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所有演員都表現出色,除了導演陳可辛

2020-12-03 小樹吧啦吧啦

《奪冠》

前幾年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的成功,讓很多觀眾不知覺會將奪冠來進行比較。

同樣是體育類型的電影,同樣是滿懷對體育精神的熱愛和追求,最後到國家、民族層面的深刻見解。

導演陳可辛

這幾個方面,相信不管是中國導演陳可辛,還是印度導演阿米爾汗,想要表達的能量都是一樣的,這股能量到最後都會隨著國旗升起、國歌唱響,得到最好的詮釋。

作為電影愛好人士,在只發表最直觀的的觀影感受,別無其他。

其實在電影上映後,不少觀眾也在評論區發表過很切實的感受:買了一張電影票,在影院看了三場排球賽,僅此而已。

最後那句「僅此而已」,對陳可辛導演耗費心思精力的心血之作,可以說是不小的刺激。

比賽現場式的鏡頭

開片一點都不拖沓,用2008年中美女排對戰現場來將「鐵榔頭」郎平的優秀和特別之處凸顯出來。

接著便用倒敘的方式來開始對郎平還是球員的時代作描述,隨著幾段艱苦訓練和暖心教育的片段,便進入到了中日爭奪冠亞軍的比賽。這也進入了影片被部分觀眾詬病的階段一一對比賽過程描述得過分細緻,但比賽的轉折點和激烈性卻看點不足。雖然電影觀眾大多數對排球都談不上專業的認識,但見識和邏輯還是很充分的,那些在比賽解說時沒有報導出來的戰略性、技術性以及決定勝利關鍵,才是坐在電影院中的觀眾真正會為之興奮的東西。但導演在這個階段的剪輯,基本是以眾所周知的解說為主,只是看這個的話,倒不如看真實的紀錄片來的令人興奮。

接下來的中美對抗比賽,也就是黃渤率領中國隊,和郎平率領的美國隊,進行直接對抗。這個段落的處理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拖拉,中心、重心,突出得都不足。節奏上感覺就像是精良版的電視劇,而電影在這部分也從這裡接入了電影開頭的精彩部分。幸好的是,由於有郎平的生平事跡作敘事基礎,原本在國產電影中容易出現的過分虛無的精神主義,在這部電影中出現得不算過分。

沒有配樂和聲音

只有對郎平的指責

中美大戰,中國被郎平執教的美國隊PK掉後,郎平內心壓抑的情緒在畫面上表現得很完美,可以說是導演陳可辛在這部電影中表現得最好的鏡頭。可除此之外,這個階段的其他鏡頭又開始出現紀實片的特質,節奏感和畫面的設計都很一般。

電影的後半部分,從郎平復出執教中國女排開始,不管是鞏俐個人的氣場還是配樂,都進入了電影的高潮階段。不知道是因為鞏俐的表演搶眼能力強,還是因為導演本身就把電影的精華都放在了這,這個電影後半部分精彩程度提升顯著,很多衝突都令人印象深刻。

但導演的毛病同樣還是很明顯,想說的點太多:從行政管理層的思想,到教練的決心和理念,還要到隊員之間的碰撞和磨合,每個層面都想鋪設完整,但卻看不到重點,以及「關鍵點」。其實行政管理層和主教練新的改革理念有衝突是很大的看點,大多數觀眾都不會接觸到這個層面,導演大可以拍得再細緻點,再深入點。真別擔心過不了審,現在國家不但在經濟上有騰飛,在面對行政思路的不完善方面也同樣有勇氣,畢竟都是過去的事了,最重要現在拿冠軍了,對嗎?而兩種甚至是多種思想的碰撞已經最後達成的一致,這是很多電影會選用的看點。

這麼精彩的部分,導演就用了一場只是嘴巴上說說的會議來概括,真是浪費了。激烈的口角,有,看了很過癮,但是這句話中的這個「責任」,其實觀眾們還是很希望看到更加深入的詮釋。這涉及到郎平這個主教練所擁有的權限問題,誰給的權,又是怎麼使用的權,這個其實是很重要的行政管理上的點,再細緻點會更加豐富。不必刻意迴避行政上的元素,也不是非得把行政人員刻畫成頑固派角色,思想的對撞並且最終有切實的道理,這才是大家喜歡看到的正能量。

這部電影的基礎是:我們奪冠了!

