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有約的嗎?」最近幾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這句話刷屏了。改編自1937年「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八佰》在全國點映後,口碑爆棚,而「八百壯士」用熱血和生命守家衛國的故事也深深感動和震撼了廣大觀眾。
不過,多少年來,在四天四夜的戰鬥中,四行倉庫守衛軍隊究竟有多少人始終是個謎。而網上的相關資料也是說法多樣、版本不一。有說「八百壯士」實際為450人;也有人說只有423人;甚至說僅有370人。哪一個版本才是準確的呢?
▲視頻:電影《八佰》預告片
▲當年,矗立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
●「八百壯士」從何而來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10月26日,軍事重鎮大場失守。日本的兵力,一部分向南進軍,往閘北方向打;還有一部分就往西,往南翔、嘉定方向打。閘北、江灣的中國軍隊立刻陷入側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五十幾萬大軍不得不往西撤退。一方面,撤退需要掩護;另一方面,10月30日,國際聯盟會在上海召開一個「九國公約會議」,國民政府考慮,英美這些國家和日本有矛盾,如果10月30日的會議召開時,能有一支部隊仍在上海守衛,便能夠表明中國的立場,吸引到國際力量的支持。
一開始,國民政府要求守衛四行倉庫一帶的第88師留下。但是,88師師長孫元良感到,留下來的部隊,生還的可能性不大,便提出來少留一點,最多一個團,得到允許。但孫元良考慮再三後,最終留下來的只有88師262旅524團1營。10月27日,這一個營的軍力,由524團中校團副謝晉元率領,孤軍奮戰,死守樓高牆厚的四行倉庫。
進駐倉庫當夜,曾有英國巡邏兵隔著蘇州河詢問駐兵有多少人,謝晉元回答稱800人。也有一種說法是在媒體採訪時,謝晉元稱有800人。這才有了「八百壯士」之說。但實際上,當時倉庫內的確並沒有那麼多兵力,這個營由一個機槍連、三個步兵連和一個迫擊炮排組成,「編制」算滿也只有452人。謝晉元之所以回答稱800人,後人分析,一方面是為了壯大軍威、迷惑日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孫元良承諾留下一個「團」,而一個團1000人左右,算上戰鬥犧牲的,剩餘800人「合情合理」。因此,對外宣稱800人,也是為了「配合」師長。
此外,1營營長楊瑞符在後來的《孤軍奮鬥四日記》中對10月28日晚運出傷員的情形有過這樣的描述:「我當囑咐出外就醫的士兵說:你們出去,有人問四行倉庫究竟有多少人,你們就說有800人,決不可說只有一營人,以免敵人知道我們的人數少而更加兇橫,後來轟傳世界的『八百孤軍』的數目,就是這樣來的。」
▲戰痕累累的四行倉庫西牆警示今人,控訴侵略(澎湃新聞 趙昀/圖)
●報紙上的不同說法
按照楊瑞符的說法,「八百壯士」的說法是在10月28日晚傷員送出後,外界才得知的。但事實是,早在當晚傷員運出倉庫前,報紙上就稱其為「八百壯士」或「八百孤軍」了。
10月28日,「八百壯士」孤軍抗敵的事跡在多份報紙上同時出現,《申報》《新聞報》《大公報》《中央日報》都採用了中央社的報導:「閘北我軍雖已於昨晨拂曉前大部安全撤退,但此非謂閘北已全無我軍蹤跡,蓋我88師一營以上之忠勇將士800餘人,由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率領,尚在烈焰籠罩敵軍四圍中,以其最後一滴血,與最後一顆彈,向敵軍索取應付之代價,正演出一幕驚天地泣鬼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壯烈劇戲也。」
