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是廣泛流傳在民間的一句俗語。這句話最早的記載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一文中,裡面僅有一句話「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從這句話當中可以看出,巴地也就是我國四川的古稱,巴地的一條大蛇吃了一頭大象,直到三年以後才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這是關於蛇吞象最早的記載,後來在屈原的《天問》中又說:靈蛇吞象,厥大何如?由此可見,「大蛇吞象」在以前都是有明確記載的。
不過在後世流傳著流傳著竟然成了「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實這根本不是最初的含義。因為按照《山海經》這部上古神話傳說來看,上古時期的大蛇是絕對能夠吞下一頭「大象」的。
比如說身長千裡,居住在章尾山的人面蛇身的「燭龍」,這條大蛇全身紅色,睜開眼睛就是白天,閉上眼睛就是黑夜。它的呼吸和聲音,可以化作天地之間的風雨雷電,影響著人間四季的變化。不過,這條「大蛇」會以天地之間「守護神」的形象出現,不太可能吞食大象。
倒是在另一本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古籍《淮南子》當中,生活在北方大河「兇水」當中另一條大蛇「九嬰」很有可能會吞食大象,這個怪物長了九個腦袋,是《西遊記》當中「九頭怪」的原型。
由於天空出現了十個太陽,兇水也變得沸騰起來,九嬰承受不了水溫,於是經常上岸,見到人跟動物就吃,禍害四方,後來被大羿射殺。但這條蛇有九個頭,說它三年才消化一頭大象,似乎也說不太過去。
直到清代在羅洪憲的詩詞中才找到「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從古代流傳了幾千年的故事,突然就變了模樣。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兩個不同的關於「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版本。
故事一:相傳一樵夫上山砍柴時,救了一條小蛇,並把它帶回家幫它療傷。傷愈後的小蛇並沒有被樵夫放歸山林,而是將它留下來作為寵物。隨著一天天的長大,人與蛇之間感情也愈加深厚。後來蛇越來越大,樵夫無力飼養,就把蛇放到山上自己生活。
還會定期的前來看蛇的一舉一動,蛇最後也長成一條巨蟒,後來樵夫去世,就由他的後代繼續看管大蛇。直到有一個後代當中出了一個叫「象」的樵夫,因看到員外家的千金重病,只有蛇膽能救。於是象就向大蛇索取蛇膽救命,大蛇礙於祖上「救命之情」便答應了。「象」也由樵夫一躍成為富家公子哥,生活本來很美滿。
一日,「象」來到京城偶然間看到「公主重病也急需蛇膽治病,病癒後可娶公主為妻」,貪得無厭的「象」揭了皇榜,再次前來大蛇這邊求助。這一次,大蛇直接把「象」吞到肚子裡吃掉了,也因此「人心不足蛇吞象」成為「貪婪」的代名詞。
故事二:宋仁宗年間,一對鄉野母子住在山村,兒子王妄已經三十多歲還沒有娶到媳婦兒,每天靠去山上割草賣草維持生計。後來割草過程中,發現一條小花蛇受了傷。就把它帶回家治傷,在母親的照料下,小蛇很快康復了,從此跟這家人形影不離。直到有一天,小花蛇爬到外面曬太陽,結果在太陽的照射下,很快長大了,還能說話。
等到王妄回到家中,看著昏過去的母親,小花蛇告訴了他事情原委,並告訴他取下自己身上的鱗片給王母煲湯喝,很快就甦醒了。王妄無計可施,只能照著小花蛇的吩咐去做。不一會兒,母親就醒過來了。後來,宋仁宗天天不上朝,想要搜羅奇珍異寶。看著夜裡閃閃發光的小花蛇,王妄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告訴了小花蛇。
小花蛇聽完以後,對王妄說,那你把我一顆眼睛取走吧,這樣你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祿了。王妄嘴上說著不行,不能這樣做。可還是照小花蛇的話去做了,將它一隻發光的眼睛取了下來送到皇上手裡,從此以後得到了許多的封賞。
後來宋仁宗的皇后也想要一顆這樣的夜明珠,王妄得知以後,就突發奇想,再進獻一顆就能出任宰相一職了。於是回家去求小花蛇,結果小花蛇聽完以後,請求把它放到太陽底下取,它想看看最後的太陽。可等到王妄拿了把刀再過來的時候,變大的小花蛇一口把王妄吞了下去。
雖然故事的版本不太一樣,但都諷刺了「那些貪得無厭的人」,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更是時刻激勵著每一位中華兒女,一定要自我警醒,不可因貪婪自私迷失了自我,要學會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