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上面的視頻,相信許多家長都深有同感,覺得兒童的逆反行為是個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那麼接下來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兒童的叛逆敏感期吧!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逆反期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孩子的2-3歲,第二個是6-8歲,第三個則是14-16歲。
今天主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孩子的第一個逆反階段——2-3歲。
叛逆敏感期是孩子的一個心理過渡期,他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無微不至的管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小大人自居。甚至為了表現自己的不平凡,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1.破壞性強,喜歡摔東西、拆玩具、亂寫亂畫、撕書、故意把東西丟得滿地都是;
2.倔強固執,一直堅持要某一件東西,如果得不到就大哭大鬧;
3.喜歡說「不」,拒絕父母的要求,不理睬父母,甚至故意與父母反著來,父母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
4.喜歡故意破壞之前定好的規矩,層出不窮地提出新的要求;
5.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喜歡搶別人玩具,嚴重時還打人。
1.兒童身心的的發展:孩子的動作能力發展了,活動範圍擴大。孩子也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能夠自己如廁,用勺吃飯,穿衣服,幹一些簡單的家務活等。同時孩子的語言也了一定的發展,能夠說一些簡單詞彙和句子。這些意味著孩子能夠自主的進行一些活動,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探索世界的生理基礎,可以自主表態,能夠說「不」表示拒絕了。
孩子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發展。這時孩子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能夠逐漸區分「你」「我」,喜歡強調「這是我的」,也有了自己想做的事和不願意做的事,想要學著使用自己的自主能力;同時自我意識發展,好奇心增強,想要自主的探索世界。
2.兒童身心發展不成熟:孩子動作能力發展不成熟,有些事情孩子無法獨立完成,但又想去嘗試或獨立完成。這時如果家長引導不當,孩子就易產生逆反。語言發展也有限,孩子可能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家人也不理解,這時孩子就會容易情緒化。再加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較弱,如果有不滿,情緒就容易激動。同時孩子的思維能力發展和認知水平也有限,所以孩子容易認死理。
3.家長沒有充分理解、尊重孩子: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願,強行「定向」,甚至採取暴力的方式壓制孩子;家長對孩子過分遷就以及包辦一切的做法;家長對孩子內心想法的不理解,運用方法不恰當,如在孩子情緒化的時候,講一些孩子聽不懂的深奧道理、反覆嘮叨、使用強制、命令式的語氣等。
其實孩子在這階段的逆反心理也不全是壞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它的利弊吧!
利處:逆反心理可以促進幼兒逆反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
弊處:幼兒的逆反心理可能會對幼兒造成身心傷害;幼兒的認知能力還未發展完善,難以對事物有完全正確的判斷,這一時期幼兒的逆反心理容易讓幼兒產生錯誤的認知。
1.控制情緒,弄清根源:面對孩子的哭鬧,頂嘴等逆反行為時,父母首先要平復自己的情緒,問清楚緣由,接納孩子的情緒,再好好溝通解決問題,而不是發火,打罵孩子,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2.理解孩子,尊重人格:父母要多花點時間去關注、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父母要學會替孩子去表達情緒,用生動豐富的語言。最後,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確認孩子情緒的合理性。
同時還要學會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自主做出選擇。可以運用有限選擇法,即家長可以給孩子兩個自己都可以接受的選擇,這樣可以避免和孩子正面衝突,孩子也可以自主地進行選擇。
3.不能嬌慣,放縱孩子:不包辦,不遷就,原則問題堅持說「不」。不過父母對孩子說「不」也要注意技巧哦!首先家長要知道自己說「不」,不是對孩子的人格的批評和否定,是對事不對人的。其次,父母在說「不」的時候,情緒要平和,態度要溫和 ,因為父母激動的情緒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孩子不能正確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還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然後,父母要安撫孩子,耐心地解釋原因。安撫孩子因被拒絕而產生的失落、沮喪等負面情緒。同時讓他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拒絕。注意解釋原因時要簡單,具體,讓孩子能聽懂。
4.家長們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繪本,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孩子的各種不適和表現呈現在紙上,讓孩子從故事中看到「自己」,默默反思,獲得成長。同時也幫助大人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接納、引導、疏通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更加愉快地度過這一階段。
參考文獻
1、趙建華 毛長德 郭海運.別讓孩子出問題[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1
2、李亞楠.3~4歲幼兒的逆反心理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v.2,163
排版文字:18級家政三班
戴慶玲
審核:孫婷
指導老師:黃珏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