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很多人不知道出處,看完漲知識了

2021-02-08 文史明月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廣泛流傳在民間的一句俗語。這句話最早的記載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一文中,裡面僅有一句話「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從這句話當中可以看出,巴地也就是我國四川的古稱,巴地的一條大蛇吃了一頭大象,直到三年以後才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這是關於蛇吞象最早的記載,後來在屈原的《天問》中又說:靈蛇吞象,厥大何如?由此可見,「大蛇吞象」在以前都是有明確記載的。

蛇吞象

不過在後世流傳著流傳著竟然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實這根本不是最初的含義。因為按照《山海經》這部上古神話傳說來看,上古時期的大蛇是絕對能夠吞下一頭「大象」的。

比如說身長千裡,居住在章尾山的人面蛇身的「燭龍」,這條大蛇全身紅色,睜開眼睛就是白天,閉上眼睛就是黑夜。它的呼吸和聲音,可以化作天地之間的風雨雷電,影響著人間四季的變化。不過,這條「大蛇」會以天地之間「守護神」的形象出現,不太可能吞食大象。

燭龍

倒是在另一本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古籍《淮南子》當中,生活在北方大河「兇水」當中另一條大蛇「九嬰」很有可能會吞食大象,這個怪物長了九個腦袋,是《西遊記》當中「九頭怪」的原型。

由於天空出現了十個太陽,兇水也變得沸騰起來,九嬰承受不了水溫,於是經常上岸,見到人跟動物就吃,禍害四方,後來被大羿射殺。但這條蛇有九個頭,說它三年才消化一頭大象,似乎也說不太過去。

九嬰

直到清代在羅洪憲的詩詞中才找到「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從古代流傳了幾千年的故事,突然就變了模樣。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兩個不同的關於「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版本。

故事一:相傳一樵夫上山砍柴時,救了一條小蛇,並把它帶回家幫它療傷。傷愈後的小蛇並沒有被樵夫放歸山林,而是將它留下來作為寵物。隨著一天天的長大,人與蛇之間感情也愈加深厚。後來蛇越來越大,樵夫無力飼養,就把蛇放到山上自己生活。

還會定期的前來看蛇的一舉一動,蛇最後也長成一條巨蟒,後來樵夫去世,就由他的後代繼續看管大蛇。直到有一個後代當中出了一個叫「象」的樵夫,因看到員外家的千金重病,只有蛇膽能救。於是象就向大蛇索取蛇膽救命,大蛇礙於祖上「救命之情」便答應了。「象」也由樵夫一躍成為富家公子哥,生活本來很美滿。

一日,「象」來到京城偶然間看到「公主重病也急需蛇膽治病,病癒後可娶公主為妻」,貪得無厭的「象」揭了皇榜,再次前來大蛇這邊求助。這一次,大蛇直接把「象」吞到肚子裡吃掉了,也因此「人心不足蛇吞象」成為「貪婪」的代名詞。

故事二:宋仁宗年間,一對鄉野母子住在山村,兒子王妄已經三十多歲還沒有娶到媳婦兒,每天靠去山上割草賣草維持生計。後來割草過程中,發現一條小花蛇受了傷。就把它帶回家治傷,在母親的照料下,小蛇很快康復了,從此跟這家人形影不離。直到有一天,小花蛇爬到外面曬太陽,結果在太陽的照射下,很快長大了,還能說話。

等到王妄回到家中,看著昏過去的母親,小花蛇告訴了他事情原委,並告訴他取下自己身上的鱗片給王母煲湯喝,很快就甦醒了。王妄無計可施,只能照著小花蛇的吩咐去做。不一會兒,母親就醒過來了。後來,宋仁宗天天不上朝,想要搜羅奇珍異寶。看著夜裡閃閃發光的小花蛇,王妄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告訴了小花蛇。

小花蛇聽完以後,對王妄說,那你把我一顆眼睛取走吧,這樣你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祿了。王妄嘴上說著不行,不能這樣做。可還是照小花蛇的話去做了,將它一隻發光的眼睛取了下來送到皇上手裡,從此以後得到了許多的封賞。

後來宋仁宗的皇后也想要一顆這樣的夜明珠,王妄得知以後,就突發奇想,再進獻一顆就能出任宰相一職了。於是回家去求小花蛇,結果小花蛇聽完以後,請求把它放到太陽底下取,它想看看最後的太陽。可等到王妄拿了把刀再過來的時候,變大的小花蛇一口把王妄吞了下去。

雖然故事的版本不太一樣,但都諷刺了「那些貪得無厭的人」,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更是時刻激勵著每一位中華兒女,一定要自我警醒,不可因貪婪自私迷失了自我,要學會知足常樂!

