見她說》:從「說出」到被「聽見」,還有多遠的距離?
    近期,由趙薇監製的國內首檔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播出,仿佛年終的追問,提醒我們思考:女性的困境從「說出」到被「聽見」,從冰山一角的暴露到深入根脈的理解,還有多遠的距離?《聽見她說》純粹由女性演員的獨白構成,其創意來自BBC製作的《她說:女性人生的瞬間》。
  • 聽見她說:《魔鏡》更新,齊溪自曝容貌焦慮,彈幕實在太諷刺!
    01趙薇《聽見她說之魔鏡》正片更新,齊溪演繹十分有力趙薇發起的《聽見她說》前段時間曬出了劇照,這一個國內首檔女性獨白劇十分引人注意,一共有八個故事。就在11月17號的時候,《聽見她說》更新了第一個故事《魔鏡》,講述的是一個對自己容貌有些焦慮的女孩的獨白。每天會花大量的時間來裝扮自己,希望自己被關注被追捧,甚至每天會花很多的時間來觀察鏡子中的自己,面臨著對於自己容貌的不自信、焦慮、彷徨迷茫。
  • 《聽見她說》:女兒發燒,丈夫說,辭職回家吧,幾年後,他說離吧
    這好像一個夢,阿梅想醒過來,想把茶潑到丈夫臉上,可是她什麼也沒做。「孩子歸我吧,他們可以留在最好的學區,你一直是個好媽媽,我會補償你的。」老公早就盤算好了一切。阿梅措手不及,老公的律師跟她說:男方有固定的收入,而你沒有工作,這官司你打不贏。
  • 《聽見她說》首發預告片,楊冪格格不入演技拉胯,楊紫哭腔太感人
    而作為圈內知名的女導演,趙薇也監製了一部關於女性題材的獨白劇《聽見她說》,預告片剛一發布就受到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不得不說老戲骨果然還是實力強,短短的幾句臺詞就足以看出功底,其中最令人驚豔的應該就是詠梅老師和奚美娟老師的臺詞,既溫柔又堅定,這樣的聲音真的是太治癒了
  • 聽見她說,女性真的被聽見了嗎?
    從彈幕和評論來看,觀眾對《聽見她說》的評價和反饋在已經播出的6集之間很不均衡。其中,《魔鏡》和《許願》引起的觀眾共鳴程度最高,《失眠人的夢》可以說引起了觀點大分裂,而《重塑》和《雲重傳》的彈幕幾乎都在評價演員演技,與內容無關。觀眾對單集的反應差異大,原因何在?恐怕還是與獨白所要求的個體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