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盛名之下各有各的風流

2021-03-05 深夜歷史

顧名思義,竹林七賢有名,是因為他們賢德;明末四大才子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有才;當今的京城四少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們有錢。但在戰國,有四個人集賢、才、富貴於一身。


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齊國的孟嘗君,合稱戰國四公子。

信陵君——狂瀾既倒 他將挽之

如果非要給戰國四公子排個名的話,那麼信陵君是當之無愧的四大公子之首,比他善辯的,比不上他的愛國,比他愛國的,比不上他會打仗,是四個人中綜合實力最強的。

信陵君,名魏無忌,其父親是魏昭王。魏昭王去世之後,他的哥哥魏圉繼承王位,是為魏安釐王,把他封於信,因而稱為信陵君。

有一次,信陵君正跟魏王下棋,而北邊邊境傳來警報,說是趙國發兵進犯,將進入邊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魏無忌勸阻魏王說:「是趙王打獵罷了,不是進犯邊境。」又接著跟魏王下棋,仿佛無事一般。可是魏王驚恐,全無心思下棋。又過了一會兒,又從北邊傳來消息說:「是趙王打獵,不是進犯邊境。」

魏王聽後很驚訝,問道:「公子是怎樣知道的?」魏無忌答道「:我的食客中有個人能深入底裡探到趙王的秘密,趙王有什麼行動,他就會立即報告我,我因此知道這件事。」從此以後,魏王因害怕魏無忌賢能,不敢任用其處理國事。

《史記 信陵君列傳》記載:公子與魏王博,人言「趙寇至,且入界」。魏王欲召大臣謀。公子止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復博如故。居頃,復從傳言曰:「趙王獵耳」。魏王大驚:「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臣以此知之。」

有一句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可見古今都對士的作用很認同。信陵君深諳此道,不僅禮賢下士,而且識人很準,他養的門客,在日後都為他立了大功。

當時魏國有個隱士,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是個守門小吏,信陵君聽說他很有才華,帶著車馬以及隨從人員,空出車上的左位,親自到東城門去迎接他,侯嬴也不推辭,信陵君態度很是恭敬,侯嬴又對魏無忌說:「我有個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場,望能委屈一下公子的車馬載我去拜訪他。」信陵君立即駕車前往街市,侯嬴下車去見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縫著眼觀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裡,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時暗暗地觀察公子臉色。魏無忌的面色更加和悅。

這個時候酒席上魏國的將軍、丞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貴賓坐滿堂上,正等著魏無忌舉杯開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魏無忌手握韁繩替侯嬴駕車。到家後,魏無忌領著侯嬴坐到上席,並向全體賓客恭敬地介紹侯嬴,滿堂賓客都十分驚異,大家酒興正濃時,魏無忌站起來,走到侯嬴面前舉杯向他祝壽。

侯嬴趁機對公子說:「今天我為難公子也夠了,借拜訪朋友來試探公子,結果公子愈加謙恭。街市上的人都認為我是小人,而認為公子是高尚的人,能禮賢下士啊!」

在這次宴會散了後,侯嬴便成了魏無忌的上客。侯嬴對魏無忌說「:我所拜訪的屠夫朱亥,是賢能之士,只是人們都不了解他,所以隱沒在屠夫中罷了。」魏無忌曾多次前往拜訪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謝,魏無忌覺得他是個怪人。

《史記 信陵君列傳》記載:魏有隱士曰侯嬴,公子從車騎,親迎侯生。侯生直上上坐。又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巿,侯生見其客朱亥,公子顏色愈和。巿人皆觀公子執轡。酒酣,公子為壽侯生前。侯生曰:"巿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請求魏國救援,但魏安釐王害怕秦國,把軍隊留在鄴城紮營駐守,名義上是救趙國,實際上是採取兩面倒的策略來觀望形勢的發展。

信陵君為這件事十分焦慮,既擔心姐姐的安危,又害怕和趙國的關係就此破裂,屢次請求魏王趕快出兵,可魏王害怕秦國,始終不肯聽從他的主張。信陵君於是請來賓客,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賓客趕到戰場上去同秦軍決一死戰,與趙國人共赴死難。

