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敏感期

2021-03-02 女大早教社

看了上面的視頻,相信許多家長都深有同感,覺得兒童的逆反行為是個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那麼接下來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兒童的叛逆敏感期吧!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逆反期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孩子的2-3歲,第二個是6-8歲,第三個則是14-16歲。

今天主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孩子的第一個逆反階段——2-3歲。

叛逆敏感期是孩子的一個心理過渡期,他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無微不至的管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小大人自居。甚至為了表現自己的不平凡,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1.破壞性強,喜歡摔東西、拆玩具、亂寫亂畫、撕書、故意把東西丟得滿地都是;

2.倔強固執,一直堅持要某一件東西,如果得不到就大哭大鬧;

3.喜歡說「不」,拒絕父母的要求,不理睬父母,甚至故意與父母反著來,父母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

4.喜歡故意破壞之前定好的規矩,層出不窮地提出新的要求;

5.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喜歡搶別人玩具,嚴重時還打人。

1.兒童身心的的發展:孩子的動作能力發展了,活動範圍擴大。孩子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能夠自己如廁,用勺吃飯,穿衣服,幹一些簡單的家務活等。同時孩子的語言也了一定的發展,能夠說一些簡單詞彙和句子。這些意味著孩子能夠自主的進行一些活動,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探索世界的生理基礎,可以自主表態,能夠說「不」表示拒絕了。

孩子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發展。這時孩子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能夠逐漸區分「你」「我」,喜歡強調「這是我的」,也有了自己想做的事和不願意做的事,想要學著使用自己的自主能力;同時自我意識發展,好奇心增強,想要自主的探索世界。

2.兒童身心發展不成熟:孩子動作能力發展不成熟,有些事情孩子無法獨立完成,但又想去嘗試或獨立完成。這時如果家長引導不當,孩子就易產生逆反。語言發展也有限,孩子可能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家人也不理解,這時孩子就會容易情緒化。再加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較弱,如果有不滿,情緒就容易激動。同時孩子的思維能力發展和認知水平也有限,所以孩子容易認死理。                                           

3.家長沒有充分理解、尊重孩子: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願,強行「定向」,甚至採取暴力的方式壓制孩子;家長對孩子過分遷就以及包辦一切的做法;家長對孩子內心想法的不理解,運用方法不恰當,如在孩子情緒化的時候,講一些孩子聽不懂的深奧道理、反覆嘮叨、使用強制、命令式的語氣等。

其實孩子在這階段的逆反心理也不全是壞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它的利弊吧!

利處:逆反心理可以促進幼兒逆反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

弊處:幼兒的逆反心理可能會對幼兒造成身心傷害;幼兒的認知能力還未發展完善,難以對事物有完全正確的判斷,這一時期幼兒的逆反心理容易讓幼兒產生錯誤的認知。

1.控制情緒,弄清根源:面對孩子的哭鬧,頂嘴等逆反行為時,父母首先要平復自己的情緒,問清楚緣由,接納孩子的情緒,再好好溝通解決問題,而不是發火,打罵孩子,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2.理解孩子,尊重人格:父母要多花點時間去關注、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父母要學會替孩子去表達情緒,用生動豐富的語言。最後,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確認孩子情緒的合理性。

同時還要學會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自主做出選擇。可以運用有限選擇法,即家長可以給孩子兩個自己都可以接受的選擇,這樣可以避免和孩子正面衝突,孩子也可以自主地進行選擇。

3.不能嬌慣,放縱孩子:不包辦,不遷就,原則問題堅持說「不」。不過父母對孩子說「不」也要注意技巧哦!首先家長要知道自己說「不」,不是對孩子的人格的批評和否定,是對事不對人的。其次,父母在說「不」的時候,情緒要平和,態度要溫和 ,因為父母激動的情緒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孩子不能正確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還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然後,父母要安撫孩子,耐心地解釋原因。安撫孩子因被拒絕而產生的失落、沮喪等負面情緒。同時讓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拒絕。注意解釋原因時要簡單,具體,讓孩子能聽懂。

4.家長們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繪本,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孩子的各種不適和表現呈現在紙上,讓孩子從故事中看到「自己」,默默反思,獲得成長。同時也幫助大人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接納、引導、疏通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更加愉快地度過這一階段。

