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懷絕技勇闖萬米海底 「奮鬥者」號了不起

2020-12-28 國際在線

「奮鬥者」號正在注水下潛。中國科學院供圖

搭載「奮鬥者」號的「探索一號」船(前一)。中國科學院供圖

核心閱讀

11月28日,「奮鬥者」號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並順利返航。「奮鬥者」號啟航以來,在馬裡亞納海溝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創造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不斷刷新的數字背後,是抗壓、控制、通信、浮力等多個關鍵領域的技術攻關,體現著我國自主研發深海裝備技術的突破和進步。

11月28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順利返回海南三亞。

10月10日,「奮鬥者」號從三亞崖州灣南山港碼頭啟航,前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海域實施萬米深潛試驗任務。此後,一路捷報頻傳——

10月27日,下潛首次突破萬米;11月10日,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11月13日,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潛水器與著陸器在萬米海底的聯合作業,並進行了視頻直播……截至11月19日,「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域共開展了13次下潛,其中8次超過萬米。

外觀酷似一條綠色大頭魚的「奮鬥者」號,是國際上首次可以同時搭載3人下潛的萬米載人潛水器。本領如此高超,要歸功於它有著一顆強大的「中國心」,在多個關鍵技術和重要材料領域,擁有很高的國產化程度,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過96.5%。

抗高壓

新型鈦合金材料製成寬敞而結實的載人艙

潛入萬米海底,首先要攻克的難關就是巨大的水壓。被稱為「地球第四極」的馬裡亞納海溝,完全黑暗、溫度極低,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海溝1萬米深處,水壓接近1100個大氣壓,相當於2000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背上。「奮鬥者」號如何做到不懼高壓極端環境,在萬米海底自由行走?

關鍵在於載人艙。載人艙是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關鍵部件,是人類進入萬米深海的硬體保障和安全屏障,也標誌著一個國家載人潛水器的技術水平。

「奮鬥者」號的載人艙呈球形,能夠同時容納3名潛航員。此前,也有國外深潛器依靠球形載人艙成功挑戰了萬米重壓,但艙體空間僅能容納1到2人,無法搭載更多的人和設備。為了讓「奮鬥者」號的載人艙體既寬敞又結實,還足夠靈巧輕盈,科研人員沒少費心思。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載人艙項目負責人楊銳說:「載人艙作為整個潛水器裡規格最大的一個耐壓容器,製作材料十分特殊,其成敗直接關係著整個潛水器的成敗。」

在萬米海深的極端壓力條件下,按照「奮鬥者」號的目標尺寸和厚度要求,以往深潛器使用的材料都已不能達標,需要找到一種高強度、高韌性、可焊接的鈦合金。「國際上沒有製造先例,也找不到國外廠家生產,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我們自己造。」楊銳說。

於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聯合國內多家企業和研究所,組建起全海深鈦合金載人艙研製「國家隊」,經過一系列調研論證、研究實驗,攻克了載人艙材料、成型、焊接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瓶頸。楊銳說:「我們獨創的新型鈦合金材料Ti62A成功解決了載人艙材料所面臨的強度、韌性和可焊性等難題。」

操控準

先進控制系統實現高精度航行控制

深海一片漆黑,地形環境高度複雜,「奮鬥者」號要避免「觸礁」風險,得依靠控制系統的精準指揮。

為此,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針對深淵複雜環境下大慣量載體多自由度航行操控、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等技術難題進行了攻關,讓「奮鬥者」號的控制系統實現了基於數據與模型預測的在線智能故障診斷、基於在線控制分配的容錯控制以及海底自主避碰等功能。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趙洋說:「我們設計的神經網絡優化算法,能夠讓『奮鬥者』號在海底自動匹配地形巡航、定點航行以及懸停定位。其中,水平面和垂直面航行控制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研究人員還為「奮鬥者」號裝上了一雙高度靈活且有力的「手」。「潛水器使用了我們研發的兩套主從伺服液壓機械手開展萬米作業,每套手有7個關節,可實現6自由度運動控制,持重能力超過60公斤,能夠覆蓋採樣籃及前部作業區域,具有強大的作業能力。」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副主任張奇峰說。憑藉這雙「手」,「奮鬥者」號順利完成了巖石、生物抓取及沉積物取樣器操作等精準作業任務,填補了我國應用全海深液壓機械手開展萬米作業的空白。

「千裡耳」

水聲通信系統助萬米海底聲像實時傳輸

「親愛的觀眾們,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鬥者』號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的海底。」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3名潛航員第一時間通過水聲通信系統分享了心情。