相關焦點

  • 人心不足蛇吞相,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蛇吞象.
    其實『貪心不足蛇吞象』指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一個傳說,其大意是:從前有一個很窮的人救了一條蛇的命,蛇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某些人過於貪婪、貪心不足,強烈的欲望會導致災禍降臨到自己身上,並把自身毀滅。這句俗語原從成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了!
    王寶樂接過丹瓶,安慰了謝海洋幾句,立刻就再次吞下一粒,覺得不過癮,又吞了一粒,感受到肚子裡的溫度,正在急速的攀升後,王寶樂又看了看自己的脂肪,狠狠咬牙,索性將裡面所有的死神丹,全部吞了下去。   「為了學首,為了減肥,拼一把!」
  • 「人心不足蛇吞象」到底講的是什麼故事呢?
    由於加了「人心不足」四個字,所以「蛇吞象」就變成了痴心妄想、不自量力的意思!其實關於蛇吞象可以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字面意思,這個典故是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還有一句是出自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這兩個典故的含義其實是相反的,《山海經》中的蛇,叫巴蛇,身長有800尺,它是可以吞的下大象的,但是大象的骨頭要三年後才能吐出來……《天問》中的蛇屯象,就成了不自量力的意思,一條蛇再大,怎麼可能吞的下大象呢?
  •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還是一個典故呢?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出自《山海經》,還是一個典故呢?中國有句古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指的是那些貪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就好像是一隻蛇一樣,明明很小,卻幻想著能夠吞下一隻大象,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山海經》,原話是「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大概意思是說,有一種蛇能夠吃下一隻大象,它把大象吞下去之後,三年的時間都沒有消化乾淨,最後只能夠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
  • 《無心法師3》人心不足蛇吞象,做人如果不真誠,下場誰也想不到
    或許是現實社會太殘酷,最近小編迷上了奇幻劇,都知道是編劇寫出來的,可是還是忍不住追著去看。《無心法師3》也是最近在追的一部電視劇。在眾生追逐虛妄永生時,無心卻一心求死。無心不老不死,會法術,能除妖,他活了千年,所有的記憶壓得他很痛苦,所以特別厭世。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竟是這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原本是從《山海經》「巴蛇吞象」的典故演化而來,但人們卻更多相信這麼一個傳說:宋仁宗年間,深澤某村,一家母子兩人,母親年邁多病,兒子喚作王妄,三十多歲,沒討上老婆,靠賣柴草維生。有一天,王妄到村北去打柴,發現草叢裡有一條七寸多長的花斑蛇,渾身是傷,動彈不得。
  • 「人心不足蛇吞象」講的其實是這個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 「人心不足蛇吞象」講得其實是這個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害。」王妄聽後非常高興,可他畢竟和蛇有了感情,不忍心下手。大蛇說:「不要緊,我能頂住。」王妄挖了大蛇的一隻眼睛出來,竟真的變成了稀世的夜明珠,於是把寶珠獻給皇帝。滿朝文武從沒見過這麼奇異的寶珠,讚不絕口,皇帝也非常高興,封王妄為大官,並賞了他很多金銀財寶。
  • 很多人不知道,看完漲知識了
    很多人不知道,看完漲知識了說到培根,大多數人應該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是經常能夠吃到的。不管是在燒烤攤、麻辣燙、火鍋還是其他的一些小吃裡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長長的一片肉,看起來就讓人很有食慾。吃起來口感確實是不錯的,香嫩可口,而且這種肉裡面還有著一種煙燻的風味,一吃就會上癮,忍不住想多來幾片。
  • 窮山惡水出刁民,人心不足蛇吞象!大衣哥朱之文之草根夢福禍相惜
    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一種心態比貧窮更可怕,人窮是一時的,心窮是致命呢!依舊生活在農村,甚至為家鄉做了很多的貢獻!如為村裡修路、購買灌溉器材、運動器材等,總共花費六七十萬不等!有的人甚至借了一次又一次又一次又一次,但從來不還!大衣哥就對其說:你先把之前的錢還了,我才借,要不我就不借了!這些人聽罷!轉身走掉,從此以後也沒再向朱之文借錢,因為這些人從此以後再也不理大衣哥了,當然也更別說還錢了!全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 人心不足蛇吞象,善意給錯自損傷
