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中,父母做得多比做得不夠還糟糕,你是哪種?

2020-12-27 淘媽育嬰

文|淘媽

前幾天出去吃飯的時候,隔壁桌是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吃飯,孩子看起來3歲多了。在飯菜上來前,媽媽就忙著給孩子脫衣服,餵水,擦嘴。飯菜上桌後,媽媽又忙著餵孩子,每一勺飯都吹得不燙了才餵給孩子。期間孩子要上廁所,媽媽又趕緊帶著孩子去衛生間。回來又繼續餵孩子吃,自己幾乎沒吃。等孩子吃飽了,媽媽才慌忙地自己扒拉了幾口。這個時候孩子鬧著要走,媽媽沒辦法,只好又給孩子穿好衣服離開了餐廳。我估計這位媽媽都沒有吃飽,但她內心依然很開心,因為孩子吃得很開心。

其實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給予了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呵護。儘自己的可能給孩子最好的,甚至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鋪好了以後要走的路。這看起來是父母愛孩子的表現,實則模糊了愛的界限。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就缺乏獨立能力,慢慢會變得依賴他人,懶惰、缺乏自信,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這些表現,說明你為他做的太多了,現在改變還不晚。

1. 經常埋怨父母

有很多孩子,在享受父母的照顧的同時,也會經常挑剔、埋怨父母。例如:

上學遲到了,怪媽媽沒有早點叫自己起床;

忘記帶鉛筆、尺子了,埋怨父母沒有替自己檢查書包;

……

如果父母平時就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孩子在這些事上就不會操心,反正會有爸爸媽媽替自己做好的。時間長了,孩子甚至會認為這就是父母應該做的事情。在這種模式下成長的孩子,遇事容易推卸責任,缺乏自我管理,難成大事。

2. 什麼事都要找媽媽

媽媽,我的書包哪裡去了;

我想買件新的羽絨服,媽媽,你覺得我應該買什麼顏色的;

高考要報哪個大學,哪個專業;

……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遇到一點點事都要問問媽媽,沒有媽媽的「參謀」,自己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就是典型的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了,讓孩子喪失了自我意識,變得沒有主見,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種孩子,以後出身社會也很難適應。我們之前有講過,父母要允許孩子尋求幫助,但前提是自己處理不了的事情。像這能力範圍內的小事,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應對,沒必要找父母提建議、做決定。

3. 不願意幹活

淘媽見過很多孩子,在家什麼都不做,家人讓幹點簡單的家務都會找各種理由拒絕。這個時候,家長也會無奈地說「你怎麼這麼懶?」細想一下,孩子這麼懶,是不是你慣出來的呢?有多少父母告訴孩子「你只要學習就好了,其他事情都不用你做。」所以孩子沒有做過家務,更沒有吃過苦,不懂父母的付出,同時也不懂心疼父母。你可不要小看孩子在勞動上的惰性,這種惰性會遷移到孩子的學習上來,一般這種孩子學習成績也不怎麼好。

4. 遇事退縮,沒有信心

有些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覺得自己做不到,這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做太多導致的。每次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都會「出手相助」,剝奪了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要知道,孩子都是在試錯中成長的。父母要教育孩子迎難而上,而不是半途而廢,遇事就打退堂鼓。孩子小時候的事情你可以幫他解決,但是孩子的人生,你能幫他把控嗎?

淘媽說: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本能。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這個界限,越界的愛只會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別怕孩子吃苦,別怕孩子失敗,該是他自己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別讓你盲目的愛,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相關焦點