參考文獻

1、趙建華 毛長德 郭海運.別讓孩子出問題[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1

2、李亞楠.3~4歲幼兒的逆反心理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v.2,163

排版文字:18級家政三班

     戴慶玲

審核:孫婷

指導老師:黃珏靚老師

相關焦點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方法不對父母喊破喉嚨也沒用
    可以理解為,2歲左右的孩子很讓父母心煩,而且越管越叛逆。孩子越管越叛逆,是秩序敏感期到了養育過孩子的父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家裡的孩子到了2歲左右,突然變得有點固執、死板,這個時期的孩子,經常有一旦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大哭大鬧的情況。而且父母還不能管,越管越叛逆。
  • 學會這3招,順利度過口的敏感期
    《抓住兒童敏感期 你的教育就對了》,作者魯鵬程從資深家庭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線教師的角度去解讀敏感期,這樣的解讀更加的專業細緻,並且通俗易懂。這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全面的解讀了孩子會出現的視覺敏感期、聽覺敏感期、口的敏感期、聽覺敏感期等敏感期的100個細節,並且書中還介紹了詳細的解決方法,一、什麼是口的敏感期敏感期,最早是由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女士提出來的,這是孩子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敏感期到來孩子會突然的特別熱衷於做一件事,這種狀態直到滿足孩子內心需求或者敏感度下降或被人人為的阻止之後停住。
  • 關於手的敏感期
    當嬰兒成長到了9個月時候,逐漸出現了手的敏感期,這時候孩子的發展與成人之間的衝突就越發擴大化。 在這個時期,孩子迫切地想要用手去感受事物。比如:你會看見孩子會把正在吃著的香蕉抓的稀爛;探索柜子裡、抽屜裡,把裡面的東西全部抓出來;在吃飯的時候,用手抓的到處都是。
  • 關鍵期,敏感期的前世今生
    關鍵期,敏感期的前世今生都在這裡!你知道「關鍵期」「敏感期」嗎?你不知道,但你一定聽說過!這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路漫漫其修遠兮的育兒道路上,你會發現自己是個「小白」,生怕孩子因為你的「空白」而錯過引導他的重要時期。
  • 乾貨丨陳忻:打破「敏感期」的枷鎖
    是不是我錯過了孩子的吃飯敏感期,應該怎麼彌補?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我的孩子是不是進入了書寫敏感期、認字敏感期,畫畫敏感期等等。大家可以看上面的圖,究竟有多少敏感期?媽媽們的私信裡傳遞出深深的焦慮:生怕錯過敏感期,或者是不是已經錯過了,還能怎麼彌補?
  • 0-2歲半寶寶行走敏感期,學步車看似方便實則危害大
    導語: 0-2歲半寶寶行走敏感期,學步車看似方便實則危害大提到孩子行走敏感期,不得不講兒子小時候的故事。記得那個時候孩子剛剛八個月左右,因為在家裡幹個體診所,孩子沒有人照顧,比較省事的辦法就是為孩子準備個學步車,這不但能節約我的時間,孩子也能不那麼拘謹。無拘無束,只要在家裡面設定的範圍就可以自由活動。
  • 兒童成長階段發育特點及敏感期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兒童敏感期是指兒童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裡,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在這期間內,對某一種知識或技巧有著非常感覺。如果在敏感期內需求受到阻礙而無法發展時,就會錯過學習的最佳時期,日後若想再學習此項事物,儘管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成果也不顯著。
  • 符號敏感期需要停下來指讀嗎?會不會錯過語言敏感期?
    2、小孩現在符號敏感期要停下來做指讀嗎?會不會錯過敏感期? 3、中文現在可以指讀《小豬唏哩呼嚕》,請問接下去怎麼學中文? 小西媽答疑 答:1、複述剛開始的時候都是要這邊多了那邊少點,然後慢慢地就平衡,訓練好了就平衡了。
  • DR魏:請不要再被敏感期忽悠了
    今天北大心理系教授、博導,最強大腦科學評審魏坤琳告訴你關於敏感期的科學真相。這是童書媽媽《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系列訪談第二部分,關注童書媽媽,看DR魏為你破除科學迷信。 敏感期的概念,最早是奧地利的洛倫茲發現的。他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無須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叫做「印刻」(imprinting)。印刻發生的時期,就是「敏感期」。
  • 孩子一句話,爺爺很傷心,秩序敏感期如何應對
    兒童心理學家將孩子這種對秩序執著要求階段,叫做秩序敏感期,這對寶寶的心理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媽媽們都知道小寶寶就喜歡規律的生活,這就是敏感期的萌芽,2歲之後孩子的生活中逐漸建立起一些規則,比如穿衣服的順序、家人的坐次,做事情的順序等等;再加上自主意識發展。寶寶就會抗議不符合秩序的行為,並且出手去矯正。那麼為什麼孩子需要一個「矯情」的敏感期呢?
