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嘗君,誰才活得最通透

2021-02-23 世界歷史網

提起戰國時期,那真是「血染沙場亂紛紛,群雄爭鹿風雲起,你方唱罷我登場,大雁聲聲馬蹄急!」想當年學歷史,這段特殊的時期,只有一個「亂」字才能形容,學得那叫一個費勁,國家多人名更多,真叫人傷透了腦筋。

不過亂歸亂,還是有四個人留在了腦海裡,他們被稱為「戰國四公子」,在當時可謂是風雲人物,提起他們那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今天,我們來品一品這四位公子,看誰活得最通透,看得最明白!

不凡少年,孟嘗君

孟嘗君,他的本名叫田文,是齊國宰相田嬰的兒子,不過是庶子,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庶子卻幹成了一番大的事業直接逆襲,還承襲了田嬰的封爵,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故事。

說田文前要先說一下他的父親田嬰,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是齊宣王的弟弟,田嬰與孫臏在馬陵一起攻打魏國,那是一場著名的戰役,在此役中孫臏用計殺了龐涓,並俘虜了魏國的太子,而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在這裡就不做累述了。

田嬰隨後還立下了不少的戰功,他老爸齊威王過世後,齊宣王即位封田嬰為相,後來,泯王為國君,又賜封田嬰為薛邑。

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而田文也就是孟嘗君,他要想脫穎而出確實不容易,況且,他的出生日期特別的不好,是陰曆的五月五日出生的,田嬰當時找人算過,算命的先生說,這個孩子最好不要養活了,可是,他的小妾也就是田文的母親捨不得啊,還是背著田嬰偷偷地把他養大了。

長大後的田文就顯現出了與旁人的不同,他很有才華並且懂得謀略,他與父親田嬰的每次對話都很精彩。

一次,他對他父親說:「您執掌大權任宰相,到現在已經歷經三代的君王了,可齊王的領土卻沒有增加一分,而您看您家裡,卻積藏著萬金的財富,可是,在您的門下卻看不到一個很賢能的人,您的男僕與女奴吃著肉喝著湯,可是,賢士卻連糠菜都吃不上,您的財富在一天天的增長,可齊國卻在諸侯中一天天的失勢,您不為未來考慮嗎?」

這些話一下子就點醒了田嬰,這讓他看到了高位後的憂患,從此,他就改變了對田文的看法,讓他來主持家政,接待賓客,後來,田文就在門下大肆地招攬天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他寧願自己的家產在變少,也要給予那些門客豐厚的待遇,因此,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嚮往。

在當時,來他家的食客多達數千人,而他一律不分貴戝都一視同仁,後來,他出使秦國,而秦王忌憚他的勢力想殺了他,可是,他終於憑著那些食客而逃過一劫,齊湣王在位時,更任命他為宰相,執掌齊國的國政。

不過此後,在他為相期間曾屢次受到齊王的不信任,好幾次還被罷了官,不過,多虧他的禮賢下士他的眾謀士才保他轉危為安。

天下養士的公子有很多,而孟嘗君能居高位而思危,幾經浮沉而不倒,是他一個「義」字在起決定性的作用,他任為馮驩,只此一人就為他贏得了一生的太平和安身立命之處,也謂是得之所償了。

他算是一個活得比較明白的人了,知道樂極生悲、物極必反的原則,所以,他能在高位不受人嫉恨,在低處能得到幫扶,這與他看透了活明白了有很大的關係。

翩翩公子,平原君

平原君也以養士而著稱,而司馬遷卻給了他以很高的評價,說他是「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的人,那麼,平原君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平原君是趙國的一個公子,他擔任過趙惠文王與趙孝成王的宰相,卻三次離開,三次又官復原職,當時,各國的公子以養士為名為自己的國家招攬各種的人才,平原君也不例外,他也有食客數千,他曾因自己的一個愛妾嘲笑他的一個食客,而一怒之下殺了愛妾。