    因為,一時義氣地幫忙了,不一定真的幫到了他人,但一定會有人受傷。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你所謂的「善意」會對他人造成怎樣的傷害。這樣的話,你的善意,你的行為,其實是在作惡,並不是幫忙! 替別人做重大決定的忙,慎幫世界上最大的遺憾,其實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我本可以」。
  • 巴蛇吞象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巴蛇吞象,巴蛇:傳說中的大蛇。一條蛇想吞吃一條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近義詞有:一蛇吞象,反義詞有:知足常樂,巴蛇吞象是貶義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人貪心不足。
  • 看完又漲知識了!
    看完又漲知識了!時間:2020-11-19 00:36   來源:倉鼠手遊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喜大普奔是成語嗎?看完又漲知識了! 支付寶螞蟻莊園小課堂2020年11月19答案是什麼呢?2020年11月19的螞蟻莊園題目是喜大普奔是成語嗎?不知道答案的小夥伴一起看看下面今天的螞蟻莊園答案吧!
  • 貪心不足蛇吞象
    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傳說。後來有人把宰相的『相』寫成了大象的『象』,從而演化出『人心不足蛇吞象』,接著有人把『人心』直接改為了貼切的『貪心』也就有了『貪心不足蛇吞象』。事實上,股市中的機會還是有很多的,但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虧錢?除了專業能力不行外,可能還有一點就是投資者太貪了。也就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小機會看不起,整天就想著抓黑馬。
  • 俗語:「老牛吃嫩草」,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漲知識
    俗語:「老牛吃嫩草」,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漲知識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就是各式各樣的俗語。俗語言簡意賅,別看寥寥數十字,都是還是很值得去品味的。俗語雖然簡潔粗糙但正所謂「瑕不掩瑜」,其蘊含的智慧卻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及,很多俗語還不乏大道理。流傳了上千年的俗語,依舊有很好的啟發意義,讓人受益良多。
  • 重慶掌故 | 重慶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
    兩則均言食象的蛇為「青首黑蛇」,正是巴人的圖騰;晉人郭璞注巴遂山之蛇為巴蛇;戰國晚期,「巴蛇食象」令連才華冠世的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在《天問》中發出疑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記道:「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食象』,暴其骨於此山湖旁,謂之象骨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象骨港在湖南臨湘縣西南30裡大江東濱。
  • 廣東方言,很多人都看不明白這個俗語,超級有意思的(粵語文化)
    廣東方言,很多人都看不明白這個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來給大家科普下。1生果篇菠蘿雞(Pineapple Chicken)解釋:專佔人便宜無賴出處:廣州波羅廟賣「波羅紙雞」,俾善信賣返屋企圖個吉利。除竹枝同紙外,真雞毛仲會黐雞身,引申歇後語「一味靠黐」,諷刺人鍾意佔人便宜。
  • 俗語: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是什麼意思?漲知識了
    農村俗語「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很有意思,它把天氣和人際關係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可不是這樣麼,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出門的時候肯定要看看天氣呀。天氣如果陰沉沉的,我們就得帶上一把傘;天邊烏雲翻滾,就預示著暴雨來臨,我們就得帶上雨衣。
  • 父親離世「婆婆」消失: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的貪婪是餵不飽的
    鄭萌出差期間,為了不耽誤她的工作,馬毅自己請假在醫院陪護鄭萌爸爸,直到鄭萌回家才知道爸爸病了,而男朋友將父親照顧得非常好。鄭萌沒少和馬毅抱怨,可是馬毅和很多男人一樣都不懂自己對婆媳關係置身事外的後果,只是覺得孕期的鄭萌太敏感了,覺得劉阿姨人不壞,讓她別太計較,慢慢的鄭萌也懶得搭理和計較了。直到鄭萌孩子出生,婆婆才踏進病房,人還沒出院就一直反覆地說:隔壁病房的女人生孩子誰也不用伺候,不像鄭萌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