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本片是打算去年12月31日上映的,但是臨時撤檔,今天終於和觀眾見面了。
作為首批觀眾非常幸運參加了《妙先生》的超前點映,兩年前它的姊妹篇《大護法》開了國產成人動畫電影的先河,但是《妙先生》只能用平淡來形容。
《妙先生》裡面的世界是一個民生凋敝日漸衰敗的存在,人們對價格高昂的冰紈玉和火蟬趨之若鶩,沒有人再辛苦耕種,這一切都是因為彼岸花引人墮落。然而彼岸花只寄生在好人體內,要想取出必須宿主甘願犧牲,據傳說集齊12朵彼岸花才能拯救世界,丁果和師傅梁衍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宿主並勸他們獻身。
影片世界觀設定和《大護法》同樣黑暗,但是《大護法》中背景是在主角的探索下逐漸被觀眾所了解進而認同的,而《妙先生》則是電影甫一開始就用旁白加以交代,致使電影的神秘感蕩然無存。
接下去尋找宿主的過程中丁果又說著和自己年齡毫不相稱的故作深沉的臺詞,說教意味過於濃重。「善良本來就是一種犧牲,自願犧牲或者被人犧牲」,這樣的臺詞真的不如主角的行動有說服力。
整體來看如果說《大護法》表達的是權威壓制下的集體反抗,那麼《妙先生》其實更側重個體的自我選擇,只是這個選擇題很難很難。
殺一個好人救一群壞人,到底值不值得?這是影片拋給我們的難題,可是片中3個好人都很輕易地選擇了犧牲自己,所以這個衝突點片中沒有詳細展開,非常遺憾。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著名的電車難題的一個變種。
假如一輛失控的列車正駛入一條軌道,不遠處5個工人正在施工十分危險,這時作為司機的你可以拉動一個拉杆讓電車駛到另一條軌道上,那裡只有一個人在施工,那麼要不要拉動拉杆呢?
大部分人出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是會選擇犧牲一個
然而救5個人,這其實就是功利主義的思維。
但是片中加了一個背景條件,致使這個問題更加難以選擇,也就是如果那一個人是善良的好人,而5個人是有前科的壞人,這時候應該怎麼抉擇?
如果從生命都是平等的角度來看,壞人的生命也是生命,5大於1,所以應該犧牲好人。但是從他們對社會貢獻的角度,顯然是好人對社會更有價值,所以不應該犧牲。
電影《天空之眼》中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英國情報部門想要利用無人機定點清除恐怖分子,可是在目標區域附近卻有一個小女孩在做生意,為了殺死一群壞人可以犧牲一個小女孩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撐起了整部電影。
問題到這裡遠遠沒有結束,如果在電車難題中你是站在鐵軌邊的旁觀者,你發現只要把前面的一個胖子推下去就能讓車停下來,救了那五個人,那麼你會推他嗎?
直覺告訴你好像不應該故意殺人,可是為什麼兩次你的選擇不一樣了呢?片中妙先生說這一切沒有對錯只是選擇,選擇來自於你對信念的堅持,值不值得只有你知道。
當一行人終於集齊彼岸花,最終謎底得以揭曉後,我們發現這又是一個由於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分索取,打破生態平衡而招致災難的故事。
貴族喜歡冰紈玉,村民爭相下水採集,可是卻得了苦寒症,只有火蟬可以緩解病痛,進而大肆捕殺火蟬,致使原本作為火蟬食物的彼岸花孢子泛濫失控。
這個人殺狼,致使狼少羊多,最後羊啃光草原的道理實在太過老套。無論是《後天》還是《美人魚》表現的不也都是由於人類行為所招致的大自然的報復嗎?
相較於《大護法》中用一個小的村鎮社會來表現諸多隱喻的手法,《妙先生》可謂是過分直白,最後彼岸花的謎底沒有留給觀眾絲毫的解讀空間。
而把這一切的根源歸結為人類的貪婪,也過於淺顯,所謂貪婪的另一個說法不就是對現狀的不滿足而想得到更多嗎?難道不正是對現狀的不滿足造就了今天繁榮的世界嗎?
村民之所以忍受苦寒症也要去採玉,而不是種田,難道不是他們自己權衡利弊之後的選擇嗎?這不是說明即使扣除買火蟬治病的錢,他們採玉賺的也比種田多嗎?他們想要更好的生活沒什麼錯。
錯的不是什麼人心變壞了,人性是不會變的,錯的是規則對人的不當激勵,錯的是對大自然的無知,錯的是對資源的不當利用。
當然以一部90分鐘的動畫電影來說,片中能表達出的人性之複雜以及對環保的呼籲已屬不易,以上分析只是對電影主題的進一步討論。其實只要《妙先生》能引起大家進一步的思考,就應該算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