信陵君率領車隊經過東門時,向侯嬴訣別準備啟程,行前侯嬴說:「公子努力幹吧,老臣不能隨行。」信陵君走出幾裡路,心裡很不高興。於是又乘車返回。侯嬴一見公子就笑著說「公子對我情義深厚,您前往我卻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惱恨我,會返回來的。」魏無忌連著兩次向侯先生行拜禮,進而問對策。侯嬴就除了竊符救趙的計謀。並說您行至晉鄙軍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邊自刎,以答謝公子的知遇之恩。信陵君到達鄴地之後,侯嬴果然自殺而死。

魏王惱怒信陵君盜出了兵符、假傳君令殺死了晉鄙,信陵君對此也是非常清楚的。已經打退秦軍挽救了趙國後,他讓手下的將軍帶著他的軍隊返回魏國,自己與門客留在了趙國。信陵君在趙國居住了十幾年不回去。恢復了元氣的秦國乘著他在趙國,日夜不停地進攻魏國,魏王為此就派使者去請信陵君回國。

魏安釐王任命信陵君為上將軍,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使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信陵君的聲威震動了天下,各諸侯的賓客都向他進獻兵法,魏無忌編寫成書,後世稱為《魏公子兵法》。

秦王忌憚信陵君,因此派人持萬金到魏國離間魏王和信陵君的關係,同時派人到魏國境內假裝祝賀信陵君登上王位,因此魏王更加懷疑信陵君,於是派其他人代替信陵君執掌魏國兵權,五國攻秦計劃失敗。信陵君從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國之後,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四年之後去世。從此魏國失去最後支撐的頂梁柱,18年後,魏國被滅。

信陵君算得上是真名士,禮賢下士,竊符救趙,橫掃秦軍,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但功高震主,最終不容於魏王 ,鬱鬱而終。

平原君,趙勝,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

據說有一次,有個跛子經過平原樓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來。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著請求殺了這個小妾。平原君答應之後,卻認為這個要求太過分而沒有理會,他的門客因此走了一半。經過查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門客們認為平原君重女色,輕士人,於是平原君殺了這個小妾,親自登門向跛子道歉,門客才陸陸續續的回來。

元朝的楊維楨曾為此做了做一首《平原君》:

平原君,起朱樓。

美人盈盈樓上居,

蹣跚跛汲彼何叟,

美人一笑蹣跚愁。

門下士,引去不可留。

高價千金值,

千金不惜美人頭。

君不見帷中婦女觀跛者,

一笑五國生戈矛。

公元前265年,當時秦昭襄王任用範睢為相,範睢在魏國時曾受當時宰相魏齊之辱,於是威脅魏國要殺了魏齊。魏齊於是逃到趙國,躲在平原君之處。秦昭襄王得知後,修書邀平原君宴飲,平原君不敢不從。到了秦國之後,昭讓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齊,平原君卻回答:「在富貴時結交的朋友,都是為了貧賤時所預備的;魏齊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會交出來,何況他現在不在我那裡。」拒絕了秦王的請求。

《史記 平原君列傳》記載:民家有躄者,平原君美人大笑之。躄者請曰:「臣不遠千裡而至,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臣原得笑臣者頭。」平原君終不殺。居歲餘,賓客引去者過半。門下人曰:「以君之不殺笑躄者。」於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自造門進躄者,因謝焉。其後門下乃復稍稍來。

公元前265年,當時秦昭襄王任用範睢為相,範睢在魏國時曾受當時宰相魏齊之辱,於是威脅魏國要殺了魏齊。魏齊於是逃到趙國,躲在平原君之處。秦昭襄王得知後,修書邀平原君宴飲,平原君不敢不從。到了秦國之後,秦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齊,平原君卻回答:「在富貴時結交的朋友,都是為了貧賤時所預備的;魏齊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會交出來,何況他現在不在我那裡。」拒絕了秦王的請求。

