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四公子中,楚國的春申君是比較特別的一位。
首先從出身來說,和其他三位不同,春申君並非楚國的王室出身,而是辯士出身,以遊學博聞、善於雄辯得到楚王的任用。
其次,相比較於其他三位,春申君可是名副其實的權臣,其執掌楚國權柄將近二十五年,史書評價其「雖名相國,實楚王也」。
相對於其他三位公子,春申君的下場最為慘烈,不僅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而且全家都被滅門。
從名不見經傳的辯士,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全來自於黃歇的一次大膽投機,而其之所以慘死,也是因為政治投機的失敗。
正所謂,善水者必溺於水,成也投機敗也投機,這種種內情且聽我一一道來。
在春申君的前半生,雖然得到楚王的任用,擔任左徒的職位,但是,那個時候黃歇的名聲在整個楚國並不顯赫,直到其43歲時,終於被他抓住機會一舉成名。
臨危受命,出使秦國
公元前298年,秦國出兵攻打楚國,先佔巫郡、黔中郡,後攻克楚國都城鄢郢,楚頃襄王被迫將都城遷往陳縣,楚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
眼看無法抵禦秦國,楚頃襄王欲派人赴秦國求和,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任務,黃歇因能言善辯而臨危受命被選為使臣出使秦國。
這時,秦國已經制定了全面攻佔楚國的計劃,由名將白起負責指揮,並約韓、魏兩國加盟,一起進攻楚國。
黃歇來到秦國後,聽聞了秦國的進攻計劃,立馬給秦昭王寫了一封勸諫信,這便是著名的《上秦王書》。
在信中,黃歇引經據典,幫助秦王分析形式陳述利弊,其告訴秦王,秦國和楚國都是當今的大國,如果秦國想要傾盡全力滅亡楚國,楚國必然拼死相抗。
到時候必然是兩敗俱傷的局面,那樣話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韓、趙、魏等國必然會趁機進攻秦國。
如今,經此大敗,楚國已經對秦國構不成威脅了,秦國不如與楚國結好,聯合起來對付其他國家。作為兩個大國,秦國與楚國的聯合,必然能壓服關東諸國,秦國就可以一一蠶食他們。
秦昭王被黃歇說動,答應停止對楚國的軍事行動,轉與楚國結盟,但提出條件:楚國須派太子來秦國充當人質,以示結盟誠意。
楚頃襄王別無選擇,只好派太子熊完赴秦國,黃歇作為秦楚聯盟」的締造者,也隨太子留居於秦國。
金蟬脫殼,太子歸國
黃歇和太子熊完在秦國做了九年多的人質,身處異鄉的兩個人也因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公元263年,楚頃襄王病重,熊完作為太子理應回國即位,但是卻遭受到秦國的拖延和阻撓,秦國想著以此來擾亂楚國的政局,讓其陷入諸子爭位的亂局中。
對秦國的暗藏禍心,黃歇是心知肚明,而且一旦熊完不能及時回國,那麼楚王之位必然花落他家,而黃歇也將失去發跡的機會。
於其繼續默默無聞,心血付諸東流,黃歇決心放手一搏,斷協助熊完潛逃,讓太子喬裝打扮成楚國使者的車夫混出秦國。
並且,為了迷惑秦國君臣,黃歇則冒死留了下來,通過裝病的方式騙過秦國君臣,在估算熊完已經逃遠,即使去追也追不上了。
黃歇才告知秦昭王說:「楚太子已歸,出遠矣。歇當死,願賜死。」秦昭王大怒,欲逼黃歇自殺。
幸虧秦國丞相範雎和熊完關係很好,他勸阻了秦王,其對秦王說:」而今楚王病重,太子回去必然即位為新楚王,其必然會重用黃歇,不如將黃歇放回去,以此交好楚國「。
秦昭王從秦楚結盟的大局出發,聽從了範雎的意見,將黃歇送回了楚國。
一飛沖天,執掌大權
這次冒死相助太子的舉動,徹底改變了黃歇的人生。黃歇回到楚國後,楚頃襄王病故,太子熊完繼位,是為楚考烈王。
為了回報黃歇對自己的相助之恩,楚考烈王便任命黃歇為相國,封其為春申君,賜其淮北十二縣。
從此,黃歇成為執掌楚國軍政大權於一身,而考烈王對他也是言聽計從。其在楚國的政治舞臺上左右朝政,威名赫赫,如日中天。
考烈王三年,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楚國,考烈王派黃歇領兵救趙。在邯鄲城下,趙軍在內,楚、魏軍在外,兩面夾攻,大敗秦軍。
並且楚國趁著秦、趙相持於長平之際,乘機奪取了魯國的徐州。
考烈王八年,春申君又乘勢率軍北伐,滅了歷史悠久的魯國。通過援趙滅魯,黃歇在諸侯中名聲大噪,威望倍增,也使楚國重新興盛強大。
春申君黃歇在對外窮兵黷武的同時,對內則禮賢下士,招引門客,最高峰時黃歇有門客3000多人。
春申君黃歇也因而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齊名,被稱為 「戰國四公子」之一。
考烈王十五年,春申君便春申君以 淮北靠近齊國,戰事緊急為由向楚考烈王進言,自願獻出淮北十二個縣的封地,將楚國的國都從陳縣遷往淮北,以便於應對戰事。
楚考烈王接受了黃歇的建議,遷都於淮北的壽春。
在獻出封地後,黃歇請求楚王改封吳地,並對吳地進行了大開發,利用吳地的三江五湖之利,在吳地疏通河道、抑制水患、發展農業生產。
經過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江南的經濟取得到了極大發展,楚國的國力也得到一定的恢復。