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不愉快,大家都願意接受,相信那些只是必然的磨礪。

最後一場,中國對戰排名第一的巴西。

這場比賽在攝製方面是重頭戲,導演自然傾注了很多心血,在整部電影中,也是高潮中的高潮。除了比賽本身的精彩,鞏俐的賽前鼓勵堪稱經典,思想覺悟已經推到全新的層面。作為宣揚體育精神的電影來說,這樣的思想覺悟還是很讓人熱血沸騰的,很多人願意花時間來看電影,為的也就是這樣的熱血沸騰。

奪冠,這個名字真的很給力。對於國家榮耀,其實怎麼去拍都不過分。但是作為電影本身,更像是一篇作文,在書寫前,是需要很明確題材和體裁的。由於有非常詳盡的題材,導演陳可辛拍攝這部電影時,更多的不是考慮藝術創作,而是壓力。

印度導演阿米爾汗

《摔跤吧!爸爸》

同樣是體育題材,印度導演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的票房和口碑,都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杆。但要求導演陳可辛的《奪冠》給觀眾留下同樣深刻的印象,顯然並不公平。摔跤本身是個人對抗,而排球是團體對抗,作為電影藝術,和文學藝術異曲同工,群像塑造和個人塑造的難度是不一樣的,體育項目也是一樣,個人對抗賽肯定比團隊對抗賽更容易將深刻印象推給觀眾。一個弄不好,什麼都塑造不出來。

除了難度不同,導演陳可辛在電影呈現中最大的問題是體裁不明確。如果比喻成作文,《摔跤吧,爸爸》是個人傳記,勵志精神更加容易刻畫,導演阿米爾汗對主角的塑造,對主角成長經歷的編織可以更加具體,而觀眾對個人對抗所呈現出來的張力也能更容易接受到。

而《奪冠》,題材很好,素材也很好,但導演陳可辛卻沒有確定好作文的體裁。說是傳記文,單獨描繪女排這個團隊,根本不可能,年代跨度這麼久,新人換舊人,怎麼描繪都不像話;如果說是描繪主教練郎平,那力度不夠,廣度也不足,郎平的思想變化和最終成長的線路不夠詳盡。如果說紀是紀實片,那這種製作程度真是非常精良了,把女排精神作為紀實主體也不錯。但是以精神為主體,是很多國產電影的通病,精神這種東西很高大,但卻難以形象化,難以讓觀眾產生共鳴。

個人觀感,電影在精神構建方面更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那種散文。情感揮發不夠集中,人物個性,除了郎平以外,其他都比較淺顯,沒有深挖,更像是一成不變的教科書。雖然語文陳述上始終在強調「女排精神」,但在電影表現卻沒有做到。

現在的電影觀眾接受面已經非常寬廣,對藝術的觸感也非常敏銳,所以可以很容易感受到電影在「平平無奇」上的表現。

對抗,就是要有強大的對手,而導演陳可辛對對手的描繪太過簡略,在電影畫面的呈現剪輯的太快了,真的如果是電影時間不足,大可以再其他橋段的感情渲染環節上去調整,為什麼要在關鍵的最振奮人心的對抗中用快速剪輯的方式來節省時間呢?

所以,小樹私下認為,《奪冠》這部電影中的題材和素材都很出色,但導演陳可辛這次卻沒有交出一份合格的作文。細碎、不必的點滴太多,導致整體觀影顯拖沓,拖沓的部分嚴重壓縮了高潮時間的呈現。