作為「奮鬥者」號與母船「探索一號」之間溝通的唯一橋梁,這套水聲通信系統實現了潛水器從萬米海底至海面母船的文字、語音及圖像的實時傳輸。相較於前兩代的「蛟龍」號與「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的聲學系統實現了完全國產化。這個系統由中科院聲學研究所牽頭研製。

除了傳遞聲音和影像,聲學系統還能幫助「奮鬥者」號在萬米海底精確作業。比如,由聲學都卜勒測速儀和定位聲吶及慣性導航等設備集成的組合導航系統,為巡航作業提供了高精度的水下定位導航。

「在11月16日的下潛作業中,藉助組合導航系統和聲吶設備,潛航員僅用半小時便成功取回了此前布放在萬米海底的3個水下取樣器,實現了『海底撈針』,並通過水聲通信機將取樣畫面回傳至母船。」 作為此次「奮鬥者」號的潛航員之一,中科院聲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燁瑤對此次作業印象深刻,「『奮鬥者』號的聲學系統,突破了全海深難關,為全海深範圍內的持續巡航作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浮力強

固體浮力材料讓深潛器順利返回水面

「奮鬥者」號既要「下得去」,也得「回得來」,而順利返回水面的關鍵是固體浮力材料。

固體浮力材料的作用是為潛水器順利下潛和安全上浮提供保障,其性能直接關係到潛水器與潛航員的安全,也是眾多深海科學考察裝備及實現海洋資源開發的核心材料。然而,由於高性能固體浮力材料製備技術難度大,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

在缺少文獻和經驗借鑑的情況下,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牽頭開始了萬米級浮力材料自主攻關。「國際上不乏由於浮力材料開裂塌陷等原因,導致水下裝備丟失和報廢的事故,『奮鬥者』號要滿足反覆深潛,技術難度可想而知。」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敬傑介紹,「核心技術問題就是要解決材料的密度與強度的協同關係,也就是說既要密度低又要耐高水壓。」