  • 上學遲到怪父母?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娃做得...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還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當父母事無巨細,為孩子做得過多,孩子就缺少獨立做事、鍛鍊能力的機會,於是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缺乏自信,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發展。當孩子有下面這5種表現,就說明你為他做得太多了,需要引起警惕。
  • 上學遲到怪父母?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他做得太多了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還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小時候,嫌孩子吃飯慢、吃得身上到處都是,就給孩子餵飯吃;上幼兒園了,幫孩子穿衣服和鞋襪、整理書包,催孩子起床、睡覺;上學了,幫孩子檢查作業、收拾房間,幫他們做大大小小的決定……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說:「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當
  • 一家人家孩子都敬畏上帝,做父母的一定開心,天父也得榮耀
    你要吃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你妻子在你的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你兒女圍繞的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看哪,敬畏耶和華的必要這樣蒙福。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願你一生一世,看見撒冷的好處。願你看見你兒女的兒女,願平安歸於以色列。兒女一旦培養不好,就會成為父母的羞辱。今天的社會這樣的例子是枚不勝舉。有的人甚至是有頭有臉做在官位上,他還要去犯罪。
  • 3——6歲的孩子怎麼教?大師教你怎樣做父母,看看你做得怎麼樣?
    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只需順著他繼長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到學校裡來,教師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到正他們已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可算為事悟功豐。
  • 葉博士的懺悔「我真的做得很不夠」
    葉正華博士在廣州市少年宮獲得第八屆廖冰兄美術教育獎「專業貢獻獎」後的獲獎致辭全文《我真的做得很不夠》尊敬的廖冰兄藝術基金會:很感謝廖冰兄基金會授予我這個專業貢獻獎。我其實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能夠拿到這個獎,因為我覺得自己的貢獻很微不足道。
  • 為什麼我不建議你做一個乖孩子?他們活得多差你根本想像不到
    從古至今,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乖孩子,是聽話的好孩子,你的子女在這種好孩子乖孩子的套子裡生存,其實也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筆下的別裡科夫,因為做乖孩子,要承受很多代價,扮演的是一種很糟糕的角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很多父母將其誤解為,我的子女就是應該由我來決定。誇張點說,就是他們是我所生,就應該為我而活。就像前段時間熱播劇《小歡喜》裡面的女兒喬英子和母親宋倩,直到女兒在橋上準備跳河的時候,母親才發現在自己的壓迫下喬英子過得有多糟糕。
  • 以後做父母了,你會怎樣對你的孩子
    成長中的小孩子會把父母當成保護盾,也可能是偶像,也可能是超人,總之會是一個厲害的角色,扮演那種跟著他準沒錯,出了事就找他的角色。我看過母親在超市裡給小孩當眾把完尿後揚長而去,也看過父親教導小孩一起把撒一地的爆米花扔到垃圾桶。我會為父母過分縱容導致孩子變熊而遺憾,也會為熊孩子遭到報應而拍手叫好。嗯,熊孩子都應該有報應。
  • 斯坦福前新生院長演講揭露扎心真相:糟糕的父母,永遠在替孩子思考
    但另一個事實是,在遍地雞毛的大背景下,即使是崇尚科學育兒,付出了再多時間、資源陪伴孩子的高知父母,在育兒方面仍然感到深深的焦慮——還不夠。 大意是,每個人的天資是註定的,不是父母做得好,孩子就能逆襲成多了不起的人。我們做得好,只是不給小樹苗的成長設置障礙而已,談不上什麼多大的促進。這是為什麼經常有父母,工作太忙,沒有天天給孩子讀繪本,輔導作業,甚至沒有怎麼管孩子,孩子其實也成長得不錯的原因。
  • 孩子成長從小看大,好父母讓孩子從小就做這件事!
    視頻中,安吉乖巧的蹲在地上,很認真地用搓衣板洗衣服的樣子,讓我覺得,這孩子真暖心。在中國,對於「該不該讓小孩子做家務」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備受爭議的,甚至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還小,讓他們做家務,太早了。但胡可卻給出了一個漂亮且滿分的答案: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會害了他。
  • 父母養育孩子長大,孩子引領父母成長
    這是兒童成長觀察紀實真人秀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中的一對父女,也是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70天帶4歲女兒騎行西藏」的主角。在節目中,爸爸表示:和女兒在一起,她一直在幫著我成長,我在帶著她長大,我是第一次做爸爸,想把這件事做好。
