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隊為村裡建設的光伏發電站、文化廣場。
□文/圖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鍾偉
「村裡建了光伏發電站,修了文化廣場,蓋了幸福院,還新栽種了果樹。」看著村莊一天比一天美,陽穀縣壽張鎮薛王村黨支部書記薛福奎由衷地讚嘆,「這多虧了我們的服務隊。」
薛福奎口中的服務隊是市派壽張鎮鄉村振興服務隊。按照山東省委、聊城市委「萬名幹部下基層」工作的部署要求,該服務隊9名隊員幫扶薛王、孫廟、沙河崖等5個村莊。自去年7月份進駐以來,服務隊傾力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樣板,為美麗宜居新壽張注入「源頭活水」,使小村莊發生了大變化。
12月18日,鄉村振興服務隊隊員(右)在孫廟村草莓種植基地調研。
找準產業發展路子
搬運樹苗、揮鍬挖坑、扶苗填土……12月18日,在薛王村的梨園裡,村民們在不停地忙碌著。望著成方連片的梨園,鄉村振興服務隊隊長朱月立打心眼兒裡高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過去,薛王村的群眾以種植大田作物為主,收入較低。服務隊進駐後,多次組織村「兩委」幹部、種植大戶外出考察學習,積極幫助他們尋找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富民產業項目。「經過反覆論證,我們摒棄了折舊率高、效益不穩定的蔬菜大棚項目,引進多個優質梨樹新品種,依託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統一經營管理,大力發展果樹種植業。」朱月立說。
朱月立指著一大片剛種下的梨樹告訴記者,那是從青島萊西引進的福手梨,該品種汁多渣少,味道香甜,周邊種植面積很小,且與其他品種錯峰上市,市場效益十分可觀。目前,全村共種植梨樹20餘公頃,並在梨園外圍統一栽種花椒樹,在果樹行間種植大蒜、大豆等低矮作物。
產業興了,集體和村民實現雙贏。「以前僅靠種地維持生計,一年到頭落不下幾個錢,還很操心。現在把土地流轉了出去,承包費加上在果園務工的收入,掙的比原來多多了。」村民薛保民說。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以前坑塘這裡垃圾成堆、汙水橫流,如今水清、岸綠、魚暢遊,大傢伙茶餘飯後都喜歡在岸邊散步。」家住坑塘附近的孫廟村村民樊祥印,見證了坑塘治理前後的巨變。
服務隊成員孫玉璽是孫廟村的幫包責任人。他告訴記者,孫廟村有2個廢棄坑塘,嚴重影響村容村貌。服務隊與村「兩委」研究後,對坑塘進行了清淤擴容,並清理了垃圾,在岸邊鋪設了花磚,使原來人人躲著走的臭水坑變成了村裡最聚人氣的景點。「我們把治理好的坑塘承包給村民養魚,坑塘變魚塘,既滿足了村民休閒的需求,又給村集體帶來了經濟效益,還保證了坑塘治理的長效性,一舉三得。」孫玉璽說。
不僅臭水溝變身小花園,一條條村道也大變樣。記者圍著孫廟村轉了一圈,只見新修的生產路鋪到了田間地頭。「這條路是孫廟連接冀王、北方等村的主幹道,兩邊建有27個草莓大棚。它以前是段『卡脖子』路,百姓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孫廟村黨支部書記樊祥權說。服務隊多次到交通等部門協調,將這條水泥路由原來的4米寬拓展到6米寬。「以後遊客來我們村採摘草莓就方便了,我家這10多畝草莓再也不用為銷路犯愁了。」種植戶樊祥才滿心歡喜地說。
朱月立介紹,在5個幫包村裡,孫廟村的基礎條件相對較差,服務隊首先從人居環境開始攻堅。硬化道路、修下水道、安裝太陽能路燈、建文化廣場、治理廢棄坑塘……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現在,俺村環境變好了,周邊的姑娘爭著嫁過來。」樊祥權打趣說。
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在薛王村幸福院的房頂上,光伏發電板熠熠生輝,將涓涓電流傳輸到電網,為村集體帶來「陽光收入」。
薛王村曾是集體經濟空殼村,去年7月份,服務隊為村裡建設了光伏發電站,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4.5萬元的收益。「光伏發電項目節能環保,又不佔用耕地,而且收益穩定,這可是我們村的『聚寶盆』。」薛福奎說。
目前,薛王村幸福院入住了12名孤寡老人。村集體有錢了,村裡拿出部分收入用於敬老院運行開支等公益事業,讓老人們沒有了後顧之憂。
服務隊不光注重村莊產業的發展,還注重村民文化素質的提升。12月7日,薛王村舉辦了模範村民、優秀黨員表彰大會。朱月立表示,希望通過評選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讓一批可學可比的群眾「民星」成為引領鄉風文明的「榜樣之星」。
一年多來,服務隊隊員們傾注滿腔熱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談及服務隊的工作目標,朱月立告訴記者:「服務不添亂,幫忙不包辦,參與不幹預,努力作貢獻,爭取把服務的5個村打造成鄉村振興樣板村。」
來源於聊城日報、聊城晚報、聊城新聞網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和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