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乃宿敵,為何不去統一遊牧地區?
在歷史長河中,一般都是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而農耕民族奮起抵抗。具體的原因可詳見拙文《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那麼,中原王朝能不能徹底擊垮遊牧民族而連同遊牧地區一併統一了呢?
-
契丹及耶律阿保機的生存與奮鬥: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崛起的縮影
古時遊牧民族的崛起,基本上是靠在某時期冒出一個特別的優秀的首領:匈奴是冒頓單于,突厥是木桿可汗,金國(女真)是完顏阿骨打,蒙古是鐵木真,契丹(遼)則就是耶律阿保機。但他們的崛起,光靠這一點遠遠不夠,還需要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即中原政權由於各種原因,失去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有效壓制 。
-
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的帽子上,為何總會有兩根動物尾巴?
在武俠古裝劇中,那些遊牧民族的首領們,一出場總是戴著動物皮毛做成的帽子。這本來無可厚非,這是遊牧民族的天性。但是帽子的左右兩側都有一根動物尾巴,而且不分什麼民族。遼國蕭太后、金國完顏洪烈、西夏的李元昊和蒙古的鐵木真,都是這個形象。那麼,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是否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呢。
-
玉帶鉤的發展與演變
1977年江蘇丹陽東漢墓出土的帶鉤,自身銘文中亦稱為「鉤」。至於帶鉤一詞,可能始於《史記·齊太公世家》管仲為保公子糾為君,偷襲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帶鉤」的記載,今天我們仍習慣稱之為帶鉤。 《獸面形玉帶鉤》 戰國中期山東省曲阜縣魯國故城58號墓長『玉帶鉤的演變情況』過去史學家一般認為,帶鉤始於北方胡人之服飾,是戰國中期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後才由此傳入中原的。
-
遼國自白:我封印了遊牧民族的侵略性,你宋朝卻打開魔盒自取其辱
契丹之所以友善,這是因為它是第一個將廣大的北方地區各民族全部統一起來的國家,第一次打破了長城的阻隔,進入漢區,將北方的遊牧民族經濟與長城以南的農業經濟結為一體,走上了農牧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遼國境內,還有奚族、阻卜(蒙古草原諸部)、女真、室韋(東胡)、渤海等少數民族,這些民族都是能徵善戰的馬背民族,在歷史上經常南下劫掠,是中原王朝的噩夢。但是,自從契丹人建立了遼國之後,整個北方的遊牧民族侵略性,都被遼國給壓制住了。
-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十分彪悍,為什麼到了清朝他們卻乖順起來了?
中原王朝千年來一直都飽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每一次的中原動蕩都少不了遊牧民族的摻與,為此從秦王朝開始修築抵禦北方民族的長城,正如漢有匈奴,唐有突厥一樣,在明清時期,北方草原居住的是曾經徵戰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的蒙古族。明帝國取代元朝後。
-
文物丨帶鉤=皮帶扣?
古人的衣服寬袍大袖,自然更需要一個類似皮帶的東西將腰部束起,不僅是為了顯出身材,也是出於方便行動的考慮。用於扣接腰帶的帶鉤,因此應運而生。漢 捲雲紋青銅削刀 內蒙古博物院藏簡牘上的字是用毛筆蘸墨或者漆寫上去的,如果寫錯,就用青銅削刀把竹簡或木牘削去一層,再重新寫。早在西周末年和春秋初年,帶鉤就已經出現。
-
禍伴福生,長城建立後,為何催生了遊牧民族首次大一統?
起初,雙方也有基礎貿易,交換彼此的需要,比如遊牧民族用畜牧業相關產品以較大差價交換邊民手中常見的物資,比如用但大量的肉交換少量的鹽,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這種行為,我們也會覺得這種貿易行為嚴重不對等,可是對遊牧民族來說這卻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了。
-
這個族群是遊牧者的鼻祖,為何竟被農耕民族所制服?