其實他本人吧,較其他三位公子來說,是有些平庸的,不過,在他手下卻有一個比較厲害的有名人物,我一說,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那就是有名的毛遂,毛遂自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他的那段流傳最廣的話就是對著平原君說的,當時,平原君當面質疑毛遂的才能。

平原君對毛遂說:「有才能的賢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錐子放在口袋裡,而它的鋒尖立即就會顯露出來,如今先生來到我這裡三年了, 我從來沒有在左右近臣們的嘴裡聽見過你,沒有人稱讚你也沒有人推薦你,可見先生你沒有什麼專長啊!」

而毛遂說:「我今天請求放在口袋裡,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裡,是會整個錐鋒都露出來的,不止是露出一點鋒尖就罷了的。「開始大家都在嘲笑他,沒有想到毛遂在楚國一舉成名,他憑著自己的實力與楚王談成了合縱的盟約。

所以,當時的平原君是有些認人不清的,而在後面,更是因為他的一些過錯,而使得趙軍四十萬人被坑殺,使得趙國幾乎滅亡,這也與他認人不明有關,他相信了馮亭的邪說,貪圖他獻出的上黨之地,致使趙國兵敗於長平。

對於平原君,司馬遷雖說贊他是一個翩翩的公子,但是,對於他的為人,他是有所貶低的,司馬遷說:「平原君,是個亂世之中風度翩翩有才氣的公子,但是他不能識得大體,有些貪圖私利,他是個為了私慾而不顧大局的人,他有高人相幫卻識人不明,有小便宜就想著佔有,結果,卻失去了整個國家。」

平原君識人不明用人有誤,算不上一個賢明的主,而且在為人處事上,他貪圖一時一利的得失而不顧及整個全局,總體上來說,活得格局有些小,不足以支撐他在外的名聲。

禮賢下士,信陵君

在這四個公子中,其實個人比較欣賞這個禮賢下士,救人於危難中的信陵君,他的屈尊求賢與不恥下交,是值得世人為之稱讚的。

信陵君無忌,是魏昭五的小兒子,魏國在最初國家的實力還是很強的,不過,後面不斷地被別國所蠶食,國力也越來越弱小了,不過,幸得魏國有了信陵君,才使魏國得到了十幾年的太平,各諸侯國都不敢輕舉妄動,可以看出信陵君在當時的威望。

信陵君為人仁愛寬厚能夠禮賢下士,他從來不敢因為自己富貴而輕視士人,在他門下的士人無論才能大小,他都能做到謙恭有禮,所以,來依附他的士人很多。

而他與門客侯贏的故事也是流傳最廣的,話說,侯贏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他家境貧寒,在大梁的東門當一個守門人,信陵君聽到這個人很有本事,就想去拜見他,當時就為他準備了豐厚的禮物,可是,侯贏連見他都不見他,還說,我幾十年了一直修養著自己的品德,不能因為自己貧窮就接受公子的禮物!

公子不死心,有一天,他大擺宴席,等賓客都到得差不多了,他把主要的位子留出來,自己卻溜了出去,原來他去請侯贏去了,他駕著車子親自去城東門請侯贏,這個侯先生一點都不謙讓,他坐在車裡最尊貴的位子上,特意觀察了一下公子,看公子有沒有什麼異樣。

這還不算,他又藉口說要去會見一個朋友,絲毫不管公子家還有那麼多的人在等候,而他的那個朋友又遠在屠宰場,可公子沒有一點嫌棄的意思,馬上駕車拉著他來到了屠宰場,而侯贏其實與他那個朋友也沒有什麼事情,就只是在那裡說閒話,他又藉機偷看著公子,他看公子臉上始終不變,才告別了朋友上了車。

到了宴席之上,公子更是當著眾賓客的面,隆重地介紹著侯贏,而侯贏看公子卻是一位禮賢下士的君子,後面就大力地輔佐了他,幫助公子完成了竊符救趙與返魏救國等義舉,最後,秦國發兵攻打魏國,而各諸侯得知了是公子擔任了上將軍,都各自調兵來救援魏國,而公子也乘勝追擊把秦軍壓在了函谷關。

