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鉤的由來 』
帶鉤最初單稱「鉤」,這在《左傳》、《國語》、《管子》等書中均有記載。1977年江蘇丹陽東漢墓出土的帶鉤,自身銘文中亦稱為「鉤」。至於帶鉤一詞,可能始於《史記·齊太公世家》管仲為保公子糾為君,偷襲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帶鉤」的記載,今天我們仍習慣稱之為帶鉤。
《錯金嵌玉鐵帶鉤》 戰國中期
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楚墓出土
『 帶鉤的造型』
帶鉤的造型比較簡單,大多有鉤首、鉤體和鉤紐三部分組成。較為常見的形狀是:鉤頭位於鉤體的一端並形成彎曲成鉤狀,鉤體正面為鉤面,常飾以各種紋飾,鉤體反面為鉤背,鉤鈕就設在鉤背近尾端處或中央部位,並與鉤體相連接。
『 古人是如何使用帶鉤的 』
從古代塑像,壁畫人物的衣著服飾和墓葬中帶鉤的出土位置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帶鉤是古人用來鉤系束腰的腰帶頭。比較普遍的用法是將帶鉤背面的鉤鈕嵌入革帶一端,鉤體向外,略呈弧狀,可能是為了與腰腹之弧度貼合。鉤首則鉤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將鉤首穿掛在置於革帶另一端的環上。此外,帶鉤有時還用來系掛一些古人常用物品或裝飾性佩物。
『 帶鉤的材質、種類』
由於帶鉤既是一種實用品,又是一種裝飾品,所以在古代使用極為廣泛。不僅存世量大,質地繁多,有金、銀、銅、鐵、玉、琉璃、錯金銀、嵌松石等,而且造型各異,大小不一。僅鉤首就有龍、虎、螭、鳥等各種形狀,鉤體的正面還常飾有獸面紋、雲紋、幾何紋、神話動物等各種紋飾,風度多彩,琳琅滿目。同時不少帶鉤製作考究,精雕細琢,美不勝收。
《包金嵌玉銀帶鉤》 戰國中期
河南省輝縣固圍村5號墓出土
《猛虎咬龍尾帶鉤》 戰國早期
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出土
『 帶鉤的造型 』
在這數目眾多、形式各異的古玉帶鉤中,我們簡要的介紹幾種常見的造型。
1、禽鳥形
鉤首多作鴨、鵝形或琢呈鳥頭狀,鉤體隆起,一般素麵無紋,極個別的作品琢出一些簡單的羽翅。
2、琵琶形
帶鉤呈反琵琶行,鉤體大小不一,鉤首多為龍頭。其眉、口、鼻、嘴、龍角、發毛等,琢磨的生動細緻。鉤頸稍細,鉤腹寬大且隆起呈半圓狀,尾端為圓弧形。有些作品在龍頭遙相呼應,更增加了積分妙趣。
3、長條形
鉤體呈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一般都比較長大。早期光素的較多,稜角分明,琢制精細,也有的刻劃裝飾幾道直線弦紋,或隱起數塊規矩整齊的方形凸面,或用陰線琢刻出當時較為流行的圖紋。明清時期裝飾紋樣日益複雜,鉤面上不僅有平面圖案,而且還常見有淺浮雕的小螭,與鉤首龍頭遙相呼應,更增加了幾分妙趣。
4、曲棒形
鉤體為比較均勻的棒形,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泥鰍背」,一般都不太粗,呈弓形彎曲狀。這種形式的帶鉤,漢代已有發現,大多光素無紋。明清時期的曲棒形帶鉤,不但鉤首形式多變,而且在鉤面有時還琢制了圖案紋飾。
5、獸面形
鉤體較寬且短,並以陰刻、浮雕或透雕的獸面為特徵。鉤頸彎曲,鉤頭或光素,或為獸首。鉤體與鉤鈕的獸面相對。
《獸面形玉帶鉤》 戰國中期
山東省曲阜縣魯國故城58號墓長
『玉帶鉤的演變情況』
過去史學家一般認為,帶鉤始於北方胡人之服飾,是戰國中期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後才由此傳入中原的。實際上根據多年的出土資料和一些專家的研究成果看,帶鉤的使用要早於趙武靈王時期,而且中原流行的束腰之帶鉤也並非始於胡人。
1、良渚文化玉帶鉤
目前最早的玉帶鉤發現於良渚文化,且均出土於死者的腰部,當為系帶之物。此時器面均光素無紋,穿孔外大內小,略有錯縫,同時鉤內璧也留有明顯的弧線切割痕跡。然而這種形勢的帶鉤在商和西周墓中至今未見蹤跡,玉春秋以後我們常見的帶鉤形勢又有明顯不同,究竟兩者之間有無承接關係,發展演變情況如何,還有待於新考古資料的發現和專家們進一步研究。
2、春秋戰國玉帶鉤
春秋中期以後,我國黃河中下遊地區已經普遍使用帶鉤,同時帶鉤的形式也基本確定。在考古發掘中,除銅帶鉤外,玉質帶鉤也常有發現。
此時的玉帶鉤多為長條形和琵琶形,一般鉤首高昂,有龍鳥、獸頭等,鉤面光素或用陰線勾刻,淺浮雕的琢發比較少見。鉤鈕較高,有方圓兩種,多設在近尾部一端,而且此時帶鉤無論大小,均琢磨的潔淨光滑,稜角分明利落,光澤度極強。
尤其是戰國晚期,帶鉤數量迅速增加,其分布範圍之廣,數量形式之多,工藝製作之精,都是前所未見的。有的作品還與金銀工藝組合鑲嵌,具有較高的藝術品價值。
《玉帶鉤》 春秋晚期
河南省固始縣侯固堆1號墓 出土
3、漢魏時期玉帶鉤
秦漢時期,帶鉤的製作基本繼承發展了戰國的式樣和技法,只是在使用上更加普遍化了。數量較多,形制各異。漢代劉安在他的《淮南子》一書中提到當時的帶鉤說:每逢盛會,賓客滿堂,看每人腰間系的帶鉤,用途雖無兩樣,形式卻無雷同各取巧作,爭奇鬥勝,帶鉤儼然成了漢代人服飾的重要裝飾物了,更有講究者,鉤首已不直接扣系腰帶另一端的穿孔,而是在腰帶一端系上玉環,讓帶鉤首玉環相扣銜。