  • 馬思純:被說關係戶說明我做得還不夠好
    馬思純(資料圖)  剛剛過去的2015年,馬思純為自己撰寫了一份卓越的成績單。從主演《左耳》開始,馬思純受到了網友的關注,但因為自己的小姨是蔣雯麗,她被網友視為靠小姨上位的「關係戶」,一時間,馬思純似乎做什麼都是錯,她在事業上的付出,就被猛獸般的「黑水」所淹沒。  近日,馬思純接受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回應了網友對其「關係戶」身份的質疑,她坦蕩地說:「沒關係,說去吧!」她還說:「現在還有人這樣說我,那就說明我做得還不夠好。
  • 盤點2020親子熱搜,做一個終身成長的父母
    本期策劃,我們將帶你回望這一年熱搜榜上的親子話題,一起反思,共同成長。 曾經,兒女總覺得陪伴父母的時間不夠多,盼著春節假期能長一些更長一些;如今,一場疫情讓兩代人相聚更久,卻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衝突。 疫情中屋簷下 因為年假沒休完,張楠得以提前回老家過年。
  • 父母愛得太滿,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養育孩子亦如此,過度關愛,最終會變成傷害。愛得太多一味索取,一味逃離有一名30多歲的印度男子,賴在家裡好吃懶做,體重曾一路飆升到600斤 。最終胖得連家裡的床都壓塌了。他每天的日常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偶爾玩玩遊戲逗逗狗,除此外的時間,都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等著母親為他煮飯燒水。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對照以下的這三種家庭,看看你是屬於哪一類吧。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 還記得「一個孩子澆了商場的鋼琴,家長被索賠20萬」這個曾轟動一時的新聞麼?這家的孩子不願意學習鋼琴,為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他隨手就把一杯水灑在鋼琴上,而父母面對他如此魯莽的行為,不僅沒有責備,反而還誇獎說:寶寶做得真好,瞧瞧這鋼琴被洗得乾乾淨淨的。
  •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他的努力還不夠
    「媽媽,我做不到」,讀書太苦了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輩子苦。讀書雖苦,但卻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你以為學習最苦,出去自己掙錢就知道了,哪種工作都不如學習輕鬆。作為父母即使拼盡全力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有時,是不想孩子重複自己的老路;有時,是不想孩子過得太辛苦;有時,是希望孩子能更好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父母走過的路、吃過的苦正在告訴孩子,讀書是苦,但卻是你最容易走的那條路。
  • 孩子為什麼選你做父母?你不甚在意的孩子,很可能是來報恩的
    《陪孩子成長》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孩子能夠投胎到你家,無非就是四個可能:報恩、報仇、討債、還債,這些既是恩賜也是劫難。」男孩大火中救了整棟樓的人:這個學渣孩子,是來報恩的還記得那個被央視點讚的9歲小男孩嗎?深夜子時,正在睡覺的小男孩聞到一股燒焦的味道,穿衣起身出來開門,發現外面濃煙滾滾,大火已經蔓延。
  • 那些孩子對父母的欺騙: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做?
    (1)父母的過高期望: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但是父母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予孩子過高的期望,所以在孩子取得成就的時候毫不懷疑,導致自己被欺騙。  (2)對孩子的不了解:其實但凡這些父母及時參加家長會,或者和班主任有一定的聯繫,就可以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撒謊,對孩子的不夠了解也導致了這樣的悲劇發生  (3)對自己的教育過分自信: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其實總是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正是這份過分自信讓這份欺騙發酵得越發厲害
  • 楊迪父母只做鼓勵教育這麼簡單,他們無意中還幫他建立成長型思維
    前些天楊迪在《青春環遊記》的親友聯歡會中提到,非常感謝自己的父母,小從到大,一直都是鼓勵式教育,沒有阻礙他去追尋自己想去做的事情,不管他做什麼,楊迪媽媽都說「好」、「棒」。>1、家長的鼓勵有研究人員說,成長心態是可以培養的,但也在於父母和老師鼓勵孩子的方法。
  • 期末考試在即,不論孩子複習得怎麼樣,這三句話父母必須問!
    但是有這樣的整體目標還不夠,為了讓孩子對目標有清晰的認識,父母還要幫助孩子對目標進行細分。 例如,數學該考多少分,需要比上次進步多少,在哪一方面需要保持,哪一方面需要提升。
  • 別捨不得,這個才是讓孩子成長最好的人生禮物!很多父母還不知道
    到了中午,軍軍媽又接到了軍軍帶著哭腔的電話:「媽媽,我沒帶風箏,只有我一個人沒帶,後悔死了,你能幫我帶過來嗎?」軍軍媽淡淡地說:「媽媽昨天已經跟你說過,自己的事情負全責,媽媽不會幫忙給你帶任何東西!」軍軍在那邊默不作聲了半天,軍軍媽雖然心疼,但還是忍住了:「吸取教訓,下次才能做得更好!」說完就掛掉了電話。