這樣的表現,很可惜。

相關焦點

  • 《奪冠》官宣定檔,陳可辛導演作品來襲,終於等來中國女排
    《奪冠》這不電影的原名是《中國女排》,想必粉絲們也是等了很久了,對於這樣的一部電影還有實力派演員大家都是非常期待的了。《奪冠》這部電影是由陳可辛導演執導的,陳可辛導演的作品相信影迷們也一定有所了解的,陳可辛的額每一部作品都可以說是巨作了
  • 導演陳可辛傾情說《奪冠》
    截至目前,國慶檔最先上映的電影《奪冠》票房突破5億元,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開了個好頭,導演陳可辛終於給了這份交付自己的重任一個滿意的答覆。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陳可辛覺得,《奪冠》與觀眾見面的每一步都可以歸為一個「難」字。但令他覺得奇妙的是,每一次的「難」最後都能迎刃而解,就像是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向前走。
  • 《奪冠》導演陳可辛:我覺得很幸運
    截至目前,國慶檔最先上映的電影《奪冠》票房突破5億元,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開了個好頭,導演陳可辛終於給了這份交付自己的重任一個滿意的答覆。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陳可辛覺得,《奪冠》與觀眾見面的每一步都可以歸為一個「難」字。但令他覺得奇妙的是,每一次的「難」最後都能迎刃而解,就像是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向前走。
  • 《奪冠》上映導演陳可辛發文分享團隊幕後艱辛
    電影《奪冠》上映,導演陳可辛在微博發文分享了拍攝團隊各個工作人員幕後的艱辛和努力,並感謝團隊的付出。《奪冠》上映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9月25日,電影《奪冠》上映,導演陳可辛在微博發文分享了拍攝團隊各個工作人員幕後的艱辛和努力,並感謝團隊的付出。
  • 2020年《奪冠》未播先火,著名導演陳可辛遠程助力中影人教育!
    陳可辛,看到這三個字,瞬間就能想到好幾部豆瓣評分超高的優秀電影。尤其是近些年,電影市場上頻繁出現他的身影,他執導和監製的幾部內地現實題材影片在票房、口碑和社會影響上都表現不凡。陳可辛遠程助力中影人中影人教育集團董事長楊立成與導演陳可辛陳可辛,中國香港導演、監製、編劇、演員。
  • 是陳可辛和鞏俐成就了《奪冠》,還是《奪冠》成就了他們?
    》是陳可辛導演拍攝所有電影中票房最高的電影。說到這裡,我在想,這部電影《奪冠》能獲得如此之高的票房,那到底是陳可辛和鞏俐成就了《奪冠》,還是《奪冠》成就了他們呢?陳可辛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之所以找鞏俐出演郎平,也是經過多方考慮的。陳可辛稱鞏俐她的演技、段位、她的身份、狀態,都讓他覺得鞏俐是最霸氣的。一般導演形容演員與角色多是用匹配、合適這樣的詞語,而陳可辛直接用了「霸氣」,可見《奪冠》中「郎平」這個角色也是非鞏俐莫屬了,其他演員從氣場上就輸了。
  • 《奪冠》金雞獎奪三大獎,陳可辛導演感謝中國電影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拒演郎平的鞏俐出演《奪冠》,陳可辛導演用了什麼手段?
    而鞏俐屢次拒絕陳可辛導演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中飾演郎平的角色邀約,則明明確確地表示怕「演不好」,怕演砸了這個角色。陳可辛導演又是用了什麼手段,讓鞏俐回心轉意,心甘情願入局《奪冠》?鞏俐拒演郎平,陳可辛三顧茅廬曾執導過《中國合伙人》、《七月與安生》等電影,金像獎、金雞獎、金馬獎最佳導演榮譽加身的陳可辛,接手《奪冠》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讓鞏俐出演郎平
  • 「沒有遺憾」,導演陳可辛回應《奪冠》熱門話題
    怎樣選出合適的演員?怎麼拍出賽事的真實感?近日,《奪冠》導演陳可辛接受人民網文娛部採訪,回應了網友關心的問題。1978年曼谷亞運會上,16歲的陳可辛第一次現場觀看中國女排比賽;40年後,他在電影《奪冠》中向女排精神致敬。
  • 《奪冠》導演陳可辛:很幸運拍這部電影,沒留下任何遺憾
    」,陳可辛都不知道這個評價是褒還是貶。「每個導演的戲就代表了他的人,我覺得我也改變不了。」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陳可辛說。在這個「國慶檔」,由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奪冠》上映。
  • 導演陳可辛揭秘《奪冠》幕後