此外,曲棒形帶鉤在漢代也多有發現,一般選料比較講究,琢磨的圓潤光滑。至於其他類型的帶鉤,與戰國時期基本相似,而鉤面浮雕螭紋的形式,則是從漢代開始日益興盛起來的。
《玉帶鉤》 西漢中期
河北滿城縣陵山靖王劉勝墓
魏晉南北朝,玉帶鉤仍有出土,但數量明顯減少,可能由於帶扣的普遍使用,帶鉤的實用意義已在減退。從出土情況看,此時帶鉤正處於衰落階段,一直到唐宋,帶鉤的製作仍不景氣。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是還出現了一些鹿首和花形帶鉤,儘管工藝精巧,琢磨細緻,但大多均屬小型類帶鉤,這種現象是否說明,帶鉤從腰帶的系物又轉向它用或作「衣鉤」「襟鉤」等用途了,還有待考古界新的發展。
《玉帶鉤》 南朝
江西省南昌市京山南朝墓出土
《雲紋龍首玉帶鉤》 南北朝
現藏於浙江省杭州市博物館
4、元明清時期玉帶鉤
元明清時期,帶鉤的製作開始回升。尤其是明清兩代,數量劇增。但並不像前朝那樣被人們廣為使用,而是成了上層統治者及文玩雅士們發懷古之幽情的鑑賞品。
明清是製作的帶鉤,選料嚴格,琢磨更加光潤細膩。造型多為長條形,其中明代帶鉤鉤頭多為龍首,較元代寬短,略呈方形,鼻梁下凹,雙眼凸出,有的則為管鑽而成。另外,鉤頭還有較為寫實的鳥、馬、羊等造型。
清代帶鉤鉤頭龍首,前額隆起呈瘤狀,嘴寬且短,頸部彎曲度較小,並多呈弧形,不像宋元時為方折角度。此時帶鉤,玉質優良,多青玉,白玉等。整體造型較大且規矩,輪廓線條流暢柔和,琢磨也很細膩。圖案也十分豐富多彩,且大多富有吉祥喜慶之意。
3、帶鉤的附件——帶環
帶環又稱絛環,是玉帶鉤相互配套使用的附屬器物。一般來說,早期帶鉤注重使用,鉤頭多餘革帶另一端的孔洞相扣合,也有的是用絲帶與鉤首套系而成。後來人們注重額腰帶的美化,為使其更加講究,不但在腰帶一端系有別致的帶鉤,而且在另一端也配上了精美的帶環。從而既增強了實用功能又增強了裝飾效果。
漢代以後,這種帶鉤與玉環相扣銜的形式,依然流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我們常見的簡單性質的玉圓環之外,元代還流行一種圖紋生動的春水玉帶環。
長期以來,由於帶鉤、帶環均可單獨使用,所以在多數的傳世之物中,很難將其合為一體,即使是墓葬出土,如果沒有發現勾掛關係,也不可能把兩者視為一物。
4、胡帶之鉤——玉帶扣
帶扣是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人們腰系革帶飾所用的鉤帶頭,漢時傳入中原,屬於一種胡帶上的用具。文獻多作「郭洛」、「鉤洛」之名,其帶頭又名「鮮卑」、「犀毗」等。
從多年來北方少數民族出土的大批實物資料來看,所謂鮮卑,指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帶扣。不過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帶扣,材質大多以金屬為主,造型有圓環形、長方形、動物形等,一般多呈對使用。一條革帶上使用兩枚。分別釘綴在革帶之首,其中一枚往往開有小孔,或鑄有外向小鉤,開孔部位多在帶鉤的一側,小鉤則設於帶鉤的前端。
漢代以後,玉質的胡服帶扣才偶有發現;元代的玉帶扣形制較大,深具北方民族勇悍大度氣概;明代玉帶扣數量增多,央視日漸多樣化;清代玉帶扣數量、品種更加豐富,甚至有了採用寶石記性點綴的玉帶扣,從而使此時的帶扣越發富麗堂皇、身價倍增了。
原創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郵箱:2014yuwenhua@sina.com
網址:www.cjade.cn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19號聯合國際大廈乙段B609
糾錯、投稿、入會
聯繫編輯 微信號:mjj-610
中國玉文化研究會
中國玉文化研究會是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民政部登記註冊、文化和旅遊部為主管單位,由全國著名的文博考古單位、相關教育培訓機構、玉文化研究者、玉文化研究組織、玉雕藝術機構、玉器收藏愛好者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的國家一類社會團體。
本團體的宗旨是團結國內外玉文化愛好者、研究者、收藏家、鑑賞家、雕刻家和相關大專院校、玉文化研究機構、玉雕藝術機構,開展玉文化研究的相關工作,為提高玉文化研究水平,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本團體的業務範圍是:進行玉文化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組織、舉辦展覽、展示活動;開展玉文化創作及評比表彰,促進玉文化事業的發展;普及、推廣玉文化知識,開展玉文化服務和教育培訓;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支持、人才引進、交流合作、法律諮詢等服務;做好玉文化宣傳、出版、檔案和專業網站的建設;承接政府部門委託的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