秦王於是扣留了平原君,威脅趙孝成王交出魏齊,趙王於是緊急發兵包圍平原君的宅第。魏齊趁夜逃出,拜訪虞卿,虞卿認為趙王無法說服,帶著魏齊逃奔魏國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開始不願意見他們,魏齊得知此事後,自剄身亡;趙王於是取魏齊頭送到秦國,平原君才得以回國。

《戰國策》記載, 秦王曰:「今範君亦寡人之太公、仲父也。範君之仇魏齊,託在君家,君可使人歸取其頭,以畢範君之恨,即寡人受君之賜。」趙勝曰:「臣聞之,『貴而為友者,為賤時也;富而為友者,為貧時也。'夫魏齊,臣之友也,即使真在臣所,臣亦不忍出之,況不在乎?」

平原君為了庇護魏齊,不惜以身犯險,也可謂重情重義。但卻也有利令智昏的時候。

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佔領了韓國的野王,使上黨受到極大的威脅。上黨守將準備歸附趙國,希望得到趙孝成王的保護。平原君覺得這麼大一塊好地方,不費任何代價,送上門來還不要嗎?趙孝成王派他到上黨把這塊地方接受了過來,這樣一來,把秦國激怒了。秦國又派白起去打趙國,使趙軍大敗。後來,差一點兒打進趙國的都城邯鄲。可以說長平之戰和後來的邯鄲之圍都是因為他貪圖上黨之地而造成的。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儘管如此,平原君卻是四公子中唯一一個得以善終的,他的後代和趙國一起覆滅。

春申君——利令智昏 災禍乃起

春申君,名黃歇,是戰國四公子中唯一一個非貴族出身的人。就辯才是四人中最好的。楚考烈王元年,封他為相,是為春申君。

春申君年輕的時候曾四處拜師遊學,見識廣博,以辯才出眾深得楚頃襄王的賞識。秦國大舉出兵攻打楚國的時候,頃襄王派黃歇出使秦國。黃歇對楚王說,秦楚兩國是當今的大國,兩國交戰會讓雙方造成損失,而讓他國得了漁翁之利。

《史記》中記載,黃歇上書秦昭王說:天下莫彊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兩虎相與鬥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

秦昭王被春申君成功說服,春申君和太子熊完做為人質去到秦國,秦昭王將他們扣留了十年。

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重,秦國卻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國,春申君認為如果熊完這個時候不回去,那一旦楚頃襄王病逝,那陽文君必然會成為楚王,不如現在從秦國逃回去。而他願意留在秦國,以死當之。幸虧後來範雎為他求情,他才免於一死。

公元前260年,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原君前去楚國請求救援,楚考烈王棄秦楚兩國的盟約不顧,派遣春申君領兵救援趙國。與此同時,魏國也派出信陵君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春申君向北徵伐魯國,次年滅掉魯國,通過援趙滅魯,春申君的在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國重新興盛強大。春申君黃歇在對外窮兵黷武的同時,對內則和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競相禮賢下士,招引門客,最高峰時黃歇有門客3000多人,其數量在「戰國四公子」中居於首位。黃歇的門客多逞強好鬥,奢侈浮華。

有一次,趙國的平原君派門客拜訪春申君,春申君把他們安排在上等的客館住下。平原君的門客想向楚國誇耀趙國的富有,他們特意在頭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裝飾著珍珠寶玉的劍鞘,前去拜見春申君,而春申君的上等門客都穿著寶珠做的鞋子,讓平原君的門客自慚形穢。

據《史記》中記載: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為這件事發愁,他的侍從李園有個妹妹,長相很出眾,春申君寵幸了她之後她就懷了身孕,李園便慫恿黃歇說:如今我妹妹懷孕了,不如趁此機會將她送給楚王,這樣她生下的孩子就成了楚王,誰還敢隨隨便便給您治罪呢?