不過信陵君的晚年很是悲慘,因為他的威名聲震天下,而魏王又中了秦國的反奸計,把公子的職位給廢黜了,而公子在失意的晚年中與賓客日日的痛飲烈酒,終於因飲酒無度患病而死,而他一死,秦王就派兵連佔魏國二十座城池,從此魏國就走向了衰弱。

司馬遷在《史記》裡也給了信陵君以很高的讚譽,說那麼多的人好客喜士,而只有信陵君能夠真正做到結交下層賤民,而其他的都只是喜好和做面子而已,所以,他的名氣遠遠地超過了諸侯,而漢高祖更是每次經過大梁時,都要去祭祀公子。

個人認為信陵君還是活得不算太通透,如果活得通透,就不會因晚年的境遇而鬱鬱寡歡而不得善終,活得通透的人生,應該拿得起而又放得下,像莊子一樣樂逍遙了。

辨才之主,春申君

春申君是楚國人,他是一個很有口才的人,他沒有前三位有名望,出身也沒有他們尊貴,而那三個公子都是君王的後代,不過,他曾週遊各國從師學習,他的知識是相當淵博的。

他的才能很高,確實幹過幾件大事,他用自己的口才,止住了秦王攻楚的步伐,他引經據典憑藉自己那三寸不爛之舌,免去了楚國一場與強國之間的殺戮,同時,他還讓楚國與秦國訂立了友好國家的盟約。

他捨身救主不顧個人的安危,讓楚國的太子回到楚國順利地繼承了王位,後來,春申君被任命為楚國的宰相,與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並稱為」戰國四公子「,他們都競相地禮賢下士,招徠賓客爭奪賢士,輔助君王掌握國政。

春申君的門人沒有特別出眾之人,而他的口才卻是四個公子中最好的,不過,他的晚年卻漸入昏聵,被奸人所利用,最後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也是四個公子中結局最悲慘的一個。

他有才幹,卻終是為了私利而失去了所有,他一步一步地走來確實不容易,他沒有顯赫的出身,也沒有強大的後盾,一切都靠著自己的努力而得來,可能是得到的不容易吧,所以,最後看得太重了貪念過甚,終是沒有得到好的結果。

寫在最後

這四位公子,他們為了各國與各自的相關利益,網羅人才禮賢下士,雖說不是為了普遍眾生,但他們對人才的重視度,以及運用人才來挽救國家於生死存亡的方法, 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這四人中,活得比較明白的算是孟嘗君了,他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也明白怎樣體現他人與自身的價值觀,其他三位,都不算是活得很通透的人,在欲望與私利面前,他們還是迷失了自我,最終,墜入進自己布下的深淵無法自拔!

個人認為,活得通透就是明白事理,看透本質,做到不爭不搶,不驕不躁,問心無愧,活得通透的人懂得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把一切事物都看得透徹,不去想過多繁雜糾葛,不苛求生活,懂得刪繁就簡,踏實走好每一步,而活得通透的人往往都是智者。