  • 無緣故的「作」丨如何應對「秩序敏感期」
    其實這是孩子在維持自己的「秩序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寶寶們的---「秩序敏感期」。敏感期是處於進化過程中的人和動物在生命早期狀態下的一種需要。它是一種暫時的個性取向 ,僅限於為了獲得某種特定的品質或者是特徵。因此,當那種性質消逝的時候,敏感期也就隨之消逝了;敏感期這一特徵,最開始是由植物學家德弗裡斯在昆蟲身上發現的。
  • 聊聊口腔敏感期
    「媽寶幫幫幫」曾向寶媽們介紹過蒙臺梭利著名的敏感期理論(捕捉寶寶的31個敏感期(0-9歲版),點藍色字體直接看哦)。孫瑞雪說:「一個敏感期,將使兒童獲得一種品質」。當寶寶順利度過了一個敏感期時,他就走過了一個發展的臺階。因為小Jo正處於多個敏感期的交匯點,最近又複習了很多敏感期的知識,集中幾期跟大家分享我的讀書心得吧。今天先說說微信後臺提問比較多的,愛吃手、吃奶時咬媽媽、什麼都往嘴裡放、咬人……也就是口腔的敏感期。
  • 千萬不要錯過孩子生命成長的敏感期,它真的很重要
    成長敏感期是蒙臺梭利博士提出,拜讀臺灣感統專家王臻惠老師的著作《有能力的愛》,關於敏感期的觀點,我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整理和深入理解,得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我們對任何一個敏感期進行壓抑,都會成為孩子性格發展的缺陷,甚至演變成人性的弱點,所以,我們這些家長一定要知道敏感期的特點和處理方法,為我們的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軌跡成長提供寬鬆的環境!
  • 《給大人的關於青少年情緒的10堂課》:解碼敏感期少年的情感變化
    聚焦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教育解碼敏感期少年的情感變化幫助大人實現對孩子的正面管教《給大人的關於青少年情緒的10堂課》著者:[意]恩裡科·卡斯泰利·加蒂納拉中國青年出版社青春期像一隻攔路的怪獸,為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平添許多障礙,這其中青少年的情緒常常是引發「戰爭」的導火索,因為大人們往往低估了青少年的情緒感受,將一切反常歸結為孩子的叛逆和任性。
  • 專家:少兒學習英語有三大敏感期
    在他看來,孩子學英語越早越好,首先要把握好孩子學英語的語音、語法和口音三大敏感期。其次要在輕鬆、真實自然的語言環境下,給孩子可理解並保持足夠高頻次和足夠多的輸入量,經過測試,分級、分階段來教學,孩子自然能夠自信說英語。
  • 31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月嫂育兒嫂都要知道
    兒童敏感期的理論由義大利教育家蒙臺稄利提出,是指兒童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裡,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敏感期不僅是寶寶學習的關鍵期,同時也影響著其心靈、人格的發展。下面為大家列舉了0~6歲孩子的27個敏感期,有助於你更好的理解孩子。
  • 別讓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影響了未來婚姻幸福
    因為孩子在進入婚姻敏感期後,就會形成最初的婚姻意識。 婚姻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3~4歲以後,這時孩子開始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產生興趣,並開始了對各種組合形式的探索。 一開始他們想和爸爸、媽媽「結婚」,之後會「愛上」自己的老師或其他成人。
  •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教會孩子合理安排生活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指通過時空形式所表現出的事物或要素間和諧統一的運動狀態,具體表現形態有均衡、比例、對稱、節奏、韻律等)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按照教育專家蒙臺梭利的觀點,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
  • 「敏感期教育」系列(一)——兮雯妹妹不再害怕下樓梯了
    平衡敏感期,俗稱「爬樓梯」敏感期,出現的時間在1.5-2.5歲。      2.4歲的兮雯妹妹處在爬樓梯敏感期的末期,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這一敏感期的尾巴進行彌補。      兮雯妹妹 願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 寶寶愛吃手,或許是「口腔敏感期」到了,這樣做讓寶寶健康成長
    其實這都是寶寶發育的進步,是「口腔敏感期」的表現。寶寶吃手、啃腳還咬人?別擔心,或許是「口腔敏感期」到了寶寶喜歡吃手、啃腳、愛咬人,可能是口腔敏感期到了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這樣寫到:當兒童出生時,他能夠使用的唯一的器官是他的口、眼睛和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