現在上海簡稱的「申」即來自於春申君黃歇,流經上海的黃浦江之前稱黃歇浦,可以說黃歇在長江三角洲區域開發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主次不分,亡國之因
春申君一方面勵精圖治使楚國重振雄風,另一方面又因投機取巧加速了楚國的衰亡。可謂是成也黃歇,敗也黃歇。
首先是,是春申君主次不分,在戰略上犯了重大錯誤。
楚國利用齊國衰弱、秦趙大戰之際攻伐魯國,使自己上陷於孤立,錯失團結魏、齊共同話抗秦的機會。
邯鄲之戰結束後,站在楚國立場來看,此時應抓住難得的有利時機團結各國,以對抗秦國的崛起,但黃歇心中始終有畏懼秦國,不敢將兵鋒指向秦國,反而去攻伐魯國。
而在面對楚國真正的強敵秦國時,則是一味地忍辱退讓。在攻魯前一年,當秦國來進攻時,楚國竟然割地求和,把自己的大後方拱手讓給秦國。
正所謂對自己的生死大敵唯唯諾諾,對潛在的盟友則是重拳出擊,顯然是戰略眼光的短視和決策的失誤。
考烈王二十一年,秦國通過連年徵戰日漸強大,各國面臨著生存危機,合縱攻秦勢在必行。
當時,東方諸國只有楚國最強,列國宰輔唯黃歇名望最高。故楚考烈王被推舉為合縱長,春申君主持其事。
六國組成合縱聯軍,由黃歇任命龐暖為聯軍主帥,六國聯軍曾一度攻到函谷關。
呂不韋在分析了聯軍的情況,認為黃歇一直有畏懼秦國的思想,所以楚軍戰鬥意志是最差的,而楚身為這次聯軍的首腦,若其戰敗所產生的影響也最大。
所以呂不韋命令秦軍集中主力猛攻楚軍,黃歇率領的楚軍果然未作頑強抵抗,一遇秦軍便自行東撤,聯軍遂潰敗。
戰國末期最後一次合縱行動就此結束,秦國崛起之勢再也無法阻擋。此舉讓一向寵信黃歇的考烈王大為不滿,故「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在戰國後期,秦國的威脅才是楚國所面對的主要矛盾,黃歇在這個問題上始終認識不清,對秦國一味妥協退讓,反映出黃歇戰略上的短視。
退守江淮,固然也有一些積極作為,表面上看楚國也取得了一些繁榮,但黃歇當權的二十多年,卻錯失了最後的戰略機遇,楚國面臨的危機更加嚴重了。
移花接木,死於投機
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中,唯一一個非王族的公子,黃之所以能獲得如此之高的地位,依賴於早年在秦國的那次政治投機。
也正是這次投機讓他嘗到了天大甜頭,故而其在受到其門客的蠱惑後,忍住不想再來一次,沒想到這一次不僅沒有得到好處,反而賠上了身家性命。
史書記載,由於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的門客李園讓其妹李環先與黃歇私通,待有身孕後,再通過妹妹之口勸說黃歇,將其獻給楚王。
以期「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的美夢。
雖然門客朱英提醒黃歇:李園兄妹不可信,一旦考烈王身死,李園一定會搶先入宮,殺您滅口,不如趁楚王病重自立或者殺死李園獨掌輔助大權。
但是,黃歇以為李園虛弱,不敢輕舉妄動,並且天真地認為:考烈王駕崩之後,當今楚王是其子,而李園則是其小舅子,當今王后是其妻,江山社稷乃是黃家天下。
故考烈王死後,黃歇仍毫無防備的入棘門弔喪,受到李園刺客的伏擊,身首異處,此後更是被滿門抄斬。
黃歇移花接木的陰謀,不僅自己招致殺身之禍,而且也把楚國推向了敗亡的絕境。楚國由於黃歇的篡國野心而內部相殘。
公元前228年,因李太后(李環)與春申君同居的隱秘洩露,考烈王之弟負芻以此為口實發動政變,楚國的內政陷入一片混亂。
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派王翦平楚,俘虜了負芻,楚國滅亡。由此觀之,楚國晚期政治的腐朽沒落,其根子在春申君。春申君對楚國的敗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總論
黃歇死於所養之士,這是他個人的悲哀。而且,黃歇死後,門下所養之士,無一人能報者,更是顯得所謂的養士不過如此。
亂世爭雄,招攬人才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所謂的養士制度並不能帶來人才的繁榮,與同時期秦國以國家名義招攬四方之士、廣納賢才的局面不同。
戰國四公子紛紛以「養士」為手段,把人才作為私產的一部分,其結果只能 是「士無常君,國無定臣」,未必是國家之幸。
歷代以來,對黃歇多有稱讚之語,有人認為他的作為和成就在「戰國四公子」中應排第一。
但客觀來說,無論對歷史還是對楚國,黃歇所作的貢獻其實都是有限的。黃歇在楚國掌權長達25年,但其在政治上並沒有太大作為,
對秦國一味避讓也沒能實現楚國中興,黃歇死後15年楚國就滅亡了。黃歇之敗, 敗於門客,敗於做人做事的格局太小,敗於缺乏戰略眼光。
黃歇考慮問題不是出於大義和公心,更多地出於私利,為保住個人權勢甚至不惜鋌而走險,其走向失敗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事實上,歷史上真實的春申君黃歇,從來都是一個出色的投機者和野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