相關焦點

  • 《史記》戰國公子:孟嘗君的雞鳴狗盜,信陵君的竊符救趙
    信陵君的情況呢?信陵君姐夫是趙國的平原君,趙國被秦國圍困時,平原君多次派人向魏國求援,魏安王猶豫不決。平原君無奈,求到了信陵君處,於是便有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佳話,又發展了一個成語。雖然僅從這件事本身來看,信陵君偷了自己君王哥哥的兵符,殺了保護自己國家的領軍將軍,率領著自己國家的軍隊,去救別國,殊為不智。
  • 戰國四公子都是哪幾個人?他們最終的結局怎麼樣?
    魏信陵君魏無忌、楚春申君黃歌、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是為戰國四公子。以德才論,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孟嘗君第三,平原君居末。魏公子信陵君,本名魏無忌,魏安嫠王之弟。因受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故稱信陵君。
  • 戰國四公子,都是什麼樣的人?
    最近,一部電視劇《羋月傳》火了,戰國四公子在大眾中又復活過來,那麼,歷史上真正的四公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顧名思義,竹林七賢有名,是因為他們賢德;明末四大才子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有才;當今的京城四少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們有錢。但在戰國,有四個人集賢、才、富貴於一身。
  • 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戰國四公子的結局,儘是不如意
    戰國四公子的人生履歷都格外耀眼,無論在當世還是在後來都備受世人尊崇,但是他們的結局都不大好。孟嘗君死後被滅族,信陵君鬱郁不得志而逝,春申君更是慘死於屬下發動的政變,只有平原君得以善終,不得不說造化弄人。
  • 戰國四公子PK民國四公子,誰才是真公子?
    ,對這群人,後世尊稱他們為公子,即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民國四公子:張伯駒、張學良、溥侗、袁克文。那麼問題來了,戰國四公子和民國四公子,誰才是引領時代潮流真公子呢?恐怕這個話題要引起兩大陣營粉絲的大爭鳴了,口說無憑,在此夜狼綜合梳理一些數據,供大家參考評判斷,戰國四公子和民國四公子,誰更牛A一些。一、拼爹值
  • 戰國四公子,盛名之下各有各的風流
    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齊國的孟嘗君,合稱戰國四公子。信陵君——狂瀾既倒 他將挽之如果非要給戰國四公子排個名的話,那麼信陵君是當之無愧的四大公子之首,比他善辯的,比不上他的愛國,比他愛國的,比不上他會打仗,是四個人中綜合實力最強的。信陵君,名魏無忌,其父親是魏昭王。魏昭王去世之後,他的哥哥魏圉繼承王位,是為魏安釐王,把他封於信,因而稱為信陵君。
  • 戰國四公子之春申君黃歇,為何將自己有身孕之妾,獻給楚考烈王?
    談秦說漢(335)戰國四公子之春申君黃歇,為何將自己有身孕之妾,獻給楚考烈王?據史書記載,黃歇將自己有孕之妾獻給無後的楚考烈王,移花接木,生下太子熊悍,也就是楚幽王,不僅自己繼續得寵,還成功地改變了楚王室的血統。
  • 中國歷史上「戰國四君子」,誰的結局最慘?其中某位公子滿門被斬
    戰國四公子亦稱為「戰國四君」,是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戰國七雄」中,四個諸侯國中的四位公子。四公子分別是戰國時期: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之春申君黃歇、趙之平原君趙勝、齊之孟嘗君田文。信陵君魏無忌、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與春申君黃歇四位公子中,有三人皆是諸侯國的國君,或是貴族後代,只有春申君黃歇不是,春申君黃歇只是楚國人,因知識淵博而奉事楚王。
  • 戰國「四君子」,哪個最牛?
    這位薛公,就是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著名的「四君子」之一的齊國孟嘗君田文。和田文齊名的另外三位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
  • 戰國七雄並立,為何卻只出現了「四公子」,而沒有「七公子」?
    春申君黃歇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分別評價「戰國四公子」:「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之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顏值控、唯利君、心機婊,唯有一位不與之苟同
    戰國風雲戰國四公子,號稱戰國「軍政界的四大天王」,他們或文韜武略,或功勳累累,多少文人武將終其一生也無法望其項背。信陵君四、信陵君(真英雄)從來英雄多寂寞,唯有賢者留其名,或許只有信陵君能夠配得上「公子」的稱號。
  • 黃子歇在戰國四公子裡真的只是個配角
    我不想跟你討論《羋月傳》,一打開電視,孫儷眉目含春就像活潑版的甄嬛,眉莊的臉愈發橫向發展了,完全不是當年美空模特的模樣了,連《北上廣》中大哥的女人孫楠也跑過來湊熱鬧,一轉眼又上吊死了!恭喜大王、賀喜大王!!!!特麼這八個字少說四個不行嗎????這電視劇沒法看……這些槽點今天就不吐了,今天只好好說說,配角黃歇。