在前期多年技術積累基礎上,科研人員採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化學製備技術,在短時間內研製出了固體浮力材料的核心原材料,實現了我國浮力材料研究的關鍵技術突破。隨後,經過一系列配方調試和工藝優化,製備出了具有高安全係數的萬米級固體浮力材料並進行了批量化生產,解決了長期以來國產固體浮力材料強度差密度高的技術難題。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30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的海底,妙...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坐底之後,「奮鬥者」號將在海底進行包括採樣在內的海底作業、巡航等環節,時間持續6個小時,這也是「奮鬥者」號在海底設計最長的作業時間。面對空前深度帶來的巨大壓力,「奮鬥者」號該如何「抗壓」?從出發到回家,「奮鬥者」號會經歷什麼?我們的「深藍夢」又是怎樣一步步實現的?
  •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萬米海底,妙不可言
    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11月28日,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載譽歸來!在海試返航歡迎儀式現場,從「探索一號」科考船上走下來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七〇二所副所長、「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葉聰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
  • 海底1萬米,你好!——「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題:海底1萬米,你好!——「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新華社記者張泉、董瑞豐、趙穎全、陳凱姿海南三亞,南山港。28日8時30分許,一陣汽笛聲響,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海底1萬米的世界,有多大魅力?
  • 【新華網】海底1萬米,你好!——「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自2020年7月起,「奮鬥者」號先後赴南海、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海域分階段進行了海試驗證,累計完成30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關鍵技術「護航」萬米深潛  海底1萬米的世界,只有跨過核心技術的門檻,才能得其門而入。  「奮鬥者」號的特殊本領,可以用五個關鍵詞來概括。  ——設計。
  • 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
    原標題:巡航「挑戰者深淵」「奮鬥者」號「妙不可言」的深海之旅都經歷了什麼2020年10月27日,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萬米海試 勝利返航
    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支持的深海重大科技裝備。如今,它探索萬米海底的奧秘,獲取了大量生物、地質等深淵海底樣品,載譽而歸。「奮鬥者」號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海底世界?完成萬米深潛紀錄的過程中,攻克了哪些技術難題?
  • 探索|揭秘「奮鬥者」號:挺進萬米,給海洋探索穩穩的信心
    探索未知的欲望驅使著人類不斷下到海洋更深處,但海底1萬米的世界,只有跨過核心技術的門檻,才能得其門而入。  11月10日,「奮鬥者」號在大洋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10909米,標誌著中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記者近日探訪了「奮鬥者」號誕生地中國船舶七〇二所,了解挺進萬米海底背後的探索故事。
  • 「奮鬥者」號海試團隊創下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11月30日,英勇的「奮鬥者」號海試團隊完成深海探索之旅,回到位於無錫的中國船舶七〇二研究所。10909米,是他們在馬裡亞納海溝創下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奮鬥者」號,中國載人深潛團隊二十年磨一劍,始終潛心研發深海裝備、鑽研深淵科學,歷經無數驚濤巨浪徵服萬米深度,堅定了中國人逐夢深藍的底氣。
  • 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奮鬥者」號萬米通信靠喊嗎?
    10909米!「奮鬥者」號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實際上,「奮鬥者」號這個國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紀錄的關鍵核心技術。「親愛的觀眾們,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鬥者』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的海底。」
  • 「奮鬥者」號「大腦」和「雙手」研發團隊分享萬米深潛故事
    新華社瀋陽12月13日電 題:「奮鬥者」號「大腦」和「雙手」研發團隊分享萬米深潛故事新華社記者 王瑩、李恆、朱輝「首次到達萬米海底時,外邊的景象一直吸引著我們。海底是一片黃色的荒漠,上面躺著透明的海參,另外還有幾毫米長的白色多毛生物在淡藍的海空中緩緩遊動。海底作業的6個小時過得很快,有點意猶未盡。」「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控制系統負責人趙洋近日告訴記者。今年11月10日,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28日,「奮鬥者」號凱旋。
  • 面對面丨萬米深潛!「奮鬥者」號總設計師:「不是終點,我們剛剛打開...
    11月28日,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順利返航。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中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海底1萬米的世界有多大魅力? 中國的深潛勇士們經歷了怎樣的艱險? 載人深潛精神如何助力中國勇攀深海科技高峰?
  • 西安光機所助力「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
    11月28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三亞。記者從西安光機所獲悉:該所研發的全海深超高清攝像機、3D攝像機、全海深小型高清相機以及全海深對接通信與高速數據傳輸系統工作正常、性能穩定,為此次萬米海底作業及萬米載人深潛電視直播提供了技術支撐與保障。
  • 海底1萬米,你好!
    28日8時30分許,一陣汽笛聲響,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  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海底1萬米的世界,有多大魅力?  裡程碑!
  • 「奮鬥者」號通過萬米深潛試驗後拆檢 有望年前入級
    昨天,從海南三亞傳來好消息,誕生自無錫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後,順利通過深潛試驗後拆檢,有望年前入級。據了解,本次檢查是針對「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經過萬米海試後,根據船級社入級規範要求,採用宏觀、超聲波、滲透檢測方式對載人艙、載體框架和高壓罐等裝置部件開展無損檢測。
  • 「奮鬥者」號下潛10909米:我們為什麼要做深海探索?
    11月10日,我國最新一代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成功在馬裡亞納海溝坐底,最終抵達的深度是10909米。那麼,人類為了潛入海洋最深處,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我們除了在深潛領域實力「秀肌肉」的意圖之外,還可以從深海探索中找到哪些其他價值呢?這次讓我們一起走近深海吧。深潛技術:人類是如何向海底進發的?
  • 海底一萬米,「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來了!直播現場,恩施姑娘這樣說
    2017年劉丹獲這也是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發展歷程從百米淺海到萬米深海劈風斬浪的幾十年我國先後突破了多項核心深潛技術中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中國第一臺自主設計和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了3759米,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3500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 10909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勝利返航
    本文轉自【新華社】;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記者趙穎全、陳凱姿)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 「奮鬥者」號究竟在奮鬥些什麼?
    「奮鬥者」號觸底瞬間激起了海底的沉積物(圖片來源:央視頻)為什麼深潛困難重重?11000米,這是地球海洋最深處的大概深度。現在,我們雖可以「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但去過深海(3500米以下的海域)的人數卻遠遠少於太空人的人數,更不用說到達深淵(6000或6500米以下的海域)的人數了。在人類即將踏上火星的今天,為什麼深海的結界卻如此難以逾越?為什麼「奮鬥者」號的成功如此寶貴?深淵區的部分環境參數深海之旅看似路途不遠,卻要面臨層層阻礙。
  • 「奮鬥」海底10000米!央視這場振奮人心的直播中,有這樣一群浙大人!
    想必大家都在好奇:在萬米海底,載人潛水器如何不迷路?網友也由此了解了「奮鬥者」在萬米深海何以詳細的導航到我們將要探秘的未知海底世界。
  •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不是終點,我們剛剛打開了深海的一個門縫」
    11月28日,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順利返航。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中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海底1萬米的世界有多大魅力?中國的深潛勇士們經歷了怎樣的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