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MBA
名稱:固體核磁共振、順磁共振技術與電池
報告人:胡炳文,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物理系
時間:2020年12月18日,星期五,10:30-11:30
地點:霞光樓 200號 報告廳
邀請人:李林森 化工系 副教授
報告簡介
二次電池已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並且不斷在新的應用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升電池性能的關鍵之一在於理解其電化學反應機制及其與材料結構變化之間的內在關聯。
我們將介紹使用固體核磁共振和原位核磁技術研究LiCoO2材料。LiCoO2是第一代鋰離子電池材料,已廣泛應用於手機。
我們製備了2;採集了鈷酸鋰脫鋰的2較難在高電壓充放電。
接著,我們對鋇鈦包覆的鈷酸鋰樣品(LCO@BT)和未包覆的鈷酸鋰樣品(LCO)進行了原位
另一方面,我們聯用固體NMR和EPR研究了Na0.72Li0.24Mn0.76O2 (NLMO)和摻Ti的Na0.72Li0.24Ti0.10Mn0.66O2 (NLMTO-0.1)。NMR和EPR聯用說明,Ti的摻雜可以使得Li回歸到MnO2層,且使得氧反應變得更加可逆,從而增加了體系的穩定性。
我們還用固體核磁NMR 和順磁共振EPR研究基於正極材料Na3V2(PO4)2O1.6F1.4。
我們通過ex-situV、VVV
又使用原位in-situ
最後我們講述使用原位EPR和EPR imaging技術對NaCrO2體系進行研究,發現了Cr的歧化效應。
報告人簡介:
胡炳文,1999–2006 就讀於復旦大學,2006–2009 就讀於法國裡爾第一大學法國超高場核磁共振研究中心,從事核磁共振新方法的開發。回國後開拓了電池體系和順磁共振的開發。
現任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員,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副院長,獲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支持。
目前從事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的新方法新技術的開發及其在電池體系裡的應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