  • 揭秘戰國四君子:春申君黃歇之死因
    而黃歇也大肆招攬門客,最多時達到3000多人,在戰國四公子中是最多的。 前256年,秦國滅掉西周國,同年,寄居在西周國的周赧王死去,作為天子之國的周朝不復存 在。前249年,秦莊襄王即位,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又帶兵滅掉東周國。前242年,各諸侯國擔憂秦國吞併中原的勢頭不能遏制,於是互相訂立盟約,聯合起來 討伐秦國,並讓楚考烈王擔任六國盟約的首腦,讓春申君當權主事。
  • 隱藏在《大秦賦》中的「戰國四公子」,你可發現了?
    了解了大秦「男團」後,我們來看看戰國其他幾名「披荊斬棘的叔叔們」,他們並不是劇中的主要角色,但卻是戰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就是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在《大秦賦》第三集最精彩的嬴異人談判這場戲中,異人面對的便是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三人。平原君趙勝趙勝(?
  • 戰國四公子,司馬遷認為只有魏無忌配得上公子二字,尊稱公子147次
    司馬遷寫《史記》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戰國四公子時,【只稱信陵君魏無忌為公子】,其他三位都稱「××君」,這是為什麼呢?戰國四公子足以記入列傳,分別是:《孟嘗君列傳第十五》、《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春申君列傳第十八》。司馬遷只對信陵君魏無忌稱公子,在《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共出現了147次「公子」。這足以說明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態度是不同的。這跟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有關,在司馬遷看來,只有信陵君是真正的「俠義之人」,和自己是同一類人。
  • 平原君沒有出眾的能力,為什麼能成為戰國四公子之一
    然而歷史上平原君的死因並不清楚,但是他卻是戰國四公子之一。 可是平原君自身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那麼他憑什麼能位列戰國四公子呢?其主要原因有三點。 1、禮賢下士平原君能夠禮賢下士,讓他在當時很有名聲。比如平原君養了門客上千,這些門客都是有學識有能力的人。
  •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的平原君與清河
    我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烽煙四起。在那個動蕩年代,曾經在同一時期湧現出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子」,他們分別是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 公子之弱,仁義而庸碌的平原君
    平原君趙勝,戰國時趙國公子,喜賓客,招賓客數千人,有好賢納士之美名,與魏信陵君、楚春申君、齊孟嘗君一 起被後人稱為戰國四公子。太史公司馬遷為平原君列傳,做《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於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期任職宰相,封地在東武城。那平原君為人怎樣?能力幾何?《平原君虞卿列傳》在描寫平原君時,先是敘述了平原君之美人大笑躄者的事件。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信陵君的結局不好?
    關於信陵君魏無忌此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麼介紹的:「信陵君,魏公子無忌者,魏武王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國大梁人,是魏國的公子,是戰國四公子之首。戰國四公子者為趙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齊之孟嘗君、楚之春申君,雖然戰國四公子皆以養士三千而聞名,但信陵君魏無忌讓人欽佩。信陵君滿腹經綸,禮賢下士,重情重義,言必信,行必果,加上其背景顯赫,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就是一個有才華的富二代。按理來說信陵君這樣的人應該有個好的結局,但這位戰國公子結局卻很悽涼!最終沉迷酒色,鬱鬱而終。
  • 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高風亮節,遺世而獨立
    自古以來姣姣君子皆是讓人敬仰,如空谷幽蘭,不流於俗,帶著這份對君子為人的仰慕之心,翻讀戰國四君子之首信陵君生平事跡。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為戰國四君子之首,魏安釐王魏圉的異母弟,王族公子,出身高貴,他出生時的魏國自馬陵之戰後,走向衰敗,江河日下,之後又逢西邊秦國商鞅變法,張儀略地,魏國長期被打壓,早已沒了當年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