《史記》中記載,李園趁機進言: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

李園完全抓住了春申君貪戀富貴的心態,當自己的孩子當了楚王,那誰還能撼動他的地位?於是春申君就把她進獻給了考烈王,他的孩子後來被立為太子。

李園一直春申君走漏了風聲,就暗中豢養了刺客。打算殺死春申君來滅口,這件事在國都有些人知道。他的門客朱英提醒他,他卻不相信。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搶先入宮,並在棘門埋伏下刺客。春申君進入棘門,刺客從兩側夾住刺殺了春申君,斬下他的頭,扔到棘門外邊。同時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滿門抄斬。春申君是四人中死的最為慘烈的一個。

太史公曰: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

孟嘗君——雞鳴狗盜 非真名士

孟嘗君,其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的異母弟弟,田嬰死後,孟嘗君繼位於薛。

曹操曾經唯才是舉,不管其道德如何,孟嘗君在曹操之前就這樣做了,在當時他算得上是黑白兩道通吃。他的賓客有些都是犯罪逃亡的人,他孟嘗君寧肯捨棄家業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而且不分貴賤貧富,不分黑道白道,只要相投皆以禮待之,因此使天下賢志之士無不傾心嚮往。

有一次,孟嘗君招待賓客吃晚飯,有個人遮住了燈亮,那個賓客很惱火,認為飯食的質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孟嘗君馬上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那個賓客慚愧得無地自容,就以刎頸表示謝罪。

《史記 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孟嘗君舍業厚遇之。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 其飯比之。客臱,自剄。士以此多歸孟嘗君。

秦昭襄王聽說孟嘗君賢能,把他請到秦國,想讓他就相位,但秦國宰相樗裡疾擔心孟嘗君奪他的相位,指使他的門客公孫讒言於昭襄王:「田文是齊國人,他必定先齊後秦。再說,他的門客都是藏龍臥虎之輩,對秦國的事務了如指掌,他一旦背叛秦國,秦國就危在旦夕。」。昭襄王去問樗裡疾,樗裡疾假作驚詫地說說得對呀,田文是秦國的禍害,不如殺了他!」

秦涇陽君與孟嘗君要好,把真相告訴了他,並獻策說:「昭襄王寵愛燕姬,只有賄賂於她,讓她在秦王面前求情,就有救」。孟嘗君找秦昭襄王寵妾燕姬求情,寵妾索要他的白狐毛皮袍子,但這件袍子已送了給秦昭王,幸好孟嘗君有一位下等門客,深夜裡潛入庫房,學狗叫騙過守庫門吏,把袍子偷了出來,獻給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把孟嘗君放了。

但不久,秦昭王后悔了,派兵去追,孟嘗君一行來到秦國邊境函谷關,關口規定要雞鳴才放人,由於時辰未到不肯開關。幸好下等門客中有人學雞鳴逼真,帶動其他雞一起叫了起來,孟嘗君及時地過了邊關。這就是雞鳴狗盜的故事。孟嘗君感嘆「明珠彈雀,不如泥丸;細流納海,累塵成岡」,正是兩位不知名的下等門客救了他,於是,他把這兩位門客提為上等客。

《史記 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有一狐白裘,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以入秦宮臧中,取白裘以獻秦王幸姬。孟嘗君得出, 夜半至函谷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

孟嘗君經過趙國,趙國平原君以貴賓相待。趙國人聽說他賢能,都出來圍觀想一睹風採,見了後便都嘲笑說:「原來以為孟嘗君是個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個瘦小的男人罷了。」田文聽了這些揶揄他的話,大為惱火。隨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車來,砍殺了幾百人,毀了一個縣才離去。

王安石評價孟嘗君:「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難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孟嘗君因他的門客眾多而沾沾自喜,但卻都是些雞鳴狗盜之徒,沒有能夠獨當一面,制衡秦國的人才。而且因為別人嘲笑他矮小就殺了幾百人,心胸狹隘,太過殘暴。