文/王凱迪 在傳統的歷史觀念中,早期的先民最初都是遊牧者,定居農耕文明則是部分遊牧者升級的產物。實際上,遊牧民族的出現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早,根據拉鐵摩爾的說法,遊牧民族的出現要晚於大規模馬匹的馴化。
-
住著四十二個民族,北方民族三千年歷史濃縮在這塊土地上
巴音呼碩草原這裡周邊住著鄂溫克族牧民,你可以去當地牧民家中親身體驗獨特的遊牧民族風情,河湖眾多,水流潺潺,水草豐美,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夏季的夜晚,在寬敞的蒙古包內,品著奶茶,嘗著地道的蒙古大餐,再欣賞一場精彩的蒙古歌舞,實在是最愜意不過的事了。
-
遊牧民族威脅唐朝,李世民:封他兩個兒子為可汗,其國必亡
秦始皇一統七國後,派蒙恬北徵匈奴,秦朝大軍在蒙恬的帶領下把遊牧民族打的落花流水,因此才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之說。不過,隨著秦朝的消亡,匈奴又恢復了彪悍的作風,「白登之圍」時,曾把漢高祖劉邦逼入絕境,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持續了300多年。直到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匈奴這個民族才逐漸衰落。
-
踢館 | 中國歷史上就是被遊牧民族反覆虐?這是個極大的誤解
追求學♂問的分割線問:在冷兵器時代,農夫和牧民體力差距不大,武器都沒有代差,為什麼遊攻民族會多次南侵呢?在此過程中,遊牧民族損失大嗎?如果遊牧民族真的很強的話,那為什麼他們住在北方乾旱嚴寒地方,而不是住在相對溫暖潮溼的燕山以南?
-
鄭說帶鉤
基本款帶鉤:圖一,圖二,這條帶鉤是一條戰國帶鉤,是帶鉤當中最基本的款式,也是最基本的材料製作的,就是我們說的青銅鑄造帶鉤,素帶鉤,帶鉤中的基本款。帶鉤的工藝非常複雜,一個小小的帶鉤身上,基本上涵蓋了我們所知道的所有材料,包括金、銀、玉、銅、骨、瓷,水晶、瑪瑙等很多材料。但是帶鉤存世量最大的,還是我們說的青銅鑄造的帶鉤,沒有紋飾的,我們稱之為素帶鉤的帶鉤。這種素帶鉤具體來說,就是青銅材質鑄造,沒有添加其他的紋飾,沒有鑲嵌,沒有錯金銀,沒有鎏金等等。
-
草原風遊牧民族服飾,漫步沙漠與草原
穿上草原風格濃重的遊牧民族服飾,漫步沙漠與草原,體會熱情與柔軟~ 賈乃亮綠洲發布封面大片!穿上草原風格濃重的遊牧民族服飾,漫步沙漠與草原,體會熱情與柔軟~ 賈乃亮綠洲發布封面大片!
-
北活故事丨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薩米人的現代生活
原始遊牧民族薩米(Sámen)有著許多的頭銜,如「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四國之民」、「最後的土著」及「拉普人」。同為古老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成吉思汗」們的驍勇善戰,大概是蒙古人養了可以四處徵戰的馬,而薩米人他們養的是耐寒可愛的馴鹿(笑)~早在新石器時代,薩米族人已經在北極圈內生活了數千年,他們開墾的地區橫跨了芬蘭、瑞典、挪威及俄羅斯四國,因此他們又被稱為「四國之民」。
-
臺原住民魯凱族樂當「山林遊牧民族」
臺原住民魯凱族樂當「山林遊牧民族」 2001年08月14日 08:41:47 來源: 人民網香港8月13日電臺灣消息:在臺灣大大小小的山脈中,活躍著一群專業的造林工人
-
講座丨現代化進程中,遊牧民族後裔的精神困境
澎湃新聞獲「NomadRelays遊牧計劃」(ID:NomadRelays)授權,轉載六月的活動期間孛兒只斤·布仁賽音的講座及其與主持人烏·額·寶力格的對談,孛兒只斤·布仁賽音以其個人經歷,串起了現代化進程中遊牧民族後代的精神困境。孛兒只斤·布仁賽音是日本滋賀縣立大學人間文化學部教授,日本蒙古學會理事,早稻田大學東洋史博士。他曾擔任《朝日新聞》亞洲網絡欄目評論員,日本蒙古協會評議員。
-
遊牧之路·秘境探索
知道遊牧民族的人很多,但不一定了解遊牧的本質並不是牧人、牲畜和草原之間的相互依存,而是祖祖輩輩用以調節三者平衡的生活選擇。在遊牧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了生命的更迭與進化。只有走過遊牧之路——草原上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才能觸摸到遊牧文化的靈魂,被遊牧文明的魅力觸動。
-
他們居住在帳篷裡,以遊牧為生,食物主要是馬奶製品和馬肉
下面我們要介紹的是歷史上歐亞遊牧民族對東西方文明進行的最後一次,也是最猛烈的一次進攻。前面一直強調,遊牧和農耕文明始終在同步前進。從人類起源時代開始,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就一直相互作用著。在後者的社會文明和政權組織日益嚴密的同時,遊牧民族也在武裝、機動性和情報搜集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們不再是未開化民族,而是在沿著自己的道路不斷前行。終於,在13世紀時,遊牧民族再一次發動了大規模襲擊。12世紀末,蒙古人開始走上歷史舞臺。他們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北部地區,那裡同樣是匈奴人和突厥人的發祥地。很明顯,這些古老民族和蒙古族屬於同一個人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