稍後的《立報》《民報》在守軍人數上也是上述說法。而在滬的外國報紙則提供了不一樣的數據。《大美晚報》《字林西報》《上海泰晤士報》等先後有150人、800人、200-250人的不同說法。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中央社記者馮有真在發稿時將人數改為800人,所以報紙採用了「八百壯士」一說。
▲率領「八百壯士」英勇抗敵的謝晉元
●老兵在回憶文章中提供的數據
2007年8月13日《文匯報》第4版《近距離》欄目刊登了採訪四行倉庫保衛戰倖存老兵——《王文川憶四行孤軍八百壯士》一文。在文章中,王文川說:「由中校團副謝晉元指揮1個機槍連、3個步兵連共420人留下堅守四行倉庫。」而採訪王文川的《文匯報》記者在該文中寫道:「10月31日凌晨1時,謝晉元組織部隊開始撤退。在越過敵人封鎖線時,部隊遭到了猛烈掃射,5名戰士犧牲,20多名官兵負傷。……那時的王文川或許有所不知,『八百壯士』孤軍浴血奮戰四晝夜,犧牲了14人,卻給日軍以重創……
還有,在2009年22期的《老同志之友》雜誌上,刊登了王文川《我這輩子,19歲最光榮》的口述文章。其中,王文川說道:「師長孫元良明白蔣的用意,又不忍讓全師送死,最後命令只留一個加強營在四行倉庫堅守。加強營以524團1營為骨幹,沿用團的番號,中校謝晉元任團長。實際只有452人,為了迷惑日本人,營長楊瑞符對外宣稱四行倉庫有『八百壯士』。 」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展現當時戰事的蠟像,雕塑和模型(澎湃新聞 趙昀/圖)
●撤退後統計的人數也有不同版本
此時的四行倉庫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與未被佔領的中國地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個「孤島」,進入四行倉庫,也就成了孤軍。在炮火的不斷轟鳴中,孤軍浴血奮戰了四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給敵人以重創。事後,四行倉庫巍然屹立,「八百壯士」孤軍抗敵的事跡由此為人傳頌。
10月30日晚,當局的撤退命令通過多種途徑,一再傳達到倉庫。30日午夜以後,「八百壯士」奉命撤入租界時,立即被英軍勒令收繳武器。解除武裝後,又被羈留在膠州路星加坡路口(今餘姚路)一塊15畝的空地裡,四周以鐵絲網圍困,上海市民稱此為「孤軍營」。這時,「八百壯士」的人數才逐漸清晰。
其間,報紙對守軍人數、傷亡人數也有披露,但各家說法不一。11月2日,謝晉元在「孤軍營」接受中外記者採訪時,證實「四行堆棧內,除有若干沙袋外,並無如許屍體,我在內士軍,共為420名,撤退時為377人,其中除有10餘名已殉難外,餘者受傷入醫院治療中」。根據公共租界工部局檔案記載,並比較《新加坡路中國士兵拘禁營拘禁兵力實況清單》,10月31日進入「孤軍營」中的實際人數為355人,謝晉元之後與工部局的書信中再次證實了這個數字。
但是,上海閘北革命史料陳列館館長馬幼炯在2015年8月10日出版的《解放日報》上回答讀者提問時,也談到了「八百壯士」的具體人數。他說:「在『八百壯士』進入租界解除武裝時,租界曾經製作了一份清單。清單上登記了武器數量、軍官數、士兵數等信息。清單上稱,當時撤入租界的共有420人,這一數字理應是權威、可信的。考慮到有戰士後來回憶,守衛四行倉庫戰鬥時,曾經犧牲了一兩個人;加上部隊在撤入租界時,曾遭到曲阜路上日軍地堡的機槍掃射,也曾犧牲了數人。由此,綜合各方因素,『八百壯士』的準確人數應該是『420餘』人。」
如今,在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二樓展區,一堵「八百壯士」英名牆上,鐫刻了323名「八百壯士」的姓名、職務和軍銜,也就是說,仍有約100人的名字至今仍無從考據。(來源:《解放日報》毛錦偉/文、《檔案春秋》蘇智良 胡皓磊/文、《文匯報》李揚/文、《老同志之友》王文川/口述 蘇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