時勢造英雄,時勢也造英雄,在那個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的時代,他們應運而生。同時也造就了以士為尊,以有才者居上的時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公子PK民國四公子,誰才是真公子?
    ,對這群人,後世尊稱他們為公子,即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民國四公子:張伯駒、張學良、溥侗、袁克文。那麼問題來了,戰國四公子和民國四公子,誰才是引領時代潮流真公子呢?恐怕這個話題要引起兩大陣營粉絲的大爭鳴了,口說無憑,在此夜狼綜合梳理一些數據,供大家參考評判斷,戰國四公子和民國四公子,誰更牛A一些。一、拼爹值
  • 民國四公子,名士真風流
    民國四公子,個個都是真名士如今娛樂圈有"京城四大名少",而民國初年也有著名的"民國四公子",當"名少"遇上"公子",論身家、論才氣、論情史、論成就,"名少"們就如小巫見大巫,只剩退避三舍顧影自憐的份兒。
  • 戰國七雄並立,為何卻只出現了「四公子」,而沒有「七公子」?
    在失去了「周禮」的約束後,各個諸侯國之間大打出手,戰爭仿佛成為了那個時期的常態,進入了戰國時期之後,天下漸漸形成了秦、楚、燕、齊、趙、魏、韓這七個強國並立的局面。在這一基礎之上,湧現出了四位以養士聞名天下的政治家,後人將其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 戰國四公子,都是什麼樣的人?
    最近,一部電視劇《羋月傳》火了,戰國四公子在大眾中又復活過來,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四公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顧名思義,竹林七賢有名,是因為他們賢德;明末四大才子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有才;當今的京城四少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們有錢。但在戰國,有四個人集賢、才、富貴於一身。
  • 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戰國四公子的結局,儘是不如意
    戰國四公子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男團F4,他們不一定長的帥,但多金,又是高門貴族;他們不一定很能打,但是急公好義,備受時人推崇。四公子名望之高甚至蓋過了各自國家的王,這便是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 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認為只有魏無忌配得上公子二字,尊稱公子147次
    司馬遷寫《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戰國四公子時,【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為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為什麼呢?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 黃子歇在戰國四公子裡真的只是個配角
    受不了她,一會喜歡梅長蘇,一會喜歡趙小亮,現在又喜歡春申君了!嬗變的女人!我實在是受不了,因為在我的印象裡,黃歇雖然不是龍套,可也不是超巨啊。黃歇在戰國四公子裡,充其量就是郭富城在四大天王中的地位,緣何成為小女生眼中「對他愛愛愛不完」的角色。對不起。
  • 平原君沒有出眾的能力,為什麼能成為戰國四公子之一
    然而歷史上平原君的死因並不清楚,但是他卻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可是平原君自身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那麼他憑什麼能位列戰國四公子呢?其主要原因有三點。 1、禮賢下士平原君能夠禮賢下士,讓他在當時很有名聲。比如平原君養了門客上千,這些門客都是有學識有能力的人。
  •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戰國四公子輝煌一生,最後被門客刺殺
    戰國四公子大家都比較熟悉,他們大多都與王室有著血脈關係,真正的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這其中春申君黃歇比較特殊,他是唯一沒有王室血脈的貴族,由於他有救主之功,所以楚王給了他淮北的封地,封他為春申君。春申君和其他幾位公子一樣,喜歡豢養門客,巔峰時期他的門客也有數千人,這些人裡面品格能力都參差不齊,但是黃歇都一視同仁,每天都是好酒好肉伺候著。楚國的考烈王喜歡養鳥,聽說鳳凰都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所以就用梧桐葉來餵貓頭鷹,他認為貓頭鷹會因此而發出鳳凰叫聲。
  •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顏值控、唯利君、心機婊,唯有一位不與之苟同