    在經歷多次更改檔期後,《奪冠》終於上映了。導演陳可辛發文稱:「女排奪冠的路上一向都是難,難,難。從來沒有輕而易舉的勝利。我們劇組拍攝也一樣。三年的難,難,難。終於等到9月25日這一天。」第一個難題也導致拍攝了海量素材,最初剪輯版本達到3個多小時,後來精修到2個小時15分鐘,能在這個長度裡把中國女排的故事講完,陳可辛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除了視角帶來的劇本創作與實際拍攝問題,《奪冠》的第二個最大的難題就是選角。
  • 《奪冠》曝花絮:鞏俐四分鐘戲份一條過,創陳可辛導演生涯記錄
    10月4日晚,電影《奪冠》官微再曝影片花絮,是「郎平」在中巴大戰前夜4分鐘的情感戲,也是鞏俐在演繹全片當中最難的一場戲、最重要的一段臺詞。鞏俐呈現出來的專業度,讓導演陳可辛都佩服不已。,整部戲的主題都包含在內,最重要的所有臺詞都在這一條裡面,如此重要的臺詞戲份,導演卻依然一條過,是對鞏俐的表現十分有信心。
  • 陳可辛導演:《奪冠》是我拍過那麼多電影裡最難的一場戲
    電影重新定檔那天,陳可辛導演特意發了微博,字裡行間都是難掩的激動,「一月十九號,首映前,經歷了人生最煎熬的一個月。沒想到首映後再經歷了更煎熬的七個月。拍了三十年電影,以前歷盡的所有酸甜苦辣,在這都不算什麼。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四個字。」
  • 《奪冠》導演陳可辛:很幸運去拍這部電影,沒留下任何遺憾
    每次有人跟導演陳可辛說「我看你電影又哭了」,陳可辛都不知道這個評價的意思是褒還是貶。「情感,確實是我的電影很多時候很自然的、很本能的表達。我自己也喜歡看電影,很容易被情感打動,所以我拍電影會自然往那個方向拍很多情感的東西。喜歡哭的人就會覺得好,也可能有些觀眾覺得是不是太煽情了。」「每個導演的戲就代表了他的人,我覺得我也改變不了。」
  • 《奪冠》定檔,導演陳可辛發言:謝謝大家206天的等待
    2020年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讓很多原本新年上映的電影撤檔,《奪冠》就是其中的一個像《唐人街探案3》至今沒有定檔,相比之下《奪冠》滿足了大家的需求。8月17日,導演陳可辛發文稱:「謝謝大家206天的等待,9月30日影院見!在經歷了這麼多風波之後,終於可以和大家見面了,著實令大家很期待。導演還表示:「首映前,經歷了人生最難熬的七個月。拍了30年電影嘗過所有酸甜苦辣,這些不算什麼。
  • 總覺得,陳可辛的《奪冠》差口氣
    香港導演陳可辛,是內地觀眾熟知的愛情文藝片導演。陳可辛北上的作品,無論是文藝片《如果愛》、《親愛的》、《中國合伙人》,還是商業片《投名狀》、《武俠》,都獲得了內地市場的認可,票房都有不俗表現,回到香港金像獎還能拿一些表演獎項,內地演員周迅、趙薇、李連杰,都靠著陳可辛這棵大樹拿到了金像獎影后影帝
  • 陳可辛給她點讚,群眾演員誤認成郎平,白浪出演《奪冠》備受好評
    人生如戲,生活中,每個人都是一名演員。或許,能夠以非專業演員的身份飾演郎平的人,除了她的女兒,別無他選了。,群眾演員把她誤認成郎平白浪在電影《奪冠》中的演出不必多說,身為一名非專業演員,她的演技卻比一些小鮮肉還要出色,就連群眾演員都把她誤認成郎平。
  • 《奪冠》未能「奪冠」,陳可辛的《李娜傳》該怎麼辦?
    拿陳可辛來說,在電影領域,他就是一個地道的生意人。「電影都虧本了,談口碑有什麼意義」這是陳可辛面對媒體採訪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七次入圍金像獎最佳導演,五次得獎;三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兩次獲獎;兩次入圍金雞獎最佳導演,兩次獲獎;兩次提名百花獎最佳導演,一次華表獎最佳導演,一次華鼎獎最佳導演。在質量口碑上,陳可辛這一生可以說是碩果纍纍。但是在票房成績上,陳可辛卻遠遠不及他的那些後輩們。拍了30部電影,總票房才19個億,《奪冠》(6億)還是他最賣座的電影。
  • 曾被質疑,跨越35年,陳可辛攜《奪冠》歸來,你的淚腺準備好了嗎?
    有人覺得中國女排的故事值得一看,有人卻覺得導演陳可辛又在借著熱度拍電影。2019年,中國女排在世界盃上再次奪冠,那段時間的各大平臺上都是關於女排的討論。這樣的榮耀,讓所有的中國人民都熱血澎湃。其實,《奪冠》是一部耗費了陳可辛很多心血的電影,在電影開拍前的一年裡,劇組在全國的範圍內尋找貼合人物的演員。
  • 《奪冠》搶跑國慶檔,陳可辛會成為最大贏家?
    作為《奪冠》的導演,同時也是《一點就到家》的監製,陳可辛在本屆國慶檔共有2部擔任主創的影片上映。那麼,在兩者的加持之下,陳可辛又會否成為本屆國慶檔大戰的終極贏家呢?「大滿貫」導演陳可辛的號召力公開資料顯示,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在內地所取得的票房成績,累計約1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