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
前幾年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的成功,讓很多觀眾不知覺會將奪冠來進行比較。
同樣是體育類型的電影,同樣是滿懷對體育精神的熱愛和追求,最後到國家、民族層面的深刻見解。
導演陳可辛
這幾個方面,相信不管是中國導演陳可辛,還是印度導演阿米爾汗,想要表達的能量都是一樣的,這股能量到最後都會隨著國旗升起、國歌唱響,得到最好的詮釋。
作為電影愛好人士,在只發表最直觀的的觀影感受,別無其他。
其實在電影上映後,不少觀眾也在評論區發表過很切實的感受:買了一張電影票,在影院看了三場排球賽,僅此而已。
最後那句「僅此而已」,對陳可辛導演耗費心思精力的心血之作,可以說是不小的刺激。
比賽現場式的鏡頭
開片一點都不拖沓,用2008年中美女排對戰現場來將「鐵榔頭」郎平的優秀和特別之處凸顯出來。
接著便用倒敘的方式來開始對郎平還是球員的時代作描述,隨著幾段艱苦訓練和暖心教育的片段,便進入到了中日爭奪冠亞軍的比賽。這也進入了影片被部分觀眾詬病的階段一一對比賽過程描述得過分細緻,但比賽的轉折點和激烈性卻看點不足。雖然電影觀眾大多數對排球都談不上專業的認識,但見識和邏輯還是很充分的,那些在比賽解說時沒有報導出來的戰略性、技術性以及決定勝利關鍵,才是坐在電影院中的觀眾真正會為之興奮的東西。但導演在這個階段的剪輯,基本是以眾所周知的解說為主,只是看這個的話,倒不如看真實的紀錄片來的令人興奮。
接下來的中美對抗比賽,也就是黃渤率領中國隊,和郎平率領的美國隊,進行直接對抗。這個段落的處理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拖拉,中心、重心,突出得都不足。節奏上感覺就像是精良版的電視劇,而電影在這部分也從這裡接入了電影開頭的精彩部分。幸好的是,由於有郎平的生平事跡作敘事基礎,原本在國產電影中容易出現的過分虛無的精神主義,在這部電影中出現得不算過分。
沒有配樂和聲音
只有對郎平的指責
中美大戰,中國被郎平執教的美國隊PK掉後,郎平內心壓抑的情緒在畫面上表現得很完美,可以說是導演陳可辛在這部電影中表現得最好的鏡頭。可除此之外,這個階段的其他鏡頭又開始出現紀實片的特質,節奏感和畫面的設計都很一般。
電影的後半部分,從郎平復出執教中國女排開始,不管是鞏俐個人的氣場還是配樂,都進入了電影的高潮階段。不知道是因為鞏俐的表演搶眼能力強,還是因為導演本身就把電影的精華都放在了這,這個電影後半部分精彩程度提升顯著,很多衝突都令人印象深刻。
但導演的毛病同樣還是很明顯,想說的點太多:從行政管理層的思想,到教練的決心和理念,還要到隊員之間的碰撞和磨合,每個層面都想鋪設完整,但卻看不到重點,以及「關鍵點」。其實行政管理層和主教練新的改革理念有衝突是很大的看點,大多數觀眾都不會接觸到這個層面,導演大可以拍得再細緻點,再深入點。真別擔心過不了審,現在國家不但在經濟上有騰飛,在面對行政思路的不完善方面也同樣有勇氣,畢竟都是過去的事了,最重要現在拿冠軍了,對嗎?而兩種甚至是多種思想的碰撞已經最後達成的一致,這是很多電影會選用的看點。
這麼精彩的部分,導演就用了一場只是嘴巴上說說的會議來概括,真是浪費了。激烈的口角,有,看了很過癮,但是這句話中的這個「責任」,其實觀眾們還是很希望看到更加深入的詮釋。這涉及到郎平這個主教練所擁有的權限問題,誰給的權,又是怎麼使用的權,這個其實是很重要的行政管理上的點,再細緻點會更加豐富。不必刻意迴避行政上的元素,也不是非得把行政人員刻畫成頑固派角色,思想的對撞並且最終有切實的道理,這才是大家喜歡看到的正能量。
這部電影的基礎是:我們奪冠了!
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不愉快,大家都願意接受,相信那些只是必然的磨礪。
最後一場,中國對戰排名第一的巴西。
這場比賽在攝製方面是重頭戲,導演自然傾注了很多心血,在整部電影中,也是高潮中的高潮。除了比賽本身的精彩,鞏俐的賽前鼓勵堪稱經典,思想覺悟已經推到全新的層面。作為宣揚體育精神的電影來說,這樣的思想覺悟還是很讓人熱血沸騰的,很多人願意花時間來看電影,為的也就是這樣的熱血沸騰。
奪冠,這個名字真的很給力。對於國家榮耀,其實怎麼去拍都不過分。但是作為電影本身,更像是一篇作文,在書寫前,是需要很明確題材和體裁的。由於有非常詳盡的題材,導演陳可辛拍攝這部電影時,更多的不是考慮藝術創作,而是壓力。
印度導演阿米爾汗
《摔跤吧!爸爸》
同樣是體育題材,印度導演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的票房和口碑,都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杆。但要求導演陳可辛的《奪冠》給觀眾留下同樣深刻的印象,顯然並不公平。摔跤本身是個人對抗,而排球是團體對抗,作為電影藝術,和文學藝術異曲同工,群像塑造和個人塑造的難度是不一樣的,體育項目也是一樣,個人對抗賽肯定比團隊對抗賽更容易將深刻印象推給觀眾。一個弄不好,什麼都塑造不出來。
除了難度不同,導演陳可辛在電影呈現中最大的問題是體裁不明確。如果比喻成作文,《摔跤吧,爸爸》是個人傳記,勵志精神更加容易刻畫,導演阿米爾汗對主角的塑造,對主角成長經歷的編織可以更加具體,而觀眾對個人對抗所呈現出來的張力也能更容易接受到。
而《奪冠》,題材很好,素材也很好,但導演陳可辛卻沒有確定好作文的體裁。說是傳記文,單獨描繪女排這個團隊,根本不可能,年代跨度這麼久,新人換舊人,怎麼描繪都不像話;如果說是描繪主教練郎平,那力度不夠,廣度也不足,郎平的思想變化和最終成長的線路不夠詳盡。如果說紀是紀實片,那這種製作程度真是非常精良了,把女排精神作為紀實主體也不錯。但是以精神為主體,是很多國產電影的通病,精神這種東西很高大,但卻難以形象化,難以讓觀眾產生共鳴。
個人觀感,電影在精神構建方面更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那種散文。情感揮發不夠集中,人物個性,除了郎平以外,其他都比較淺顯,沒有深挖,更像是一成不變的教科書。雖然語文陳述上始終在強調「女排精神」,但在電影表現卻沒有做到。
現在的電影觀眾接受面已經非常寬廣,對藝術的觸感也非常敏銳,所以可以很容易感受到電影在「平平無奇」上的表現。
對抗,就是要有強大的對手,而導演陳可辛對對手的描繪太過簡略,在電影畫面的呈現剪輯的太快了,真的如果是電影時間不足,大可以再其他橋段的感情渲染環節上去調整,為什麼要在關鍵的最振奮人心的對抗中用快速剪輯的方式來節省時間呢?
所以,小樹私下認為,《奪冠》這部電影中的題材和素材都很出色,但導演陳可辛這次卻沒有交出一份合格的作文。細碎、不必的點滴太多,導致整體觀影顯拖沓,拖沓的部分嚴重壓縮了高潮時間的呈現。
這樣的表現,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