    戰國風雲戰國四公子,號稱戰國「軍政界的四大天王」,他們或文韜武略,或功勳累累,多少文人武將終其一生也無法望其項背。沒有過多的考慮下,趙勝便慫恿著趙孝成王接受了這一燙手的山芋,戰國時代後期最為著名的長平之戰也因此而爆發,40萬大軍坑殺之案慘不忍睹。趙勝與魯仲連的割地說客之爭更是將其狹隘勢利的品質暴露無遺。
  • 戰國四公子之平原君
    小龍人: 無痕,你今晚上要講四公子嗎 雲過無痕:戰國四公子,其實孟嘗君,影響最大,其次是信陵君,但是今天說下平原君。至少要從平原君說起,平原君是趙國庶公子,在趙國公子王孫裡算是最賢能的。養士數千,曾經三次擔任趙國的丞相。三晉、齊國,他們都是卿大夫逆襲上位的。所以鑑於自己的成功。他們對於相位,更多的還是信任公族,而不是外人。
  • 戰國四公子都是哪幾個人?他們最終的結局怎麼樣?
    魏信陵君魏無忌、楚春申君黃歌、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是為戰國四公子。以德才論,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嘗君第三,平原君居末。魏公子信陵君,本名魏無忌,魏安嫠王之弟。因受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故稱信陵君。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篇,一個被美化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所謂的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徵伐越來越激烈,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打仗,為了強盛自身應對外敵,各國貴族紛紛大肆招攬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
  • 風雲:邪皇此人,既是盛名之下無虛士,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標題:第一邪皇這個人,既是盛名之下無虛士,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所謂盛名之下無虛士,指的便是在整座天下江湖之中擁有厚重威名之人,其人雖然多半不如傳聞中那麼神乎其技,卻一定有其過人獨到之處,與傳聞雖有出入,卻必定相差無幾,並且還有機率會比傳聞中更加神乎其技,這是一種看待事物的方法。
  • 戰國四公子魏無忌的最後輝煌:幾乎斷送大秦帝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早年間,因為偷盜兵符殺死大將晉鄙,不經過魏王同意,就揮軍北上,幫助趙國邯鄲抵抗秦國的進攻。雖然後來打退了秦國的圍攻,但是魏無忌卻躲在趙國,再也不敢回魏國。薛公和毛公是魏無忌在趙國認識的有識之人,魏無忌對他們倆很尊敬,他們倆找到公子對公子說:您之所以在趙國還受到如此禮遇,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您是魏國的王室後代,假如魏國被秦國吞併了,那麼您還有什麼臉面活在這個世界上!
  • 信陵君:有志難伸的戰國公子
    網上有朋友問: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在魏國卻有志難伸,鬱鬱寡歡?其實細究問題本身,答案就已經暗藏其間了。我們不妨拈出問題中的三個關鍵詞:公子、大功、國家,逐一分析,答案自然也就不難明了。一、公子我們先看一下《史記》是如何介紹信陵君出身的: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所謂公子,就是王公(國君)之子,天生貴族,自帶光環。
  • 戰國四公子—春申君篇,善水者必溺於水,下場慘烈的投機者
    在戰國四公子中,楚國的春申君是比較特別的一位。首先從出身來說,和其他三位不同,春申君並非楚國的王室出身,而是辯士出身,以遊學博聞、善於雄辯得到楚王的任用。其次,相比較於其他三位,春申君可是名副其實的權臣,其執掌楚國權柄將近二十五年,史書評價其「雖名相國,實楚王也」。
  • 戰國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嘗君,誰才活得最通透
    不過亂歸亂,還是有四個人留在了腦海裡,他們被稱為「戰國四公子」,在當時可謂是風雲人物,提起他們那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今天,我們來品一品這四位公子,看誰活得最通透,看得最明白!禮賢下士,信陵君在這四個公子中,其實個人比較欣賞這個禮賢下士,救人於危難中的信陵君,他的屈尊求賢與不恥下交,是值得世人為之稱讚的。
  • 戰國四公子之春申君黃歇,為何將自己有身孕之妾,獻給楚考烈王?
    談秦說漢(335)戰國四公子之春申君黃歇,為何將自己有身孕之妾,獻給楚考烈王?據史書記載,黃歇將自己有孕之妾獻給無後的楚考烈王,移花接木,生下太子熊悍,也就是楚幽王,不僅自己繼續得寵,還成功地改變了楚王室的血統。
  • 戰國系列141:邯鄲之圍 戰國四大公子齊登場
    這萬般無奈之下,平原君只好寫信給信陵君魏無忌,求他幫忙解圍。至此,戰國的四大公子全部登場。他們分別是: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那說到這您可能會問了,這魏王都不幫忙,那魏國的信陵君就能幫上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